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问就问吧全集
13292300000025

第25章 宗教神话(5)

道教是发源于中国本土的宗教,据说在道教创立之初,选择了一些大山作为道场讲法,并修炼道术,设炉炼丹,传授道法,后来这些山就成为道教名山了。如华山、泰山、恒山等都是道教名山。年长日久,这些山岳不仅以风景优美著称,而且成了道教的名胜古迹,著名的道教名山有:

武当山又称太和山,是著名的武当拳的发源地,在湖北省十堰市境内。著名的张三丰就是道教中人,他当时就在武当山修炼。道教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为四方守护神。玄武又称真武,也就是民间所供奉的真武大帝。

道教认为玄武是黄帝托胎转世,出生后叫净乐国王子,后来进入太和山修炼成仙,被玉皇大帝封为玄武,守护北方,玉皇大帝认为除他之外无人能够担当这项重任,于是改太和山为武当山。

明永乐皇帝即位后,自称是玄武转世,下令大修武当山。山顶有中国最大的铜殿,俗称金顶(因其在太阳的照射下灿灿发光而得名),殿中供奉有真武铜像。

泰山是五岳之首的东岳,也称岱宗、岱岳,在山东省泰安市境内,有道教第二小洞天之称。古代很多帝王都在泰山进行祭天拜地的封禅大典。道教宫观布满山间,山下岱庙供奉泰山主神,山顶的碧霞元君祠供奉泰山女神。此外,还有黄伯阳洞、碧霞洞、斗姥宫等道教名胜古迹。

衡山是五岳之中的南岳,在湖南衡山县境内,道教称为第三小洞天。衡山有七十二峰,有黄庭观、上清宫、降真观、九真观等著名道观。

西岳华山在陕西华阴市境内,是道教第四小洞天。其主峰为落雁、朝阳、莲花,素以奇险著称。华山有四仙庵,据说是全真教的谭紫霄、马丹阳、刘海蟾、丘处机修炼处。此外还有玉泉院、镇岳宫、东道院、玉女庙、雷祖殿等。

北岳恒山在河北曲阳县西北,为道教第五小洞天。相传茅山派祖师——西汉时的茅盈年十八岁时就进恒山修道。山上的通元谷为张果隐修处。

中岳嵩山又称嵩高山,在河南登封市,道教称第六小洞天。山有七十二峰,嵩山之顶叫峻极峰。现在保留有唐代建筑——崇唐观和精思院。

江西贵溪县西南的龙虎山也是道教圣地,由龙山和虎山两座山组成。因道教名师张道陵在山上的壁鲁洞(又称驻仙岩)发现异书,居住于此,此山才成为道教名山。有道教第三十二福地之称。

茅山在江苏省句容县境内,道教称第八洞天、第一福地和第三十二小洞天。相传西汉景帝时茅盈和两个弟弟茅固、茅衷在这里修道成仙,因此改名三茅山,简称茅山,为茅山派发源地,隋唐时道教建筑有20多处,清代还保留有许多道观。抗日战争期间,很多道观被日军焚毁。

青城山在四川都江堰市境内,因四面青山环绕,形状像城郭,所以有青城之称。相传是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以后讲道收徒的地方。山上有上清宫、天师洞、丈人宫等多处道教建筑。

崂山,在山东省青岛市境内。宋元以后形成道教胜地,山中有许多道观,只有一座佛寺。崂山道士因蒲松龄《聊斋志异》的描写而闻名天下。

趣味链接:十大洞天是哪些?

洞天,是道教所说的神圣居住的洞府,意为洞中别有天地。据《云笈七籖》载,我国有十大洞天,他们是:

王屋山洞:一称小有清虚之天,即山西垣曲、河南济源两县的王屋山。

委羽山洞:一称大有空明之天,即浙江黄岩县的委羽山。

西城山洞:一称太玄总真之天,疑是青海的西倾山。

西玄山洞:一称三元极真之天,即西岳华山。

青城山洞:一称宝仙九室之天,即四川青城山。

赤城山洞:一称上清玉平之天,即浙江天台县赤城山。

罗浮山洞:一称朱明辉真之天,即广东罗浮山。

句曲山洞:一称金坛华阳之天,即江苏茅山。

林屋山洞:一称元幽神之天,即江苏吴县西洞庭山。

括苍山洞:一称成德隐玄之天,即浙江仙居、临海两县间的括苍山。

028 ■ 道教与气功是什么关系?

道教是中国本土产生的宗教,正式形成于东汉后期,迄今已经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了。它是在综合中国上古时代原来就有的鬼神信仰、巫史文化和各种方技术数的基础上,融合了阴阳家、神仙家的一些学说,以道家黄老之学为主要依据而形成的,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特色。

中华气功的发展已经有很久远的历史了,最初与道教是没有关系的。相传早在商周以前,就有赤松子、彭祖等以气功养生闻名于世,尤其是彭祖,因精通气功,活了八百岁,成为养生延寿的代表人物。相传周朝有个叫王子乔的人,因为练气功养生而成了神仙。战国以后,气功不但被作为养生延寿之术,而且还被道教所吸收,当做能通往长生不死之路的“仙道”。

道教气功门类很多,不同时期、不同门派的气功各有不同,但总体而言,有守一、存思、行气、内丹等静功,又有导引、按摩等动功。道教气功所发挥的作用就是为道教长生成仙的信仰服务的。

秦汉以后,道教将宗教化的气功作为炼养成仙的主要途径,中华传统气功从此主要在道教中发展,从而也被道教进一步宗教化,掺杂进不少糟粕。大致来说,道教气功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后汉末至西晋末,这一阶段的各种炼养功均已创立,尤以守一、内丹最为系统。

第二阶段是东晋至唐末,这一时期道教中的清派气功主张存思、服气,在社会上影响极大。此阶段道教气功除了养生、延寿、成仙外,还用于治病。

第三阶段是唐朝末年以后,这一阶段的道教气功在炼养方面渐渐统一到内丹一种方式。无数道教徒怀着追求长生不老的热忱,竭其毕生精力探索、修炼,积累了丰富的气功实践经验,极大地促进了道教的发展。

长期以来道教气功学广泛流传,对儒佛二家及民间各派气功、中医、武术、书画等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今天中国流行的气功,以源于道教者为最多。

趣味链接:道教符咒

道教的“符箓”,是道教的基本法术之一,又称为“符书”、“丹书”等。“符”本是古代用以调动军队的凭信,大约在汉代的时候,被道教吸收过来作为道术的一个手段。

道教认为,“符”本是三清天云气自然形成的,把它描摹在纸张、丝帛之上,就成了体现在笔墨之中的道之精气,用它可以驱邪辅真、制御生死、安镇五方。

道士画符,据说是假借某位神仙帝君给鬼神下的一道命令。道教认为这些文字图片是天神的文字,正是它们可以起到遣神役鬼、镇魔压邪的作用,因而道士受道,首先就要受符箓。

符与箓二者之间有细微的区别:符主要是写一些祈禳之辞,而箓常常是录一些鬼神的名姓。“符”、“箓”合起来就是按照天神的旨令和所授的信符,依据诸神名册所定的职责去命令和役使某个神灵。所以说,在道教看来,掌握了符箓,也就具有了代天神役使三界官属的权威。

029 ■ 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是夫妻关系吗?

神话传说中,玉皇大帝居于太微玉清宫,是掌管人间、天上、地下一切事物的神仙。在民间,很多人都认为玉皇大帝的配偶是王母娘娘,这究竟有没有乱点鸳鸯谱呢?

王母的概念早在远古时期就有了,不过史书中所描述的形象有很大的差别。《山海经》记载:“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纯粹就是个怪物,并不是天上的神仙。而在《竹书纪年》中写道:“十七年,王西征昆仑丘,见西王母。其年西王母来朝,宾于昭宫。”《穆天子传》卷三云:“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乃执白圭玄璧,以见西王母。西王母再拜受之。”可见,在《竹书纪年》和《穆天子传》的记载中,西王母是人间的国王,掌管着世间的一切事物,连天子做事都得去请示她。

到了两汉之际的西汉时,西王母的形象与乞丐无异,司马相如《大人赋》中曰:“吾乃今日睹西王母,皓然白首,戴胜而穴处兮。”在东汉后期,道教产生了,并且影响日益增大,玉帝和西王母都成为了道教所崇拜的神仙,并且出现了这两位天神是夫妻关系的记载。

玉帝在道教典籍里的全称是“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简单一点叫“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简称“玉皇大帝”。 西王母则被崇奉为“西元九灵上真仙母”,后来又加上了更复杂的“白玉龟台九灵太真金母元君”封号,完全把他们神化了。

到了南宋时期,当时的一些著作中,已经广为流传玉帝和西王母是夫妻关系的记载,并且已经大众化了。此后,在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中也有西王母是玉帝皇后的说法,影响就更深了。

不过随着科学的发展,玉皇大帝和西王母也只是存在于宗教和神话传说中了,所带给人们的也只是一种美妙的想象。

趣味链接:玉帝所住的天宫是什么样的?

在《西游记》里我们看到,玉皇大帝所住的地方,有三十三座天宫和七十二重宝殿,“殿殿柱列玉麒麟”“寿星台上有千千年不谢的名花;炼丹炉边有万万载常青的瑞草”。可见玉帝所住的地方,既富丽堂皇,又等级森严。

030 ■ 二郎神是真有其人还是传说人物?

在道教和佛教传说中都有二郎神这个人物,二郎神在民间更是人人皆知的一个神。关于二郎神的原型有很多种说法,大致说来,有以下几种。

一种说法认为,二郎神是随大禹治水的功臣。传说上古时,诸龙失管,天下水灾严重,禹奉命率众治水。刚开始,禹由于没有经验,常常是事倍功半,不能有效治理水患。后经人指点,大禹驯服了一条叫应龙的孽龙帮着治水,水患才得以平息。《楚辞·天问》曰:“河海应龙,何画何历?”说的就是这件事。

由于古音“二”与“孽”、“郎”与“龙”相近,时间长了,人们就将“孽龙”传成了“二郎”。久而久之,人们就将这条龙神化,称为“二郎神”了。

第二种说法认为,二郎神是秦代蜀郡太守李冰的第二个儿子,他当时协助李冰,斩蛟锁龙,筑堰平患,不遗余力,积劳成疾,死后升天化神,蜀人奉其为灌口(四川省的一个地名)二郎神,祠祀不绝。据说都江堰二郎神庙中的像,描绘的就是他的形象。这尊塑像为右腿搁在左腿上,翘着“二郎腿”的坐像形象。上世纪70年代,修整这座庙宇时,将坐姿神像改为立姿了。

第三种说法认为,二郎神的原型为玉皇大帝的外甥杨戬。《西游记》与《封神演义》中都有记载,杨戬神通广大,曾诛六怪、劈桃山。杨戬,天生有三只眼,又修炼有七十三种变化,法力无边。曾帮助姜太公一举讨伐了暴纣。由于神魔小说《封神演义》的巨大影响力,人们大多认同杨戬就是二郎神的原型。

趣味链接:太上老君的原型是谁?

在道观的大殿正中一般都供奉着“三清”的尊位,其中的太清就是太上老君(其他两位是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他们统领所有天神,为神王之宗,飞仙之主)。

太上老君是道教对老子的尊称,历史上实有其人。据《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是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后来被道教尊奉为始祖,并受到历代帝王的青睐。

老子与道教其实并无关系,老子是哲学家,不是宗教家,也未创立宗教。老子的著作是学术性的,不是宗教性的。后来道教奉他为始祖大致有三个原因:一是他的《道德经》正合道教宗旨;二是老子出生年代早;三是老子有许多神奇的传说。

有关老子的传说,最著名的要数“紫气东来”的故事。相传楚康王时,东宫宾友尹喜观星望气,见东方紫气西移,天文呈现出祥瑞之象,知道将有圣人入关,就求为函谷关令。第二年夏天七月,老子果然离开中原西行入关,尹喜就把他挽留下来,对他执弟子之礼,邀请他到玉楼观。老聃给他讲授了《道德五千言》。次年,老子升天而去。尹喜继续留在玉楼观清修三年,撰写了《关尹子》。尹喜后来远赴蜀地追寻老子,也升天成仙。

道教在关于老子的传说上,进一步加以神化。魏晋时老子已为玄妙玉女所生,并认为他是宇宙生成的根本,是万物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