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年轻人要懂得的106条人生经验
13091700000023

第23章 聪明深处是糊涂,大智之人看似愚(3)

这里蒋瑶就是运用了表面装糊涂的方法,这也正体现了他的聪明睿智。试想,他拿着妻女的一些首饰和衣物去买皇上的鱼,充其量就是出回洋相而已,而如果他想耍小聪明,那肯定是难逃小人的算计,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胡适先生曾说:“凡是有大成功的人,都是有绝顶聪明而肯做笨功夫的人。”而那些有点小聪明就自以为是的人,恐怕永远也参不透其中的奥妙。

8.过于较真累己累人

做人是非分明固然很好,但有时候固执过头,就是钻牛角尖了。在生活中,很多原则是需要坚持的,但是够得上是原则的事情也部没有那么多,想要和谐的与别人相处,营造一个轻松快乐的氛围就要懂得装点糊涂,凡事不可太较真。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小罗奇·福特领导的一个小组,在中途岛之战时成功地破译了日本人的密码,得到了日军海上作战部署的确切情报,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作战准备。谁知,就在成功在即之时,美国一位新闻记者得到了这一绝密情报,竟然不顾作战机密,而将其作为独家新闻在芝加哥一家报纸上发表了。这样一来,随时都可能引起日本人的警觉而更换密码和调整作战部署。

发生了如此严重泄露国家战时情报的事件,作为美国战时总统的罗斯福却对此置若罔闻,既没有责成追查,也没有兴师问罪,更没有因此而调整军事部署,而是装得一概不知的糊涂样子。结果事情很快就烟消云散了,就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根本没有引起日本情报部门的重视。在中途岛战役中,美军靠“糊涂”占到了大便宜。

试想,如果罗斯福上定要把泄露机密事件查个水落石出的话,那么,其结果可能是:记者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而此次作战计划却落空了。聪明的人不是不知道原则,也不是不懂得是非,而是他们更看得清得失,看得到真正价值的所在。

另外,做人糊涂还有很多好处,比如让自己活得开心,暗示别人,甚至还能解救他人。

宋高宗时,有一次宫廷厨师煮的馄饨没有熟,皇帝一气之下,下令将那个厨师打入大狱。没过多久,在一次演节目时,两个演员扮作读书人的模样,互相询问对方的生日时辰。

一个说“甲子生”,另一个说“丙子生”。这时又有一个演员马上来到皇帝面前控告说:“这两个人都应该下大狱。”皇帝觉得蹊跷,问是什么原因。这个演员说:“甲子、丙子都是生的,不是与那个馄饨没煮熟的人同罪吗?”

皇帝一听大笑起来,知道了他的用意,就赦免了那个“馄饨生”的厨师。

如果这几个人直接向皇帝谏言,那就是和皇帝“较真”,很可能一不小心触怒了龙颜。而这种错误的推理具有很强的荒诞性,通过这种“糊涂”的方法,合不尽之意于言外,会使人在含笑申明确是非,从而达到糊涂的真正目的。让皇帝自己去参悟其中的道理,既给了皇帝面子,又达到了办事的目的,不是很好的方法吗?

有个爱缠人的先生盯着小仲马问:“您最近在做些什么?”

小仲马平静地答道:“难道您没看见?我正在蓄我的胡子。”

胡子是自然而然长的,小仲马故意把它当作极重要的事情,显然是所答非所问。小仲马表面上好像是在回答那位先生,其实就是在用“糊涂”策略。小仲马自然是懂得对方问话的意思,但他偏要答非所问,用幽默暗示那人:不要再继续纠缠。

一个人如果对什么事情都较真,那么毕竟会遇到很多的麻烦和产生很多的烦恼,让自己感到累也让周遭的人感到累,最后把自己陷入死路,一事无成,所以做人不要太较真。

9.不要自以为聪明

把自己当成聪明人,自作聪明的人,不仅会让人觉得可笑,还会让自己吃大亏。因为卖弄自己的人,恰恰就是最愚蠢的人。

一个总觉得自己很聪明的人去酒吧,叫了一杯啤酒慢慢品尝。喝到一半,他想上洗手间,可是又怕酒被别人喝掉。于是,他向服务生借了笔和纸。在纸上写道:我在杯里吐了一口痰。然后,这个自作聪明的家伙放心地走了。

他回来后,发现酒还在那里,觉得自己真是聪明之极,但是,他很快发现字条上多了几个字:我也吐了一口!

把自己当成聪明人的同时,总以为别人都不如自己,以为按照自己的计谋,必定不会吃亏。可是,就像这个笑话里的聪明人一样,结果往往并非如此,吃亏的人恰恰就是自己。

战国时期,魏王的异母弟弟信陵君,名列当时著名的“四公子”之一,知名度极高,因仰慕信陵君之名而前往的门客,达30的人之多。

有一天,信陵君正和魏王在官中下棋,忽然接到报告,说是北方边境升起了狼烟,可能是敌人来袭了。听到这个消息,魏王立刻放下棋子,就要召集群臣共商退敌事宜。而信陵君却一点儿也不惊慌,他阻止魏王道:“大王先别着急,也许是邻国君主行围打猎,我们的边境哨兵不知道,误以为敌人来袭,所以升起狼烟,以示警戒。”

过了一会儿,又有人来报,说刚才升起狼烟报告敌人来袭是个误会,事实上是邻国君主在打猎。

于是魏玉很惊讶地问信陵君:“你怎么知道这仵事情?”信陵君非常得意地回答:“我在邻国布有眼线,所以早就知道邻国君王今天会去打猎。”

从此,魏王对信陵君逐渐疏远了。后来,信陵君被别人诬陷,失去了魏王的信赖,一直郁郁不得志,晚年耽溺于酒色,终致病死。

任何人知道了别人都不晓得的事,难免会产生一种优越感,对于这种别人不及的优点,我们必须隐藏起来,以免招来不必要的灾祸,像信陵君这样有才能的人,因一时不知收敛而导致终身遗憾,岂不可惜?

齐国一位名叫隰斯弥的大臣,住宅正巧和齐国权贵田常的府邸相邻。田常为人城府极深,野心极大,后来欺君叛国,挟持君王,自任宰相执掌大权。隰斯弥虽然怀疑日常居心匠测,不过依然保持常态,丝毫不露声色。

一天,隰斯弥前往回府进行礼节性的拜访。田常接待他之后,破例带他到府中的高楼上观赏风景。隰斯弥站在高楼上向四面燎望,东、西、北三面的景致都能够一览无遗,惟独南面视线被隰斯弥院中的大树所阻挡,于是隰斯弥清楚了日常带他上高楼的真实用意。

隰斯弥一回到家中,就立刻命人砍掉那棵阻挡视线的大树。正当家丁开始砍伐那棵树的时候,隰斯弥突然又命令家丁立刻停止砍树。家人感觉非常奇怪,就问他为什么。隰斯弥回答道:

“俗话说‘知渊中鱼者不祥’,意思就是能看透他人的秘密,并不是好事。现在田常正在密谋大事,最怕别人看穿他的心事,如果我按照田常的暗示,砍掉那棵树,就会让日常感觉我机智过人,对我自身的安危有害而无益。不砍树的话,他最多对我有些埋怨,嫌我不能善解人意,但还不致招来杀身大祸。所以,我还是装一下糊涂,保全性命要紧。”

人太聪明,知道的太多会惹祸,这也是聪明人的一种明哲保身之法。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也正要注意此点,不要让对方发觉你已经知道了他的秘密,否则你会因此而受到伤害。不过,如果故意要使对方知道你能看穿他心意的话,当然就不在此限之内。

10.愚钝是做人的大智慧

在为人处世中,有些人巧妙地利用在他人心目中制造自己“愚钝”和“低能”的假象,明哲保身,骗过了无数聪明的当事者。真应了那句名言:“愚蠢者最聪明,聪明者最愚。”

蜀后主刘禅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人人熟知的人物。他之所以有名,并不是因为他能干,而恰恰是因为他“无能”。按照通常的说法,此人是个典型的低能人物。关于他,有许许多多或多或少带有侮辱性的传说,以至于后来连他的乳名“阿斗”也成了呆笨无能的代名词。

那么,刘禅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从自保的角度而言,他乃是个大智若愚的非凡之才。

公元263年5月,曹魏大举攻蜀,蜀国兵力不敌,刘禅被迫投降。由于刘禅的“识时务”,因而受到敌方的优待。次年,刘禅被迁北上,来到洛阳。

到了洛阳之后,刘祥发现事情有些微妙:曹魏封他为安乐公,而曹魏的实权派人物、刚刚晋封为晋王的司马昭对他却外信内疑,怀有戒备心理。因此,这位人称阿斗的蜀汉后主皇帝决心利用自己的“愚钝”姿态来自保。

不久,司马昭设宴招待刘禅。席间特请人演出蜀地技艺,由于司马昭的暗中布置,有些人假做触景生情状,忍不住暗暗抽泣。坐在司马昭身旁的刘禅本也应哀伤于心,但他看见司马昭那阴晴不定的面孔,一下子提高了警惕,因而强充笑脸,嬉笑自若。见此,—向对刘禅怀有戒心的司马昭放下心来,悄悄对他的亲信贾充说:“人之无情,乃至于此。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况姜维邪?”

一向被成为清客的贾充凑趣地说:“不如此,公何由得之!”戏艺终了时,司马昭戏问刘禅:“颇思蜀否?”一惊之后,刘禅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也!”

这句话居然骗过了司马昭,但与刘禅一起降魏的旧臣欲正认为他“愚”得还不到位。宴会之后,欲正对刘禅进言说:“主公方才的答话有些不妥。如果以后司马公再问您这类话,您应该流着眼泪,难过地说:‘祖先的坟墓都在蜀地,我怎能不想念呢。”思索了片刻,刘禅点了点头。

几天以后,疑心仍未完全消除的司马昭又一次问起刘禅是否想念故国。按照欲正的指教,刘禅背出了那几句话,并装作一副悲伤的样子,只是竭力不让眼泪流出来。司马昭见了,心中有数,突然说道:“你的话怎么像欲正的腔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