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玛利亚·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方法
13253000000027

第27章 引导娇生惯养的儿童

一旦儿童发现了某种能使他们感兴趣的东西,他们就失去了那种不稳定性,而学会了聚精会神。

教育娇惯的儿童很困难

对于生活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下的另一类儿童,即那些有钱人家的孩子,人们很可能会认为,教他们比教我们第一所学校中的贫困儿童或墨西拿地震后幸存下来的孤儿要容易得多。事实并非如此。富家子弟,正如他们的家庭一样,生活在社会所能提供的奢侈之中,他们似乎享有很大的特权,但是只要引证欧美教师的经验就足以证明问题,这些教师给我谈了他们最初的印象,并描述了他们在教育这些小孩时所遇到的困难。

这些儿童不会被花园中的小径、鲜艳的花朵和豪华的环境所吸引。他们对那些能使贫困儿童着迷的物体并不感兴趣,因此,他们的教师感到迷茫和毫无信心,因为他们不会去捡那些应该能满足他们特殊需要的物品。

如果儿童来自贫困之家,通常他们会迫不及待地朝着提供给他们的那些物品跑去。但是,富家子弟已经厌烦了精致的玩具,他们就不会立即对提供给他们的刺激作出反应。一位美国教师G小姐从华盛顿给我写信说道:

“这些儿童只顾着从其他人手里抢东西。如果我试图拿某件东西给其中一个人看时,另外的其他人就会丢掉自己手中已有的东西,吵吵嚷嚷地围在我身边。当我对一种物品作解释时,他们全都因为它而争起来。实际上,这些儿童对各种各样的感官材料并没有表现出真正的兴趣。他们从一件物品到另一件物品,对任何东西没有片刻的留恋。比如,这其中有个儿童,他总是不停地跑来跑去,但在每个地方呆的时间都超不过5分钟,连提供给他的那些物品都没摸呢。

在许多情况下,这些儿童的运动是漫无目的的:他们只会满屋子奔跑,毫不在乎这样做将会带来的损害。他们碰撞桌子,掀翻椅子,在为他们提供的材料上踩来踩去。有时候,他们会开始在某个地方活动,但不一会儿就跑开了,拿起另一件物品,接着又毫无理由地把它丢掉。”

D小姐从巴黎给我写信道:“我必须承认我的经验是十分令人沮丧的。这些儿童最多只能在一项工作上集中几分钟精力。他们没有自发性,不能持久。他们就像一群羊,常常相互跟来跟去。当一个儿童拿起一件物品时,其他的人也要这件物品。有时候他们甚至在地板上打滚,弄翻椅子。”

罗马的一所专门招收富家子弟的学校,也说:“我们最关心的事情就是纪律。这些儿童总是乱搞一通,并拒绝接受指导。” 面对这样的孩子教师怎么办呢?

娇惯儿童能够兴趣集中是关键一步

G小姐继续写下她在华盛顿的经验:若干天之后,这个旋转粒子的星云群(不守秩序的儿童)开始呈现一种确定的形状。看起来似乎是儿童开始有了自发性。他们开始对起初瞧不起的一些物品产生兴趣。作为这种新兴趣的结果,他们开始作为独立的人而行动。那些能吸引儿童全部注意的物品使他们专注起来,就这样这些儿童追求起他们各自感兴趣的东西来。

“当一个儿童找到了能自发地唤起他强烈兴趣的某种东西、某件特殊的物品时,仗才算是最终打赢了。有时候这种热情突然爆发,并没有预兆。我曾经试图用学校中几乎所有的不同物品来激发一位儿童的兴趣,但没能激起一丁点的浪花。然而偶然有一次,我给他看2块写字板,一块是红色的,另一块是蓝色的,叫他注意这两种不同的颜色,他立刻伸出了手,似乎他找到了长期以来一直渴盼的东西。以后的几天里,他拿起了自己过去瞧不起的各种物品,事实上,他开始对这些东西感兴趣了。

“还有一个儿童,最初对任何东西都只有几分钟热度,直到后来,由于他对所使用的一件最复杂的称之为‘长度’的物品感兴趣,才摆脱了这种紊乱的状态。整整一星期,他不断地摆弄这些东西,学会了数数和做简单的加法。然后,他开始回到一些较简单的材料去,变得对这个教育体系中的各种物品都感兴趣了。

“一旦儿童发现了某种能使他们感兴趣的东西,那种不稳定性就消失了。他们学会了聚精会神。”

这位教师还就唤起儿童的个性作了下面的描述:“有姐妹两个,小的3岁,大的5岁。这个3岁的小女孩很没有个性。她在所有的事情上都仿效她的姐姐。如果姐姐有一支蓝色的铅笔,妹妹就会吵着也要一支;如果姐姐吃黄油面包,妹妹就除了黄油面包以外什么都不吃……。这个儿童对学校里的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她只会到处追随她的姐姐,模仿她姐姐所做的每一件事情。然而,有一天,她变得对红色立方体感兴趣了。她搭了一座城堡,并多次重复这项练习,完全忘却了她的姐姐。这使她姐姐感到十分不解,以至喊住她问道:“为什么我在填圈时你却在搭城堡”就在那天,这个小女孩有了她自己的个性并开始发展,而不再是她姐姐的一个小影子而已。”

D小姐描述了一个4岁的女孩。由于这个女孩总将手中水杯中的水溅出,哪怕只有半杯水她也做不到不撒不溅,所以她避免端水杯。但是,在她成功地完成了她感兴趣的另一项练习之后,她开始毫不困难地同时拿几杯水,并能够给正在画水彩画的同学送水而不溅出一滴。

D小姐继续报道说:“圣诞节之后,这个班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并没有作任何干预,秩序似乎是自己建立起来的。这些儿童似乎被他们的工作吸引住了,以至不再像以前那样无目的地工作。他们主动地走到柜子前,取出以前令他们感到厌烦的那些物品。就这样一种工作的气氛在班中形成了。这些过去出于一时冲动去选择物品的儿童,现在表现出他们有一种内在纪律的需要。他们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在一些复杂的工作上,并在克服困难时体验到一种真正的满足。这些宝贵的努力对他们的性格产生了直接的效果。他们成了自己的主人。”

给D小姐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个例子是有关一个想象力异常丰富的4岁半儿童。他的想象力是那么的活跃,以致给他一件物品时,他不去注意它的形状,而是立即使它人格化。

由于他的心理十分紊乱,他的活动也就很笨拙。他甚至不能扣一个纽扣。突然,某种奇迹降临到他身上:“我对他的变化惊讶不已。他开始进行一项又一项的练习,由此使他变得镇静起来了。”

类似的情况和类似的困难,在几乎所有被明智慈爱的父母关注着的幸福儿童的生活中都可以发现,又因为有些精神上的困难是跟物质上的富裕相联系的,所以,唤起幸福儿童的个性就显得极端重要。

在我们有一个固定的和明确的办学方法之前,社会上和教育界里就已经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儿童教育理论。但是它们基本上是相通的。即让儿童的兴趣集中在某一件事情上。在兴趣集中的前提下,神经质的儿童也会变得平静了。抑郁不安的儿童恢复了活力,所有的人都共同沿着这条有纪律的工作之路前进,不断取得进步。

这些固定下来的成就具有一种剧变的特性,它预示着儿童以后的发展。可以把它们比作儿童长出了他的第一颗牙齿或迈出了他的第一步。在这之后,其他的牙齿将跟随第一颗牙齿陆续长出,言语将随着第一个单词而出现,在迈出了第一步之后,儿童将开始走路了。反之,在儿童训练中的最初的错误也可能会成为他精神生活中歧变的根源。

娇惯儿童的转变中得到的启示

在这些儿童中,要特别注意的是使儿童恢复到正常的状态。事实上,正常的儿童已经学会克制自我,平静地生活,他宁可有秩序地工作也不愿无所事事。当我们用这种眼光去看儿童时,我们可以更正确地把他视为“正常化”。要知道人的真正本性潜伏于他自身。这种本性在他胎儿时就存在了,我们要做的不是承认这种本性,而是允许它发展。

在一个儿童身上,正常的心理品质可以很容易地建立并发展起来。到那时,所有的歧变和障碍都消失了,正如恢复健康之后疾病的所有症状都消失了一样。

如果我们能这样看待儿童,那我们就能更快地认识到,即使是在不良的环境中,正常化也会自发地展现。虽然由于儿童的正常化没能得到承认或帮助,这些正常发展的迹象可能会被否定,但它们仍然会作为充满活力的原则而得到恢复,这些原则能越过障碍物并获得成功。

甚至可以这样说,儿童正常的能量,就像基督的声音,它教导我们要宽恕,只是不止7次,而是“无数次”。尽管成人压抑儿童,但儿童仍从他本性的深处不断地宽恕成人,并努力使自己成熟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不断地跟压抑他正常发展的力量进行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