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政务工作全书(中)
12433900000074

第74章 政府应急管理 (4)

各种自然灾害就个别而言有其偶然性和地区局限性,但从总体上看,它们都有着明显的相关性和规律性。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自然灾害各灾种之间,及自然灾害与其他自然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逐渐被揭露出来。譬如:农业灾害、海洋和海岸带灾害往往受制于气象因子的变化,气候的变化与天体的活动、地球的运动,以及大气圈下面的岩石圈的变化有关;地震活动主要是地壳运动的产物,然而其发生又常和气候变异、海面升降有某种联系;气候变化及大气降水影响着地质作用的进行,地质构造和地貌分区也制约着气象灾害与天气灾害的严重程度……许多自然灾害常在某一地区或某一时间段成群发生形成灾害群。一些原发灾害还可导致一系列次生灾害,形成次生灾害链。这些事实使我们不能不把所有的自然灾害看成一个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整体,构成灾害系统。当天体与地球运动进入明显变异或活跃时期,地球的浅表岩体或岩层以及水、气等圈层子系统必然随之发生整体的或局部的变异,加之生物特别是人类子系统被动的和主动的影响,一系列表现于不同子系统中的不同灾种的自然灾害便会相继产生或相伴而生。

与此同时,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破坏性也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现代社会的发展,形成了复杂的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系统。这一系统又由一系列复杂的、相互关联的子系统所构成,如交通、能源、工业企业等等。自然灾害对一个或多个子系统的直接破坏,常常影响到其他子系统正常功能的发挥,甚至一定地域内社会系统的瘫痪。如由于洪水或其他灾害造成水源、电力、交通、能源等生命线的破坏,会造成几十个甚至几百个工厂停工,城市生活秩序紊乱等。这种间接的损失一般要比直接损失大得多,而且很难用数字表示。自然灾害的综合性对政府的应急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二节 我国自然灾害的种类与特征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的国家,堪称“世界多灾之国”,在其五千多年的生存与发展历史中,曾遭受了各种各样自然灾害的侵袭,几乎囊括了世界自然灾窖的主要类型。众多的自然灾害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与损失。其中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有七大类。

一、我国自然灾害的种类

1.气象灾害

由大气作用对人类生命财产、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所造成的损害,称为气象灾害。我国是农业大国,对气象的敏感度大,因此气象灾害是影响我国最广泛的严重自然灾害。我国气象灾害有20余种,主要有以下种类:①暴雨:山洪暴发、河水泛滥、城市积水;②雨涝:内涝、渍水;③干旱:农业、林业、草原的旱灾,工业、城市、农村缺水;④干热风:干旱风、焚风;⑤高温、热浪:酷暑高温、人体疾病、灼伤、作物逼熟;⑥热带气旋:狂风、暴雨、洪水;⑦冷害:由于强降温和气温低造成作物、牲畜、果树受害;⑧冻害:霜冻,作物、牲畜冻害,水管、油管冻坏;⑨冻雨:电线、树枝、路面结冰;⑩结冰:河面、湖面、海面封冻,雨雪后路面结冰;○11雪害:暴风雪、积雪;○12雹害:毁坏庄稼、破坏房屋;○13风害:倒树、倒房、翻车、翻船;○14龙卷风:局部毁坏性灾害;○15雷电:雷击伤亡;○16连阴雨(淫雨):对作物生长发育不利、粮食霉变等;○17浓雾:人体疾病、交通受阻;○18低空风切变:(飞机)航空失事;○19酸雨:农作物等受害。

2.海洋灾害

我国是世界上海洋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海洋灾害主要有如下种类:①风暴潮:包括台风风暴潮、温带风暴潮;②海啸:包括遥海啸与本地海啸;③海浪:包括风浪、涌浪和近岸浪;④海水;⑤赤潮;⑥海岸带灾害:如海岸侵蚀、滑坡、土地盐碱化、海水污染等;⑦厄尔尼诺的危害。

3.洪水灾害

洪水灾害是指超出水道的天然或人工限制水流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现象。我国是世界上洪水最多的国家,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发生在我国七大江河及其支流的中下游地区。洪水灾害的主要种类有:①暴雨灾害;②山洪;③融雪洪水;④冰凌洪水;⑤溃坝洪水;⑥泥石流与水泥流洪水。

4.地质灾害

自然变异和人为的作用都可能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其产生的后果便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称为地质灾害。它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

5.地震灾害

我国地处世界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构造复杂,地震活动频繁,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的国家。它主要包括构造地震、隔落地震、矿山地震、水库地震等。地震是一种破坏力很大的自然灾害,除了地震直接引起的山崩、地裂、房倒屋塌、沙土液化、喷沙冒水之外,还会引起火灾、爆炸、毒气蔓延、水灾、滑坡,泥石流、瘟疫等次生灾害。由于地震所造成的社会秩序混乱、生产停滞、家庭破坏、生活困苦和人民心理的损害,往往会造成比地震直接损失更大的灾难。

6.农作物生物灾害

危害农作物的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暴发或流行,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大幅度减产,甚至完全失收,或者导致农产品大批量损坏变质,由此而造成的损失称为农作物病、虫、鼠害,或统称为农作物生物灾害。农作物生物灾害主要包括:①农作物病害:主要有水稻病害240多种,小麦病害50种,玉米病害40多种,棉花病害40多种及大豆、花生、麻类等多种病害;②农作物虫害:主要有水稻虫害252种,小麦虫害100多种,玉米虫害52种,棉花虫害300多种,及其他各种作物的多种虫害;③农作物草害:约8 000多种;④鼠害。

7.森林生物灾害

森林中的微生物、昆虫、鼠类的生存和活动,当其超过一定限度时就给森林带来灾难,使林木死亡,减产,称为森林病虫鼠害,亦称森林生物灾害。我国森林有害昆虫5 020种,病害2 918种,鼠类160余种。危害我国森林的害虫主要有松毛虫,遍布全国,每年松毛虫成灾面积约2 000万亩,减少松树生产量200万立方米。除松毛虫外,松林线虫、杨树蛀干害虫、泡桐大袋蛾等也是危害严重的害虫。森林病害中,有杨树烂皮病、松疱锈病、松萎蔫病、枣疯病、落叶病、泡桐丛枝病等。我国森林鼠害主要发生在东北西部、华北北部、西北等森林生态较差的地区。

二、我国自然灾害的特征

探讨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特征,是政府有效实施应急管理的基础。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我国自然灾害的特征是:

1.灾害种类繁多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构造复杂,地理生态环境多变,有着各种灾害发生的生态条件。如上所述,我国的自然灾害种类几乎囊括了世界所有灾害类型。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东临太平洋,大陆海岸线1.8万公里,是个海陆兼备的国家,海相灾害与陆相灾害均有发生。我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成灾类型多。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地质构造活跃带上,地震活动随处可见。加之我国又是一个受季风影响十分强烈的国家,受夏季风影响,导致寒暖、干湿度变幅很大,年内降水分配不均,年季变幅亦大,干旱发生的频率高、范围广、强度大,暴雨、涝灾等重大灾害常常发生;冬季的寒潮大风天气导致低温冷害,冰雪灾害等。在各类灾害中,尤以洪涝、干旱和地震危害最大。

2.灾害连锁出现,多灾并发

我国复杂的生态环境,使各种自然灾害形成了灾害链,一灾发生,同时可引发出各种不同的自然灾害,出现多灾并发的局面,使灾害损失急剧增大。如暴雨是我国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暴雨在引发洪涝灾害的同时,可进一步触发滑坡、泥石流,形成暴雨、洪水、滑坡、泥石流多灾并发的灾害链。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灾害发生的同时,又可造成地裂缝、沙土液化,进一步诱发滑坡和山崩。

3.灾害频繁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和强度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素有“三岁一饥,六岁一衰,十二岁一荒”之说,灾害种类多,成灾比例大,受灾面积广。据资料记载,自公元前206年起至1949年的2 155年中,中国共发生水灾1 029次,较大的旱灾1 056次,水旱灾害几乎每年发生。死亡万人以上的旱涝灾害平均每10-20年就出现1次。自1949年以来50多年间,全国旱灾平均7.8次/年,洪涝灾害5.85次/年,冻害2.8次/年,干热风2次/年,台风6.9次/年,都远远超过世界的平均频率。

各种灾害虽经整治,但因自然和人为的原因造成多灾并发,损失惨重。1995年,水、旱、雹、震、火灾相继发生,南涝北旱;1998年长江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2003年淮河遭受50年不遇的特大水灾,黄河部分堤段发生决口,甘肃、云南等地区连续发生地震灾害,四川等地发生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中国自然灾害的多发性与严重性是由其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并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随着人口不断增长,自然生态环境加速破坏,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将不断加快,时间间隔不断缩短。已有资料表明,进入21世纪初,地球运动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活动期,天体活动也已进入一个新的变异周期。因此,人类正面临着一个自然灾害日渐频繁的严重时期。

4.灾害时空分布不均

我国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及其地域组合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区域差异具有很强的相关性,自然灾害横贯东西,纵横南北,或点状、带状集中突发,或面状(或流域)迅速蔓延,空间分布集聚性和不平衡性,威胁着国土大部分范围。一般来说,旱涝灾害呈大范围的面状分布;地震则又集中于活动构造带上,滑坡、泥石流、山崩多呈点状突发和带状集群分布。同时自然灾害在空间分布上还具有显著的南北与东西交叉分带的特点。在时间分布上具有周期性,各类自然灾害大体都有2?3年、5~6年、10~12年、20 - 22年的准周期性,有些自然灾害的波动发展彼此呈现相关关系。我国的自然灾害,特别是等级高、强度大的自然灾害,常常可诱发出一连串次生的与自然衍生的灾害,从而形成灾害链。

5.危害升级,面积扩大

各种灾害的发生,不仅产生了直接经济损失,还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破坏作用,为下次灾害的发生提供了便利,使灾害的损失增加,面积扩大。如人类排放温室气体的增加,使温室效应也随之加剧,据估计到2l世纪20年代大气C02浓度将增加1倍,全球气温将增高0.5~ l℃.21世纪末将达3℃;由此引发的灾害损失无法估计,使人类的生存面临严峻的挑战。

(第三节 自然灾害对我国政府管理的挑战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不仅成为我国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也成为影响我国政治稳定、经济稳定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从而对我国的政府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自然灾害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建国50多年来,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不仅造成每年2-3万人死亡,而且直接经济损失高达国家财政收入的1/3 - 1/6,相当于建国以来50年的年均建设投资。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类活动的增强,自然灾害损失的速度已经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自然灾害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特别是近十‘年来,灾害损失越来越重,1993年为993亿元,1994年为1 876亿元,1995年为l 800亿元,1996年损失高达2 800亿元,1998年损失达3 007.4亿元,死亡5 000余人,2002年为837.9亿元。截止到2003年9月底,2003年全国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就达到1 514亿元,死亡l 911人。特别是2008年发生在我国四川省汶川地区的“5?12”特大地震灾害,造成近七万人死亡,30万灾区难民,直接经济损失达2 000亿元的惨重后果,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为我国的政府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二、自然灾害成为社会稳定的潜在隐患

重大自然灾害特别是突发性强的自然灾害,如大地震发生后,往往引起人们恐惧、慌乱、悲哀、绝望,甚至心理变态,加上灾害对经济的破坏,往往引起社会动荡不安。我国历史上多次农民起义,都是发生在灾年。如秦始皇三年“民大饥”,十二年“天下大旱”,十七年“民大饥”,十九年“民大饥”,遂有陈胜、吴广大起义;西汉末年王莽天凤元年“绿边大饥,人相食”,“是时,关东饥旱数年”,地皇二年“关中大饥,蝗”,“莽末,天下连岁灾蝗,寇盗蜂起”,遂有绿林、赤眉起义;东汉末年,年年都有严重的灾荒,而且一次比一次严重,到处是“旱蝗少谷,百姓相食”,爆发了黄巾起义;元朝末年,“河南北大饥,明年,又疫,民之死者半”,大江南北,农民纷纷起义;明末崇祯元年到十四年,气候恶劣,几乎年年都有灾荒,大旱、大涝、地震频发,蝗灾遍地,瘟疫蔓延.北方不少地区出现赤地千里,饿殍载道的惨相,终于导致农民大起义,加速明朝的灭亡。

建国以来,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灾害的应急管理和灾区的救援与教育,在很大程度_消除了人们灾害心理的威胁,有效地维持了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j但是,我们还是应当认识到自然灾害对社会稳定的潜在威胁。政府作为社会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者,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如果不能有效地应对和管理,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减少灾害的损失和缓解灾民的巨大心理压力,而是让灾民直接深刻地感受到政府效能的低下,那么必然会对政府的合法性和权威形象提出严峻的挑战。实际上,台湾八掌溪事件所造成的社会震荡就是政府应急管理不力所造成的。

三、自然灾害对我国政府应急管理的挑战

我国在与自然灾害的长期斗争中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政府应急管理的经验,制定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救结合”等一系列方针政策。20世纪50年代初,组织了大规模的江河治理,逐步建立起具有一定规模的防洪、防潮、排涝、灌溉工程体系,使常遇洪、涝、旱灾得到初步控制;20世纪70年代中期唐山大地震后,加强了地震灾害监测、预防的组织领导;20世纪80年代以来注重了建立健全有关防灾减灾的法律、规划及对自然灾害的管理工作。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中国已初步建立了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工作体系,形成了一支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学科基本配套、门类比较齐全的科技队伍。监测主要自然灾害的台网已初具规模,取得了大批有科研价值的观测资料,对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发展规律有了一些认识,积累了一定的预测、预报经验,并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科技成果。这些都是今后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实施政府应急管理的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