书城童书问就问吧全集
13292300000034

第34章 体育艺术(4)

“赞”是一种文体,以赞美为主。有了“赞”以后,创作者便可借此对绘画的内容等进行辅助说明。起初的画赞多为四言韵文。如曹植的《黄帝赞》:“少典之孙,神明圣哲。土德承火,赤帝是灭。服牛乘马,衣裳是制。云氏名官,功冠五帝。”就是对黄帝的颂歌。

到东晋初期,“赞”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不仅有以叙事为主的人物赞,而且出现了以咏物和客观描写为主的品物赞,有了抒发作者个性的倾向。

我国古人素以诗词来展示个人的才华和意趣,由于“诗画不分家”,诗词也就和绘画联系在了一起。到宋、明、清时期,大量的词赋出现在了绘画中,“四大才子”、“八大家”等著名人物也各领风骚。

趣味链接:中国书画的落款代表着什么意思?

中国书画的落款分上、下款。

上款是受书画方的字号、称谓。称谓后一般都是自谦词和对对方表示恭敬之词。如以下十种。

“雅属”、“清属”、“大雅之属”意为这幅作品是应对方高雅的嘱咐而作。

“雅玩”、“清玩”、“清赏”表示这件作品仅供对方赏玩赏玩而已。

“斧正”、“斧政”、“削正”、“郢政”有“请指导”的意思。

“哂正”、“粲正”有“见笑了,请正之”之意。

“法正”意即“以法则纠正之”,用于行家。

“教正”、“督正”、“诲正”语气庄重。其中“教正”、“诲正”仅用于师长。

“督正”用于教导过自己的老教师。

“俪正”指对方夫妇均为行家。

“补壁”只供补补空白而已。

“惠存”则是送给单位集体的。

下款主要书写作者名字、时间、地点和谦词,也有附带写上年龄、籍贯的。

017 ■ 年画最初是叫门神吗?

年画是中国的一种绘画体裁,多在欢庆大年(春节)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吉祥、喜庆之意,故称“年画”。年画最早起源于先秦时期,《战国策·齐三》载:“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刻削子以为人。”战国时的《山海经》中也有类似贴门神的记载。到了两汉,门神已逐渐成为人们避凶纳福的偶像。《荆楚岁时记》载:“正月初一,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这里古人所说的门神就是我们春节所张贴的年画。

唐代时,发明了雕版印刷的技术,这时年画大兴。年画内容大多是神仙鬼怪。唐以后,年画上出现了秦叔宝、尉迟敬德二将军。后来门神又发展为一文一武。此外直接反映现实生活的素材,如农作、集市、仕女、游春等民间活动逐渐成为了年画的主题。宋熙宁五年后,有了专门的雕版年画机构。

到了明代,年画多以宗教为题材,木刻年画渐渐地发展起来。清代年画进一步繁盛,成就最高的是江南苏州的桃花坞和北方天津的杨柳青,形成了南北两个年画中心。此外山东潍坊、广东佛山等地的年画也比较出名。

鸦片战争后,桃花坞年画逐渐衰落,杨柳青年画一直流传至今。如今,我们所张贴的年画大多为木版水印年画,画面以简练的线条、鲜明的色彩,表现了喜庆欢快的场面。

趣味链接:“镇宅神虎”年画是怎么来的?

中国民间,崇虎由来已久,在人们心目中,虎是“百兽之王”(《说文》),“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风俗通义》),“于是黄帝作礼欧之,立桃人于门户,画荼兴、郁垒与虎以象之。今俗法,每以腊终除夕,饰桃人,垂苇索,画虎于门,左右置二灯,像虎眼,以祛不祥”(《搜神记》引《黄帝书》)。正因为虎威猛,虎能吃鬼,虎成了民间百姓心中的保护神。

年画中的“镇宅神虎”便是这种保护神的最好印证。在民间习俗中一般贴于后门上,又名“守门虎”。画中的老虎呈下山势,两幅相对,有印章“镇宅神虎”、“除邪保吉”两方,道出了张贴神虎的目的。

关于贴“镇宅神虎”的来历,民间有个很有趣的传说。相传,从前山东某地有个强盗,要强娶一良家姑娘,这家人痛不欲生,不知如何是好。后来从南来了个老者,非僧非道,面貌神异,送给这家一对小老虎的画。让他们贴在家中后门上即可免灾去难。

果然,当夜强盗领着暴徒来抢亲,只听到画上的小老虎呜呜地叫了起来,顿时,这些家伙便被弄得不知去向了。从此,人们总要买对小老虎贴在后门上以保佑自家的安全。

018 ■ 我国古代的主要乐器有哪些特征?

我国古代乐器分吹、拉、弹、打四大类。它们产生的先后次序是:打击乐、吹奏乐、弹弦乐、拉弦乐。

音乐来源于现实生活。在原始社会时期,先民为了歌颂他们的狩猎生话,于是便创造了打击乐和吹奏乐。当时的乐器本身常常带有鲜明的生产功能色彩,既是劳动工具,又有审美功能。

到了奴隶社会时期,我国乐器有了大规模发展。随着社会分工和手工技艺的发展,乐器从生产工具中独立出来,被赋予专业化的意义。这时出现了青铜器、弹弦乐、八音体系。

到了封建社会时期,随着对外交往的频繁,我国的乐器有了更大的发展,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大量吸收外来乐器的优点,外为中用。虽然这些乐器脱胎于外来乐器,但它们经过我国音乐家的消化和改良,又成为我国自己的乐器了。

我国各代的主要乐器,形成了东方乐器特有的体系。它曾得益于各国文化交流的成果,也归功于各代能工巧匠的发明、改造和利用。

趣味链接:鼓是如何演变的?

远在上古时代,我们勤劳的祖先就学会用鼓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了。

据说,我们的祖先在劳动过程中发现敲打枯树干和实心树干会发出完全不同的声音,并且发现中空物体有增大音量的效果。于是,他们用兽皮或蟒皮蒙在空心树干上,木鼓便这样产生了。他们在娱乐时常常以击鼓来助兴。

鼓的种类从汉代开始便渐渐多了起来,大约有20多个品种、60多个规格,常见的有大鼓、铜鼓、手鼓、花鼓、腰鼓、缸鼓、铃鼓、书鼓和八角鼓等。

另外,各民族在各自的生产生活中也发明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鼓:朝鲜族和瑶族有长鼓,傣族有象脚鼓,藏族和维吾尔族有手鼓,苗族有铜鼓等。

019 ■ 戏剧五大角色——生、旦、净、末、丑,你了解多少?

生、旦、净、末、丑是京剧五种角色,在演出中是反其义而名之的。

“生”,是生疏的意思,“生“角的演出老练成熟,故反其义为“生”。过去老生是各行当之首,是整出戏成败的关键,要求生角的演出必须老练娴熟、唱做俱佳,生手是担当不了此重任的。在各戏曲剧种中的生行,大都根据所扮人物的年龄、身份的不同划分出许多专行,如老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红生等。

“旦”指旭日东升。日为阳,而旦角表演的是女性,女属阴,故反其义称为“旦”。旦角在剧中是扮演女性角色,按所扮演的年龄、身份不同,又分为青衣、花旦、刀马旦、老旦、彩旦等。按年龄分为老旦和小旦;按性格分青衣和花旦;按武功分为武旦和刀马旦。

“净”,即清洁干净,而净角都是大花脸,看起来很不干净,不干净的反面就是干净,因而名“净”。各剧种中的净角一般都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特异之点的男性人物,面部都勾有脸谱,故俗称“花脸”。

“末”,演此角色的多为中年以上男性,其职能为引戏,如舞头之引舞,一般都最先出场,故取其反义为“末”,其实“末为戏头”。

“丑” 在十二属相中,丑属牛,牛性笨。而演丑角的人,则要求伶俐、活泼、聪明,所以反其义名为“丑”。根据剧中所扮人物性格、身份的不同,又分为文丑、武丑两行,扮演女性人物时称丑旦、摇旦或称丑婆子。

生、旦、净、末、丑是种比较普遍的叫法,其实京剧角色的分行十分细致,早先分为十行,后来才归并为这五种的。各类角色根据剧中人物的身份、气质与性格的不同,都有固定的脸谱、扮相和服饰,各行角色的舞台动作也都有规范。

趣味链接:京剧是怎么发展的?

京剧是我国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剧种。它是由多种地方戏在北京汇聚、融合、发展而成的,约有将近180年的历史。京剧的产生要从徽戏进京说起。

1790年清乾隆皇帝八十寿辰时,当时著名的“四喜”、“春台”、“和春”和“三庆班”,四个安徽的戏班子,进京献艺,为乾隆皇帝庆祝生日。演出时间达半个月之久,并且在街头搭台,与民同乐,影响十分之大。

1830年湖北楚调(汉剧)也进入北京,汉剧和徽剧出于同一源流,汉剧是西皮调的唱腔、徽戏以二黄调为主。由于这两种戏时常合班演出,声腔上相互取长补短。

后来,徽班又吸收、融合昆曲、梆子、京腔的精华,在剧目、音乐、身段、服装、化妆方面都有所改革。同时又根据北京当地语言和风俗习惯,创造出南北观众都能接受的戏剧语言——韵白,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当时称为“皮黄”,又称“京调”。

1840年前后,京剧便成为继昆曲之后风行一时的主要剧种。1850年前后,京剧在四大徽班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等著名演员,时称“老生三鼎甲”,他们对京剧艺术的形成和发展有突出的贡献。到了同治、光绪年间(1862~1908年),京剧便盛行全国了。

从1919年梅兰芳第一次赴日本演出以来,京剧便产生了国际性的影响。

020 ■ 评剧是一个剧种还是指对戏剧进行评论的意思?

评剧是流行于我国华北、东北等地的地方戏曲剧种。它的前身是流行在冀东(即河北东部)的一种比较简单的说唱歌舞,当地的老百姓称其为“莲花落”。最初是农闲季节农民自发组织起来演唱的二人对唱的小节目。后来从地摊唱上了土台子,从两三人简单的戏发展成了较复杂的戏。

20世纪初,“莲花落”吸收了河北梆子和京剧的音乐成分,逐步由对口说唱发展成为由演员扮演角色的小戏。因为这种小戏当时在河北省的滦县和唐山一带的农村流行,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唐山落子”。“唐山落子”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就形成了渐趋成熟的评剧雏形。

评剧名称的由来,说法不尽统一。一种说法是,该名称由早期的著名女演员李金顺所起;另一种说法是,该名称由李大钊所起。更多的人认为这个名称是由李大钊所起的。

因作为小剧种的评剧刚走进城市舞台时,与国家大戏京剧均称为“平剧”,引起京剧班主的忌妒,他们便挑拨武戏演员闹事。后来,当时在报界工作的李大钊出面调解,他出了一个主意,给平剧在“平”字边加了一个“言”字。

李大钊说,京剧是国家大戏,代表北平就叫平剧;评剧是民间小戏,它反映社会现实快,演唱形式简单,通俗易懂,把“平”字加上一个“言”字就成了“评”,这是以评论社会、评书说唱为重的意思。

到了20世纪30年代,评剧舞台上涌现出许多优秀演员,形成了以刘翠霞、爱莲君、白玉霜、李金顺为代表的“四大流派”。白玉霜以她浑厚低沉的嗓音和大哭大号的演唱风格,成功地塑造了众多下层妇女的典型形象,在评剧观众中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从此,评剧就更为成熟了。

趣味链接:黄梅戏是怎么起源的?

黄梅戏亦称黄梅调,是安徽省的地方剧种,黄梅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风格清新,曲调悠扬委婉。严凤英、王少舫、马兰、黄新德、陈小芳等都是黄梅戏演员中的佼佼者。《天仙配》、《打猪草》、《金钗记》都是著名的黄梅戏剧目。

关于黄梅戏产生的时间和地点,最普遍的说法是,黄梅戏源于湖北省黄梅县的“采茶调”。这种小调在形成过程中,与附近的江西调、凤阳花鼓相融合,不断丰富完善。清道光以后,传入安徽、江西一带,又受到了青阳腔的影响,并与当地民间歌舞、说唱音乐相结合,逐渐形成为民间小戏,在安徽安庆一带扎下了根。安徽人称它为“黄梅调”,1952年改称为“黄梅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