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问就问吧全集
13292300000022

第22章 宗教神话(2)

古代将木星称做岁星,人们认为,它所在的地方有福,能降福于民,所以又称福星,民间即有“福星高照”的说法。

但道教却另有一种说法,认为福星本是汉代道州(今湖南道县)刺史杨成。当时的皇帝汉武帝觉得道州的侏儒很有趣,于是下令让道州刺史每年进贡几名到宫里做宫奴,杨成认为这项规定不合人道,于是冒死上疏说:“我们这里只有长得矮的百姓,但没有长得矮的奴隶。”要求废除这项进贡。

汉武帝听后,深感惭愧,于是取消了进贡。道州百姓感念杨成,纷纷建祠绘像供养,奉他为本州的福星,以后各地民间都将他视为福神,成为道教的福星。

禄星掌管人间的荣禄贵贱,他的来历不太清楚,由于禄有发财的意思,所以民间往往以财神赵公明的形象来描绘他,头戴铁冠,黑脸长须,手执铁鞭,骑着一头老虎。但在道教的三星群像里,他却是一位白面文官。

008 ■ 《天仙配》中的董永是否真有其人?

《天仙配》是个民间神话故事,最早见于汉代,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叫做董永的穷人。有人指出,董永不仅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比如唐人《董永行孝变文》、明人《织锦记》、《百日缘》等都描写了这个人物),而且历史上确有其人。

汉代刘向《孝子图》、唐代李翰《蒙求》、元代郭居《二十四孝》、清代《历代孝子录编》及《中国人名大辞典》等都有董永为汉代千乘人的记载。汉代统治者提倡孝道,统治阶级标榜“以孝治天下”,孝子董永卖身葬父,恰恰迎合了这种潮流,便成了尽孝道的典型了,所以统治者极力表彰他,让他做千乘人。

到了后世,历代统治者都把“孝”作为普遍遵循的道德规范,董永的故事也就久传不衰,变得妇孺皆知了,在中国的很多地方都有董永墓祠。但值得指出的是,董永的故事最早仅是在山东及黄河流域传布。到了魏晋时代,北方人避乱南迁,才流传到了长江流域。

认为历史上真有其人的观点是,孝子董永卖身葬父实有其事,遇仙女及仙女生子则是人们的良好愿望,是为了美化这个大孝子。但我们绝对不能以艺术典型的董永否定历史上的董永。

趣味链接:葬式葬仪的孝道文化

丧葬活动,在灵魂观念的支配下产生,并不断发展。中国古人对灵魂既敬又畏。亡故的祖先之魂离肉体而去,却还时时牵挂着子孙,世间子孙的一举一动,他们都明察秋毫。后来,对祖上之德的敬畏情绪,又逐渐扩大到夫妻和兄弟姊妹亲属关系中,灵魂队伍的声势越来越浩大。

或许是因为灵魂所具有的超凡之力,生者对其可能造成的祸福作用既惧且喜。聪明的古人在意识到灵魂关注人间的同时,也就想出了控制灵魂的办法。丰厚的葬品、隆重的葬仪,是想让灵魂感到生者的一片孝心真情,是想让灵魂在另一个世界里还能如生时那样尽情享用。而“劾鬼”之法,则是对某些不懂事理的灵魂的惩罚。

东汉时期,民间普遍存在着“劾鬼”和在墓中放“镇魂瓶”的仪式,目的是让死者灵魂远离本土,不要骚扰和妨碍生者。但是,在孝道文化的支配下,古时生者对辈分名分较高的死者灵魂,大都毕恭毕敬,不敢冒犯亵渎,这使得中国古代的葬式葬仪带有显著的孝道文化特征。

中国人重视丧葬之礼远远超过其他民族,丧礼为孝子贤孙提供了表示孝敬之心的机会,活人可以表达对死者的尊敬,仪式的排场可以使家人脸上增光。丧葬礼,是整个人生礼仪中的最后一项仪式,它表示一个人走完了自己的全部旅程。自古华人丧礼繁杂且隆重,其核心所注重的并非仪式或陪葬品,而是一种重人伦的丧礼精神——慎终追远。

009 ■ 佛教是何时传入中国的?

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作为一种思想文化传入中国内地后,对中国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极大影响。至于佛教是何时传到中国的,历来说法不一。这些说法大致有如下几种:

一种说法认为,夏商周三代以前佛教就已经传入中国了。“三代以前”泛指我国远古神话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此说不可取,因为这个时期,佛祖如来尚未降生,更无佛教。

第二种说法认为,孔子时代,佛教就已经传入中国。此说源于寓言,也不可信。

第三种说法认为,佛教是在战国末年传入中国的。据传,燕昭王礼贤下士,曾有外来僧人献艺,此说同样不可信。

第四种说法认为,秦始皇时有外国僧人来华,佛教进入中国。这种说法在历史上找不到依据,同样不可信。

第五种说法认为,汉武帝时就已有佛教了。据记载,张骞通西域,此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这种说法证据不足,同样不足信。

那么佛教到底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呢?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要从佛教的创立时间着手,问题就变得简单了。据史记载,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的古印度,开始主要流行于恒河中、上游一带,到公元前3世纪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时,由于阿育王崇信和扶植佛教,派教徒到印度各地以及周围国家传教,使得佛教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佛教徒由印度出发,向世界各地传播。向南传到斯里兰卡和东南亚国家,向北传入大夏、安息,以及大月氏(今阿富汗境内至中亚一带),并越过葱岭传入中国西北地区,最后传入中国内地,时间大约相当于西汉末年,可以笼统地说,佛教在两汉之际开始传入中国。

自此,佛教传入中国内地之后,直至三国末,它的流传速度都是微弱缓慢的。起初佛教被视为神仙方术的一种。后来,汉译佛经大量出现,佛教教义开始同中国传统思想结合,佛教得以迅速传播。当时出现了两个主流教派,分别是以安世高为代表的小乘禅学和以支谶、支谦为代表的大乘般若学。

此后,佛教在中国经历了四五个世纪的流传和发展,到隋唐时期,达到鼎盛,形成了若干宗派。唐末以后,佛教开始衰微。

趣味链接:佛教传入中国的传说

《后汉书》记载:“世传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项有光明,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长丈六尺,面黄金色。’帝于是遣使天竺,问佛道法,遂于中国图画形象焉。”

相传,公元64年的一个夜晚,东汉明帝刘庄做了一个怪梦,在梦中他见到皇宫里有一个身材高大,头顶散发着金光的人在宫中飞来飞去,不知是神是妖,心中大惑不解。

第二天早朝的时候,刘庄要众臣解这个梦,众臣都不敢妄下断言。这时一位非常博学的大臣傅毅奏道:“臣听说印度有神,他的名字叫佛,就像陛下梦见的那个样子。”刘庄听后非常高兴,为了圆梦,就派遣大臣蔡愔、秦景、王遵等18人前往西域寻佛。

010 ■ 寺和庙有什么区别?

生活中,人们经常把寺庙连在一起用,殊不知,寺和庙并非是一体的。“庙”是指我国古代供祭祖宗神位的屋舍,也有人将皇帝的宫殿称之为“庙堂”或“廊庙”,比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写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有些史书里,把皇帝与大臣所商讨的对策也称为“庙算”或“庙议”。皇帝死后,追赠的谥号便也称为“庙号”。这无一不与庙有关。不管从哪方面来说,庙都是一个高规格的所在。

既然如此,那么哪些人死后可以入庙呢?在历史上,先秦之后有一个规定,凡有功于国的,死后方可入庙,享受人们祭祀礼拜。故《后汉书·梁统传》描述梁统之子梁竦:“尝登高远望,叹息言曰:‘大丈夫居世,生当封侯,死当庙食……’”现如今,从历史上留存下来的庙,几乎都是用来供奉和祭祀有功于国的历史人物的,如关帝庙、岳飞庙、孔庙等。

而寺则大大不同于庙,它是和尚修行和居住的处所,除此之外,寺院里还要供奉各类大小不同的佛像。比如,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的白马寺,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座佛寺。确切地说,寺与庙的最大不同就是,寺里供奉的是佛,而庙里供奉的则是偶像化的有功之臣。人们在寺里祈求,是精神的追求,是期望得到佛祖的保佑;而人们在庙中祭祀,则往往是为了纪念国殇,表达对功臣的缅怀。

趣味链接:我国有多少个少林寺?

据《少林寺资料集》统计,我国在历史上前后共有10个少林寺。其中真的7个:登封、太原、蓟州、长安、和林、洛阳、泉州各一;假的3个:分别在福州、山东和台湾。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有康熙皇帝御笔书匾的那个河南登封嵩山少林寺。

011 ■ 为何把寺庙里的男性僧侣称为“和尚”?

“和尚”是对佛教男性僧侣的一种通称。可这种称呼是怎么来的呢?似乎鲜有人知。关于这种称呼的由来,历来有很多种说法,有人说这是从梵文翻译过来的,也有说这是佛教中国化的结果,总之,莫衷一是。不过从梵文翻译过来的说法,被更多的人所接受。

佛教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苦的根源在于各种欲望。要想脱离苦海,首先必须消灭一切欲望,做到与世无争,并苦心修行,忍受人世间的一切痛苦,只有这样,死后的灵魂才可以升入“天堂”得到解脱。

所以说佛教的人生处世哲学是主张一切调和,万事忍为先,以和为贵。“和”就是忍耐、服从的意思,“如来以‘和’为尚”,因此,“和”就被佛教徒崇尚为修行的根本方法。“和尚”的称呼也就逐渐传开了,但这很可能是一种附会,貌似有一定的道理。

但更为准确的说法是,由于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在梵文里与“和尚”相对应的词是“Upādhyāya”,意思是博士或亲教(亲承教诲)师。所以就有人认为这是梵文音译,可是专业人士说,准确的音译是“邬波驮耶”。

于是,有人就提出了这是佛教中国化的结果,但起源还是梵文音译,是随着佛教传播的需要,音转为和尚的。随着佛教影响力的逐渐增大,尤其是佛教传入中原汉地以后,“和尚”就成为对佛教男性僧侣的固定称呼了。

趣味链接:老和尚为何自称“老衲”?

“衲”字在普通话和粤语中都读为“nà”,查字典可知,“衲”即补缀、缝补之意,引申出来可以是衣物的意思,可这跟寺院里的和尚有什么干系呢?这得从旧社会的生活习俗说起。

旧时社会上的物质生活并非像今日般丰富。以衣履来说,平常百姓也仅仅是有衣数件而已。民间有谚语说:“家财万贯,缝缝补补一大半。”所以旧时生活中,缝补是件常事。而僧人是清苦的佛教徒,当然要自己衲鞋衲衣。他们将化缘得来的布头布片补缀连合,衲成僧衣称“百衲衣”,所以,他们自称“老衲”或“贫衲”也就不足为奇了。

012 ■ 中国佛教有哪八大宗派?

中国佛教意指佛教在中国发展的特殊形式或指中国化的佛教。中国佛教是北传佛教的中心,可分汉地佛教、西藏佛教和傣族小乘佛教。中国佛教主要有八宗,即性、相、台、贤、禅、净、律、密八大宗派。

一是法性宗,又名三论宗。此宗主要依据的经典是《中观论》、《百论》、《十二门论》。

二是法相宗,又名瑜伽宗。此宗主要依据的经典是《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

三是天台宗。此宗主要依据的经典是《法华经》、《大智度论》、《中论》等。

四是华严宗,又名贤首宗。此宗主要依据的经典是《华严经》。

五是禅宗。虽说禅宗单传心印,不立文字,称教外别传。但初祖达摩以《楞伽经》传于二祖慧可作为印心准绳,弘忍、慧能又教人诵持《金刚经》,所以《楞伽》、《般若》是此宗的经典依据,此外还有《六祖坛经》。

六是净土宗。此宗主要依据的经典是《阿弥陀佛经》、《无量寿经》、《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等。

七是律宗。律宗主要是学习和研究戒律的。

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此宗依《大日经》、《金刚顶经》建立三密瑜伽。事理观行,修本尊法。讲求尊老爱幼,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都是这种民族精神特征的体现。

趣味链接:佛教壁画的飞天形象是什么样的?

飞天是佛教图像中的众神之一,又名香衣神。她们居住在风光明媚的天宫十宝山中,不吃酒肉,专门采集各种各样的花露和散放天雨花。每当佛说法的时候,她们就在佛周围的天际飞来飞去。

中国的飞天是与敦煌石窟同时出现的,大约是在十六国时期。当时的飞天形象,与西域石窟的飞天形象相似,被称为西域式飞天。到了北魏时期,飞天形象发生了显著变化,脸型已由椭圆变为条长而丰满。北魏晚期到西魏,出现了新的飞天形象,面貌清瘦,额宽颐窄,脸上染两团赭红,也就是历史上所记载的“面短而艳”的飞天形象。

但最值得注意的是,敦煌壁画中,第一次出现了裸体飞天。隋代飞天,脸形不一,但总体而言,正在探索形成统一的时代风格。唐代出现了双飞天。唐代晚期的飞天,已由浓丽丰厚,逐渐转化为淡雅萧疏,体现了“天人共悲”的宗教境界。西夏的飞天,具有西夏的独特风格,世俗性较浓。元代的飞天,是个胖胖的女童形象,虽然缺少轻盈缥缈的韵律,却具有另一种意趣。

从十六国开始,直到元末,千百年间,敦煌飞天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实际上,飞天的形象歌颂了妇女的美丽、善良、智慧和尊严,是宗教神话中的理想人物。

013 ■ 中国佛教有哪四大菩萨和四大名山?

中国的宗教分为佛教和道教两种,这两种宗教都以山为居。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南宋诗人陆游也说过:“天下名山,唯华山、茅山、青城山无僧寺。”中国除少数名山为道教胜地外,几乎无山不寺,无山不庙。通常所说的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实际上原是佛教的四大道场,即佛祖或菩萨显灵说法的场所。

佛教传入中国后,它的流传和发展都一直处于低谷之中,自东汉后期开始,随着大量汉译佛经的出现和外国著名佛教徒的请入,佛教的发展才出现了一丝转机。当时中国的佛教徒先后请来著名的菩萨东来定居,他们自立道场,授法讲经,于是就慢慢形成了中国佛教的四大菩萨和四大名山。

文殊菩萨,全称文殊师利菩萨。是智慧、雄辩、威猛的的象征。其道场在五台山。五台山在山西省东北部,共有五座山峰,因山高顶平,看上去像平台,所以取名五台山。又因夏无炎暑,又叫清凉山。

普贤菩萨,是德行的代表,峨眉山是其道场。峨眉山,位于四川省峨眉县西南,又称光明山。历代修建的寺院达100余座,现只存先锋寺、万年寺、报国寺、伏虎寺、遇仙寺等。

观音菩萨,观世音菩萨的略称。观音是大慈大悲的菩萨,普陀山是其道场。普陀山又名“海天佛国”,位于浙江省东部海中舟山群岛上。

地藏菩萨,又称大愿菩萨,能够尽孝道、担苦难、除疾病。在中国贫苦百姓中信徒最多,道场在九华山。九华山,在安徽省青阳县西南,有十王、钵盂等九十九座山峰。山上有祗园寺、百岁宫、甘露寺等寺院。

趣味链接:何谓四大法门

四大菩萨代表四大法门。观音是“大悲菩萨”,文殊是“智门之主”,普贤是“行门之主”,地藏是“愿门之主”。悲、智、行、愿构成了佛教的四大法门。

014 ■ 和尚为什么要剃光头?

在佛教里,出家的男性僧侣称为“和尚”,出家的女性僧侣则称为“尼姑”。说到和尚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光头,并且头上还有几个戒疤。尼姑也有以光头示人的,是不是出家人就一定要剃光头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得从佛教的来源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