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江山的来历
12903600000041

第41章 北魏:融入中原的阵痛(3)

不久,拓跋宏的一个堂兄在洛阳病故了,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拓跋宏的堂嫂子早死,已经葬在平城,那么这位堂兄是否要葬回平城呢?按礼说,拓跋宏应该让人家夫妻团聚,但拓跋宏却借机规定从平城地区迁移到洛阳的人死后全部葬在洛阳城北的邙山;如果丈夫已死而且葬在代地的,妻子死后可以归葬;如果妻子已死而且葬在代地的,丈夫死在洛阳后不准回代地与妻子合葬。拓跋宏还干脆将所有南迁官民的籍贯都改为河南洛阳。类似的改革很多,比如让鲜卑人学习汉语。拓跋宏首先在朝堂上做起,规定30岁以下的官员在朝堂上不讲汉语的,一律免官;30岁以上的官员不强求,但也要慢慢学;又比如下令鲜卑人将复姓改为音近的单音汉姓。拓跋宏率先将皇族拓跋氏改为元氏,因此拓跋宏就改名叫做元宏。相应的,独孤氏改为刘氏,步大孤氏改为陆氏。

语言和姓氏等是一个民族的鲜明特征,在一个民族的心理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力。拓跋宏要求在短时间内告别以往的民族特征,尽量磨平民族差异,遭到了强大的阻力。整场改革行动更多的是依靠拓跋宏的皇帝权威去强力推行。一次,拓跋宏除去巡视的时候看到许多鲜卑妇女还穿着胡服,回来后就责备相关官员没有落实改革措施,进行了处罚。为了让皇族起表率作用,拓跋宏下令北方四个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将女儿送进后宫。尚书李冲出身陇西大族,与各个高门大族联姻,与汉族大家的关系错综复杂。拓跋宏就娶了他的女儿为妃。拓跋宏的六个弟弟已经娶妻,也在哥哥的要求下再婚,分别与陇西李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和代郡穆氏联姻。

迁都和汉化改革,是拓跋宏眼中的国家正确发展道路。为此,他不顾反对,不近人情而又孤独地前行着。

无辜的鲜血

不客气的说,拓跋宏的改革是对鲜卑族政治和文化的全面否定。

这样的改革必然遭到本民族保守势力的反对。拓跋宏推行的力度越大,意愿越坚决,反对派设置的阻力也就越大。

拓跋宏对改革反对势力的态度只有一个:强力镇压。

拓跋宏很早就立了长子元恂为皇太子。太和十七年(493年),拓跋宏动身去洛阳“南伐”前夕立12岁的元恂为太子。之后,元恂跟随父亲来到了洛阳。拓跋宏出外征巡时,元恂都留守都城,主执庙祀。起初,拓跋宏父子的关系正常和睦。

元恂年纪轻轻,却长得很胖。一到夏天,元恂就浑身流汗,很不舒服。迁都到洛阳后,元恂对河南相对闷热的气候很不适应,老是想念平城的凉爽气候。对于一个十多岁的孩子来说,他的这种思想是纯真的,不带任何政治因素的。

496年,拓跋宏巡幸嵩山,留元恂在洛阳主持政务。

出巡途中,拓跋宏接到了皇后的紧急报告,说元恂要逃回平城去,还亲手杀死了苦苦劝他留在洛阳的中庶子高道悦。领军元俨为了防止变乱,赶紧关闭宫门,才阻止了太子的出逃。接到报告的拓跋宏马上中止了出巡,匆匆返回洛阳。

经过初步审讯,元恂出逃的经过非常清楚,自己也供认不讳。因此元恂被捕入狱。拓跋宏将儿子的出逃上升到了政治事故的高度。这也难怪,拓跋宏长期在改革和反改革的漩涡之中挣扎斗争。他独自推动改革的车轮向前进,每一个进步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拓跋宏感到累了。元恂逃到哪里避暑不好,偏偏要选择平城。平城是拓跋宏要舍弃的鲜卑民族落后保守的象征。元恂要逃回平城,难道不是公开和自己唱对台戏,反对改革吗?这样的太子还怎么能托付大任?

拓跋宏迅速废黜了元恂的太子位,当众斥骂他的罪过,还亲自杖责儿子。后来打累了,又令咸阳王元禧等人替他杖责了元恂百余下。元恂还是一个15岁的孩子,一顿打下来,遍体鳞伤,足足一个月趴在床上难以动身。拓跋宏还恶狠狠地说:“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之后,废太子元恂被软禁在河阳,由兵丁看守,每日只靠粗食过活。

残酷的政治斗争让拓跋宏丧失了正常的父子亲情。

真正反对迁都和改革的代表人物是元丕、穆泰、陆睿等人。

穆泰出身鲜卑贵族世家。祖父穆崇对拓跋珪有救命之恩,任太尉,封安邑公;父亲穆真是冯太后的姐夫。穆泰本人又娶了章武长公主,既是功臣之后,又是皇亲国戚,先后担任尚书右仆射、定州刺史、征北将军等职。穆泰对拓跋宏还有“救命之恩”。最初的时候,大权独揽的冯太后曾将拓跋宏幽禁,计划废黜。穆泰劝谏冯太后不要随意废立皇帝,保全了拓跋宏的皇位。拓跋宏亲政后,对穆泰很感激。君臣两人关系一度非常亲近。但是拓跋宏推动迁都和汉化改革后,穆泰毅然站在了反对立场上——因为他毕竟是一个顽固的老贵族。

太子元恂要逃回平城的那个夏天,穆泰正在定州刺史的任上。穆泰对逐渐深入的改革难以接受,借口不适应定州的气候奏请转任恒州(治所就是平城)刺史。当时的恒州刺史是思想同样保守的陆睿。拓跋宏于是决定让穆泰、陆睿二人对调一下职位。

穆泰在回平城的路上,不满和失落的情绪让他做出了割据平城叛乱的决定。等他到恒州时,陆睿还未起程。穆泰就煽动陆睿共同起兵。两人一拍即合,并联络了安乐侯元隆,抚冥镇将、鲁郡侯元业,骁骑将军元超,阳平侯贺头,射声校尉元乐平,前彭城镇将元拔,代郡太守元珍,镇北将军、乐陵王元思誉等人参与。(其中元隆、元超、元业三人是元丕的儿子。)这简直是一次保守势力的大集合,大检阅。他们秘密推举朔州刺史、阳平王元颐为新君主,要与拓跋宏分庭抗礼。

元颐本人对起事缺乏信心。这边来推举他的人刚走,他就派人快马向拓跋宏告密。拓跋宏迅速派任城王元澄率领大军讨伐。元澄先派治书侍御李焕潜入平城了解情况。李焕在平城展开了成功的攻心统战工作,各个击破叛乱分子,很快瓦解了叛军的士气。穆泰自度必败,一不做二不休,亲自带上百多号人围攻李焕的住处。结果没有打下来,穆泰只好单枪匹马逃跑,被擒。元澄的大军迅速进城,将叛乱分子一一抓获。

事后,拓跋宏御驾亲临平城,审问罪犯,穆泰等多人被斩首。陆睿是老臣。冯太后曾赐他铁券金书,答应许他不死。拓跋宏没有将陆睿斩首,而是赐死。平城发生兵变时,元丕已经80岁了,并不在城内,更没有参与兵变。但他的儿子曾将密谋告诉过父亲,元丕没有发表意见。事后,元丕被认为“心颇然之”,应该连坐受死。但拓跋宏念他在冯太后当年要废黜自己时曾和穆泰一起固谏,加上元丕也有免死诏书,因此只是被削爵为民。乐陵王元思誉、穆熊等也被削爵为民。

平城的未遂兵变,让拓跋宏沉重打击了反对势力,也让他加深了对反对势力的警惕和仇视。

平城的兵变平息后不到四个月,拓跋宏下达了对废太子元恂的处决令。

废太子元恂在河阳每日忍饥挨饿,对自己的行为很后悔。他每天的行动主要是礼佛诵经,还经常书写学佛心得。太和二十一年(497年)4月,中尉李彪告发元恂与左右侍从谋逆。拓跋宏随即派中书侍郎邢峦与咸阳王元禧用“椒酒”赐死元恂。

元恂死后,粗棺常服,被葬于河阳城。

元恂死后的第二年,御史台令龙文观违法当死。可能是为了开脱自己,龙文观在审讯的事后交待了许多问题。他曾经接触过废太子元恂,说元恂被拘押时,写了很多书信。龙文观不知道元恂所写内容,供认中尉李彪和侍御史贾尚很清楚。为了查明此事,廷尉收审贾尚。当时李彪已免官回归老家,廷尉奏请拓跋宏将李彪收赴洛阳。拓跋宏非但不准,赦免了李彪,还指示龙文观交待的这条线索“到此为止”,不再追查。贾尚随即被无罪释放,回家后就得了“暴病”,没几天就死了。

这是一件令人疑惑重重的无头案。元恂到底写了些什么内容?拓跋宏为什么不让追查下去?拓跋宏明显偏袒李彪,而对元恂的死漠不关心。最大的可能性是元恂写了一些对李彪不利的文字,导致了后者的诬告。而拓跋宏刚刚经过平城兵变的“考验”,多疑烦躁。他本来就对废太子不放心,刚好利用李彪的诬告置儿子于死地。事后,拓跋宏也知道其中有猫腻,但他的维权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元恂的鲜血是无辜的,是一场孤独而又艰难的改革的牺牲品。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拓跋宏才是北魏王朝的开国君主。

北魏王朝出自代国,不是拓跋宏创造的。但拓跋宏赋予了它成其为一个王朝的基本内容:政治、文化和广泛的认同。拓跋宏的先辈们利用西晋末年的乱世建立了割据政权。像它这样的少数民族政权在五胡乱华时期很多,多到随起随灭、不可确数的地步。尽管北魏实力稍强,但也没有真正得到中原百姓的认同。而拓跋宏实现了北魏从一个北方蛮夷政权到全国政权的飞跃。他的迁都和改革让北魏融入了中原。

南朝陈庆之出使北魏后曾向南方人感叹说:“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可见在南方人的心目中,北魏也不再是割据的蛮夷政权了。

这要归功于拓跋宏。他领导了中国历史上汉化程度最深的改革。正因为程度之深,导致了本民族内部的强烈反对。“在拓跋宏之前,十六国的君主中也不乏汉化程度很深者,如汉的刘聪、刘曜,前燕的慕容伽鬼、慕容光,前秦的苻坚,后燕的慕容垂等,他们本人都有很高的汉文化素养,但都没有能够解开本民族的情结,打破民族间界线,不得不实行民族之间、文化之间的双重标准。相比之下,拓跋宏的高明之处是不言而喻的。正因为如此,拓跋宏尽管牺牲了自己儿子,不得不杀了一批企图叛乱的宗室重臣,但付出的代价并不是很大,他的改革取得了影响深远的成功。”

改革成功后的拓跋宏以天下共主自居,不断发动对南朝的征伐。499年4月26日,拓跋宏逝世于南征途中,年仅33岁。历史上称他为孝文帝,他领导的这场改革被称为“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改革真正奠定了北魏王朝的统治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