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与个人
12398700000005

第5章 在历史的叉路口上--历史个人作用的机制(上)

1.历史的叉路口

路,总有叉路口;行人在这个叉路口上有个选择哪条道路的问题。选对了,可以直达目的地。选错了,轻则绕远,重则误事。

人生的路上也有叉路口。柳青在他的名著《创业史》中有这样的描述:“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生活的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我们这里要说的是历史的叉路口。人类历史的发展,如同行路、如同人生一样,也有其叉路口。在这种历史的叉路口上,如果历史也作了错误的选择,那影响的就不仅是某人的一个时期或一生,而是民族或世界的一个阶段,亦或是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

这样的叉路口,在人类的乃至任何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都是经常出现的。

1644年李自成率起义军攻陷北京,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叉路口。倘若李自成对部下不是采取放纵而是采取约束、对吴三桂不是采取激怒而是采取优抚的政策,大顺王朝倾刻灭亡、清军旋即人关的历史恐怕就要改写。这一点郭沫若在《甲申三百年祭》中有过详细的论述。

1917年,是俄国历史发展上的一个叉路口。倘若不是列宁坚持己见,选择了十月革命的道路,而是像另外许多人如加米涅夫等主张的那样,放弃武装起义,那么俄国的历史就决不是像现在这个样子,甚至整个1917年以后的世界历史都要重新写过。这一点在联共(布)历史中也有详细的说明。

1976年以来,中国的历史几度面临叉路口。当毛泽东等老一辈领导人逝世之后,是选择果断粉碎“四人帮”、结束“左”的路线统治的道路,还是任由他们篡权;是选择实事求是、开创新局面的道路,还是沿着“两个凡是”的旧路,按既定方针办;是走改革开放的路,还是继续走保守封闭的路?在这一系列的历史叉路口上,每一项不同的选择都会不可避免要改写中国20世纪后几十年乃至21世纪以后的历史。

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中常说,“历史发展到了转折关头”,“历史的进程面临着关键时刻”;我们也常在历史典籍中看到这样的发问:“中国向何处去?”“民族向何处去?”其实,这些都是历史发展到某种叉路口的反映。

我们也常常这样说:“历史不是笔直的康庄大道”,“历史的道路是曲折的”。这当然都对。但是,这样说过之后,还很容易使人产生一种误解,即把历史之路理解为一条封闭的没有任何叉路的弯弯曲曲的大道。其实,不如这样说更为确切:历史的大道是曲折而又歧路丛生。这更接近于历史的真实。没有歧路的路是无须选择的,那样历史的发展也就太容易了些。

所谓历史的叉路口,也就是当历史按照一定的方向前进到一定阶段时,在如何继续前进问题上,所出现的几种可能性同时并存的局面。

这种历史叉路口的出现,带有必然性。每当历史转折的关头,每当社会激变的时刻,都会出现这种叉路口。

2.站在历史叉路口上的历史人物

在历史的叉路口上,历史本身并不会作出什么选择。作出这种选择的是人--这个历史的主体。而在所有的人中,能够参与这种选择的首当其冲的就是站在历史叉路口上的历史人物--人民群众的代表。人民群众选择历史人物,历史人物选择历史发展中能够选择的样式。人民群众作为历史主体的选择作用往往是通过他们的领袖人物的选择来实现的。

站在历史叉路口上的历史人物,由于其具有位差优势,站得高些,看得远些,常常能比普通个人更早些看到或感到这种种历史叉路口的出现或到来。而当历史走近叉路口,需要作出选择时,他们也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要作出自己的选择--这种历史人物的选择同时就是历史的选择,是历史人物代表历史所作出的选择。

在1644年的中国历史的叉路口上,李自成及将领们选择了腐败;在1917年俄国历史的叉路口上,列宁选择了起义和革命;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历史发展的叉路口上,邓小平及其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选择了改革。

历史人物在这种历史叉路口上所作出的选择,无论正确与错误,都会对历史发生无比重大的影响。正确的选择,可以减少历史的曲折,减轻人类的苦难,使历史更快地前进。错误的选择,会增加历史的曲折,加重人类的苦难,使历史放慢前进的脚步。

当然,历史人物在历史叉路口上的一两次正确的选择,不等于就保证了人类的永久幸福,而一两次错误的选择也不就等于葬送了整个人类的前途。一般说来,这种历史叉路口的选择不可能永远正确,也不可能永久错误。当历史在错误的叉路上行走了一段或长或短的道路之后,就会产生新的叉路口供伫立在叉路口上的历史人物(这可能是同一个人或同一群人,也可能是另一个人或另一群人)作出新的选择。就是说,那错误的选择本身也是靠正确的选择来纠正的。十月革命后初期列宁曾错误地选择了一条企图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道路,但失败了。很快列宁在新的叉路口作出了新的选择--实行新经济政策。50年代末以后,毛泽东错误地选择了一条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道路,直到70年代后期历史才出现了新的叉路口,使得人们有可能选择一条正确的路,这就是我们现在走上的改革之路。

可以这样说,站在历史叉路口上的历史人物之最重要的职能就是要对历史中出现的叉路作出自己的选择。换言之,就是要为历史发展的下一步选定方向,把好舵轮。

实际上,凡是有所作为的历史人物,无一不是在历史叉路口的选择上作出惊人之举的伟人。罗斯福以违心之言连任总统,终于在一片反战声中把美国拖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漩涡,做出了参与拯救人类的贡献,无疑是惊人之举。列宁在十月革命中作出的选择,使得24小时之间改变了俄国的颜色,开创了贫穷国家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也是惊人之举。

3.决定历史人物作出某种选择的因素

历史个人在历史叉路口作出一定的选择,比普通个人的追随行为当然更具有主动性,更需要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但是,就其作出选择的因素而论,仍然是主动与被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制约性的统一。

这里我们要分析一下促使历史个人作出某种选择而不是其他选择的种种因素。

其一,社会发展趋势的透明度以及历史人物对这种趋势的认识程度。当历史发展到叉路口时,社会本身会或隐或现地呈现出某种趋势,这种趋势依历史本身的成熟程度可能明显一些也可能隐蔽一些。历史个人由于他所处的位差优势应当远比普通个人对这种趋势有更深刻的认识或预感,历史个人的选择首先取决于他对这种发展趋势的认识程度及其随之而来的预感。1917年的列宁比别人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认识了俄国近几个月的发展趋势,预见到了革命胜利的可能性。正如他分析过的那样,在当时的俄国,被统治者不能照旧生活下去了,统治者也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了。

其二,历史人物所代表的阶级、阶层、集团的利益以及由之而来的情绪、心理亦即民心。历史人物所由以产生的那个阶级、阶层和集团,对历史人物本身有极大的影响。1976年10月,华国锋等中央高层领导之所以能下决心作出粉碎“四人帮”集团的决策,就是因为这是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民心所向。

其三,历史情绪的发展使得别种选择都成为不可能。在历史叉路口上常常有这种情形,看来似有数种可能的选择方案同时存在,但在进行可行性分析之后,别的出路都堵死了,或者几种其他选择都碰了壁、失败了。这时候,就只有此一选择可走了,尽管还不能肯定这一选择就一定能够成功。1927年后,毛泽东之所以选择了井冈山的道路,首先是由于红军攻打武汉、长沙等大城市的相继失败。1934年10月红军之选择长征一途,就是别无他路可走的惟一选择。

其四,历史人物本身的使命感、道德感、荣誉感。斯大林说过,伟大的激情可以产生伟大的人物。这话亦可以逆着说,伟大的人物往往有伟大的激情。激情的源泉则是历史人物自身所具有的使命感、道德感、荣誉感。罗斯福选择了率领不愿意参战的美国投身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不惜欺骗本国舆论,主要是他的使命感在起作用,他感到自己肩上负有领导人民参与战胜法西斯的责任。就连错误地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毛泽东也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反修防修”的使命感而这样做的。

其五,历史人物自身的权势欲、统治欲。黑格尔几次强调过“恶”在历史中的杠杆作用,恩格斯也屡屡称赞这个观点深刻,认为“善”在历史中的作用远不如“恶”大。权势欲、统治欲可以说正是在历史中起着重大作用的“恶”。这样的实例很多。秦始皇之所以选择了挑起统一中国的这副担子,就其主观而言,是有一种权势欲、统治欲于其中的,不一定就是他认识到了中华民族需要统一这样一个规律。亚历山大帝国的开拓、希特勒称霸世界的野心,都与这种“恶”的欲望有关。

其六,其他极为偶然的因素。历史人物的偶然患病或对某一事物的偏好,甚或是身边某些小人物的有意无意之言,如果适值选择者有意无意承认的话,都可能对历史选择发生这样那样的影响。埃及帝国的延续,不能说与克里奥佩特拉的鼻子完全无关。侯赛因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国王与他挨了那一枪却偶然未死大有关联。古代人作重大历史选择时先要占卜以明天意,就更是偶然的因素在起作用。据记载,尧有四个儿子,在选择谁继承大统问题上委决不下就曾求助于占卜。我们不是说上述某一种因素就能导致某种选择的出现。一般说来,一种选择的建立总是多种因素促成的。但是有时候,其中一两种因素甚至是极偶然的因素也有可能在这一选择当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都是完全可能的。

4.历史怎样借助于历史个人进行选择

在历史发展的平稳时期,或许历史人物的作用不那么鲜明,

要不是大众传播媒介的现代化设施全天候地传递着世界各国大人物的活动,人民不会想到这些人在干什么。但是,在历史发展的叉路口上,历史人物的作用却表现得非常突出。这种作用又集中地表现在他们所作的历史选择上。历史发展的奥秘何在?特别是在历史的叉路口上何以使历史走上这一条路而不是另一条路?这是即令是历史学家也常常为之苦恼不堪的问题。借助于我们提出的历史叉路口选择理论,我们可以就此作如下回答:秘密就在于历史人物作出的选择。

我们这样说,也许有人说我们是“英雄史观”,是伟人决定论。其实大为不然。这种选择固然是由历史人物直接作出的,但是,它却是客观规律与主观意志的统一,是群众力量与个人作用的统一,是必然与偶然的统一。

何以如此?我们知道,历史人物之作出某种特定的选择的,至少是由前述六个方面的因素之一或几个因素共同作用的。这里既有客观因素,如历史趋势、客观规律、民心民意;也有主观因素,如历史人物的志向、欲望、性格;既有必然规律的支配,也有偶然因素的影响。

我们可以说,历史正是借助于历史人物进行叉路口的选择而行进的。或者说,历史把自己的命运在这一时刻交给了它所选择的历史人物。黑格尔认为英雄人物是世界理性的化身,是绝对精神的体现;《水浒传》上讲英雄豪杰的使命是“替天行道”。这些说法,如果剔除其中的迷信色彩和神秘因素,把“世界理性”、“天”换为“历史客观规律”本身,都还是颇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