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想问就问吧2:有关冷知识的2000个趣味问题
13091300000060

第60章 历史卷(5)

“邮局”一词来自拉丁语,意思为“放置”,古罗马的邮政服务分有骑马和做牛车两个等级,但邮政服务的出现比这个还要早。

早在公元前2400年,古埃及就出现了信使制度,埃及的法老们建立了这个制度并用其传递重要的信息。古希腊学者希罗多德在其着作中,记述了波斯帝国的塞勒斯大帝建立的快速信使体系,时间大概是在公元前550年前后。

中国的孔子也曾留下“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任命”的句子,可以看出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已经存在了,孔子生活在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可见邮政在中国也有大约2500年的历史。

70/朝鲜的名字是由谁敲定的?

1392年,李成桂推翻了高丽王朝,创建了朝鲜王朝。在国号的命名上,他选择了高丽古名“朝鲜”和其父就仕之地“和宁”作为备选,派遣大使请明太祖朱元璋裁定,目的是为了争取明朝的支持。朱元璋认为“朝鲜”是古名,还有“朝日鲜明”之意,于是选择了“朝鲜”为李成桂王朝的新国名。

1948年,朝鲜劳动党领导人金日成在朝鲜半岛北半部建国时,采用了“朝鲜”这一国号,定国名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71/银簪子最初是用于干啥的?

古代妇女经常将银簪子插在发髻上,还有各种不同的簪头设计。一般认为,发簪起到的是和项链、耳环等首饰一样的装饰作用。但其实,银簪子最早的用途,却是供妇女们用作防身的武器而随身携带的。中国很多民族中都有簪子这个用途起源的习俗。比如,黎族妇女将银簪作为护身符,是因为她们认为恶鬼畏惧采用银、铜、铁、锡等金属制作的武器、用具及饰物。

而客家农村妇女开始也是为了防身自卫,随身携带一些短小锋利的铁器。簪在头发上,方便紧急时给对方致命一击,后来慢慢改制成白银制作的发簪。

72/北京为什么是世界历史上名字最多的城市?

据统计,北京历史上的正名和别称有60多个,可以算作世界上历史名称最多的城市。

北京地区在历史上曾被称作幽陵、冀州、蓟、燕、广阳、渔阳、幽州、广有、伐戊、燕郡、涿郡、南京、析津、中都、大兴、大都等,直到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才开始称北京,1421年改称京师,到了清朝改回北京,1928年改为北平,建国后最终定名为北京。而这些还仅仅是其比较常见的名称。

73/病历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一位叫做淳于意的医生开始记录病人的信息。因为淳于意医术高超,在民间行医的过程中医治了大量病人,为了做到对症下药,提高医治的质量,他开始记录每一位病人的姓名等自然情况,并记录病情、用药、治疗情况等。他的这种做法逐渐流传开来,这种记录被称为“诊籍”。

但是,中国并不是第一个出现病例的国家。公元前6世纪,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上为人治病的僧侣开始记录病人的情况,并将其妥善保管,这就是最早的病历,比中国医生淳于意的病例早了300左右。

74/我们何时把外国人称作“洋人”?

我们在开玩笑的时候,称外国人为“洋人”,“洋”是海洋的洋,这个词也的确与海洋有关。

明朝时,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在拜见明神宗时,他自称为“大西洋”人,他把印度洋以西的海域称作小西洋,把欧洲以西的海洋称作大西洋。根据“大西洋”的称呼,我们就把东面的海域成为“东洋”,分界线是雷州半岛。

当时的外国人都是由海上来,中国人根据外国人来自哪个海域来称呼外国人:称欧美人为“西洋人”,称日本人为“东洋人”,他们的统称就叫做“洋人”了。

75/为什么我们称医生为“大夫”而不称“郎中”?

大夫,一直到唐代都没有医务职能,而是古代的一种官职。自古就有“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说法,表示大夫阶层的高身份。

到宋代,负责管理医疗的官职多了起来。当时的翰林医院分为7等官职,最高的官职是大夫,第二级为郎,第三级为郎中。随着时间的流转,“大夫”和“郎中”成为了人们称呼医生的习惯。

“大夫”和“郎中”是有区别的。设医馆治病的医生被称为大夫,而在药店里或者走街的医生则称为郎中。现在的医生都是在医院里工作,自然就被称作大夫而不是郎中了。

76/中国历代皇帝都穿黄袍吗?

在古代,黄色是中国皇家的专属颜色,是皇帝专属的颜色,而庶民百姓使用黄色是要杀头的。

但是并不是从一开始中国的皇帝就穿黄袍。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穿的就是黑袍子。因为秦灭六国,终结了战国时代,战国在朝代上属于东周,周以火德立国,认为火是周王朝的象征;终结周王朝的秦认为自己属于能克火的水,因此也就是水德立国,水在五行上对应的是黑色。此后的历代王朝,也有采用类似的方法来决定代表国王的颜色。后来其他颜色被黄色所替代,但是还并未为皇帝专属。

直到唐高祖开始,下令黄色为皇帝专用,从此百姓不得使用黄色。黄色在五行中代表中央的方位,对应的是土;皇帝又是天下土地的主人,所以黄色象征王权尤有其道理。

77/钱为什么被称为孔方兄?

钱被称为“孔方兄”,是因为古代钱币上中央都有一个方方的孔。

在秦帝国统一中国之前,钱币的种类多种多样,有刀型、蚁鼻型等各种形状。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决定加强中央集权,除了统一文字和度量衡之外就是统一钱币,将钱币统一为圆形方孔的形式,这样大大方便了货币的流通。

称钱为“孔方兄”,是因为古代的文人觉得称“钱”不够文雅,所以就根据钱币方孔的特点起了这个雅号。

78/铜钱为什么中间有方孔?

各个朝代的铜钱,无论大小,中间都有一个方形的孔,因此钱就有了“孔方兄”的雅号。这个方孔,并不是为了美观而进行的设计,而是为了适应铜钱的制作方法。

铜钱是采用融化金属,然后在模子里铸成的。这样,铜钱的边缘会出现凝固的多余金属,而不整齐。为了将边缘修齐,就要用工具打磨。而一枚一枚地打磨费时又费力,工匠就将多枚铜钱用木棍串成长串来打磨。如果钱币中间的孔是圆的,打磨起来就会转动,很不方便。所以铜钱的孔就被制成方的。这样,打磨起来钱币不会滚动,效率也提高了很多。

79/称官吏为“老爷”是约定俗称的吗?

这种称谓,曾经被封建王朝的政府明文规定过。

老爷这一称呼出现在宋元时期,是出自对官吏的畏惧,才使用“老爷”、“爷爷”这样称呼长辈的词语。到了明清时期,这种称谓被明文规定下来。明朝的九卿、词林和外任司道以上的官可以成为“老爷”,其余小官称“爷”。到了清代,四品官以上称“大人”,五品官以下称“老爷”。由于老百姓见到的一般都是五品以下的小官,所以时间长了,见到什么样的官都称“老爷”,这又有了约定俗称的成分。

称官为“爷”,显示了封建官僚高人一等,但他们并不得民心,百姓如此称之,只是由于惧怕。这点同样也值得今人反思。

80/“关东”和“关西”指的是哪个关?

事实上,“关东”和“关西”的“关”并不是一个关,这是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的。

先说关西。这里的关指的是函谷关,也就是当年老子出的那道关隘。秦、汉、唐都定都在今天的陕西西安,函谷关在河南灵宝县境内,是拱卫首都的战略要地。所以,作为全国重要的一到关卡,关西地区就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也就是关中。

关东在早期也是以函谷关为界,指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但是,随着中国政治中心的东移,元明清三代均定都北京,山海关就成为了全国最重要的关口。关东就是山海关以东的地区,也就是今天的东北三省。由于当时山海关起到了将少数民族的入侵抵挡在外的作用,山海关以西的地区便成为“关内”,所以没有出现新的“关西”概念。

81/为何在“一寸光阴一寸金”中,时间能用寸作单位呢?

前人用“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来提醒人们时间的宝贵。我们都知道,“光阴”指的是时间。那为什么会用长度单位“寸”来描述时间呢?

这和我国古代计时的工具有直接关系。古时并无钟表,人们计时主要靠“晷”,这是一种中心立着一根小棍、刻着度数的圆形石板。日出日落,小棍的阴影长短、角度都在随之变化。

而谚语中的“寸阴”,意思是日晷小棍阴影变化一寸的距离,用以表示极为短暂的时间。

82/古时为何民要跪官?

我国古时跪拜礼是一种官场上普遍接受的表示等级区别的礼节,比如大臣向皇帝下跪行礼,告状的老百姓也要向“父母官”们先行跪拜礼再开始申诉等等。

这样的礼节最初起源于古人席地而坐的习惯。在没有正式凳椅的时代,人们的“坐”事实上是两膝着地,臀部坐于脚后跟上。所以在某些需要表示尊敬别人的场合,往往伸直上半身,这么一来“坐”就变成了“跪”,这种习惯就变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礼。即使后来不再席地而坐,也还把这个礼节保留了下来,但更多用在官场之中了。

现在这样的礼节已经消失了,只存在于民间祭祀等特殊场合中。

83/鸿沟不可逾越,是因为地势的凶险吗?

“鸿沟”一词最早见于《史记》。据《史记》中记载,刘邦和项羽“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鸿沟以东者为楚”。

鸿沟是战国时期挖掘的一条运河,在河南省境内,北接黄河,南接淮河,将当时的中原大地分为两半,两边分别是刘邦和项羽的领地。当时,由于楚汉两国对峙,作为边界的鸿沟异常紧张,没有人敢轻易越过边境,就出现了鸿沟不可逾越的说法。

现在,历史上存在的鸿沟也早已不在,而这个词已经被赋予为不可跨越的阻碍的意思而流传开来。

84/交通信号灯中的黄灯是中国人发明的么?

这个人叫胡汝鼎,是我国着名的电机专家。19世纪20年代,他从师于美国着名的发明大王爱迪生。胡先生提出了在交通信号灯的红绿之间加入黄色,提高了道路交通的安全性。

当时,城市的道路交通只有红、绿两色的信号灯。在人穿越马路时,红灯熄了好久绿灯才会亮,这样车就很容易撞到行人。于是,胡汝鼎就想到应该在中间再加一盏灯,以提示车辆提前准备。他选择了明亮度最高的黄色。

有关当局于是采取了胡汝鼎的建议,用黄色灯来提示车辆和行人注意信号的转换。这种设计也在世界范围内被采用。

85/为什么车辆行人靠右通行?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车辆和行人都是靠右通行的。这个规则,是由军人的习惯转化而来。

在古代的欧洲,战士们右手持兵器,左手拿盾牌。在路上面对面经过的时候,为了避免误会,战士们习惯靠右侧走路,将盾牌对着外侧,表示自己并没有动武的意思。久而久之,人们习惯了靠右侧通行。

在我国的唐代,就出现了右侧通行的规定,这件事情被记载在《隋唐嘉话》中。这个也是最早的关于右侧通行的记载。

86/票据上的金额为什么要大写?

根据我国的记账规定,票据上不但要写阿拉伯数字的金额,也要写上大写汉字的金额。

这个规定来源于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打击贪官最厉害的皇帝之一,在他临终前,他还感叹贪官太多杀不完。当时的户部侍郎郭桓,利用账务管理的漏洞,大肆贪污,贪污额竟然与全国一年的征粮数相等。此案曝光,牵扯出大批高官。朱元璋大怒,下令将涉案的几万人斩首示众。此后,明太祖制定了一些有效的措施防止经济犯罪。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将账目上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改为“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这个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对账目的作假。

87/为什么不是“半斤五两”而是半斤八两呢?

半斤八两是一个用来形容两者一样、不差上下、实力相当的成语。那也就是说,半斤就是八两?可是半斤不是应该是五两吗?这是为什么呢?

事实上,我国一直到建国以前,都一直沿用16进制的古衡器。也就是说,古称的一斤是16两;每一两就是一颗星,16两就是16星。它们是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禄、寿三星组成。买货人如把东西称给人家旺旺的,就说是得足了星(特别是福禄寿)。所以“半斤”当然和“八两”不差上下的了。

88/哪国太后曾经在军事会议上谈论性爱?

春秋时,秦国有一位宣太后,她是一个有名的人物。有一种理论就说,秦代的兵马俑实际上属于她而不是秦始皇。

宣太后掌握大权,很多国家大事都要参与。有一次,楚国攻打秦国周边的一个小国,这个小国派了使臣到秦国来求救,于是秦国召开军事会议,商量这个仗怎么打。

宣太后在会上发表了一通意见。她说,她过去和丈夫性交时,丈夫一条大腿压在她的身上,她感到吃不消;而当丈夫全身压在她的身上时,她却不感到重了。道理就是说,要把力量集中于一个地方全力进攻。但是,在重要的军事会议上这么举例子,宣太后的个性还真是鲜明。

89/宋徽宗曾经是道教的教主?

北宋末期,奸臣当道,国家异常混乱。一个叫林灵素的人,作为奸臣蔡京的羽翼,被推荐给了徽宗皇帝。林灵素得到徽宗的诏见后,便谄说宋徽宗是玉皇大帝的儿子,蔡京是玉清府左相仙伯,自己是徽宗仙吏褚惠,总算又在人间见面了。

宋徽宗听说自己是长生帝君、玉帝之子,禁不住心花怒放。他特赐林灵素“金门羽客”之号,又建通真宫以居之。并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建宝禄宫,设长生、青华二帝像,又令天下道观改称“神霄玉清宫”。徽宗对林灵素简直是言听计从,极为倚重。

从此,宋徽宗就以道教教主自居。林灵素因与和尚有仇,便建议徽宗打击佛教。于是很多佛寺被毁,很多和尚被迫去当道人。徽宗的美梦没做很久,因为稍后他就成了亡国之君。

90/着名的文景之治竟始于相信鬼神?

汉文帝是个有作为的好皇帝,他以休养生息的统治方法开启了“文景之治”。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出色的皇帝,却更多地把国家的命运交给鬼神。汉文帝重用贤臣贾谊,在听取他的意见时,常常听到半夜。但他对鬼神之事比对贾谊的治国之策更感兴趣。他笃信神灵,有许多不明白的事,就想弄个明白。他认为贾谊比较博学,就专门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问他这些问题,致使后人有“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感叹。

贾谊借此机会,传递了很多贤明的治国思想给文帝,汉文帝实施的仁政与“鬼神的意见”是分不开的。

91/鸦片战争时清军曾试图用马桶打败英军?

鸦片战争后期,清政府节节败退。道光二十一年,道光皇帝将主和的钦差大臣琦善撤职,换成奕山,还派去了一位“善于作战”的果勇侯杨芳当钦差参赞大臣。杨芳一到广州,马上下令“广收马桶,排列沿河”;还在城隍庙做法事,将符水装入坛中,埋在地下。

原来,杨芳看到英舰、英炮很邪门,认为他们可能用的是妖术,所以他要以邪避邪。于是,他在广州城遍收女人尿盆,弄到木筏上,让尿盆口集体朝着敌人的大炮方向,以破坏洋人的邪气。当时认为女人的尿盆是秽物,杨帆想以此“唱衰洋人”。

这种办法显然不能奏效,清政府不久就被英国的大炮敲开了国门。

92/汉代哪位皇帝是同性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