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玛利亚·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方法
13253000000006

第6章 儿童的一个重要敏感期——秩序敏感期(2)

在作进一步的简述之前,有必要提一下日内瓦的皮亚杰教授对自己的孩子所作的一项实验。他把一件物品藏在一把椅的垫底下,然后把他的孩子打发出这间屋子,接着,他拿起这件物品并把它放在第一把椅子对面的另一把椅子的垫子底下。皮亚杰教授希望他的孩子会在第一只垫子底下寻找物品,当他找不到后,会到另一块垫子底下去找。但是,当这孩子回到这房间后,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掀起第一把椅子的垫子去寻找,然后用他自己不完整的表达方式说道:“没了”。他并没有试图到其他地方去寻找这件物品。接下来,皮亚杰教授重复这项实验,让这孩子看到他从一只垫子底下拿出物品,并把它放在另一只垫予底下。但这孩子还是像刚才那样找了一遍,说:“没了”。皮亚杰教授得出的结论是,他的儿子有点傻。他几乎带着怒气地掀起第二把椅子的垫子说:“你没看到我把东西放在这儿吗?”这孩子回答说:“看到了。”然后指着第一把椅子说:“但是应该放在那里”。

可见,儿童感兴趣的并不在于找到物品,而在于在它本应在的地方找到它。显然在他看来不理解这种游戏的是教授而不是他。他认为如果不把物品放在它应该放的地方,这种游戏还有什么意思呢?

我曾经看到几个二三岁的儿童所玩的一种捉迷藏的游戏,对此我确实吃惊不浅。看起来他们玩得很尽兴。但他们是怎样玩这种游戏的呢?一个儿童弯腰爬到一张桌子底下,该桌子表面上盖着一张长及地面的桌布。小伙伴们看着他爬进去之后就出了这个房间,然后回来揭起桌布,当他们发现他们的同伴仍在桌子底下时就高兴地大嚷一声。这种游戏做了一遍又一遍。他们依次说:“现在,我来藏。”然后爬到那张桌子底下。

另一次,我看到几个大一点的儿童和一个幼儿捉迷藏。那个幼儿藏在一件家具背后,几个大一点的儿童进来,假装没有看到他。这几个儿童找遍了整个房间,就是没有看这件家具后面。显然,他们的目的是取乐这个幼儿。但是,那个幼儿突然叫起来:“我在这儿”,其语调显然意味着:“你们怎么没看到我在这儿呢?”。

如果游戏的目的是快乐,那就必须承认,在儿童生命中的某一个时期,快乐就是在适当的地方找到物品。根据他们的解释,“躲藏”就是在一个隐蔽的地方放置或找到某些东西,正如他们对自己所说的:“你们不可能看到它,但是我知道它在哪儿,闭着眼睛也能找到它。”

秩序敏感期是儿童行动的指南针

自然赋予儿童对秩序的敏感性。这是一种内在的感觉,这种感觉能区别各种物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物体本身。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环境,这个环境中的各个部分相互依存。当一个人适应了这样的环境,他就能指导自己的行动达到特定的目的。这样的环境为一种完整的生活提供基础。反之,累积的各种印象若是不按照某种秩序整理安排,还有什么用处呢?这就像有家具,但没有放置它的房间。一个认识各种物体但不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人,将会永远地生活在混乱的状态之中。正是在童年的生活中,人们找到了生活道理的导向。这是自然给人的一只指南针,使人能够适应于世界。就好像一位老师给了学生一张教室平面图,教给他们第一个有关地理学的概念一样。自然赋予儿童重复成人说话声音的能力。

人的智力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建立在儿童在敏感期所打下的基础上。

儿童疾病源于内部秩序

儿童具有两重秩序感。一种是外在的,这种秩序感从属于儿童对他本身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的感知。另一种是内在的,这使儿童意识到自己身体的不同部分和它们的相对位置。

实验心理学家认为,人存在一种感觉,使每个人能意识到自己身体的不同部分所在的不同位置。这种特殊的记忆,称为“肌肉记忆”。

这种解释完全是机械的。例如,它认为,如果一个人动动手拿到了某种东西,此动作过程就被感知了,并固定在记忆里,因而可以再现。由于一个人已经有了理性的和随意的经验,因此,他可以选择移动他的右臂还是左臂,朝着一个方向而不是另一个方向转动。

但是事实是上,早在儿童能自由地到处走动和具有这些经验之前,他已经历了跟身体的各种姿势有关的敏感期。也就是说,自然已经提供给儿童一种跟他的身体姿势和位置有关的特殊敏感性。

自然为实际的发展提供了潜在可能性和有意识经验。当环境阻挠这种发展时,我们可以看到儿童变得极端焦躁不安、心神不宁,好像是一种疾病的症兆。只要这种有害的情况持续下去,这种有害的状况就会继续保持下去。

然而,一旦排除了障碍,所有这些不良症状也就消失了,由此表明产生这种症兆的原因。

在一位英国保姆的经历中。可以找到这方面的一个有趣的例子。一个孩子的保母找了一位能干的妇女替代她,但后者在给她所照料的小孩洗澡时碰到了很大的困难。无论何时,一给他洗澡他就变得焦躁不安。他哭闹,尖叫,并拒绝这个保姆的接近。

这位保姆已经尽了最大努力,但这个小孩就是厌恶她。直到以前的保姆回来后,这孩子才恢复了平静,又开始喜欢洗澡了。这位英国保姆曾在我们的一所学校里受过训练,对有关儿童厌恶感的心理基础很感兴趣,并试着用理论解释儿童的这种不完整的言语。

这个小孩已经把第二个保姆当成坏人,因为她是用相反的动作给他洗澡的。于是,这两位保姆对他们给小孩洗澡的方式进行了比较,并发现了以下差异:第一个保姆是右手靠近他的头左手靠近他的脚;第二个保姆恰好相反。

另一个例子更为严重,它有着未确诊疾病的所有症兆。此事发生时我恰好碰上,虽然我并没有以医生的资格直接介入,但我仍然给以了相关帮助。有个小孩不足1岁半。刚随其父母完成了一次长途旅行,他的父母认为,这个小孩只是年龄太小了,以至不能忍受这种疲劳。然而,他们特别提到在旅途中一切都是顺遂。每天晚上他们都睡在高档旅馆里,那里带栏杆的儿童小床是现成的,还为小孩准备了合胃口的食品。

而现在他们住在一个宽敞的带家具的公寓里。由于没有带栏杆的儿童小床,这个小孩跟他母亲睡在一张大床上。其最初症状是失眠和呕吐。一到晚上必须把这个孩子抱在怀里。刚开始,他们以为孩子啼哭是由于胃痛的缘故。于是请儿科医生检查这小孩,给这小孩提供了特殊的饮食、日光浴、散步并进行了其他的治疗措施。但是这些措施均无任何成效,到了后来,夜晚成了全家的梦魔。因为只要到了那时,这小孩就会惊厥、抽搐,甚至在床上打滚。这种情况一天要发生两三次。最后,他父母只好请了一位著名的儿童精神病专家。当时,我也参与了此次会诊。表面上看来这个小孩看上去很好,据他父母讲,在漫长的旅途中他一直很健康。因此,我们推测这种很可能有着某种精神的因素。当看到这个小孩躺在床上忍受着病痛发作的痛苦时,我得到了一种启发。我拿了两只枕头,把它们相互平行铺开,这样就形成了一张有栏杆的儿童小床。然后,我在上面盖上床单和毯子,没有说任何话,把这张临时凑成的儿童小床紧靠在小孩所睡的床边。这小家伙看着它,停止了哭嚎,滚着滚着,滚到这张床的边沿然后睡在里面,不断地说着:“卡玛,卡玛,卡玛”——他用这个词来表示摇篮,很快就睡着了。从此他的病再也没有发过。

显然,睡在大床上的这个小孩失去了从儿童小床的两边栏杆所能感觉到的那种支撑感。这种感觉的丧失导致了失调和痛苦。这说明了敏感期的力量是多么的巨大。

儿童并没有和我们成人相同的秩序感。经验使得我们麻木迟钝。但儿童却是一张白纸,他正处于获得感知印象的过程之中。他从一无所有开始,感觉到创造的辛劳。要知道,如果我们能使自己适应这个世界的话,那是因为儿童给了我们适应世界的工具;如果我们能意识到自我的话,那是因为儿童使这种意识成为可能。我们之所以富有,是因为我们是儿童的延伸。儿童始于一无所有,却为我们提供了未来生活的基础。从一无所有到夯实未来生活的基础,儿童必须作出巨大的贡献。儿童是如此接近生命之泉。然而,对于这种创造我们却一无所知,也没有丁点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