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年轻人要懂得的106条人生经验
13091700000072

第72章 给自己留好退路

人事有沉浮,世事多艰辛,要给自己留一些余地,才不至于走上绝路。大多数人都会认为“妥协”是“屈服”与“软弱”的做法,但是,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因为有些时候,只有“妥协”才能生存下来,保存力量。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给自己留条退路,就是给自己设计好进攻的路线。”这就要求人们要学会妥协,给自己谋条退路,以便更好地进攻。

清代纪晓岚任左都御史时,碰上了一件很棘手的案子,大学士兼军机大臣阿桂有一个亲戚叫海生,他的妻子乌雅氏猝死,且死因不明。海生自己说妻子是自杀身亡,但是乌雅氏的弟弟贵宁却不相信海生的说法,认为姐姐是被海生殴打致死的。于是,一纸文书将海生告上公堂,地方衙门根本难以作出判决,于是把案子交到刑部,刑部仍然无法作出决断。于是这个并不难解的案子越闹越大,究其原因,只是因为海生是阿桂的亲戚。审理官员怕得罪阿桂,判乌雅氏为自缢,其实是为了给海生开脱罪责。可本来性情就很刚烈的贵宁加上和珅的支持,并不惧怕,不断上告,最终惊动了皇上。

于是,皇上特派左都御史纪晓岚主审此案,并派刑部侍郎景禄、杜玉林、御史崇泰等人同纪晓岚前去开棺验尸。

纪晓岚知道,其实并不是别人都无法审理此案,只因为这其中牵扯到和珅和阿桂两位大学士兼军机大臣,都不敢轻易决断。因此,纪晓岚自己也感到很头痛,他知道和珅和阿桂一直在明争暗斗,自己同和珅积怨也很深。原判又迎逢阿桂,自己能够推翻这一强大的势力吗?纪晓岚权衡利弊,决定只有圆滑处理了。

于是开棺后纪晓岚等人一同验看。见死尸并无缢死的痕迹,纪晓岚心中有数,却要看看大家的意见。刑部景禄、崇泰、郑征一干人等,都说死者脖子上有伤痕,显然是自缢而死。纪晓岚顺势说道:“我系短视眼,看起来似有似无,看不清楚到底有无疤痕,既然大家看得很清楚,那就这么定吧。”于是,纪晓岚便给皇帝上了联名奏章:“公同检验伤痕,实系缢死。”

贵宁知道后,气愤不已,一怒之下,再次上告,这次连步军统领衙门、刑部、都察院一块儿告,告这些官员有意包庇,办案不公。乾隆看贵宁如此不服,也开始怀疑此案,又派侍郎曹文植等人复验。复验结果很快呈上来,曹文植等人上奏皇上说乌雅氏尸体脖子上并没有缢痕。乾隆这下火了,心想这肯定与和珅和阿桂有关,于是钦点阿桂、和坤会同刑部堂官及原验、复验堂官,一同检验。结果可想而知,当然是真相大白:乌雅氏被殴而死。

由于真相结果已经得出,再次审问海生,海生也不再隐瞒,供出事实:他将乌雅氏殴踢致死之后,为了掩人耳目,便制造自缢的伪象。皇上一气之下将原验、复验官员几十人除纪晓岚之外统统发配伊犁效力赎罪,皇上在谕旨中这样写道:“纪晓岚目系短视,对于刑名等件素非谙悉,于检验时未能详悉阅看,以刑部堂官随同附和,其咎尚有可原,着交部议严加论处。”皇上都原谅了他,哪个官员还敢说什么?只给了他一个革职留任的处分,而官复原职是肯定的事。

纪晓岚在处理这个敏感的案件中,并没有大包大揽,而是借别人的眼睛,给自己留了一条退路,这不能说是纪晓岚的软弱,只能说他的一种低调做人的技巧,试想,如果他不懂得“妥协”,那么,皇上想赦他无罪都找不出理由来。

现实生活中,如果不能够适时妥协,自谋退路,其结果无疑是自酿苦果。

有一个漂亮的女孩和一个才华横溢的男孩恋爱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可此时却出了问题,女孩家里不同意他们结婚,原因是男孩家里太穷。女孩当然不会屈服,极力说服自己的父母,可就在父母勉为其难地同意后,男孩却不知去向。可想而知,女孩遭受了多么大的打击,一气之下,毫不犹豫地嫁给了父母安排的一个纨绔子弟,在女孩冷静下来后,才觉得自己作的决定太草率了,这无疑是从一种伤痛中走入另一种更深的痛苦中。

女孩的冲动和盲目,导致了不幸的恋爱和婚姻。很多时候,我们没有思考就作出的决定是不明智的,比如,赌气痛苦时的决定、悲观失望时的决定。适时给自己留条退路,不要盲目作决定才是正确的。

《战国策》中有一句名言叫“狡兔三窟”,意思是指兔子备有三个藏身的洞穴,即使被破坏了两个还有一个。这样居安思危的生存方式很值得学习,人们在欲进攻之时,应该认真地想一想,万一不成怎么办?在没有成功的把握时,还是应该先给自己留点余地,以便更好地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