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求学集
12420900000064

第64章 与领导干部谈方法(5)

中国人是非常注重个人修养的。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都是如此。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叫做:“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是讲个人修养和做事业的关系,讲个人修为高低和其所能承担的责任大小的关系。孟子有一段名言,也是讲这个问题的,他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苦你),劳其筋骨(累你),饿其体肤(饿你),空乏其身(把你饿瘪了),行拂乱其所为(你想干什么叫你干不成),所以动心忍性(开动脑筋、熬炼性格),增益其所不能(增加你原来所没有的能力)。”当然,前面所引的话是从主观角度讲的,孟子的话是从客观角度讲的,出发点似有不同,但从根本上是讲一个问题,即任何人要想担当起一定的责任,没有一定的修养或锻炼是不行的,也就是说是讲修养的重要性的。我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也是非常重视自己和干部的修养锻炼的。毛泽东早年甚至写过一部《体育之锻炼》,专论身体之修养,而且利用暑假到乡下游学,搞社会调查,了解中国,增长见识。刘少奇在抗日战争炮火纷飞的年代,曾写了一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专门对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修养问题提出要求。那么,我们这里说的修养和方法有没有关系呢?我以为是有的,而且是大有关系的。修养是为方法的有效使用打基础的。

为什么呢?一个领导干部的能力,既不能光靠权力,也不能光靠智谋,甚至也不能仅靠方法,还得靠道德,靠人格的魅力。这是当领导干部的一个很高的境界。这里,我想讲讲作为一个领导必须具备的一个素质,那就是非权力的影响力问题。众所周知,作为领导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权威,没有权威是无法实施领导行为的。但是,我认为,权和威并不是一回事。权,是权力;它是职务赋予你的,是为了履行一定的职责所必需的,但它是一种外在的东西,并不是你自身内在地固有的东西。而威就不同了,威,是威信;它不是由权力赋予的,也不是由其他什么外界的力量强加给你的,而是你自己内在地所具有的一种东西,是在你长期学习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非权力的影响力。而这样一种非权力的影响力不经过一番较长时期的修养或锻炼是不可能获得的。有威无权当然不能算是领导,但有权无威也当不好领导,因为这样的领导只能以势压人,其结果不但工作做不好,而且最终会导致自己垮台。构成非权力的影响力的因素有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高尚的品德会使人产生崇敬感。品德高尚的人使人崇敬,使人尊敬。比如说周总理品德高尚,万民景仰,人们一想起周恩来就由然而生崇敬景仰之情。这种情感我们都能够体会到的。相反对一些品德低下的人大家都会嗤之以鼻。第二,卓越的才能会使人产生归属感。就是说这个领导的能力强、水平高,大家都信服,愿意跟他走,认为跟着他干没错,从而能够产生一种归属感。什么叫归属感?就是自觉自愿地集合在他的旗帜下跟着他往前走,乐于遵从他的号令。比如说对于邓小平的领导才能,大家从“文化大革命”后期就非常佩服。1975年整顿,他出来讲几次话就能扭转局面。1976年他又一次被错误地打倒。我记得1977年时我在工厂,工厂里放电影《甲午风云》,里面有一个邓世昌,人称“邓公”,他一出来大家就鼓掌。其实这就不是为邓世昌鼓掌,这鼓掌还别有深意。对于有卓越才能的人大家愿意和他在一起,觉得由他领导有希望,有奔头。没有才能的人大家是不会愿意跟着他干的,将熊熊一窝,劳而无功,事倍功半。如果再严重一点,盲人奇瞎马,那非把大家领到邪道上不可。领导者的能力到一个单位用不了多久就能表现出来,那个时候有没有别人对你的归属感,自己应该有感觉了。第三,广博的学识会使人产生钦佩感。本来当领导的似乎跟学问、知识多少没多大关系,但是人们对于知识渊博的领导往往产生钦佩感。我们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说刘备三顾茅庐请来了诸葛亮,关羽、张飞一开始不服气,等诸葛亮显出了真本事,那不服也不行。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儒将、儒商这样一种说法,就是对有学问的领兵者、商人的一种美称。也体现了人们对于知识学问的尊敬。第四,良好的形象会使人产生悦美感。领导人形象还是很重要的,仪表堂堂,衣冠楚楚,风度翩翩,人们都会赞赏。当然形象问题不光是外表,还有内心世界,而且最重要的还是内心世界,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那是花花公子纨绔子弟。中国有句古话讲“腹有诗书气自华”、“是真名士自风流”,讲的就是内在的东西。名学大儒、饱学之士,说话都能够外在地反映出来,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第五,诚挚的感情会使人产生亲切感。这就是说当领导还到待人以诚,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平等待人、平易近人;让群众和下级觉得亲切有人情味。不是趾高气扬、飞扬跋扈,不是麻木不仁、无动于衷,不是高不可攀、望而却步。这似乎是领导个人在群众当中的形象问题,但是从根上说是你对群众、对下级的态度问题、立场问题,是你脑中、眼中、心中有没有群众的问题。就是当领导还要有一定的感情投入。中国也有一句话叫做“无情未必真豪杰”,就是讲大英雄、大伟人也是有丰富的感情世界的。对人要有感情,不要老是绷着面孔不好接近。这些情况说明,非权力的影响力是广泛存在的,而且是影响很大的。

大家从这里可以看到,离开了人品、人格,领导干部即使有很高明的方法恐怕也是无济于事的。无疑,美好的人品、人格会使你的方法产生放大效应,让你的方法大放光彩甚至大放光辉。

附录:关于道德素质。道德素质我也讲三点:一是清廉。清正廉明,克己奉公,严于律己,不以权谋私。要明白你的权力是谁给的,给你这个权力是干什么用的。这是在群众当中有没有威信的一个重大的问题,我们领导干部必须在这个问题上做得正。古人讲廉也有三种境界:一种就是怕丢乌纱帽,怕下狱因而要廉;另一种就是怕自己做了坏事,传出去名声不好,怕影响自己的名声要廉;还有一种就是真真正正、实实在在地认为我不该这么做,不是由于怕而廉。这三种境界是有差别的,我们应当朝着最高的境界去努力。你暂时还达不到那种境界,由怕而廉也好。有所畏惧就有所顾忌,这也是一种境界。清廉光是不谋私利还不行,还要艰苦奋斗。不能够讲排场,不能够铺张浪费。江泽民、胡锦涛这几年反复地讲要艰苦奋斗,就是艰苦奋斗有助于养廉。我们当领导干部要清廉。我们个人要清廉,我们办事情也要清廉。二是勤政。就是要勤于政事。中南海里面有个勤政殿,那是古人留下的。古人都知道要勤政,我们就更应当讲勤政,就是多做工作,多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要把实事办好,要把好事办实,就是要牢记党的宗旨当好人民的公仆。讲勤政特别要反对官僚主义,毛泽东曾经引用人们对庙里菩萨的形容来形容官僚主义:“一声不响、二目无光、三餐不食、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六亲不认、七窍不通、八面威风、久(九)坐不动、十分无用。”这是给官僚主义画像。我们不能够当这种泥菩萨,我们既然是为政一任、为官一方就要干点事,要造福于民,不能够当官做老爷。勤政就包括勤恳、勤俭、勤勉、勤奋。也包括眼勤、手勤、嘴勤、腿勤、脑勤,不能懒惰。三是公道。当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要公道。这是领导班子、团结团队最重要的问题。在班子、团队当中要一碗水端平,不能够有远近亲疏,不能够厚此薄彼,不能够褒贬不明,否则你就不能够团结一致,就会离心离德,就会形成帮派团伙。说话容易,其实这个公道做起来是很难的。人既有理智又有感情,从理智上讲都懂应该公道,公道才能把这个班子带好,把这个队伍团结好。但是人又有感情,从感情上讲时间长了就难免有远近亲疏。感情亲近的、说得拢的,酒逢知己千杯少;说不拢的,话不投机半句多。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在班子内部产生离心离德的现象。所以这是我们领导干部要注意的,别让感情左右了理智。在分工问题上,在奖惩问题上,在荣誉问题上,在生活照顾上得端平。毛泽东评价邓小平用了三个词:一个叫公道,一个叫厚道,一个叫周到。说邓小平这个人才难得。公道是当领导最基本的道德素质。能做到公道不一定能做到厚道、周到。比如有人问你那个部下怎么样,你可以很公道,一是一,二是二,优点缺点摆得很清楚。你做的可能都对,但是不一定厚道。周到就更难一些。我们领导干部要把这三条都做到了,那就是一个相当高明的领导,不容易。但是我们起码要做到公道。要是不公道就说不过去了,活也就不好干了。在道德素质上讲这么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