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玛利亚·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方法
13253000000029

第29章 儿童注意力的培养

幼儿的注意力不是由一个教师人为地保持的,而是由某个具体的物体保持的,这个物体好像符合某种内部冲动,该冲动是唯一引导其发育的东西。

当我们把一个儿童置于一个有利于其精神发育的环境时,我们希望这个儿童能立即将注意力集中在某物体上,按照我们当初设置这类物体的目的来使用它,并且多次重复同样的活动。这是我们所期望看到的,因为只有注意力集中了,儿童的精神发育才能顺利进行。

心理学家们达成了一个共识,即注意力的不稳定性是三四岁幼儿的特征。他们所看到的每件东西都会吸引其注意力,因此,他们的注意力经常地转移,以致难以固定在任何物体上。一般来说,集中儿童的注意力是困难的,而这正是教育的障碍。

来自自然的奇迹

一个人如果仅仅随其天性,永远也不可能成功集中注意力。

实际上,在我们的实验中,幼儿的注意不是由一个教师人为地保持的,而是由某个具体的物体保持的,这个物体好像符合某种内部冲动,该冲动是唯一引导其发育的东西。同样地,一个新生儿在吮吸活动中完成的那些复杂的协调运动,也是受生理需要的制约,它们并非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

事实上,新生儿的口腔活动是不可能有目的意识的。

因此,最先呈现的外部刺激是基本的,随后,我们将看到孩子的小脸所表现出的令人惊奇的现象——注意力的高度集中。

我们发现,一个3岁的儿童可以连续不断地重复同样的练习;许多人在他身边四处走动,有的人正在弹钢琴,有的人在歌唱;但这些都不能分散这个小孩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好比一个正在吃奶的孩子,什么也不能使他停止吮吸,除非他已经吃饱了。

只有自然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期望利于儿童注意力的培养

当外部刺激起作用时,大脑神经中枢通过一种内部程序依次兴奋。例如,一个正在盼望另一个人到来的人,能看见那个人从遥远的地方走来,这不仅因为此人出现在他的视野中,而且因为他正在被“盼望”。那隐约的身影被注意到是由于大脑神经中枢已处于兴奋状态。猎人之所以能感觉到树林里野兽的发出的最轻微的声音,也是这个道理。简言之,两种力量作用在脑细胞上,就好像两种行为作用于一扇关着的门上:从外部敲门从内部开门。换言之,如果内部力量不打开门,外部刺激敲门也是徒劳的,最强有力的刺激也会因未被注意而溜走。

一个心不在焉的人可能跌入峡谷,一个专心致志的人可能对街上乐队的演奏充耳不闻。

教师的整个艺术,实际上就在于抓住儿童的注意力,使之对教学产生期待,并保证当他们“敲门”时儿童能够配合。但是,当这件东西是完全陌生的或难以理解的时候,是不能唤起儿童的兴趣的。教学的艺术在于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从已知到未知,从简单到复杂。由于引起期望和打开通往新奇的“未知”领域的大门已存在,因此,进一步深入学习和将注意力引人期望状态,已是一项“容易的工作”。

人对外部事物的特殊态度构成其天性的一部分,并决定他的性格特征。内部活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们不像外部因素那样易变。我们的注意不是被无关紧要的东西所吸引,而是被我们真正感兴趣的那些东西所吸引。对我们的内部生活有用的东西,就是能引发我们兴趣的东西。我们的内部世界是建筑在对外部世界的选择上的,是与我们内部活动的要求协调一致的。画家看到色彩着迷,音乐家最受声音的吸引。我们通过自己关注的焦点表明自己,我们通过我们的态度从外部表现自己与同一环境中的人所表现的巨大差异,那是因为他们从这相同的环境中只选择各自所需的东西。

没有一个教师能够用任何技能“教”儿童如何集中注意,很显然,它们是一种内部因素的作用。3至4岁儿童所表现出的注意力,连天才也只能自叹不如。这些小孩子似乎再现了某些伟人所拥有的品质。这些伟人以超常的注意力著称于世。比如阿基米德,他在伏案研究几何图形时被杀害,他是那么的专心,据说叙拉古被敌人攻下首都没能使他分心;牛顿也是专心于他的研究而废寝忘食;维托瑞屋·阿尔费尔瑞在写一首诗时,甚至没听见窗下经过的一支结婚队伍的喧闹。

然而,天才人物所具有这些特征,是不能被任何一个“有趣的”教师唤起的。无论他的教学艺术有多么巧妙,也不能教给儿童这种心理能力。

如果说儿童的内心有一种精神力量,通过它便可以打开他注意的大门,那么由此产生出来的问题必然就是关于自由的问题,而不是影响儿童心智构建的教学艺术问题。

外部刺激与儿童注意相一致

与稍大一点的孩子打交道时,我们作为生命基础的本性和生活基础的刺激之间对应的基本事实摆在优势地位。

对于“专家们”的反对我早有准备。“专家们”认为儿童必须习惯注意任何东西,甚至包括那些他们并不喜欢的东西,因为现实生活要求儿童具有这种能力。

这种论点是偏见的产物,家庭中的严父也说似类的话。“小孩子们应习惯吃任何东西”。幸好这种命令式的思想现在已过时了,如果还在流行,父亲们将迫使他们的孩子整天禁食,如果孩子在吃午饭时拒绝吃一道他不喜欢的菜,那么除了那道菜外,他们什么也别想吃。即使这道菜已变冷和发馊,直到饥饿削弱了儿童的意志,消灭了他的幻想,他也不得不把这一盘冷食吞下肚去。而这个父亲争辩道,他这样做完全是为了孩子好。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克服贪吃和任性的毛病。当然,糖也是禁止儿童吃的(而儿童的机体需要糖,因为肌肉发育中消耗了大量的糖)。在列出了那么多条禁忌之后,家长们不无得意地宣称他找到了一条简便方法以对付儿童的贪吃:“在他们还没有吃晚饭的时候就打发他们上床去睡觉。”

目前,那些坚持认为儿童应对他们不感兴趣的东西给予注意的人们,大多采取了类似的方法。然而,即使在心理营养匮乏的情况下,那些“冷的、令人恶心的食物”也不会因而变得好起来,只能毒害不愿意进食的人并使其虚弱。

人的精神生活越是能正常地发展,并形成一种个性,他就越充分地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健全的心智。要做好准备,不必从诞生那天就开始,但他必须逐渐坚强起来。坚强的意志是经由艰苦的锻炼磨炼出来的,没有任何一个英雄在他完成他的英雄业绩以前就是英雄。虽然我们未来的艰苦生活是不能预见的,也是无法预料的;但一颗勇敢的心可以战胜一切。

一个进化中的生物,它对周围环境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是保证他的正常发育。比如:胎儿必须用血去滋养,新生儿需用乳汁哺育。胎儿在子宫内生活时,如果血里的蛋白质和氧气缺乏,或者有毒物质进入了他的组织,这个生命将不能正常发育;产后的照料将不能使一个先天不足的人强壮。而婴儿若缺乏足够的乳汁,生命最初阶段的营养不良将宣告他永远处于劣等状态。躺着吃奶,长时间安静地睡觉是“为行走作准备”。正是为了这一过程,婴儿才开始长大。如同,鸟巢里刚出壳的小鸟,不是借助飞行的方式为飞行作准备,而是在那温暖的窝里保持不动。这是为生活作间接准备。

鸟儿飞翔的威严、野兽的凶猛、夜莺歌声的宛转、蝴蝶翅膀上斑驳的美丽,皆为世人所仰慕。然而,须知此类自然现象的序曲,皆源自秘密的巢里、洞里或静止而孤独的茧里。万能的自然在生物形成的过程中只要求宁静,在这神秘的宁静里,生命开始滋长。

同样地儿童的精神也应找到一个温暖的巢,在那里,精神的营养能够得到保证因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向儿童提供与其精神形成倾向一致的物体是很有必要的。这种举动的目的在于获取一种结果,而这种结果正是教育的目的之所在:以最小的代价充分地发掘人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