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政务工作全书(下)
12434200000016

第16章 政风行风建设(16)

政府是政务公开的主体,政府所属的各职能部门也是政务公开的主体。政府各职能部门政务公开的内容,主要是办事公开,包括:部门、单位的职能;办事依据、程序、过程和结果;服务承诺、违诺违纪的投诉处理途径等。此外,在机关内部还要把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情况、机关内部财务收支情况、机关干部交流、考核情况以及其他重要事项向干部职工公开。政府各职能部门政务公开的形式主要包括:建立政务公开栏,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进行公开,有条件的地方建立了政务公开大厅或政务公开中心。从政府各职能部门的政务公开内容和方式可以看出,政务公开的事项,就是政府各职能部门在履行职责中除党和国家规定需要保密事项之外的所有事项;通过政务公开,能够使广大干部树立民主、效率、服务和依法办事的观念,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可以使广大干部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使各项决策和工作更加符合实际和群众要求,更好地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的根本利益;能够有效地促进党员干部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诚心诚意地为群众谋利益;通过政务公开,有利于各级领导干部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树立实事求是、锐意进取、求真务实、民主决策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领导作风。通过推行政务公开,才能使群众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把权力运行置于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下,有效地规范行政行为,促进依法行政,把依法治国方略落到实处,更有效地防止“暗箱操作”,加强群众对权力运行的监督,从源头上预防不公正行为及腐败问题的发生;通过政务公开,主动迎接人世挑战,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政务公开的效果,会集中地体现在人民群众对政府职能部门履行职责的满意和不满意上。那么,对部门和行业的行风评议,其目的和效果也主要体现在上述方面。因此,只有政府职能部门政务公开了,而且是真公开,不是假公开,群众对其部门和行业的评议就有了基础,有了实质性内容。如果政府职能部门政务不公开,所办事项“暗箱操作”,群众没有知情、参与,就更谈不上监督和评议。政务公开是民主监督和评议的前提条件,没有公开就没有监督和评议。

(第二节 宣传政务公开

推行政务公开,开展行风评议的目的,就是拓宽民主渠道,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把权力置于有效监督之下,保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如何使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不断增强工作的透明度和人民群众的参与度,由监督机关牵头,全社会齐抓共管,这就需要进行广泛的宣传,让人民群众知情、参与、监督。

首先要加强教育,要让干部和群众充分认识推行政务公开的重大意义,认识政务公开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认识政务公开是贯彻落实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必然要求;认识政务公开是实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认识政务公开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治本之策;认识政务公开是改进施政方式,提高工作效率,迎接“人世”挑战,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只有干部和群众提高了认识,才能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政务公开工作中来。

其次,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宣传与导向作用。新闻舆论的导向,对推行政务公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新闻舆论的宣传,要最大限度地让群众了解推行政务公开的各项内容。要让群众知道政府在想什么,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群众怎样去参与和监督政务公开的事项。同时,通过新闻舆论的宣传,对政府各职能部门推行政务公开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

第三,定期或不定期征求群众意见。通过征求群众的意见,让群众更加了解政务公开的内容,使政务公开的内容更加贴近群众的需求。征求群众意见的方式一般可采用预公开、座谈会、“点题”公开和“回音壁”的方式进行,通过这些方式方法,扩大群众对政务公开的知情面和参与度。

(第三节 实施政务监督

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政府及其各职能部门的工作,都应当受到群众的监督,这是人民政府的性质决定的。通过评议,让群众对政务公开进行监督,实质上是“还权于民”,让群众充分享有监督权,真正扩大政务公开的民主性,强化对权力的约束性。

对政务公开的监督和评价,是推行政务公开的必要环节,也是其基本保证。政务公开是一项重大而持久的任务,必须建立监督和评价机制来保证政务公开工作的持续运行。政务公开的监督和评价可以形式多样,但群众评议是一种常用的有效方法。

通过对政务公开工作的全面评议,确保政务公开的规范有效,不流于形式。评议的内容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组织领导工作。组织领导工作是推行政务公开的重要保证。领导对政务公开工作重视和支持情况,对其所属单位的组织领导和指导情况,能反映出政务公开工作是否纳入了本部门本单位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二是宣传教育工作。宣传教育工作是基础工作,对外进行宣传,对内教育培训等情况,能反映出政务公开是否有一个良好的氛围。三是对外对内的公开内容,是政务公开的关键。

对外对内公开的内容,r能反映出本部门本单位政务公开是真公开还是假公开。四是政务公开的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是保证政务公开规范运作的重要措施。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能反映出本部门本单位政务公开是应付还是作为一项基本制度落实。五是政务公开制度的监督和执行情况,是确保政务公开扎实有效的重要环节,监督措施到位不到位,能反映出本部门本单位政务公开工作是否有力度、有成效。

通过行风评议,引深政务公开。开展行风评议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是通过行风评议这种形式,扎扎实实地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及部门和行业在履行职责中存在的行风问题。那么,在部门政务公开的基础上,进行行风评议,更有针对性,更能体现行业特点。通过评议,规范政务公开工作制度,严格操作程序;通过评议,完善政务公开形式,促进民主监督;通过评议,强化政务公开监督机制,确保公开质量。

近几年来,山西省纠风办和山西省推行政务公开开展行风评议领导小组办公室先后组织力量对公安、工商、卫生、教育、电力、建设、国税、地税、交通、民政、电信、质量技术监督、计划、财政、劳动、人事等16个部门进行了评议,评议效果十分明显,群众对这些部门的推行政务公开、行风建设状况满意度逐年上升。

(第四节 检验效果和质量

检验政务公开的效果和质量有多种方式。近几年来,我们普遍采用的方式就是结合行风建设,对部门和行业推行政务公开、开展行业作风建设的评议,在评议过程中,通过政务公开促进行风建设,通过行风评议引深政务公开,始终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政务公开的效果和质量的标准。在评议中:一是看部门和单位是否成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有无专人负责,是否形成党政统一领导、行政主要领导主抓、纪检监察机关充分发挥作用、职工群众参与的有效机制;二是看公开、承诺内容上墙或触摸屏的情况,内容、程序、形式是否规范透明,时间是否保证;三是是否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坚持公平、公正、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四是监督机制是否健全;五是责任追究是否到位。

评议的方法,采取“一看三分析”和量化考核的方法,即通过听汇报、查阅资料、开座谈会、现场问卷调查、实地察看等方法,看群众对部门和行业政务公开的满意程度;分析被评部门领导的重视程度;分析政务公开工作的落实情况,分析政务公开工作的成效。通过设定政务公开考核量化表,进行量化分析。二者有机结合,得出对部门的政务公开工作评议意见和量化分值,作为定性定量的评议结果。

评议的结果,向社会公布。通过公开评议结果,通过外部对部门和行业施加一定的压力,促进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

评议的效果,进行认真总结。一般应从五个方面进行总结。一是看公开全面不全面;二是看公开是否真实;三是看办事透明度是否提高;四是看监督机制是否健全;五是看是否促进了各项工作。上述五个方面如果到位,那么,政务公开的效果自然会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