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想问就问吧2:有关冷知识的2000个趣味问题
13091300000057

第57章 历史卷(2)

北宋初年,四川成都出现了专为携带巨款的商人经营现钱保管业务的“交子铺户”。存款人把现金交付给铺户,铺户把存款人存放现金的数额临时填写在用楮纸制作的卷面上,再交还存款人。当存款人提取现金时,每贯付给铺户30文钱的利息,即付3%的保管费。这种临时填写存款金额的楮纸券便谓之“交子”。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交子”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许多商人联合成立专营发行和兑换“交子”的交子铺,并在各地设交子分铺,“交子”逐渐具备了信用货币的品格。景德年间(1004-1007年),益州知州张泳对交子铺户进行整顿,剔除不法之徒,专由16户富商经营。至此,“交子”的发行始取得政府认可。

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政府设益州交子务,由京朝官一二人担任监官主持交子发行,并“置抄纸院,以革伪造之弊”,严格其印制过程。这便是我国最早由政府正式发行的纸币——“官交子”。它比美国(1692年)、法国(1716年)等西方国家发行纸币要早六七百年,因此也是世界上发行最早的纸币。

“交子”的出现,便利了商业往来,弥补了现钱不足,是我国货币史上的一大业绩。此外,“交子”作为我国乃至世界上发行最早的纸币,在印刷史、版画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对研究我国古代纸币印刷技术有着重要意义。

13/“太监”和“宦官”有什么不同?

宦官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不过那时的宦官并非全是阉人,“悉用阉人”是东汉以后的事情。“太监”一词到辽代才出现;到明代,太监和宦官才发生联系;太监是宦官的上司,是高级宦官;充任太监的必须是宦官,而宦官却不都是太监。到了清朝,太监才成为宦官的同义语。

14/为什么我们说“三七二十一”?

三七相乘之积为不祥之故,最早可能是谶纬家、阴阳家的用语说法。

战国时期,当时苏秦主张合纵抗秦,与张仪主张的连横事秦针锋相对。苏秦遍游六国,到了齐国都城临淄,见到了齐宣王,进行游说抗秦。齐宣王慨叹齐国的兵力不足。苏秦说,你齐国都城临淄有7万户,我计算了一下,每户按3个男子服役,这就是三七二十一万雄兵,抗秦的兵源仅临淄一城就足够了;若再加上别处兵源,力量就更加强大。苏秦的这种算法,显然是如意算盘,因为临淄城不可能每户都能达到出3个男子当兵,所谓临淄21万雄兵,仅仅是纸上谈兵而已。

后来,人们发展了这个词的意思,在其前面加上“不管”,即“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含有不管好歹、吉凶为何,偏要干一干、试一试、碰一碰的意思。

15/“败北”就是向北败逃吗?

其实,中国历史上的大战役,逃跑的方向都是向南的多。“败北”就是背敌而逃,逃的方向不管是东、是南、是西,都叫“败北”。

“北”字很像两个人背靠背之形,一个向左,一个向右,这个“北”字即古之“背”字,“北”字的本义是“背”或“相背”。由于古时两军作战的过程中,打了败仗向后逃跑的一方总是以背对敌的,所以“北”这个词后来就逐渐增加了“失败”这一义项。

16/五福临门是指哪五福?

“五福”这个名词,原出于《书经》和《洪范》,现在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辞句了。几乎大部分的人都知道“五福临门”这个成语,可是很少有人知道“五福”所指的是哪五种福。《书经》上所记载的五福是: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的终命。也就是说,第一福是“长寿”,第二福是“富贵”,第三福是“康宁”,第四福是“好德”,第五福是“善终”。

17/“草船借箭”并不是诸葛亮所为?

《三国演义》第46回里,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描写是极其生动的。诸葛亮借着满天大雾,把20只战船开到曹军寨前擂鼓呐喊,曹操怕有埋伏不敢妄动,便派弓弩手放箭。结果,诸葛亮轻易得到了10万多支箭,不仅挫败了周瑜的谋害,又直接削弱了曹操的军事力量。

其实,这是小说的虚构。历史上“借箭”的人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据史料记载,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孙权与曹操两军相持一个多月分不出胜负。一天,“权乘大船来观军,公(曹操)使弓弩乱发,箭着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罗贯中把“草船借箭”这件事从孙权移到诸葛亮身上,是独具匠心的。

18/华佗是否给关羽“刮骨疗毒”?

其实这只是小说《三国演义》里的虚构,华佗并没有给关羽“刮骨疗毒”。据史料记载,关羽“刮骨疗毒”是在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而华佗早在11年前的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就已被曹操杀害了。这是把当时另一位高明医生的功劳硬记到了华佗的帐上。

19/“榨菜”名字是怎么来的?

我们常见的榨菜,是一种半干态非发酵性咸菜,以茎用芥菜为原料腌制而成,是中国名特产品之一,与德国的甜酸甘蓝、欧洲酱黄瓜并称世界三大名腌菜。

榨菜在1898年始见于中国四川涪陵,时称“涪陵榨菜”。因加工腌制时,需用压榨法榨出菜中水分,故称“榨菜”。

20/最初中秋节兴起吃月饼是为了推翻元朝的统治?

中秋节吃月饼据说始于元代。当时,朱元璋领导汉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约定在八月十五日这天起义,以互赠月饼的办法,把字条夹在月饼中传递消息,呼唤众人依时起义。

后来,朱元璋终于把元朝推翻,成为明朝的第一个皇帝,虽然其后满清人入主中国,但是人们仍旧庆祝这个象征推翻异族统治的节日,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21/“开国第一宴”吃的什么菜?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结束后,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饭店设宴,招待前来参加开国大典的贵宾,此次宴会被誉为“开国第一宴”。

那么,参加开国第一宴的600多位贵宾吃的是什么餐呢?

北京饭店过去只做西餐,尤以法式大餐最为有名。真正举行大型规模的中餐宴会,是在筹备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期间。当时,为调和众人口味,饭店从京城有名的淮扬饭庄“玉华台”引进淮扬菜,受到第一届政协会议与会代表的普遍好评。所以举办“开国第一宴”,还是由这几位厨师担纲。

“开国第一宴”的策划和实施,都是由余心清亲自布置。这个值得载入历史的菜谱是:冷菜四种:五香鱼、油淋鸡、炝黄瓜、肴肉;头道菜:燕菜汤;热菜八种:红烧鱼翅、烧四宝、干焖大虾、烧鸡块、鲜蘑菜心、红扒鸭、红烧鲤鱼、红烧狮子头。第二道和第三道热菜之间上四种点心:咸点有:菜肉烧卖、春卷;甜点有:豆沙包、千层油糕。点心、冷菜可以先做好,但热菜则必须现做现上桌。

22/南方人为何称盐为“盐巴”?

南方很多人把盐习惯称为盐巴。那么盐巴是如何而来的呢?

在历史上,长江中游地区是中国一个重要的盐产区。在古代,盐一直都是国家严格控制的重要物资,战乱年代也成为争夺的对象。至少在2000多年前的先秦时期,生活在长江中游的远古巴人最早成为盐场的主人,并利用盐控制着周边国家尤其是长江下游楚国的关系。古巴国幅员狭小、国力微弱,但这里盛产的井盐却名闻天下,常令各方诸侯垂涎不已。产自巴国的食盐,在流通中也贴上了巴国的商标──“巴盐”、“盐巴”,以示其正宗的地位。巴盐、盐巴由此而来。

巴国丰富的井盐,让周边强邻眼红不已。哺育了巴人先祖的盐,也因此成了巴人灭顶之灾的导火索。远古巴人曾多次与楚国发生战争,而他们最后一个王国最终为秦国所灭,长江中游的盐场从此纳入秦帝国的版图。地处重庆忠县境内的泔井沟,是巴人文化的一个重要文化遗址群。

23/清明吃鸡蛋习俗原为婚育求子?

在我国一些地方,清明节吃鸡蛋,就如同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一样重要。民间习俗认为,清明节吃个鸡蛋,一整年都有个好身体。据相关专家介绍,清明吃鸡蛋习俗,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专家说,吃鸡蛋源于古代的上祀节。人们为婚育求子,将各种禽蛋如鸡蛋、鸭蛋、鸟蛋等煮熟并涂上各种颜色,称“五彩蛋”。他们来到河边,把五彩蛋投到河里,顺水冲下,等在下游的人争捞、剥皮而食,食后便可孕育。现在清明节吃鸡蛋象征圆圆满满。在农村的一些地区,还有儿童之间“撞鸡蛋”的习俗。倘若要探究清明节里吃鸡蛋、撞鸡蛋的象征意义,其中应该还寄寓着人们对生命、生育的敬畏与崇信之情。

24/古人一直都是用筷子吃饭吗?

一双筷子妙用无比,很能表现中国文化以简御繁、以少御多的个性。但上古时人并不用它吃饭。上古时的中国人,与现代的阿拉伯人一样,是吃“手抓饭”的,并不是使用筷子作为餐具的。吃手抓饭,使古人养成了饭前洗手的习惯。《管子?弟子职》说:“先生将食,弟子馔馈,摄衽(衣袖)盥(洗手)漱,跪坐而馈。”意思是说:先生要吃饭了,弟子要准备好食物,然后洗手漱口,跪坐着吃。

25/“拍马屁”是如何来的?

生活中,我们常常把某人对他人谄媚奉承的行为称为“拍马屁”。

关于“拍马屁”的来历,还真有几种有趣的说法,都与蒙古人的习俗有关。一是说蒙古人有个习惯,当两人牵马相遇时,应该在对方马的屁股上轻拍一下,以表示尊敬。二是当蒙古族好骑手遇到难以驯服的烈性马时,就会拍拍马的屁股,这样会使马感到舒服,骑手即可乘机跃身上马。三是蒙古人爱马,如果马肥壮结实,两股必然隆起,所以见到骏马,蒙古人总喜欢拍着马屁股称赞一番。

由此可见,这个词语本来并无贬义。然而,这些礼节和习俗,成了趋炎附势者谄媚奉承的方式。当他们看到权贵策马而来时,不管其马优劣如何,都会争着拍马屁股恭维一番。因此,后世就视“拍马屁”为巴结讨好、阿谀奉承的同义词,贬义色彩甚浓。

26/“下马威”原指什么?

其实,“下马威”原先并不是第一次见面就出难题的意思,而是指官吏初到任时,借故严厉处分下属,以显示威风。

“下马威”一语出自《汉书》。班固在为祖先作传记时,记叙伯祖父班伯因定襄时局混乱,而自请担任定襄太守,定襄豪门大户“畏其下车作威,吏民竦息”。意思是说,他们担心班伯初到任时要对下属显示威风,所以有所收敛。这里的“下车”,并非指从车上下来的动作,而是指官员初到任。古人有用下马、下车表示官员到任的习惯,所以后来“下车作威”便被“下马威”所代替。加上“下马威”读来顺口,意思简约明白,便广为流传。

随着词语意思的转变,“下马威”从初到任时要对下属显示威风,到泛指一开始就向对方显示自己的威力和权势。

27/十二生肖中为何没有猫?

十二生肖是代表地支的十二种动物,常用来记人的出生年。十二生肖中除了龙以外,基本上都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动物。可是,为什么没有猫这种常见动物呢?

十二生肖的说法源于干支纪年,传说产生于夏,但没有确凿证据。可以考证的是,至少在汉代,十二生肖与地支的相配体系已经固定下来了。在汉代以前,我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家猫,无论是《礼记》中所说的山猫,还是《诗经》中“有熊有罴,有猫有虎”的豹猫,都是生活在野外的野生猫。

我们今天饲养的家猫的祖先,据说是印度的沙漠猫。印度猫进入中国的时间,大约始于汉明帝,那正是中印交往通过佛教而频繁起来的时期。因此,猫来到中国的时间,距离干支纪年法的产生恐怕已相差千年了,所以来晚了的猫自然没有被纳入十二生肖中。

28/有钱为何“能使鬼推磨”而不“推车”?

形容金钱魔力时常说“有钱能使鬼推磨”,为什么偏偏使鬼推磨而不是去推车?

据考证,“有钱能使鬼推磨”这一俗语,出自南朝宋刘义庆的《幽明录?新鬼》。他杜撰了这样一段故事:

有一个新到地狱的鬼,瘦弱不堪;在地狱中,他遇到一个肥肥胖胖的鬼,很是羡慕,于是就问他是怎么变得这样富态的。那个鬼告诉他,你只要到人间作祟,闹出点动静,人们一害怕,就会供奉东西给你吃。瘦鬼于是高高兴兴来到人间。但他不讲方法和策略,既不调查摸底,又没有进行火力侦察,就冒冒失失闯入一户人家,见到厨房中有一口磨,抢步上前就推了起来。不巧的是,这家人很穷,自己都缺吃少穿,又哪里有食物供奉给他呢?主人听到响动,快步来到厨房查看,却空无一人,只见磨在不停地转动。他感叹道:“天都可怜我太穷,派鬼来帮我推磨了。”结果不难预料,瘦鬼磨了半天,不仅没捞到半点吃的,还累得半死。

这个故事,说的是瘦鬼莽撞冒失上了当,但他的原意是“作怪觅食”。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是只要给予一定的利益,也就可以驱使鬼为人推磨了。

29/受了骗为什么叫做“上当”?

人们常把受骗叫做“上当”,其实,“上当”的原意是到当铺去典当东西。该词的出现,和一段趣闻有关。

清朝光绪年间,清河地方有一个经营当铺的姓王的大户人家,家大业大,各族人靠入股分红过日子。主人把日常的典当业务,全都交给一个名叫寿苎的年轻人来主持。而寿苎是个酷爱读书、喜欢校刻书籍的文人,对生意并不精通,处理典当营业事务非常随便。

王氏族人见有机可乘,就不约而同地从自己家中,拿了一些无用的东西到当铺来典当。他们个个都将物品估定了高价,要伙计如数付给。伙计不敢得罪股东老板,寿苎也心不在焉,不加阻拦。这样下去,前来敲诈的族人越来越多,不到几个月,典当铺的资本就被诈骗得所剩无几了,寿苎只好向其他商号借贷。

日子一久,一家资金充足的当铺就破产倒闭了。当时的人见此情景,就编了一句谑言:“清河里,自上当。”嘲笑清河王家的人去自家当铺典质东西。由于王氏家族自家诈骗了自家,使得当铺破了产,因此后来就把被欺骗、使事情败坏的事,叫做“上当”了。

30/为何把小零食叫做“点心”?

相传东晋时期有一大将军(一说是南宋初的梁红玉),见到战士们日夜血战沙场,英勇杀敌,屡建战功,甚为感动,随即传令烘制民间喜爱的美味糕饼,派人送往前线,慰劳将士,以表“点点心意”。从那以后,人们便将各种美味糕饼统称为“点心”,并且一直沿用至今。现在我们所说的“点心”,虽以糕饼为主,但已不局限于此,一些随意的小零食也包括在这个范围内了。

31/燃放爆竹原为驱鬼吗?

爆竹的起源很早,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早在南朝时期就有详细的记载。

梁代的《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这是最早关于“爆竹”的说法。人们最早燃爆竹,是为了驱除妖魔鬼怪。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人们在春节期间进行的一系列活动,都是为了祈求平安而进行的。

唐初,将硝石装入竹筒中燃放,这便是装硝爆竹的最早雏形。以后火药出现,人们将火药填充在竹筒内燃烧,产生了“爆竹”。到宋代,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即鞭炮)。

32/在中国古代,每年以哪个月当第一个月?

在汉朝以前,每换一个朝代,就往往把月份的次序改一次。据说,商朝把夏朝规定的12月算作每年的第一个月,而周朝又把11月算作每年的第一个月;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又把10月算作每年的第一个月。直到汉朝的汉武帝,才恢复夏朝的月份排列法,一直沿用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