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政务工作全书(下)
12434200000077

第77章 政务公文写作(38)

调查报告内容的真实性表现在两个方面:情况的真实可靠和判断的准确无误。在写作中,这两点都取决于材料。材料既是对客观实际的概括和描述,又是产生观点和判断的依据。因此,材料的真实可靠是写作调查报告的首要条件。造成材料不真实或不够真实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虚假,即所反映的事物的假相而不是真相;二是表面,即所反映的事物的表面现象而非本质;三是片面,即所反映的事物的支流而非主流。这就需要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对材料进行真伪的区别,在材料的选择和使用的过程中经过严格筛选,以保证材料的质量。要使材料真正做到去伪存真、由表到里,必须建立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之上。如果原有素材数量有限、缺这少那,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怎能做到精七跳选?而且在一篇调查报告中如果材料不充分,观点和结论的表达就会软弱无力,降低内容的可信程度,更谈不上主题的有力表达。所谓充分占有材料,一是指在调查报告的构思过程中要尽可以详细、全面、系统地掌握调查对象各方面的情况,以达到正确的反映和认识;二是指已形成的调查报告的材料要充分,尽可能翔实地给读者提供必要的事实,用实事来说话,使读者从比较和鉴别中得出必要的结论,从而达到对客观事物深刻认识的目的。

2。观点、结论要正确客观

观点、结论是调查报告的灵魂和主旨,也是报告所要告诉人们的调查研究之后的结果。观点和结论如果不正确,就会给人们在认识上以错误的导向,轻则达不到调查研究的目的,重则产生严重的后果。正确的观点和结论应当做到三个“符合”。一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在调查报告中,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提供了观察、分析事物的科学方法,帮助我们克服认识上的主观性、表面性和片面性。二是要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路线、方针、政策是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提炼出来,对实际工作有普遍指导作用的准则,是在工作中必须遵循的。调查研究的目的从工作的角度来说,就是要了解某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情况;或是总结执行中的经验;或是纠正实施中的偏差,目的还是要使方针、政策得到认真彻底的落实。三是要符合客观实际。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来源于客观实际,服务于客观实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说,调查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客观实际中的真实情况反映出来,使已有的认识得到充实、完善,为新的认识提供依据。此外,调查报告的观点、结论还应当做到客观。所谓客观,就是不仅在对事物的质的判断上是正确的,而且在量的测试上也是准确的,不夸大、不缩小,恰如其分。绝对化的观点、不留余地的说法、一点论,都是形而上学的表现,应当力戒。

3.观点和材料要统一

调查报告的观点和材料是息息相关的。只有观点而缺少材料,内容必然抽象空洞;只有材料而无观点,则会流于现象罗列;观点和材料相互游离,也说明不了任何问题。只有观点和材料密切结合,用丰富、具体的材料,鲜明、有力地说明观点,才能真正表达出调查报告的主题,实现调查报告的价值。要使观点和材料相统一,可考虑这样几个方面:①用典型材料说明观点。所谓典型材料就是最具有代表性,能反映事物本质、对表达观点最为有力的材料。可用典型的事件、典型的人物、典型的语言等具体材料,也可从若干典型材料中概括出典型情况说明观点。②用对比的方法说明观点。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通过比较,才可显现事物的特征,而对比则是对有明显反差的两种事物、两样情况的比较。如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新与旧的对比、正面与反面的对比、成功与失败的对比、先进与落后的对比等。用这样一些有鲜明特征的材料加以对比,可以达到突出观点、增强说服力的目的。③用统计数字说明观点。事物之间本来就存在质量与数量互变的关系,用数字材料把这种关系显现出来,可以达到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目的。这些数字应当是经过精心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有时需要进行加工整理,而不能是一大堆数字的堆砌排列。数字包括绝对数;百分数、比例数、平均数等。

三、要掌握正确的表达方法

表达方法是文章反映客观事物时使用的一种语言手段,如叙述、说明、描写、抒情、议论、对话等。文章的表达方法是以文章的体裁、内容、目的等因素确定的。因此不同类型的文体有不同的表达方法。调查报告是应用文体,既要如实地反映客观情况,又要鲜明地阐述观点,这就决定它要用叙述、说明、议论的语言手段,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达到写作的目的。所谓夹叙夹议,就是在叙述情况、摆出事实的同时.进行分析,表明看法,得出结论;或者是先提出观点、看法,然后摆情况、举事实,使观点和材料相融,情况和议论交织。如下面一段文字:“科学管理能有效地组织、协调企业的各项工作,最大限度的发挥人、财、物的效能,达到高效率。”“健民制药厂把加强管理作为科技进步的一个重点,力求做到科学化、制度化、现代化、规范化、标准化”。“实行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第一段是关于企业实行科学管理的意义和作用的议论,第二段是健民制药厂实行科学管理的概况叙述。再往下就是该厂是如何进行科学管理的具体情况的叙述了。表述方法是文章的形式,被文章的内容所决定,为内容的表达服务。正确掌握夹叙夹议的方法有利于调查报告主题和材料的展现,提高表达效果,符合文体的特色。

(第四节 范文解读

【范例一】

关于××市中学德育状况的调查报告

××市委办公厅综合处:

最近,我们对××市中学的德育状况进行了调查。在4个城区和××区分别召开了中学校长、教师和中学生座谈会,走访了部分学生家长,并对1 000余名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的情况看,××××年以来中学德育工作得到加强,中学生的思想状况有了好转,但也存在着令人忧虑的问题:

--不关心政治的倾向。问卷调查中,有45. 4%的学生表示对政治“不感兴趣”;17. 2%的学生认为当前应“少谈些主义,多研究些实际问题”。中学生中流传着一句话是:“学好数理化,什么制度都不怕。”

--缺乏革命理想。问卷调查表明:在学习目的上,选择“报效祖国,振兴中华”的,初中生占45. 6%,高中仅占29%,有26%的初中生和47%的高中生选择了“实现个人价值”。在选择高考志愿时,表示要把国家和人民的需要放在首位的,在l015名学生中仅有30名。

--追求享乐比吃穿。问卷调查中,有53. 6%的初中生和61, 7%的高中生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索取”,而不是奉献。中华民族勤劳节俭的美德,在许多中学生中已经越来越淡薄了。教师反映中学生比吃、比穿、比享乐成了一种风气。有48. 1%的初中生和55. 3%的高中生,平时一个月的零花钱为10~ 50元左右;23%的初中生和16. 7%的高中生一个月零花钱在50元以上。有些学生过一次生日要花掉二三百元。××区一个初三的学生请了18名同学,花了100元为猫过生日。

--盲目崇拜西方文化。近几年,在中专、高中学生中过圣诞节,愚人节、。隋人节、感恩节、复活节等西方传统节日的学生逐年增加;据市有关部门调查,目前已达到70%以上。中学生们说:“还是人家的节日好,文化品味高。”据××:×××、××、××、×××、反映,购买西方、港台的言情、武侠类小说的读者中,中学生占80%。

--拜金主义影响比较严重。一方面,学生中厌学情况比较突出,据对一些非重点中学调查,厌学率高达70%。另一方面,课余时间去“练摊”捞钱的中学生逐渐增多,他们认为,“学了半天也考不上大学,不如捞点实惠算了”,“个体户投文凭,照样发财过好日子。”有些学生甚至不走正道违法乱纪,据市公安局统计,××××年因违法犯罪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在校中学生共有424人,犯罪率比去年有所上升,其中60%以上为盗窃、抢劫和诈骗等犯罪。

上述问题并非个别现象。调查中我们感到影响学生思想道德的因素很多,情况复杂,就教育和教学方面说,有“四个不适应。”

一、整体工作不相适应目前,“德育为首”还停留在一般号召上,在学校的工作中还没有摆到应有的地位。“校长抓硬件,各科抓分数,学校抓升学率”,这反映了众多学校的现状。一些老师说:“目前各校普遍重视硬件,忽视软件,升学率成了校长的生命线。”有的中学校长,三年没有参加过政治教研组的工作研究。还有一种普遍现象是,搞文理科(如历史、地理、数学、物理等)教学的教师,大都缺乏德育意识,讲课中单纯传授知识,不对学生思想教育,有些教师连起码的政治术语都不懂,也不学习,似乎德育只是政治教师的任务,与己无关。而专职搞政教和思想工作的教师,处于“人自为战”的状态。由于学校政教处、政治教研室、班主任和团委“四支队伍”,分别归主管德育的校长、主管教学的校长和党总支(支部)书记管,使德育工作难以统一安排;形不成合力。况且,班主任和团的活动能够占用的时间极少,加起来一周只有两节课,还常常被挤占;而政治课实际上成了“应考课”、“升学拉分课”。一些老教师说:“升学第一、分数第一、智育第一的问题相当突出,是建国后教育与教学失衡的最严重时期”。“三个第一”究竟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呢?据对19个重点和非重点中学的调查表明,目前中学生的政治思想水平与文化素质逆内发展,升学率高的学校,学生的政治水平反而比较低。如在政治观点上,选择“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祖国才能繁荣富强”的,重点中学占65. 1%,而普通中学则70%;城区中学占62%,郊区中学则占85%。再举一所重点中学的例子:×××中学去年曾对500名学生进行调查,有85 010的学生把“学成出国”作为志向,认为“科学无国界,哪里条件好就在哪里工作”。1990年以来,该校有23名尖子学生不考国内的大学,直接出国求学去了。一名学生还给美国一个老板写信表示:“如能去美国,我将终身为贵公司效力。”教这些学生的一位老教师眼含热泪地说:“我们千辛万苦,培养出来的学生怎么会是这个样子?”

“德育为首”的方针如何在学校真实落实,学校这一方面,要克服“一手软”的问题,把德育贯穿到各项工作和各科教学中去,在“全面发展”上做文章;而政府教育部门,怎样评估学校的工作,怎样考核校长的政绩,怎样加强德育的舆论导向,怎样建立德育考核机制等问题,亟待认真研究加以改进。

二、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不相适应第一,理论与学生的实际相脱节。多年来,中学生政治课的一些内容,如,世界观;人生观、生产关系、商品经济等,从概念到原则,照本宣科,既忽视了少年的特点,使得中学生在思想修养上急需的营养得不到,又把难以理解的东西生硬灌输,使其感到枯燥、厌烦。问卷调查中有67. 9%的初中生和54. 5%的高中生认为政治课“缺乏吸引力”,“深奥难懂”。有些学生说,还不如小学的道德教育呢。一些教育工作者称之为“缺氧补锌”、“缺水施肥”。另一方面,过多地与社会教育雷同,造成了思想教育的“运动式”局面。教育界普遍反映,“现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大的活动按中央的文件精神搞,小的活动按上面的要求搞”、“只有短打,没有长拳”、“跟着成年人南征北战”,这不利于政治教育的渐进性和系统性。

第二,传授与意愿相脱节。这个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学生普遍不满意死记硬背的方法,而教师则一以贯之,让学生划重点、背条条,甚至要求达到一字不差的程度。一位学生反映:“政治考试答卷,意思答对了还不行,顺序,号差了也不能算对。”学生们认为,在课堂上出点题目大家讨论,比死记硬背好,你说教,我死背,管啥用。其二,学生关心的问题教师倒不讲,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以求解答,老师则避而不谈。例如一名初二的学生问:“以前资本主义国家不允许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现在他们想方设法让我们搞资本主义,我们为什么还要反对和平演变呢?”回答是:“你不应该这样认识。”但究竟应该怎么认识,便无下文了。

第三,教};与育人相脱节。过去对学生鉴定,要针对学生的缺点写几条“希望”,现在有些学校为保升学率,竟开会要求教师对学生不写希望,结果使学生的鉴定“千人一面”看不出品行差别。有的学校甚至把“三进宫”的学生鉴定为“好学生”,还“建议当干部”,抬出去了事。为追求升学率,还有这样的事:有的学生成绩差,教师对他说:“你回家呆着吧,我照样给你文凭。”如何解决好青少年德育内容的层次性、系统性和教学方法的科学性问题,应列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以适应贯彻“德育为首”方针的需要。

三、政教师资不相适应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形势下,德育工作的任务越来越艰巨,面目前专职德育教师队伍的状况还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一些青年教师的政治素质差,如全市近3 000名35岁以下的专职德育教师(占德育教师总数的26 010)中,约70%的人没有入党要求。一所重点中学的党支书记在找几名青年政治教师谈话时,问他们对入党问题有何想法,他们说:“这个党将来怎么样还很难说呢,现在不想考虑。”有所中学的3名青年政治教师问老教师:“您真的信仰马列主义吗?看来真信的就剩你们这一代了。”

有的青年政治教师还在课堂上公开宣传错误思想,说“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这是书上写的,信不信由你们,反正我是不信的。”

许多老政治教师普遍反映这几年极少对教师进行政治思想培训,感到知识老化,难以适应。一名政治教研组长说:“已经5年没对我进行政治思想培训了,东欧、苏联剧变后教师队伍本身思想上就有许多困惑,怎么去教育学生?”另一位区教研中心主任说:“我们是后知后觉,却得先讲,好像我们这些当教师的天生下来就通晓天下事,思想永远正确,无需再受教育了。”一些教师讲:“五六十年代还能听到中央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市委领导作的时事政治报告,现今多年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普遍反映的另一个问题是,教师与社会生产实践接触的机会太少。一些教师说:

“我们现在和学生一样,是家门、校门两点一线,连农村和工厂都没去过,让我们怎么讲联产承包、讲社会化大生产。所以也只能照本宣科,有时甚至道听途说。”

专职德育教师队伍不仅素质不高,而且人心不稳。据对912名专职德育教师的调查,34%的教师认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不如其他工作,想改行。”4个城区的中学中,政教主任每学年有三分之一的人改行,而且,德育教师是“出多进少”,已有近一半的学校政教干事不足。××区一所学校初、高中共30个班,只有2名政教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