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毛泽东瞩目的著名战役
12732000000044

第44章 审机独断:后唐灭后梁之战(公元923年)

李嗣源,李存勖养子,晋军猛将,人称“李横冲”。公元923年,李存勖率后唐军主力发动灭后梁之战。是役,梁末帝撤换梁军主帅王彦章,任命优柔寡断的段凝为帅,段凝令军队决黄河水阻挡后唐军东进,后唐军大将李嗣昭之子李继韬降梁,继之,梁军攻占泽州,切断了后唐军的后路,并分兵进攻晋阳。危急之中,李存勖采纳部下建议,乘梁军兵力分散,命大将李嗣源率前锋部队进攻后梁都城汴梁。李嗣源率领精锐,孤军深入敌后,连克后梁之郓城、中都城,曹州,后梁守军望风而降。接着,李嗣源以轻骑兵兼程袭击汴梁,梁末帝死,后梁百官投降。是年,李存勖称帝建国,改国号为后唐。毛泽东称李存勖及手下诸将“可谓识时务之俊杰”。

【毛泽东评点后唐灭后梁之战】

康延孝之谋,李存勖之断,郭崇韬之助,此三人者,可谓识时务之俊杰。

已成摧枯之势,犹献退兵之谋,世局往往有如此者。此时审机独断,往往成功。

——摘自毛泽东读《通鉴纪事本末》卷227《后唐灭梁》的批语,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307—310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后唐灭后梁之战概要】

公元923年,中国历史上爆发了后唐灭后梁之战,这是晋王李存勖与后梁末帝朱友贞之间的一场殊死较量。

李存勖继承晋王之位后,牢记父王三大遗嘱:灭燕、驱逐契丹、灭梁。他勤于军政事务,励精图治,使晋军事实力大增。后梁乾化三年(公元913年),李存勖的晋军攻占幽州(今北京),杀死刘仁恭及其子刘守光,灭掉燕政权。李存勖完成了父王的第一个心愿。

后梁龙德二年(公元922年),李存勖大败南下掠夺的契丹军队,将其逐出边境。李存勖完成了父王的第二个心愿。

后梁龙德三年(公元923年),李存勖在魏州(今河北省大名东北)称帝,建立后唐,是为后唐庄宗。

登基那天,李存勖对天祈告:

“愿父王在天之灵保佑存勖,早日灭掉后梁,成就父王未竟之霸业。”

就在李存勖称帝的这一年,他发起了对后梁的决定性战役,此即历史上的后唐灭后梁战役。

面对这种局面,后梁末帝连忙询问群臣:

“唐兵来犯,谁可为帅?”

只见宰相敬翔挺身而出,大声说:

“依愚臣之见,老将王彦章堪当此任。”

末帝听罢,点头称是,遂命令王彦章为大将、北面招讨使,率领梁军迎战李存勖之军。这个王彦章,字子明,郓州寿张(今山东省梁山西北)人。自小倾慕英雄,少年时得到名师指点,使得两只铁枪,人称“王铁枪”。王彦章随朱温南征北战,骁勇无比。多次参加后梁与晋的战役,以军功迁至宣义节度使等职,封开国侯。

这一年,王彦章已是六旬之人,但他腰板硬朗,声若洪钟,力能扛鼎。他欣然领命而去。梁末帝又对敬翔说:

“我看王将军年事已高,恐怕要派一名将军辅佐他。段凝如何?”

段凝专以阿谀奉承、巴结权贵为能事,既无武艺,又无智谋。敬翔觉得同时任命王彦章、段凝为梁军统帅,段某肯定嫉贤妒能,坑害忠良,影响对敌作战,最后导致失败的命运。于是,他对末帝说:

“不如让王彦章为主帅,段凝为副帅,这样一来,主、副分明,便于号令统一。”

末帝采纳了敬翔的意见。

不几日,王彦章、段凝率领梁军前进,与后唐军队展开激战。王彦章屡出奇兵袭击得胜,攻占德胜北城,连下潘张、麻家口诸寨,进抵刘杨镇(今山东省东阿北杨柳村)。

李存勖亲率大军驻守刘杨镇,与梁军苦战十昼夜,杀声震耳欲聋,血流成河。两军都伤亡惨重,不分高下。

恰在此时,后梁将领康延孝归降后唐,梁军的军事部署完全暴露给了敌方。祸不单行,段凝等人向梁末帝进谗言,企图陷害王彦章,他们说:

“王彦章拥有重兵,一旦大功告成,恐怕难以驭制。不如趁现在,解除他的兵权,以免后患无穷。”

梁末帝听信谗言,解除了王彦章的主帅职务,让他率领军队进攻郓州(今山东省郓城),改由段凝全权指挥梁军。梁军将士不服,士气大大降低。

段凝身为三军主帅,优柔寡断,懦怯无能,在军队中毫无威信可言。为了抵御后唐军队的强大攻势,段凝竟然下令在滑州酸枣县(今河南省延津县)决黄河之水,让滔滔的河水淹灌曹州(今山东省曹县)、濮州(今山东省鄄城)、郓州,阻挡晋军东进。这一着,充分暴露了梁军的虚弱。

然后,段凝亲率大军抵御澶州(今河南省濮阳)的唐军主力。

李存勖准备对段凝之军发动总攻,不料后院起火。大将李嗣昭之子李继韬投降后梁,将潞州拱手献给梁军。梁末帝大喜,对群臣说:

“此乃天赐良机,马上派兵接应李继韬!”

当即,后梁军队与李继韬部攻占泽州,切断了后唐军队的退路。紧接着,梁军分兵进攻后唐的老巢——晋阳,同时调集汝州、洛州的兵力进攻承德,想包抄唐军的后路。一时间,李存勖军队处境十分危急。

于是,李存勖召开御前会议,与群臣商讨对策。当时,宣徽使李绍宏等人认为:

“如今,唐军损兵折将,伤亡太大,而且军队的粮草不足半年之需,退路也被敌军切断。又据军探称,契丹再次侵扰边境,后唐已是危机四伏。上上之策,就是割地称降,以便日后东山再起。”

但是,后梁降将康延孝、谋臣郭崇韬、大将李嗣源等人却主张:

“后唐现在的确危机万分,但是也应看到,后梁兵力分散,军心不稳,主帅指挥失度,在此情况下,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前进则必胜,后退则必亡。当务之急,应当集中优势兵力,乘敌人精锐尽在黄河一线,汴梁空虚,直捣敌人的老巢。”

李存勖同意了康延孝等人的意见。与此同时,他下令将自己的妻儿及随军家属,全部遣送回魏州,以表示勇往直前、决不后退的决心。

这一年的十月,李存勖让大部分人马留守杨刘镇,命令大将李嗣源为先锋,从杨刘镇出发,渡过黄河,直扑汴梁。他自己亲率骑兵随后进发,以为策应。

李嗣源是李存勖之父的养子,17岁即从军,武艺高强,任为横冲都将,人称“李横冲”。他跟随李克用、李存勖父子东征西讨,每次都是前锋将领,立下赫赫战功。(后唐灭掉后梁之后,李存勖被亲兵杀害,李嗣源率兵攻入洛阳,称监国,不久称帝,是为后唐明宗。)

再说李嗣源率领精锐前锋,孤军深入,一路杀将过去,所向无敌,第二天就到达了郓城,连夜渡过汶水。

第三天,李嗣源攻占中都城(今山东省汶上县治),俘获老将王彦章。

第五天,唐军到达曹州,后梁守军投降。

然后,唐军以轻骑兵兼程袭击汴梁。当唐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来到汴梁城下时,犹如天兵从天而降,使汴梁守军惊慌失措。梁末帝万般无奈,命令侍卫将自己刺死。

第八天凌晨,唐军前锋对汴梁发起猛烈攻势,汴梁守军无心再战,打开城门投降。李存勖率领大军进入城中,后梁百官无不称降。

第十一天,从滑州回援汴梁的段凝此时也心灰意冷,遂下令梁军在封丘(今河南省封丘)缴械投降。

至此,支撑了17年的后梁政权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正是这一年,公元923年,李存勖双喜临门:一是称帝建国,二是消灭后梁,完成了父王的第三个心愿。

【作者点评】

公元923年的后唐灭后梁之战,是李存勖一生功名的巅峰。

毛泽东对这场战役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以一个军事家的眼光审视在这场战役中出现的人和事,并作出了高屋建瓴的评断,认为:“康延孝之谋,李存勖之断,郭崇韬之助,此三人者,可谓识时务之俊杰。”

《通鉴纪事本末》卷227《后唐灭梁》,花了大量笔墨记述这场著名战役。而在毛泽东看来,梁将康延孝归降李存勖,是取得这场战役最终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史书记载,李存勖屯兵朝城,梁将“康延孝率百余骑来奔,帝解所御锦袍、玉带赐之,以为南面招讨都指挥使,领博州刺史”。可见,李存勖礼贤下士,重视人才,使康延孝心存感激。然后,李存勖把康延孝让进内室,虚心向他讨教计策。康延孝幸逢英明之主,感慨万千,把心中的计谋全部说给了李存勖。那么,他到底说出了什么计策,让毛泽东为之感叹呢?

史书记载,康延孝对李存勖说:“梁朝地不为狭,兵不为少,然迹其行事,终必败亡。何则?主既暗懦,赵、张兄弟擅权,内结宫掖,外纳货赂,官之高下,惟视赂之多少,不择才德,不校勋劳。段凝智勇俱无,一旦居王彦章、霍彦威之右,自将兵以来,专率敛行伍以奉权贵。梁主每出一军,不能专任将帅,常以近臣监之,进止可否,动为所制。近又闻欲数道出兵,令董璋引陕、虢、泽、潞之兵自石会关趋太原,霍彦威以汝、洛之兵自相、卫、邢、寇镇、定,王彦章、张汉杰以禁军攻郓州,段凝、杜晏球以大军当陛下,决以十月大举。臣窃观梁兵聚则不少,分则不多。愿陛下养勇蓄力,以待其分兵。率精骑五千自郓州直抵大梁,擒其伪主,旬月之间,天下定矣。”李存勖听后十分高兴,采纳了他的意见。

毛泽东对康延孝的上述一番话逐字加了旁圈,认为康延孝的谋略完全正确,富有远见。他将康延孝称为“识时务之俊杰”,强调“康延孝之谋”是后唐灭后梁战役的一个亮点,治史者不可不察,治军者不可不察。

李存勖在这场战役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史载:“九月,帝在朝城。梁段凝进至临河之南,澶西、相南日有寇掠。自德胜失利以来,丧刍粮数百万。租庸副使孔谦暴敛以供军,民多流亡,租税益少,仓廪之积,不支半岁。泽、潞未下,卢文进、王郁引契丹屡过瀛、涿之南。传闻俟草枯冰合,深入为寇。又闻梁人欲大举,数道入寇。帝深以为忧,召诸将会议。”

毛泽东对此一情况也十分担忧,他仔细观看事态的发展。

在这个会议上,宣徽使李绍宏等人对李存勖说:“郓州城门之外,皆为寇境,孤远难守,有之不如无之,请以易卫州及黎阳于梁,与之约和,以河为境,休兵息民,俟财力稍集,更图后举。”李存勖听后不悦,说:“如此,吾无葬地矣。”

毛泽东情绪上的反映与李存勖一样,他将这番议论逐字划了一串叉,表示坚决反对这种妥协的态度。毛泽东还嫌不够尽意,又在天头上批曰:“已成摧枯之势,犹献退兵之谋,世局往往有如此者。此时审机独断,往往成功。”可见,毛泽东正是一位有胆有识、不畏艰难的战略家。他厌恶李绍宏这样鼠目寸光的胆小鬼。

李存勖当即让诸将退去,他单独召见谋臣郭崇韬,向他问计。郭崇韬对曰:“陛下不栉沐,不解甲,十五余年,其志欲以雪家国之仇耻也。今已正尊号,河北士庶日望升平。始得郓州尺寸之地,不能守而弃之,安能尽有中原乎?臣恐将士解体,将来食尽众散,虽画河为境,谁为陛下守之?臣尝细询康延孝以河南之事,度己料彼,日夜思之,成败之机,决在今岁。梁今悉以精兵授段凝,据我南鄙,又决河自固,谓我猝不能渡,恃此不复为备。使王彦章侵逼郓州,其意冀有奸人动摇,变生于内耳。段凝本非将材,不能临机决策,无足可畏。降者皆言大梁无兵,陛下若留兵守魏,固保杨刘,自以精兵与郓州合势,长驱入汴,彼城中既空虚,必望风自溃,苟伪主授首,则诸将自降矣。不然,今秋谷不登,军粮将尽,若非陛下决志,大功何由可成!谚曰:‘当道筑室,三年不成。’帝王应运,必有天命,在陛下勿疑耳。”

毛泽东对郭崇韬的建言很感兴趣,逐字加了旁圈,并在天头写下“仍康延孝之意”的批语。因为,毛泽东注意到郭崇韬的这样一句话,即“臣尝细询康延孝以河南之事,度己料彼,日夜思之,成败之机,决在今岁”。这表明,郭崇韬之所以有如此高见,实际上是受到了康延孝的影响。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毛泽东将“康延孝之谋”放在“李存勖之断”和“郭崇韬之助”的前面,因为“康延孝之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场战役的走向和结局。从战役的发展过程看,李存勖的胜利完全是依计而行的结果。这个计,就是康延孝的锦囊妙计。

当然,作为李存勖的重要谋臣,郭崇韬的信心也发挥了很大作用。因为,郭崇韬的信心更加坚定了李存勖的信心。这就是毛泽东所说的“郭崇韬之助”的意义所在。

不可否认,尽管有康延孝之谋、郭崇韬之助,如果没有“李存勖之断”,也不可能取得战役的主动权和最后胜利。对康延孝的建议,李存勖的态度是“帝大悦”。对郭崇韬的建议,李存勖的态度是“此正合朕志。丈夫得则为王,失则为虏,吾行决矣”。在关键时刻,李存勖如此果断和坚定,体现了一代英豪的气概和决心。这种气概和决心,得到毛泽东的高度评价,毛泽东称李存勖是“识时务之俊杰”,并把“李存勖之断”列为这场战役取得胜利的第二个关键因素。

(葛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