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江山的来历
12903600000005

第5章 新:道德旗帜的胜利(3)

王莽的母亲病逝后,按制度和道德惯例,王莽应该要放弃政权为母亲服丧三年。但是在巨大的政治利益的诱惑下,王莽再也无力表演自己的一片孝心,明确表示出无心为母亲发哀服丧。刘歆和博士诸儒七十八人当然明白王莽的心思,就上书说:“居摄的意思,就是承上接下,稳定制度,治理好天下。王莽承宗庙之祭,与天下共同奉养太皇太后,不应为私人的亲属服丧。”王莽高兴的批准了这份奏折,只是吊丧了一下,就赶快重新返回政治场上。最后是由孙子王宗代替爷爷王莽为曾祖母服丧三年。

前面提到过的,王莽的侄子王光已经长大,被封为衍功侯。一次王光与执金吾窦况勾结,违法杀人,被告发到官府。王莽大怒,狠狠地责骂王光。王光的母亲,也就是王莽的嫂子怪王莽作威作福,说:“你自己觉得,我们两家谁是长孙,谁是中孙?”之后不久,王光母子自杀,窦况也受牵连致死。

当初王莽以孝敬母亲、赡养寡嫂、抚养王光闻名天下。现在却母死不服丧,又逼死嫂子和侄子,王莽身上的光芒大为减弱。

王莽也清醒地认识到代理皇帝的这出戏已经适应不了局势的发展了。道德表演和掩饰也满足不了权力斗争的需要了。在光亮的外表被人戳穿之前,王莽最好的选择是赶紧登基称帝,实现改朝换代。但是用什么名义、通过什么方法改朝换代呢?没有旧例可循,王莽也想不出好方法。王莽想再上一层楼,却找不到上升的台阶。

救命稻草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个叫做哀章的政治骗子把一架梯子安放在王莽的脚下。

哀章是四川梓潼人,成年在长安城里游荡。史载他“素无行而好为大言”,也就是说没什么本事却喜欢吹牛,做白日梦。大家都看不起他。哀章虽然胸无点墨,却善于察言观色。他看到王莽代理皇帝,尤其是看到王莽在平定天下异动过程中的反常表现,认定王莽有篡逆之心。哀章揣摩王莽的处境,决定用生命来一场政治豪赌。他私自做了一个铜柜以及两张题签和图,假称汉高祖刘邦的遗命,让王莽称帝。如果事情泄露被人告发,或者王莽不领情,哀章就只有人头落地一条路可走。

一天黄昏,哀章穿上黄衣,借着漫天风沙的掩护,匆匆来到了汉高祖刘邦的神庙外。

守庙的官吏们突然发现从漫漫黄沙中隐现出一个黄衣黄冠的年轻人,携带一个铜柜闯入庙中,正惊讶间只听他说道:“高祖皇帝命我带来此柜,请当朝摄政时开启。”

守庙官吏们接过铜柜不知所措,哀章转身离去,迅速消失在黄沙之中。官吏们大为惊骇,他们不敢怠慢,立刻将此事报告了王莽。那个铜柜则被当作汉高祖刘邦交代的物品,被恭敬地藏在庙中。

次日,王莽率领百官来到高庙,拜受铜柜。王莽打开铜柜,里面有两个题签和一张图。两个题签上写着“天帝行玺金匮图”,另一个写着“赤帝行玺某传予黄帝金策书”。赤帝行玺某,是汉高祖刘邦的自称。刘邦当年参加农民起义的时候,曾经杀了一条白蛇,然后说自己是赤帝之子,现在杀了白帝之子以应天命。柜中的那张图则写着:“汉运已衰,王莽当为真命天子,太皇太后等要顺天命,不得逆天而动。”

汉高祖刘邦作为西汉开国皇帝,在朝廷上享有最高权威。现在他下令要将天下让给王莽就彻底解决了王莽登基称帝的法律和道德问题。如果王莽不愿意称帝,则是违背了天意。就像之前多如牛毛的祥瑞都没有被否认一样,这次也没有人敢否认符命的真实性。王莽喜出望外,稍作谦让后就捧着铜柜领人浩浩荡荡地向皇宫进发。

王莽迫不及待,立刻在未央宫前殿会集百官,戴上王冠,下诏说:“我是黄帝之后,虞帝苗裔,皇天上帝隆显大佑,降下金匮策书。这是神明诏告,将天下兆民托付与我。书中赤帝、汉高祖皇帝显灵,传国金策之书,我诚惶诚恐,难敢不接受!今天,我戴上王冠,即真天子位,定天下之号为‘新’。改正朔,易服色,变牺牲,殊徽帜,异器制,以承皇天上帝威命也。”王莽正式公布了登基称帝的决定。

哀章成功地化解了王莽的一大难题,他的豪赌赢了。

王莽一班人还煞有介事地发明了“禅让” 的仪式来完成改朝换代。这种仪式被后世野心家广为采用。之所以选择禅让的形式来完成权力的更迭,主要是王莽及周边的谋士看中了禅让所蕴涵的道德力量。王莽一向以道德圣贤自居,以道德力量作为权力基础。禅让这种方式就很合他的心意了。

公元9年正月朔,禅让仪式正式举行。

当天,王莽率领公侯卿士以顺符命为名,上奏天地和太皇太后,去掉汉号,建立新朝。这是一场极不对等的禅让。参加者几乎都是王莽一方的人,孺子婴仿佛就是一个等待审判的孩子,无依无靠。

仪式举行之前,王莽最后一次派遣王舜去向太皇太后索要“汉传国玺”。王政君大怒,指着王舜的鼻子骂道:“王舜,你世代受汉室皇恩,却不思报答。现在反而乘汉室孤儿寡母,帮王莽篡位。像你们这样的人,猪狗不如。我是汉室老寡妇,活不了几天了。我死了也要带这块玉玺陪葬,他王莽休想得到它!”

王舜羞愧难当,伏在地上流汗不止。过了很久,他才硬着头皮抬起身子对王政君说:“皇上意在必得,太后今天不给,明日还来催要;明天不给还有后天,您能永远不松手吗?”

王政君算是彻底看清了王莽大奸大恶的内心和狗急跳墙的姿态,绝望地拿出玉玺扔在王舜面前,骂道:“我老将死,王氏兄弟必将受到灭族的报应啊!”这块从和氏璧而来的传国玉玺经王政君这么一掷,缺了一个口子。王莽拿到手的是一块并不完整的玉玺,只好用黄金补上缺口。

仪式正式开始,王莽先是向孺子婴宣读了策命。他向皇天后土发誓绝不伤害刘婴的性命,还封他为定安公,永远作为新朝的国宾。平原、安德、漯阴、鬲、重丘等五个县共一万户人口、一百里地方为定安公国的疆域,国中立汉朝祖宗庙宇,正朔、服色不变。王莽女儿孝平皇后为定安太后。读完,王莽握着刘婴的手,痛哭流涕地说:“昔日周公摄位,最后归政给周王。我本来也想做周公,如今迫于皇天威命,做不了周公了啊!”王莽为自己做不了辅政的周公,而不得不做皇帝哀叹了很长时间,拉着刘婴的手不放。最后还是官员上来将刘婴扶下殿去,让刘婴跪在地上行君臣大礼。在场的百官一同行君臣大礼 。

为了这一天的到来,王莽可谓卧薪尝胆,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儿子王宇和王获成为父亲攀登权力高峰的牺牲品。王莽还剩下两个儿子:王安和王临。王安荒诞无能,整天不务正业;王莽就立小儿子王临为皇太子,封王安为新嘉辟。王宇的六个儿子也都受封为公爵。王莽此举也许是为了告慰长子的在天之灵。此外,聪明的王莽自然看出了哀章的“贡献”,重重犒赏了这个帮助他解决大难题的功臣,让哀章为四辅之一,位在三公之上。

封赏完毕,王莽大赦天下。新朝正式成立。

恐怕王莽自己也没有料到,新朝建立之后也正是他的噩梦开始之时。

王莽是玩弄权术的高手,是操控道德和阴谋的高手,但本身并没有深厚的实践经验,缺乏安邦治国的真正本领。他知道臣民的思想和观念,但不知道怎么满足臣民们真实的需要,也不知道国家的弊病和解决之道。

王莽最大的政治本领就是在政坛上下其手,极尽表演之能事。中国古代的政治和儒学紧密相连,所以王莽就学习儒学理论和儒生们交流密切。他在道德上大做文章,选定的榜样就是儒家艳称的盛世——周。他大力宣扬周礼周乐,把自己和周公相提并论,还大兴复古尊礼之风。在崛起过程中,王莽和儒生们的关系很好。他增加各经博士的名额,在长安广建学校、宿舍,招揽有才学之士前来教学,顿时文教昌盛。文人儒生是拥戴王莽的主要群体。

王莽浸淫道德表演之中久了,就再也逃不脱其中的条条框框了。王莽这么做很累,很辛苦。他也是正常人,七情六欲俱全,但他的欲望是受到压抑的。王莽主政初期曾经偷偷摸摸地买过美女。这件事在亲戚圈子和官场里先传播开了。大家的意思是想不到王莽也私自纳妾啊。王莽听到传闻后,严肃地说:“后将军朱子元没有子嗣,我听说这个女子很有希望生育儿子,所以就替朱将军买了她。”当天,王莽就将那位侍婢送给了朱子元。终其一生,王莽都严格压抑着正常的人性,把欲望全都爆发在政治角逐中。

道德表演有着可以将人推上皇位的巨大力量,却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人们对王莽的道德支持本质上也是希望他能够同样优秀地解决实际问题。王莽能够篡位成功,多少是因为臣民们逐渐对西汉皇朝失去了信心,不满现实,希望选择一位道德出众的圣贤来解决弊政。王莽接收的是一个矛盾累累、弊端重重的政局,除了继续表演外,提不出切实的解决政策。事实证明,王莽将国家治理得一团糟。他引经据典,以周礼等三代政治为理想,变法改革,号为新政,实际上却是复古。王莽新政,比如王田制,奴婢私属,平定物价,改革币制等等,动听却很糟糕。不仅得不到执行,还遭到了贵族、豪强的强烈反对。王莽又想通过对外战争来缓和国内的矛盾,征用民夫,加重捐税。这个举措却将自己陷于内忧外患之中。在王莽短暂的十多年新政中,矛盾如潮水般决堤,一发不可收拾。

地皇四年(18年),四面楚歌的王莽率群臣在南郊举行哭天大典。即将覆灭的王莽还高喊道“天生德于予,汉兵其如予何?”他自欺欺人地认为:我有上天赐予我的德行,汉朝的军队能将我怎么样?王莽的最后岁月一直生活在极度恐惧和精神错乱之中。他越来越相信道德的力量,却不制定实际的军事对策。也许,这就是上天对这位高明的两面派演员的惩罚。

王莽这辈子过得特别假,也特别累。

道德表演既是王莽的武器又是他的遮羞布。中国的王朝政治可能是世界历史上最讲求道德、品行、地位等因素的政治。可精神层面的武器是一把双刃剑,对于道德并没有达到那种高度的人来说,它既可伤人,也能伤己。尤其是当精神武器越来越频繁地使用到政治实践中时,标准水涨船高,脱离了王莽的控制。王莽被逼着在意识形态的道路上走下去,走向皇位,也走向了失败。可怜的他尽管在道德上谨小慎微,不敢有丝毫地逾矩,但道德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精神因素毕竟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具体政治问题的解决上来。道德的胜利掩盖了王莽本身的许多问题,掩盖了整个社会的顽疾,让王莽在脱离现实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他发现辛辛苦苦谋取的皇位并不适合自己。可惜一切都太晚了。

23年,绿林军劲旅攻入长安,得到城中居民的响应。商人杜吴跃入渐台杀了蜷缩在一角的王莽。校尉公宾将王莽的尸体斩首。人们将他的首级带到宛城,悬挂在闹市之中,新朝灭亡。

王莽和他的新朝一样,成为了历史的匆匆过客,留待后人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