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年轻人要懂得的106条人生经验
13091700000004

第4章 诚信是你立足的资本(3)

据说,宋太祖有一天答应要任命张思光为司徒通史,张思光非常高兴,一直引颈企望宋太祖正式任命,但是始终没有下文。张实在等得不耐烦,只好想办法暗示。

张思光故意骑着瘦马晋见宋太祖,宋太祖觉得奇怪,于是问他:“你的马太瘦了,你一天喂多少饲料呢?”张思光回答:“一天一石。”

宋太祖叉疑问道:“不少啊,可是每天喂一石怎么会这么瘦呢?”张思光又冷冷地答曰:“我是答应每天喂它一石啊,但是实际上并没有给他吃那么多,它当然会那么瘦呀!”

宋太祖听出语外之意,于是马上下令正式任命张思光为司徒通史。宋太祖终于通过自己的行动兑现了诺言。

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做到言出必践。只有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拿出“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气概,才能让别人折服。另外,遵守约定也是取信于他人的必备内容。在社会交往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人订立一些口头的协议,或订下某些规则。行动中只有认真执行,才能取得对方的信任。

贾谊说:“治天下,以信为之也。”小信成则大信立,治国也好,理家也好,经商也好,交友也好,都需要讲信用。

清代顾炎武曾赋诗言志:“生来一诺比黄金,哪肯风尘负此心。”表达了自己坚守信用的处世态度和内在品格,一诺千金的典故便是由此而来的。信用不像钱那么简单,只要你有钱,就可以立即把资金汇入银行,要取就取,但是,信用就不会像钱这样来得容易,用得方便,要取得信任是要长时间积累的,信用无法在短时间内形成。因此,我们一定为自己创造信用。

一个人如果经常失信于人,不仅破坏了个人的形象,还会影响将来的事业发展。所以,在说话做事的时候,年轻人不可头脑发热,随便允诺别人。而一旦答应别人的事情,就要说到做到,让别人觉得你是一个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

8.跟别人怄气就是跟自己过不去

人生之所以多烦恼,皆因遇事不肯让他人一步,总觉得咽不下这口气。其实,这是很愚蠢的做法。人只有在对世事了如指掌之后才会懂得放弃,只有在懂得放弃之后才具有大成之思、大家之气。

杨玢是宋朝尚书,年纪大了便退休在家,安度晚年。他家住宅宽敞、舒适,家族人丁兴旺。有一天,他坐在书桌旁,正要拿起《应子》来读,他的几个侄子跑进来,大声说:“不好了,我们家的旧宅被邻居侵占了一大半,不能饶他。

杨玢听后,问:“不要急,慢慢说,邻居侵占了我们家的旧宅地。”

“是的。”侄子回答。

杨玢又问:“邻居家的宅子大还是我们家的宅子大?”侄子们不知其意,说:“当然是我们家宅子大。”

杨玢又问:“邻居占些旧宅地,于我们有何影响?”侄子们说:“没有什么大影响,虽无影响,但他们不讲理,就不应该放过他们!”杨玢笑了。

过了一会儿,杨玢指着窗外落叶,问他们:“树叶长在树上时,那枝条是属于它的,秋天树叶枯黄了落在地上,这时树叶怎么想?”侄子们不明其意。杨玢干脆说:“我这么大岁数,总有一天要死的,你们也有老的一天,也有要死的一天,争那一点点宅地对你有什么用?”侄子们现在明白了杨玢讲的道理,说:“我们原本要告他的,状子都写好了”

侄子呈上状子,他看后,拿起笔在状子上写了四句诂:“四邵侵我我从伊,毕竟须思未有时。试上含光殿基望,秋风秋革正离离。”

写罢,他再次对侄子们说:“我的意思是在私利上要看透一些,遇事都要退一步,不要斤斤计较。”

人的一生,不可能事事如意、样样顺心,生活的路上,总有沟沟坎坎。你的奋斗、你的付出,也许没有预期的回报;你的理想、你的目标,也许永远难以实现。如果,抱着一份怀才不遇之心愤愤不平,如果,抱着一腔委屈怨天尤人,难免让自己心态扭曲、心力交瘁。

生活在凡尘俗世,难免与人磕磕碰碰,难免被人误会猜疑。你的一念之差、你的一时之言,也许别人会加以放大和责难,你的认真、你的真诚,也许会遭到别人的误解和中伤。如果,非得以牙还牙拼个你死我活,如果,非得为自己辩驳澄清,必然导致两败俱伤。

适时地咽下一口气,让别人一码;潇洒地甩甩头发,悠然地轻轻一笑,甩去烦恼,笑去恩怨。你会发现,天依然很蓝,人生依然很美好,生活依然很快乐。

9.宽容不是软弱的代名词

宽容,不论是对别人还是对自己来说,都是一种毋需投资便能获得的“精神补品”。学会宽容不仅有益于身心健康,而且对赢得友谊,乃至事业的成功都是必要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对对老人、对领导、对同事,都要有一颗宽容的爱心。

当然,宽容绝不是无原则的宽大无边,而是建立在自信、助人和有益于社会基础上的适度宽大,必须遵循法制和道德规范。对于绝大多数可以教育好的人,宜采取宽恕和约束相结合的方法;而对那些蛮横无理的屡教不改的人,则不应手软。从这一意义上说“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乃是应取的态度。

处处宽容别人,绝不是软弱,绝不是面对现实的无可奈何。在短暂的生命历程中,学会宽容,意味着你的人生更加快乐。

宽容往往折射出待人处世的经验,待人的艺术,良好的涵养。学会宽容,需要自己吸取多方面的“营养”,需要自己时常把视线集中在完善自身的精神结构和心理素质上。

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晚在禅院里散步,看见墙角边有一张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位出家人违犯寺规越墙出去溜达了。老禅师也不声张,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少顷,果真有一小和尚翻墙,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惶失措,张口结舌。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老禅师宽容了他的弟子。他知道,宽容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有人说宽容是软弱的象征,其实不然,有软弱之嫌的宽容根本称不上真正的宽容。宽容是人生难得的佳境——一种需要操练、需要修行才能达到的境界。

宽容,首先包括对自己的宽容。只有对自己宽容的人,才有可能对别人也宽容。人的烦恼主要来源于自己,即所谓画地为牢、作茧自缚。

每个人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争强好胜容易失去做人的乐趣。只有承认自己某些方面不行,才能扬长避短,才能不因嫉妒之火吞灭心中的灵光。

宽容地对待自己,就是心平气和地工作、生活。这种心境是充实自己的良好状态。充实自己很重要,只有有准备的人,才能在机遇到来之时不留下失之交臂的遗憾。淡泊人生是耐住寂寞的良方。轰轰烈烈固然是进取的写照,但成大器者,绝非热衷于功名利禄之辈。

三国时,诸葛亮初出茅庐,刘备称之为“如鱼得水”,而关、张兄弟却不以为然。在曹兵突然来犯时,兄弟俩便“鱼”呀“水”呀地对诸葛亮冷嘲热讽,诸葛亮胸怀全局,毫不在意,仍然重用他们。结果新野一战大获全胜,使关、张兄弟佩服得五体投地。如果诸葛亮当初跟他们一般见识,争论纠缠,势必造成将帅不和,人心分离,哪能有新野一战和以后更多的胜利呢?

唐朝谏议大夫魏征,常常犯颜苦谏,屡逆龙鳞,可唐太宗以宽容为怀,把魏征看做是照见自己得失的“镜子”,终于开创了史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

真正的宽容,应该是能容人之短,又能容人之长。宽容的过程也是“互补”的过程。别人有此过失,若能予以正视,并以适当的方法给予批评和帮助,便可避免大错。自己有了过失,亦不必灰心丧气,一蹶不振,同样也应该吸取教训,引以为戒,重新扬起工作和生活的风帆。只要你具备了真正的宽容,必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自己受益匪浅。

10.生气是拿别人的过错惩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