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年轻人要懂得的106条人生经验
13091700000087

第87章 深沉是一种做人的大智慧

深沉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气度,更是一种智慧。在当今这个到处充满变数的社会里,保持深沉,做一个别人看不透的人,是做人的智慧,也是处世的哲学。

看似忠贞的人未必表里如一,貌若愚憨的人未必真愚,就是这样让对方无法看破的智慧,才是高明的智慧。诸葛亮空城计吓退司马懿,郑庄公谈笑间挫败共叔段,都是这种智谋的运用。

韩非子在他的文章中吐露了这样一个观点:保持深沉,不让人看破是君王驾驭臣子的有效手段。他认为,如果君王将自己的喜好厌恶、性情脾气都让大臣们知道得很清楚,那么臣子们就不会认真做事,只会研究揣摩君主的意思,做到投其所好,摒其所恶。如果保持深沉,让大臣们根本不知道君主是怎么想的,朝臣们就会尽心尽力办事。同时,保持深沉,不让人识穿也是处变不惊,反败为胜的一种战略。

春秋时期,郑庄公粉碎弟弟共叔段谋反时使用的就是这一策略。郑国国君郑武公临死前将王位传给郑庄公,但是庄公的母亲却不赞同武公的意见。原来庄公出生时难产,他的母亲为此受到惊吓,差点死去,为此庄公的母亲很不喜欢他,认为郑庄公带给她了灾难,是不祥之人。

庄公母亲的反对并没有给庄公的继位带来什么问题,但是在郑庄公继位为国君以后,他母亲姜氏却屡次诋毁庄公,并为宠爱的小儿子共叔段要了很多地界,庄公一一答应了她。但庄公的母亲并未因此满足,为了更大的图谋,她甚至逼迫庄公把京城也划分给了共叔段。

共叔段得到京城后,开始在那里不断地扩张自己的势力,并在其母的帮助下准备里应外合,谋权篡位。庄公知道母亲根本就不喜欢自己,也知道共叔段与母亲密谋造反的事。虽然他心里有数,表面上却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因为他明白,要想破除弟弟和母亲的阴谋,欲擒故纵是最好的方法,为了取得更多的东西,表面上或者暂时给他一些好处以迷惑对方是有必要的。而其中的关键就是保持深沉,表面上不动声色,让母亲和弟弟不知道自己的想法,只有这样才能等待良机一举将其歼灭。

在庄公母亲的帮助下,共叔段的势力不断扩大,正直的大臣们坐不住了,有人向庄公进谏,认为共叔段囤积粮草,大肆招兵买马,扩充实力,分明是想图谋不轨,庄公却以这是国母的意思而不加理睬。当有些大臣建议庄公先下手为强,铲除共叔段以防有变时,庄公表面上不但不以为然,还训斥了这些大臣。如此一来共叔段更加肆无忌惮,谋反篡国的意图更加明显了。

庄公的做法不但迷惑了要谋反的弟弟和母亲,大臣们也蒙在鼓里。一位名叫公子吕的大夫劝庄公说:“一个国家不可能有两个国君,现在郑国却好像有两个君王。如果您想把王位让给共叔段,那我们就去奉他为君王,如果不是,那就尽早铲除他,免得臣民们三心二意。”庄公听了以后表面上假装很生气,让公子吕别多管闲事,实际上早已做好了准备。

郑庄公早知道弟弟和母亲的图谋,但是他有自己的想法,过早动手,铲除了弟弟肯定会遭到别人议论,认为他不仁不义,更重要的是母亲也站在共叔段那边,打倒了弟弟必然要牵连到母亲,这样一来肯定会被扣上不孝的帽子。因而他故意装做什么也不知道,放纵共叔段行事,等到共叔段和姜氏计划暴露,大张旗鼓准备谋反时才下令讨伐,一举挫败共叔段的阴谋。

郑庄公最后一举歼灭了共叔段的叛军,而他之所以获得最后的成功,关键就在于庄公从始至终保持深沉,其母姜氏和弟弟共叔段没能看破庄公的真实想法。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没有一个不佩服诸葛亮的,他出隆中火烧博望坡,过江东舌战群儒,三气周瑜,草船借箭,借东风神机妙算,其中,空城计智退司马懿最为精彩。

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中原,但因为错用“言过其实”的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迫不得已只好让人马撤退。为防魏军乘势追击,他让关兴、张苞两人各带几千人马,在关键地段布置疑兵。

然后,诸葛亮就下令大军悄悄收拾行装,分别从各自驻地快速撤回四川。等到他一切都安排妥当,也准备撤离之时,魏将司马懿已经率领大军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赶来。西城只是个弹丸小城,易攻难守,根本无法挡住曹魏大军。而且诸葛亮身边只剩下一些文官,连一员武将也没有,士兵也尽是老幼病残,根本无法作战,情况万分危急。眼前的形势很明显,战不能战,逃也逃不掉——此地路径狭窄,唯一大道已为司马懿占住。再加上辎重行李多,马匹、车辆少,逃不出多远,就会被司马懿大军赶上。

众人不由得万分恐慌,诸葛亮亲自登上城楼观望,果然,不远处尘埃冲天蔽日,连大军奔走声也隐约可闻,形势迫在眉睫,而且就眼前的形势来看,怎么样都是死路一条。不想诸葛亮略作思考之后,却告诉众人,他已经想到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可以让大家平安无事。

于是诸葛亮就开始准备,他让士兵把所有的旌旗都收藏起来,并打开城门,让几十个士兵装扮成老百姓的样子,在城门口洒水扫地,一切显得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似的。诸葛亮自己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安然自得地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情景感到莫名其妙,慑于诸葛亮的威名,不敢轻举妄动,就急忙返回去向主帅司马懿报告。司马懿听后不相信有这样的事情,就自己亲自前来观看。到了以后,司马懿发现果然和报告的一样: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二十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街道,大军虽然前来,却旁若无人,一点紧张的气氛都没有。

司马懿有些纳闷,仔细观察了很长时间,无论从对方人物的表情动作还是诸葛亮所弹出的琴声中,都看不出一点破绽,更弄不清楚诸葛亮究竟在玩什么花样。属下将领见到这种情景,忍耐不住,纷纷请令杀进城去活捉诸葛亮。

深知诸葛亮为人的司马懿却不敢有丝毫的大意,他没有同意将领们的意见,认为一生谨慎行事的诸葛亮肯定是另有所图。正在这个时候,司马懿感觉到诸葛亮的琴声之中隐含杀机,于是连忙下令全军撤退。

等退了没有多远,诸葛亮设置的两路疑兵就摇旗呐喊,纷纷涌出,司马懿更加坚定自己的想法,赶紧带领大军仓皇返回。

诸葛亮见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连忙抓住时机,带领余下人等,从容撤出西城,退回四川。

保持深沉,让对方无法看破,自然不敢轻举妄动。做事低调,大智若愚的人,做人处世,通常都很难被别人看透,这是一种很高明的做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