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毛泽东瞩目的著名战役
12732000000004

第4章 敌疲我打:长勺之战(公元前684年)

曹刿,鲁国的一名颇具智谋的武士。在春秋时期齐鲁两国展开的长勺之战中,他抓住齐军三鼓而竭的有利时机,协助鲁庄公指挥军队发动反攻,一鼓作气,将齐军打败。毛泽东高度评价长勺之战,称它“虽然是一个不大的战役,却同时是说的战略防御的原则”。

【毛泽东评点长勺之战】

春秋时候,鲁与齐战,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请看历史家左丘明的叙述:

“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叙述了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叙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虽然是一个不大的战役,却同时是说的战略防御的原则。

——摘自毛泽东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12月),见《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87—188页,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长勺之战概要】

长勺之战发生于我国春秋时期,是鲁国军队击败齐国军队的一次著名战役。

春秋时期,诸侯割据,烽火连天。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84年),齐国军队浩浩荡荡,发起进攻鲁国的战役。与入侵者相比,鲁国的国力及军力均逊于齐国。显然,这是一场不对称的军事较量。

为什么会出现这场以强凌弱的战役呢?原来事出有因,齐、鲁两国早已结下仇怨。这要从公元前686年齐国的宫廷政变说起。

据《左传》记载,公元前686年,齐国发生弑君事件。事件的主角是齐国公子无知,他贪恋权力,心狠手辣,血刃其父,夺取王位。当时,其父跪倒在地,恳请饶他不死,愿意把王权让给无知。但无知担心其父之言有诈,日后肯定会跟自己过不去,于是挥剑将亲生父亲刺死。齐国的另一公子纠,听说无知连自己也不放过,便逃到鲁国避难。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无知继位后的第二年,便被人乱刀砍死。

一日,鲁国国君鲁庄公得知这一消息,喜出望外,对避难的公子纠说:“公子为人宽厚,品性高洁,是齐国国君的最佳人选。如果公子有登上王位之意,本王愿意帮助公子。”

公子纠答道:“父亲之死对我刺激太大,我已无意于王位。”

鲁庄公立刻加以制止,说:“公子不必太过悲伤。如果公子不趁此时回国,贵国王位很有可能落入公子小白之手。那时,恐怕没有公子的安身之地了。”

公子纠听后沉思片刻,同意起身回国掌握朝政。于是,鲁庄公便亲自率领军队护送避难的公子纠回齐国继承王位,希望公子纠上台后能够修好两国关系。

果然不出鲁庄公所料,鲁国军队尚未抵达齐国,避难奔莒(今山东莒县一带)的齐国公子小白已先行回国,成为王位继承人。这位行动神速的公子小白,便是史称“春秋五霸”的第一个霸主——齐桓公。

齐桓公得知公子纠正在回国途中,而且有鲁国军队护送,知道来者不善,于己大为不利。他当机立断,发兵阻击公子纠。齐国精锐部队行至乾地遭遇鲁国军队,一场激战一触即发。齐国军队骁勇善战,锐不可当,鲁国军队溃不成军。混战之中,鲁庄公所乘战车被击破,他手忙脚乱,爬上另一辆战车,与公子纠一同逃回鲁国。当时,为了掩护鲁庄公,鲁庄公的两名贴身侍卫秦子、梁子仍然高举庄公的旗帜,往一条小路狂奔,以吸引齐国军队的注意力。齐国士兵果然上当,奔逐之下,秦子、梁子双双被俘。

随之,恼羞成怒的齐国军队包围了鲁国。陪伴公子小白回国的鲍叔率领精兵打算攻城,并声称:鲁国只有杀死公子纠,齐国军队才会撤走。

得知这一消息,公子纠挺身而出,对鲁庄公说:

“感激庄公救命之恩,今生今世难以忘怀。我不想连累庄公和鲁国,愿以死相报。”

庄公泪流满面,下令处死公子纠,将其头颅呈给鲍叔。齐军信守诺言,遂全军撤围而去。

翌年,即公元前684年,齐桓公对鲁国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一事仍耿耿于怀,认为鲁国想拥立公子纠,而对自己有敌意。齐桓公越想越气,便下令再次进攻鲁国。有一位军师劝阻齐桓公取消此次军事行动,桓公却说:

“怕什么?齐国如此强大,鲁国肯定不堪一击!”这一年的春天,齐国军队进抵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鲁庄公也不示弱,派大军前往迎战。在长勺,双方可以互相望见对方的旌旗飘飘,鼓角之声相闻,一场激战即将开始。

这时,一个名叫曹刿的鲁国武士请求拜见鲁庄公。曹刿,又名曹沫,是鲁国著名的剑侠。此人熟读兵书,智谋过人,长于观察天象。

曹刿临行拜见鲁庄公前,他的挚友曾加以劝阻,说:

“那些肠肥脑满的做官的人自然会考虑如何打仗,你又何必多管闲事、自讨没趣呢?”

曹刿略微一笑,答道:

“我倒是觉得,那些酒池肉林的庸俗之辈鼠目寸光,未必能够制定克敌制胜的战略决策。我乃鲁国男儿,怎能眼见国家沦陷于敌手?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说罢,他带剑起身,飘然而去。

一日,鲁庄公正坐中军帐中,忽然一名军士进帐禀报:“曹刿求见!”鲁庄公久闻曹刿大名,听说此人来访,立即命人将他迎进军帐。此时,只见一位身材颀长、目光冷峻的男子箭步走进帐中,左手按着宝剑,上前躬身抱拳行礼,说道:

“恕鄙人冒昧,前来打扰君王。现在两国交战,箭在弦上,形势十万火急。齐国兵力强大,我方兵力不及敌人之半。敢问君王,我军靠什么作战?”

庄公心中暗思:

“此人出语不俗,仪表堂堂,身怀绝技,志向远大,真可谓文武双全,此乃鲁国之幸也。”略一沉吟,他接过曹刿的话头,答道:

“我平日里所吃所穿,一定让大家同享,从来没有独占。因此,国人一定支持我与齐国作战。”

曹刿又说:

“据我所知,这种小恩小惠并没有遍及全国,因此老百姓不一定服从你的指挥。”

庄公说道:

“我在祭祀的时候所用的牺牲、玉帛有一定限额,不敢多有增加。在我看来,我对天神是虔诚的,老百姓一定信任、服从寡人。”

曹刿对曰:

“这不过是一种很小的诚信态度,不能为大众所信服,而且天神不一定会降福于你。”

庄公又说:“每年全国数以千计的各类案件,我在审查时十分认真。虽然不能说自己做到了明察秋毫,但我坚持据实断案,决不马虎。”

曹刿听到这里,露出微笑,说:

“你在做事的时候,总是考虑到取信于民,已经得到了国人的支持。有了国人的信任和支持,就可以与齐国军队决一死战了。”

庄公也笑逐颜开,请求曹刿协助自己指挥战斗。曹刿见庄公坦诚相待,便一口答应下来。

在一个晴空万里的上午,曹刿与鲁庄公乘坐同一辆战车,在前线指挥作战。两军阵前,庄公见齐国军队已列好战阵,欲下令击鼓进攻。曹刿马上制止他,说:

“现在时机未到,不可击鼓。”

这时,齐国军队擂响第一通战鼓。齐军前锋冲向鲁军阵地,鲁军弓箭手万箭齐发,打退了敌军的进攻。稍事休整,齐国军队擂响了第二通战鼓,齐军再次呐喊着,如潮水般冲击鲁军阵地。鲁军士兵不畏强敌,英勇奋战。霎时杀声震天,尸横遍野。

忽有军士来报,齐国军队的第二次进攻被击退。庄公认为战机已趋成熟,准备下令向齐国阵地发起冲锋。

曹刿再次予以制止,说:

“等敌人擂响第三通战鼓之后,我们再组织进攻。”庄公虽不解其意,但看见曹刿异常镇定,只得听从。

果然,齐军擂响了第三通战鼓,但此次齐军冲锋已明显转弱。与此相反,鲁国军队越战越勇,齐国军队只得败退。这时,曹刿建议庄公下令擂响战鼓,发动反击。于是,鲁庄公下令击鼓,全军出击。顿时,鲁军阵地鼓声如潮。

抬眼望去,鲁国将士们一鼓作气,狂风般扑向敌人,齐军阵脚大乱,开始败逃。

鲁庄公见敌军退却,准备下令追击敌人,曹刿在一旁却说:

“慢!现在还不行。请让我观察一下,您再作决定。”

说罢,曹刿跳下战车,仔细观察敌军败逃的车辙,发现敌军的车辙很混乱。曹刿然后登上战车,观察敌军动向,又发现敌军的旗帜东倒西歪。在确定齐国军队不是佯败之后,曹刿这才对庄公说:

“主公可以追击敌军了。”鲁庄公闻言,便下令全军追击。于是,鲁国军队乘胜前进,大败齐国军队,取得辉煌战绩。

战役结束之后,鲁庄公犒劳三军,并宴请曹刿。酒过三巡,鲁庄公笑容满面地问曹刿,为什么要等敌军擂过三通战鼓之后才发起反击?曹刿侃侃而谈:

“军事作战,主要靠军队士气。第一次击鼓,是军队士气最盛的时候。第二次击鼓,军队士气便开始下降。第三次击鼓,军队就谈不上什么士气了。齐军擂响第三通战鼓,那时敌人的士气已经衰退,而我军的士气正在高涨,因此战机成熟,可以发起进攻。当我们发起冲锋,打退敌人之后,为什么不能马上追击呢?因为齐国是大国,兵马多于我们,其战略意图难以预测。我担心他们是佯败,埋有伏兵。所以,我专门下车观察他们的车辙。看到齐军的车辙印迹混乱,心里就有了五六分把握。然后登上战车观察,又看见敌人的旗帜纷乱,知道敌人真的在败退,这才让你下令追击。”

庄公听罢,连连点头,赞叹不止:

“真乃奇人也!”

相传长勺之战后,齐国君主与鲁国君主在柯(今山东阳谷东)相会。曹刿带剑同行,迫使齐国君主与鲁国公订立盟约,并交还侵占鲁国的土地。

【作者点评】

中国古代历史经典著作《左传》的作者左丘明用生花妙笔,将长勺之战描绘得栩栩如生。

相传《左传》出自鲁国史学家左丘明之手,故《左传》亦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但清代文学家和史学家认为《左传》系刘歆改编,近人认为《左传》是战国初期的人士据各国史料编成。

左丘明,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虽双目失明,却学富五车,鲁国国君请他担任鲁国太史一职,负责撰写当代史。又传此人曾著《国语》。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左传》将鲁国武士曹刿作为长勺之战的主角,而且从鲁国的角度来描绘整个战役。

因为左丘明是鲁国人。加之左丘明对战争细节、战略部署的描述十分精确,故长勺之战成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一次著名的战役。中国妇孺皆知的著名成语“一鼓作气”,就直接出自左丘明之口。历代军事家都非常熟悉这场战役,从中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毛泽东也不例外。

正如毛泽东所说,长勺之战鲁国胜利的原因,在于采取了敌疲我打的作战方针。从毛泽东的语气里,可以知道他十分欣赏这场战役。作为共产党军队的最高统帅,毛泽东于1936年完成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著述。这是一本典型的“毛式兵法”:在该文中,他高瞻远瞩,统揽战局,其关于军事的论述极富哲学力度,闪烁着历史的兵家智慧,凸显大气磅礴的战略家的胸怀,不以当下得失为计较,注重战略目标的原则性和战术运用的灵活性。正是在这本兵书里,毛泽东用相当篇幅评价了长勺之战。

为了使红军指战员们熟悉长勺之战的整个过程,毛泽东不厌其烦,抄录了左丘明关于这场战役的全部描写文字。这在毛泽东的著作中是绝无仅有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毛泽东只是提到某场战役,而不会将这场战役的出处全文照搬。这一写作特例表明,毛泽东对长勺之战非常重视,而且非常欣赏左丘明的如椽大笔。

尤其是,左丘明对长勺之战的描写,层次分明,逻辑严密,文字洗练,通俗易懂,连战役的前因后果也交待得异常清楚,所以非常适合作为军队的战例教材。毛泽东像讲课似地分析左丘明的描写。他说:

“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叙述了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叙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敌人辙乱旗靡之时。虽然是一个不大的战役,却同时是说的战略防御的原则。”

我们注意到,毛泽东是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第5章《战略防御》的第3节《战略退却》中提到长勺之战的。在“毛式兵法”中,战略防御原则是一个核心。究其原因,是因为在中国现代战争史上,中国共产党的军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阶段,直到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役,才最终在兵力上超过了敌人。

在艰难困苦的战争环境中,如何保存革命的火种,如何发展壮大革命的武装,如何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便成为中国革命战争的重大问题,关系到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的生死存亡。因为这个缘故,毛泽东非常重视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不失时机地用这些战例来教育全党全军。

1936年完成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是毛泽东为了总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而写的。毛泽东曾拿着这篇杰出的军事著作,在陕北的红军大学作过讲演。据毛泽东本人说,本书只完成了五章,尚有战略进攻、政治工作及其他问题,因西安事变发生,没有工夫再写,就搁笔了。这本著作,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内在军事问题上大争论的结果。这场争论,曾在1935年的遵义会议上作出过正确结论,这次会议肯定了毛泽东军事指挥思想的正确性。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的第二年,毛泽东就用军事战略家的眼光写下了我们今天所能读到的没有完成的杰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当时,党内军事争论的焦点之一,就是战略防御与军事冒险主义之争。在毛泽东看来,战略退却,是劣势军队处在优势军队进攻面前,因为考虑到不能迅速击败敌人进攻,为了保存军力,待机破敌而采取的一个有计划的战略步骤。可是,军事冒险主义者则坚决反对此种步骤,他们的主张是所谓“御敌于国门之外”。

毛泽东对这种主张嗤之以鼻,他说:“谁人不知,两个拳师放对,聪明的拳师往往退让一步,而蠢人则其势汹汹,辟头就使出全副本领,结果却往往被退让者打倒。”他以《水浒传》为例说:洪教头在柴进家中要打林冲,连唤几个“来”“来”“来”,结果是退让的林冲看出洪教头的破绽,一脚踢翻了洪教头。紧接着,毛泽东就谈起长勺之战。

长勺之战正是中国军事史上敌疲我打、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用毛泽东的话说,长勺之战“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败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史上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主要来自于他所亲身经历的革命战争,同时也不可否认,爱读史书的毛泽东也从古人的战例中汲取了丰富的养分。这些著名的历史战例(如长勺之战),往往成为毛泽东阐发自己独到的军事思想的绝佳例证。

(曾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