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毛泽东瞩目的著名战役
12732000000042

第42章 前后夹击:魏州之战(公元915年)

刘,密州安丘(今属山东省)人,平素爱读兵书,颇有谋略,早年跟随军阀王师范,后降朱温,受到朱温器重,历任左龙武统军、永平军节度使、开封府尹。梁末帝贞明元年(公元915年),李存勖率晋军进驻魏州,梁末帝以刘为主将,指挥对晋的战事。刘误以为晋军主力已南下魏州,晋阳空虚,率军偷袭晋军老巢晋阳,忽遇大雨,只得折回。李存勖虚晃一枪,将部分军马带出魏州,伪装晋军主力西去,刘不察,率军进攻魏州城,被李存勖军回师包围,将梁军打得溃不成军。继之,李存勖乘胜进军,收复河北地区。毛泽东读此战史,称“兵书多坏事,少读为佳”。

【毛泽东评点魏州之战】

兵书多坏事,少读为佳。

——摘自毛泽东读《新五代史》卷22《刘传》的批语,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69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魏州之战概要】

魏州之战,是五代前期梁、晋之间进行的一场重要战役。

后梁的最后一位皇帝,是末帝朱友贞。末帝贞明元年(公元915年),朱友贞鉴于藩镇的兵力太盛,对皇权构成威胁,想削弱藩镇的力量。朱友贞决定拿魏博镇(治所在魏州,今河北省大名东北)开刀。魏博镇是后梁的一个军事重镇,朱友贞打算将其一分为二,即分为相镇、魏镇。这一决定立即遭到魏博镇将士的强烈反对。就在这一年的三月,他们发动兵变,归降晋王李存勖。李存勖得到了魏博镇,大喜过望,这意味着自己基本上掌握了河北地区,从而大大强化了晋阳军事集团的实力。

六月,李存勖担心夜长梦多,马上率领军队进驻魏州。李存勖此举,直接威胁到后梁的安全。

梁末帝闻此消息命大将刘率军抵御晋军。刘,密州安丘(今属山东省)人,此人爱读兵书,颇有谋略,早期跟随青州(治今山东省益都)军阀王师范,是王师范手下的主要将领之一,兵败后归降朱温,受到朱温的器重,任其为左龙武统军、永平军节度使等职。唐天复三年(公元903年),他率领部队攻占兖州(今属山东省)。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又率领军队进讨叛将刘知俊,攻占潼关,因功拜永平军节度使,复迁开封尹。梁末帝即位,将刘视为军事上可以依靠的重臣。所以,当李存勖入驻魏州后,梁末帝便让刘出任主将,全权指挥后梁军队与晋军的战事。

当时,刘正驻守魏县(今河北省魏县),他分析形势,认为晋军主力随李存勖南下魏州,晋军的老巢晋阳(今山西省太原西南晋源镇)肯定空虚。于是,刘下令士兵扎了许多草人,上面插上旗帜,然后将这些草人绑在驴背上,让驴子驮着草人在魏县城头打转。自己则率主力悄悄离开魏县,直奔晋阳而去,想攻占晋阳城,给李存勖一个下马威。

刘此计果然有效,这些草人骗过了晋军,使晋军不敢轻举妄动。当刘率领军队进抵乐平(今山西省昔阳)时,突降大雨,道路难行,刘昂天大叹:

“天公不作美也!贻误我的战机。”

刘只得率军返回,他看见晋军士气正盛,不便与之交战,便将军马在莘县(今山东省莘县)屯驻,避而不战,打算与晋军打一场持久战。

梁末帝见刘按兵不动,着急起来。他不懂行军打仗之事,却求胜心切,竟然多次催促刘主动进攻,与晋军展开大决战。

晋王李存勖是晋阳军事集团首领李克用之子,父王死后,嗣位为晋王。曾先后打败梁将符道昭、王景仁、康怀贞、谢彦章、戴思远等人所率数十万人马,连刘也是他的手下败将,此后,李存勖逐步控制了山东(太行山以东)地区的军事主动权。

李存勖与刘交过手,对刘的军事谋略十分清楚。见梁末帝催逼刘出兵,李存勖对手下将领们说:

“刘研究过古代兵书《六韬》,他领兵作战,喜爱依据战法,机变用兵。他本想假装示弱,乘我不备出兵进攻,但现在末帝逼他与我军决战,这就打乱了刘的军事部署。刘不敢违抗圣命,一定会出兵与我一决高下。我看不如这样……”

当即,李存勖让人传出话去,说是晋军打算折回太原,让符存审驻守魏州。李存勖率领主力佯装西去,暗中却将军队带至贝州(今河北省清河)驻扎。

刘果然中计,他向末帝报告:

“晋王李存勖已率领军队西进,魏州空虚,可以发起攻击。”

末帝大喜,他下令刘迅速调集人马,对魏州发起总攻,力争拿下此城。

贞明二年(公元916年)三月,刘与澶州刺史杨延直约定,率领数万人马对魏州守军发动总攻。

杨延直率领军队于子夜时分到达魏州城南,伺机攻城。城中晋军挑选精兵,偷袭杨延直,把杨延直部打得大败。天刚蒙蒙亮,刘率领军队来到城东,与杨延直的残部会合,然后与晋军展开大战。战斗打得正激烈时,李存勖突然率领主力南下,刘的军队被四面包围。刘看见李存勖的帅旗,大惊失色:

“原来晋王在此!我中了李存勖的奸计,这下可完了。”

经过数个会回的交战,李存勖率领劲旅强兵,把刘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刘的7万大军基本被歼灭。

刘见势不妙,率领数十骑兵拼死杀出重围。在元城(今河北省大名西北),刘纠集人马,想再战晋军。李存勖率领晋军与符存审部夹击刘,刘按照兵书上的原理,摆出圆形阵势抵御,结果被李存勖大破之,刘只得逃往滑州(今河南省滑县)。

李存勖乘胜进军,将后梁的军队全部赶出了河北地区。

刘与李存勖数次交手,均损兵折将,被贬为亳州团练使。稍后,刘平定兖州张万进叛乱,迁泰宁节度使、同平章事。后梁贞明六年(公元920年),他率领军队征讨同州(治今陕西省大荔)叛将朱友谦,被晋军的援兵击败。刘被解除兵权,遭鸩杀。

【作者点评】

在一般人看来,多读兵书对领兵打仗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但毛泽东却不这样认为,他曾说:“兵书多坏事,少读为佳。”

这是毛泽东读《新五代史》卷22《刘传》时写下的批语。显然,对于刘其人,毛泽东的评价是不高的。《刘传》有如下一段文字:

“是时,庄宗在魏,数以劲兵压营,不肯出,而末帝又数促,使出战。庄宗与诸将谋曰:‘刘学《六韬》,喜以机变用兵,本欲示弱以袭我,今其见迫,必求速战。’乃声言归太原,命符存审守魏,阳为西归,而潜兵贝州……”

庄宗,即李存勖。《六韬》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兵书,相传是周代吕望(即姜太公)所写。但有人考证,《六韬》是战国时期的兵书。此书概分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等篇。其中,文韬阐述战前准备,武韬阐述谋略,龙韬阐述军事部署,虎韬阐述具体的战术,犬韬阐述步兵、骑兵、车马的配合。《六韬》对历代军事家有重要影响,被宋神宗编入《武经七书》,成为兵家经典著作。

毛泽东读至此,在庄宗的话旁,写下了“兵书多坏事,少读为佳”的评语。因为,毛泽东从魏州战役的全过程看,刘的熟读《六韬》对他并没有多大帮助。相反,刘对兵书的过于深研,束缚了自己的手脚,打了败仗。

如果联系毛泽东的革命战争经历,就会知道毛泽东对刘的评价,实际上是有感而发,是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斗争实践中得出的历史见识。

毛泽东曾多次说,工农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的绝大多数将领,没有读过多少兵书,甚至没有上过多少学校,但仍然打了许多胜仗,并最终打败了蒋介石的百万军队,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1961年3月23日,毛泽东在广州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说:

“那时打仗,形势那么紧张,谁还管得什么孙子兵法,什么战斗条文,统统都忘记了。打仗的时候要估计敌我形势,很快作出决策,哪个还去记起那些书呢?你们有些人不是学过四大教程吗?每次打仗都是用四大教程吗?如果那样就完全是教条主义嘛!我不是反对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原则非有不可……”

这种话,毛泽东在多种场合都讲过。1965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杭州有一次谈话,他说:国民党的军官,陆军大学毕业的,都不能打仗。黄埔军校只学几个月,出来的人就能打仗。我们的元帅、将军,没有几个大学毕业的。我本来也没有读过军事书。读过《左传》、《资治通鉴》,还有《三国演义》。这些书上都讲过打仗,可是打起仗来,一点印象也没有了。我们打仗,一本书也不带,只是分析敌我斗争形势,分析具体情况。

当然,毛泽东并不反对研究兵法,他提倡读那些实用型的兵书,能够立竿见影。1965年1月下旬,毛泽东同谷牧、余秋里有一次谈话。毛泽东说:戚继光在他的兵书中早就讲到,不要搞那些只是好看的,要搞实际战斗中能用的东西。

戚继光是明朝著名的军事家,领兵打仗很讲究实效,反对务虚。他有两本军事著作,一是《纪效新书》,另一本是《练兵实纪》。在后一本书中,戚继光明确表示:“夫曰‘纪效’,明非口耳空言;曰‘新书’,所以明其出于法而不泥于法,合时措之宜也。”有关毛泽东的谈话内容,见陈晋主编的《毛泽东读书笔记》下册第1709—1710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毋庸置疑,毛泽东提倡学习戚继光的带兵思想,反对仿照刘的教条主义。

(林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