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政务工作全书(中)
12433900000093

第93章 政府应急管理 (23)

搞好应急后勤保障能力建设,有各种不同的途径。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常态下后勤服务保障力量建设取得了不少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应急状态下的后勤保障力量建设还有相当的距离。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充分借鉴常态后勤保障团队建设的经验,在促使常态保障向应急保障的转变上下功夫。具体而言是,对应急重点、热点地区和难点行业提供有针对性的应急后勤保障对策,加强教育培训工作力度,在后勤保障力量之间开展应急应对情景训练,以多重反馈方式,应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超前模拟和多重方案的演示。团队应急保障训练中,一要合理确定训练内容,突出应急后勤保障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理论素养和驾御全局的能力。特别要结合当前国际社会应急后勤保障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我国应急后勤保障知识体系,为应急后勤保障奠定理论基础。二要突出保障技能训练,提高保障能力。主要是:突出快速、机动保障的技能训练,关键时刻要行动敏捷,保障及时;突出一专多能的技能训练,提高保障人员的综合保障机能;突出对新型技术装备条件的后勤保障训练,使保障人员能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参与应急保障活动;突出不同环境、不同保障方式的适应性训练,提高应急保障能力。三要重点进行综合保障能力的训练,加强不同层次间应急后勤保障力量的训练,做好联勤保障的基础工作。四要选择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根据训练特点和内容调整训练科目,改革训练手段和方法,加强针对性模拟训练的力度,提高训练质量。五要全面把握训练质量、改进训练效果。建立科学合理的训练成绩指标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应急后勤保障团队整体能力。如民政部结合城市灾害管理特点,特别是这次非典事件,重点将从制定救灾应急预案、开展救灾应急预案演练上下功夫。另外还要扩建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储备必要的物资,在全国现有的分布在沈阳、天津、郑州、西安、成都、武汉、长沙、广州物资储备仓库的基础上,扩充北京、南宁、合肥、拉萨为中央库,适当增加储备物资和品种。在组织城市灾害紧急救援力量建设方面,将考虑利用市场资源,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吸引民间资本建立专业的紧急救援服务企业,开拓我国紧急救援服务市场;同时,以社区为依托,通过培训,组成具有一定自救、互救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社区志愿者队伍。

六、应急后勤保障的法制化问题

保障法制化是建立新型应急后勤保障体制的重要内容,是应急后勤保障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

制定必要的法律、法规对政府应急管理活动进行合理的调整,以规制手段和法律方法确立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明晰政府应急管理和应急后勤保障的责、权、利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做法。如加拿大、土耳其等国颁布了对付公共应急状态的《紧急状态法》,作为政府应对紧急状态的基本行动纲领;美国出台了《公共卫生服务法》

(1994年)、《防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法案》(1996年)、《公共卫生安全与预防和应对生物恐怖法案》(2002年),主要用于应对突发性传染疾病事件;俄罗斯制定了《联邦公民卫生流行病防疫法》(1999年),日本制定了《关于感染症预防及感染症患者医疗的法律》(1998年)。我国政府对应急事件管理的立法工作十分重视,先后颁布实施了《戒严法》、《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对政府处理突发应急事件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防控2003年春的非典疫情,政府及时采取了法律手殷,将非典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法定传染病进行管理,并及时颁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明确了公民在防治非典中的义务、赋予行政主体在防治非典中的职权和责任、用法律手段惩治影响非典防治的违法违规行为。如,为保证正常秩序,药监、卫生、工商、质检等部门加大了对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违法行为的执法力度,共出动监督执法人员548. 86万人次,检查生产、经营及使用单位近2千家,查获不合格产品价值2.8亿元,查处制假售假、哄抬物价等各类案件28. 87万件,捣毁窝点728个,取缔无证经营506户,查获不合格防护服70.3万套,口罩277万只,消毒液1 041吨,实行经济制裁7 963. 56万元,移送公安、司法机关处理案件91件,有力地维护了市场和社会秩序,为战胜非典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

总体上看,我国应急后勤保障缺乏统一的法律强制机制,立法滞后,主要问题:一是紧急状态法律制度不统一,每个单行的法律只能适用于一种紧急状态,一旦紧急状态产生的原因复杂,就很难有一个统一的紧急状态下的指挥机制;二是有关紧急状态法对政府可以采取的紧急措施规定不清晰,特别是一些必要的行政程序缺乏,很容易为政府随意扩大行政紧急权力留下法律上的漏洞;三是对公民的权利保障没有底线,这样导致公民的权利很容易在紧急状态时期遭受侵害却无法获得有效经济、社会和心理援助。从现状出发,当前我国应急后勤保障法制建设的主要任务,一是从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角度,制定统一的应对紧急突发事件后勤保障的法律法规,通过立法方式规范应急后勤保障行为;二是采用法律手段,明确应急后勤保障的机构、职能、权限、运作方法以及资金来源;三是通过法律的手段,维护和保护应急后勤保障前提下的公民权利,确保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针对我国目前有些城市建立了政府应急管理中心或即将建立政府应急管理机构的事实,为确保这些机构的权威性和效率性,应从法制的高度,通过立法程序明确这些机构的设置、职能定位和权利责任,促使应急后勤保障走上法制化轨道。

七、应急后勤保障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分析

应急后勤保障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分析,即应急后勤保障的效能评估,是指通过特定的评估与鉴定手段,分析应急后勤保障的行为效果,目的是促使应急后勤保障用最小的社会经济成本,获得最大的后勤保障经济与社会效益。

1.应急后勤效能评估的含义

效能评估是采取量化的手段评价管理系统执行任务、达到预期目的的可能程度的一种方法。应急后勤保障效能评估,就是对应急后勤保障力量实施应急保障任务,达成保障目标程度的评估。这种评估分为总结性评估和预测性评估两类。总结性评估是对应急保障结果做总结,对保障效能做鉴定和评价。它重点关注的是保障行动的效果,是事后的评估。预测性评估,则是在组织保障行动前,通过对保障行动结果进行预测,确保应急保障有序高效实施,是事前的评估。

2.应急后勤保障效能评估的目的与意义

应急后勤保障效能评估,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健全考核制度、进行科学评估与分析,达到降低应急后勤保障成本、完善后勤保障服务、提高应急后勤保障经济与社会效益的目标。应急后勤保障效能评估,即保障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分析,是应急后勤保障的重要内容,是规范和保证应急后勤保障顺利实施的基本前提。应急后勤保障效能评估,为后勤保障力量的建设和运用提供理论支撑,使应急保障指挥能准确把握保障效能,确保应急保障力量及时到位。通过预测性评估,可对多个保障方案进行比较,找出方案的优缺点,为完善、优选方案创造条件。通过总结评估,则可准确客观地反应保障行为的成败与得失,为后续保障行动的有效实施创造条件。如通过非典事件的评估,财政部门认识到:要善用增量资金,完善公共投入体系的体制性建设,适当增加日常对各个相关支出部分的资金安排,把资金投入到事前“防”而不是事后“治”上;要实现财政支出结构的转型,合理分配资金投向,在每年的总预备费中增加可支配的资金数额,增加危机的紧急预算额度,加大政府公共职能的投入等。

3.效能评估的指标体系

应急后勤保障系统由多个子系统构成,其效能评估,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如,为提高城市抗灾御险的能力,上海组建了体现统一指挥、整合资源优势的综合减灾领导小组,把可能的受袭的灾害事故分为19类25个灾种,实施灾害分级管理制度,聘请了一批知名专家、学者组成专家委员会,参与危机处理的决策和研究,其灾害的评估与分析,也从这19类25个灾种上进行。从应急后勤保障的构成要素看,应急后勤指挥效能,主要任务是获取情报、处理情报、进行通信和决策,其评估主要从准确性、及时性、适用性、完整性等四个方面进行。物资应急保障效能包括通用物资保障和专用物资保障两个方面,主要从及时性、准确性、经济性等方面来评估。卫勤应急保障效能,包括通用保障和专用保障两类。通用卫勤保障包括普通伤员医疗后送、普通卫生防疫保障;专用卫勤保障包括特殊伤员医疗后送,特种卫生防护防疫保障。卫勤应急保障效能评估主要用保障的及时性、准确性来衡量,准确性包括数量的准确、种类的完整、地点的适中程度等。运输应急保障效能可分为空中应急运输保障、水面应急运输保障、铁路应急运输保障和公路应急运输保障等内容,其效能主要用运输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效率性、效益性来衡量。工程应急保障是应急后勤保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包括机场、港口、码头等后勤保障设施的应急抢修、补给方面等,主要用及时性、准确性和效用性等指标来衡量。

4.效能评估的主要方法

应急后勤保障效能评估涉及的因素很多,主要采取定性和定量两种办法进行。总的要求是,定量要准确,定性要严谨。评估方法有动态评估分析法和静态评估分析法两类。动态评估分析法,就是以应急保障方案和计划为依据,考虑应急后勤保障行动受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对应急后勤保障效能进行评估。这种评估方法与时间因素紧密结合,通过时间的流量准确地反映出应急后勤保障实施过程的情况和各阶段的保障成效。动态评估法的关键是在描述系统性质和任务量的基础上,对应急后勤保障系统的保障能力和所担负的任务要求进行模型化分析。保障能力与任务要求的比值,表明保障能达到的程度,也即保障效能。由于后勤保障十分复杂和不确定,特别是应急后勤保障,环境恶劣、不确定因素很多,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模型十分困难。动态评估分析法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主要有计算机模拟分析法、人工智能分析法等。静态评估分析法是以应急后勤保障系统的各构成要素,如组织、指挥、协调和某个设想的保障模式,结合专家经验和解析方法,对应急后勤保障效能进行评估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根据应急和具体的算法对预定的初始条件进行评估,基本不考虑时间要素。静态评估分析法有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估法、矩阵法等不同方法,是当前应急后勤保障效能评估的主要方法。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应急后勤保障的效能评估主要借助数据库、模型库等方法进行。其基本工作步骤是:选择评估背景,确定评估环境,建立或修改评估数据库,选择相应的评估模型,运行评估模型,得到基本的评估结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