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求学集
12420900000062

第62章 与领导干部谈方法(3)

具体说,可以从两个层次理解以人为本。首先,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就是人民至上,就是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原则,也就是邓小平讲的:以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高兴不高兴为最高标准。这是以人为本的基本含义。其次,以人为本,还不完全等于以人民为本,不完全等于为人民服务。它的意思要更丰富一些。不然,我们党也不用提出这个新口号了。以人为本中的人,不光是人民,还有人人、所有人、每一个人的意思。这就是说,我们共产党人是执政党了,管理着整个国家、社会,我们现在的胸怀、眼界比过去大了、宽了、广了。我们既要想着绝大多数,也还要想着少数群体,甚至是想着一个个的个人。我们现在维护少数人的权益、保障少数人的利益、尊重少数人的意见,就是体现这一点的,我们现在是把所有人的权益都放在国家的法律视野之内的。比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多数人的意见决定问题,但是少数人的意见也同样得到尊重,要吸收少数人意见中的因素进入决策方案。实际上,民主的基本含义,除了少数服从多数外,还有非常重要的另一个方面,那就是尊重少数、保护少数,而不是歧视少数、压制少数。比如,在养犬问题上,我们不能因为多数人不赞成养犬,就不允许少数人去养。当然,少数人养犬,也要依法、文明,尽可能不妨碍或少妨碍多数人的权益。再比如,即使是服刑的犯人,也有他应该享有的人权,他的正当权益也在法律的保护之中,包括申述的权利、被探视的权利、不被刑讯逼供的权利等等。简单说,以人为本,一是以人民为本,二是以所有人为本,法律保障每一个人享有应该享有的、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权益。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的权益,维护人的尊严,保障人的利益;就是要与人为善,替别人考虑。以这种态度对待同事和部下,是我们当好领导、做好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总之,作为领导干部,落实以人为本,需要注意几条:一要尊重别人。包括同事、部下,以及在工作中发生关系的各种人。这里尤其要注意的是尊重自己的部下,一定要有平等的意识,你是人,别人也是人,而人都需要尊重,都愿意得到别人的尊重,也有权利得到别人的尊重。不要动辄训人、甚至骂人,以势压人。这一点最重要。当然,也只有尊重别人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二要一碗水端平。在一个团队中,时间长了,难免有远近亲疏,但是不能把这个东西带入到你的领导工作之中。在利益、荣誉、岗位面前,一定要公平合理,不能厚此薄彼,拉帮结派,搞小圈子。三要为别人考虑。别人的权益、别人的利益,别人的进步,都要放在自己的心上。尤其是当别人有发展机会的时候,要成全人家,不要找借口阻拦;要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这个以人为本的道理,讲的是人格问题。人格问题似乎离方法问题比较远,其实它是任何高明方法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这一条,多好的方法都会失效、失灵。

附录1:关于以人为本。在管理工作中,以什么为本位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管理是搞不好的。以事为本、以物为本,都是一些管理者常有的思维定式。在这种思维定式中,就会导致具体管理中的见事不见人,见物不见人,或是见制度不见人,其结果是没有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也就管不好事,管不好物,规章制度或者存在缺陷,或者是执行不好。我们必须树立一个思想,即管理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因为不论是哪个领域的管理,其核心问题都是人的问题。人的管理要以人为本,物的管理也要以人为本,因为物也需要人管,物也是为人所用的。从国家总理到单位老总到班长组长的管理定位,都应该如此。以人为本是现代管理的重要特征,也是泰勒提出科学管理以来在管理理论上取得的最重大的进步。

以人为本是哲学中人与人关系问题在领导工作中的应用。以人为本这个问题既包括了管理的根本原则,也包括了管理中用人的重要性。也就是说管理既是为了人的,也是依靠人的。这里有几个层面的问题。一是为谁管理。学校的管理归根结底是为了学生,这就是我们这几年常说的“以学生为本”。我们的教学管理、食堂管理、宿舍管理,说到底都是为了学生的,至于学生管理那就更不用说了。既然是为了学生,那就要一切从学生出发,为学生考虑,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方便考虑,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考虑,而不能一切从管理人员或教职人员的方便出发来考虑。作为学校管理者,在把学生的问题考虑周到之后,还要考虑教师,教师的利益和方便,但那是第二位的。二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就是处于上位的管理者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处于下位的被管理者问题。是官大一级压死人,是我说你听、我打你通,还是漠不关心、麻木不仁?都不是。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你愿意别人怎样对待你,你也要怎样对待别人。”这是被一个外国管理专家称之为“管理的黄金法则”的格言,源自《圣经》。用我们中国古人孔子的话说,就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然,我们现在还可以再补充一句,叫做“己所欲,勿强施于人”,就是说,即使你希望得到的,你也不能强迫别人接受,不要以为你喜欢的别人也跟你一样喜欢。这个意思用我们现代人的话说,就是“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就是说,要提倡为别人考虑。当然,这不是不要硬性的规章制度,不是鼓励放纵纪律。而是讲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说也是一种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为我们管理也是依靠人来进行的,需要人与人之间有平等和谐的关系,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而不是挫伤人的积极性。要知道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不容易,但挫伤一个人的积极性却是很容易的。在管理中,我们应该多一些人文关怀,多一些人本主义。这个以人为本的大道理,我们切不可忽视。

附录2:关于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中国就尤其是这样。这里我讲几点感想。一是和为贵。和不是无原则的一团和气,而是指的和谐、和气、齐心合力。古人认为和是最宝贵、最高贵的。古人还有一句话,叫“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讲的是小人与君子的不同。这里,和与同不是一个概念。同是讲表面上我可以与你保持高度一致,绝不与你唱反调,但这不等于我与你很团结,与你同心合力,因为我在台面上高唱一致的同时,可以在底下跟你捣鬼,给你使绊。我们当然要提倡君子之和,而反对小人之同。二是情为重。人是有感情的,要重感情,要交朋友。感情这种东西是不能用权力或金钱来获取的,而只能用感情来获得。我们得学会感情投入或感情付出,用我们的真情去换取他人的真情,把我们的工作建立在团结的基础上,把我们的团结建立在真情的基础上,这是我们当好领导干部的一大本事。如果以势压人、动辄训人,那是不会有真正的朋友的,也是不可能与同事之间建立起真正的感情的。三是忍为高。这是讲同志之间,特别是领导与部下之间要容忍、要忍让,不要整天为一点小事争来争去,最后伤了感情、伤了和气,最终也就伤了工作、伤了事业。所以,孔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句话从积极的意义来理解,应当说大谋不是大阴谋,而是大事,是大事业。四是容为大。就是说,要有点度量,有点雅量。古人说“有容乃大”,说“宰相肚里能撑船”,说弥勒佛“肚大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都是讲做事业的人要有点度量、有点雅量。不要一点不同的意见也听不进去,不要人家一说自己有不对的地方就把人家当敌人,不要把自己摆在谁也碰不得的位置上,当老虎屁股摸不得的孤家寡人。我们应当懂得,你容不下别人,跟别人过不去,别人也不会舒服,而这种不舒服早晚也会发泄到你的身上。五是善为上。就是讲要与人为善。当领导干部对同事、对部下都要与人为善,要厚道一些。比如,对同事,当面可以多提意见,背后要多讲人家的好话,越是与自己关系比较远的同志越是应当这样。比如,对部下,当面可以进行批评,对组织上要给人家多说些好话,要让自己的部下能够不断得到进步,当然不是让你违背原则去说假话。还有,当领导干部,不要掠人之美,要成人之美;不要压制人才,要甘当人梯;不要给自己谋利益,要为大家谋利益等。总之,领导干部作为人,不可能都能当圣人,但在同志们中间,要当善人,不要当恶人,则是起码的底线。

附录3:关于面子问题。面子问题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分量,连外国人都知道中国人好面子,鲁迅就说过:“面子是中国人的精神纲领。”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一个人为人处世都需要考虑给人面子,否则你就做不好人,也做不好事。对上,得给领导面子,领导才待见你;对下,得给部下面子,部下才拥护你。而且,人越多的时候,越要把面子给足、留足。对于自己,那就有时候得受点委屈了,即宁可自己不要面子,也要把面子给人家留足。但是,我们有些同志没有这方面的文化修养,往往只考虑自己的面子,而不考虑别人的面子,这就很可能把事情搞糟。给领导提意见的时候,不讲究方式方法,叫人下不了台,很没面子;批评部下的时候,更不讲究地点场合,甚至开口就训就骂,很伤人自尊心,更别提面子了。这样下去,久而久之,把领导得罪了,把群众也得罪了,工作不可能做好,进步更成了问题。我们当然要反对面子主义,提倡敢提意见、敢于批评,提倡直言快语,甚至是“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精神。但是,中国的这种传统文化的氛围是根深蒂固的,需要我们给予注意。这也应当属于领导方法的内容,而且它与群众观点、群众关系有相当密切的联系,不可不想清楚。在这个问题上,尤其是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关键问题是要切记一条,即少想自己的面子,多想别人的面子,问题就好办了。

这里我举一个例子,就是领导干部如何对待给自己提意见的人。这个问题源自于毛泽东讲过的一段话。他说:我们要团结那些反对过自己而被实践证明是反对错了的人。比如,他认为当年已经证明王明是错误的,但还得团结,亲自做七大代表的工作还选他当中央委员。但对那些反对过自己而被实践证明是反对对了的人,要不要团结,怎么办,他没有说。比如对彭德怀,后来证明人家提的意见是对的,但也没有给人家平反、恢复名誉。一个人给你提意见,实践证明他的意见错了,这比较好办,继续团结共事,甚至还可以给予重用。因为在这件事上,领导没有丢面子,仍然有居高临下的优越感。问题是,一个人给你提意见,实践证明,他对了你错了。对这个人怎么办,还要不要团结共事,要不要让人家进步?就有点不好办,因为在这件事上,他让你丢了面子,你失去了那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一个领导常常能够正确对待前一种人,而不能正确对待后一种人。为什么呢?因为面子问题(而面子问题的背后是位子问题)。我们有些领导同志把自己的面子看得过重。这就跟我们前面说的不一致了。我们不能把自己的面子放在第一位,而应该把别人的面子、包括反对过自己的人的面子(包括他的尊严、权益、进步等等)放在自己的面子之上。作为领导干部,我们应该锻炼自己的这种雅量、肚量,容人之量。

(二)关于低调做人

中国人常说的一个道理,就是“要做官、先做人”,或者叫“要做事、先做人”。总之,得先学会做人。而做人,一般说有两种模式,一是高调做人,一是低调做人。所谓高调做人,就是张扬,就是傲气逼人、盛气凌人;就是吹牛皮、放大炮,说大话;就是事情还没做呢满世界都嚷嚷遍了,就是八字还没一撇呢先把话说满了、说绝了,就是遇事不留任何余地自己把自己往山尖上逼;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就是过度包装,就是想法雷人,就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大家可以想一想,这样下来,这个人肯定是失败的,死定了。那么,大家都会说,我做人决不选择高调模式,我得选择低调模式。什么是做人的低调模式呢?所谓低调做人,就是老老实实、实实在在、认认真真、清清白白地做人;就是黑是黑白是白,不能颠倒黑白、指鹿为马;就是一是一二是二,不能夸大不能缩小;而且谦虚谨慎,不事张扬,事情常常先做后说或光做不说,能做八分把握说五分,十分把握说六分,给自己给团队也给领导留出余地;就是把功劳推给别人(给组织、给群众、给领导、给同事),而把过错留给自己,这就叫推功揽过,而不是文过饰非;就是把表扬推给别人,把批评留给自己;这些可以说就是做人的低调模式。大家也可以想一想,这样下来,这个人肯定会领导喜欢、群众拥护,走向成功几乎就是必然的了,甚至挡都挡不住。那么,两种做人模式的前途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呢?这得从规律也就是古人说的“道”上来理论了。我们都知道春秋时期有个比孔子岁数还大的高人叫老子,孔子还专程到洛阳去请教过他。他写了本书叫《道德经》,只有5000言,可是字字珠玑,道理深奥。那里面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讲做人的基本道理,也就是怎么低调做人。用他老人家的话就是:“知其白,守其黑”;“知其雄,守其雌”;“知其荣,守其辱”。就是说,你知道你自己本事很大,但你也不能显摆自己,你一定得谦虚谨慎。老子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柔弱胜刚强”,他特别推崇水,“天下莫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很柔弱,却能以滴水穿石;水不跟任何事物争,但攻坚却无往不胜;水往低处流,但却能汇成汪洋大海。在老子看来,水的品格就是道的品格,你要想知道道是什么样子,好好品味一下水就行了,叫大道如水。用他的话说,就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是往低处流的,叫“大道低徊”;水是不说话的,叫“大道无言”;水是几乎不留痕迹的,叫“大道无痕”;水是没有固定形状的,叫“大道无形”;水是不与人家争什么的,叫“大道不争”。你看,水与道是多么的相似啊,它几乎就是道的形象代表、形象大使、形象代言人。总之一句话,水是低调的,大道是低调的,做人也得低调。人艺院长张和平说:“骡子大马大值钱,人大了不值钱。”北京大学教授李零专门写了一本解读老子的书,书名就叫《人往低处走》。当然,人都是想进步的,都是想往高处走的,但是,你要想进步,想往高处走,你就必须学会先往低处走,也就是学会低调做人。我想,低调做人这个道理应该是说得很清楚了。

当然,我们提倡大家低调做人,不是希望大家都去做小人,而是希望大家都去做君子,做一个低调的君子。低调做人,不等于小气,不等于窝囊,不等于低俗,这是需要加以区别的。相反,我们提倡大气、爽快、风雅;提倡得有点气度,有点风范,有点学问。当然,这需要一个比较长时间的修炼过程。这方面的内容今天不能细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