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关节炎外治验案
12173400000042

第42章 简易疗法 (5)

第5章 简易疗法 (5)

④腕部病变用按、压、捏法。先用拇指指腹置于合谷穴上,示指指腹置于该穴背面,两指用重力捏按合谷穴,每隔20s放松1次,反复按压3~5min,至局部出现明显酸胀感为止。再用拇指指腹置于外关穴上,示指指腹置于内关穴上,两指用较重力捏按,每隔20s放松1次,反复捏按3~5min,直至局部出现较明显酸胀感为止。

⑤髋部病变用按、压法。先用左拇指指腹置于环跳穴上,右拇指指腹压在左拇指指背面,两拇指同时用重力按压环跳穴,每隔15s放松1次,反复按压5~7min至局部出现酸胀感为止。再用拇指指腹用重力扪按髀关、风市穴,每隔10s放松1次,各反复扪按5~7min,至局部出现酸胀感为止。

⑥膝部病变用按、捏法。先用示指指腹用较重力扪按犊鼻穴,每隔10s放松1次,反复扪按3~5min,至局部出现酸胀感为止。再用拇指指腹用重力扪按梁丘穴,每隔10s放松1次,反复按压5~7min,至局部出现明显酸胀感为止,又用拇指指腹置于阳陵泉穴上,其余四指置于小腿内侧面,拇指用重力捏按阳陵泉穴,每隔10s放松1次,反复捏按3~5min,至局部出现强烈酸胀感为止。然后用中指指腹置于委中穴上,拇指指腹置于髌骨下缘,两指用力捏按,反复捏按2~3min,直至局部出现酸胀感为止。

⑦踝部病变用捏、按、掐法。先用拇指指腹置于昆仑穴上,示指指腹置于太溪穴上,两指用重力捏按各2~3min,至局部出现明显酸胀感为止。再用拇指指腹置于丘墟穴上,其余四指置于足背内侧面,拇指用重力捏按丘墟穴,每隔10s放松1次,反复捏按2~3min,至局部出现较强酸胀感为止。然后用拇指指尖用重力切(掐)按解溪穴,每隔10s放松1次,反复切按2~3min,直至局部出现酸胀感为止。

⑧趾部病变用按、掐、捏法。先用拇指指尖置于太冲穴上,其余四指置于足底。拇指用力切按太冲穴,每隔10s放松1次,反复切按2~3min,至局部出现较强烈酸重感为止。再用拇指指尖置于内庭穴上,示指,中指指腹置于足底,拇指用较重力切按内庭穴,每隔10s放松1次,反复切按2~3min,至局部出现酸胀感为止。又用拇指指尖置于足临泣穴上,其余四指置于足底,拇指用稍重力切按足临泣穴,每隔10s放松1次。反复切按2~3min,至局部出现酸胀感为止。然后用拇指指腹置于涌泉穴上,其余四指置于足背,拇指用重力捏按涌泉穴,每隔10s放松1次,反复捏按2~3min,至局部出现酸胀感为止。上法均为每日治疗1次,15d为1个疗程。

主治:风湿性和类风湿关节炎。

刮痧疗法方1

主穴:脊柱两侧,肩上区,颈椎两侧,肩关节区,肩胛区,肩胛冈区,胸锁骨上下区,臂前、后侧区,肘弯区。

治法:用刮痧法。先在脊柱两侧(自颈椎至胸椎)轻刮3行,肩上区1行。再重点刮颈椎两侧(5行)、肩关节区(可用梅花针重叩刺)、肩胛区,重刮(由轻到重)至皮肤出现痧痕为止。然后刮肩胛冈区,胸锁骨上下区,臂前、后侧区及肘弯区(诱导)。每日1次。

主治:肩周炎。若配合热熨,则效果更佳。一般取患侧,重则取双侧。同时患者每日早、中、晚3次做双臂上举、外展、内收等运动,以锻炼患肩关节的活动功能,有利于巩固疗效。

刮痧疗法方2

主穴:天柱、肩井、天髎、天宗、膈关、肩贞及肩背部、肩髃、曲池、外关及上肢后外侧、缺盆、中府、压痛点及肩前部。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天柱、肩井、天髎、天宗、膈关、肩贞及肩背部,肩髃、曲池、外关及上肢后外侧,再以夹痧或刮缺盆、中府、压痛点及肩前部,均至出现痧痕为止。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肩周炎(五十肩)。若配合推拿、针灸等其效果更佳。应积极进行肩关节功能锻炼,注意肩部保暖,避免风寒及过度疲劳,有利于巩固疗效。

刮痧疗法方3

主穴:大椎、肺俞、膏肓俞、神堂。配穴:阿是穴、风池、肩髃、肩前、肩贞、肩髎。

治法:用刮痧法。先用泻法刮主穴至皮肤出现紫红色痧痕为止,再刮配穴,每日1次。7d后再刮主穴和配穴,后再用补法刮配穴,以愈为度。

主治:肩周炎。

刮痧疗法方4

主穴:缺盆、中府、天柱、肩井、肩髃、天髎、天宗、肩贞、曲池、外关、阳陵泉、太溪。配穴:风寒袭络,配臑俞、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阿是穴;经筋失养配肩内陵、肩外俞、阿是穴。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主穴,依次刮至出现痧痕为止。每日1次。再随证刮配穴,若风寒袭络的手法力度中等,操作范围较广泛;经筋失养则手法力度较轻,操作范围较广泛。

主治:肩关节周围炎。如配合适度按摩疗法,效果更佳。功能锻炼及注意事项同上。

刮痧疗法方5

主穴:肩部各区(肩关节、肩前区、肩背区、肩上区等)。后伸困难配肩缝、尺泽、阴陵泉;上举困难配极泉、曲池、巨骨、条口、承山;内收困难配后溪、申脉;外展困难配膈俞、内关、阳陵泉、阴陵泉。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肩部各区至出现痧痕为止(其中肩关节区亦可用梅花针进行叩刺),再随证刮配穴,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肩凝症。若配合自拟热熨方:当归、艾叶、桂枝、姜黄、威灵仙、细辛、生姜(捣碎)、食盐各20~30g。先将前6味研末,与生姜、食盐混匀,入白酒(适量)炒热后以纱布包好,趁热反复往返热熨患部。每次熨10min,每日1次,则效果更佳。

刮痧疗法方6

主穴:哑门、风池、大椎、肩井、天宗、中府、云门、缺盆、肩髎、肩贞、臂臑、臑会、外关、曲池、合谷、足三里、条口。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颈部的哑门、风池、大椎,再刮肩背部的天宗、肩井,然后刮胸部的缺盆、云门、中府,最后刮上肢部的肩髎、肩贞、臂臑、臑会、曲池、外关、合谷及下肢部的足三里、条口。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刮至出现痧斑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肩周炎。

刮痧疗法方7

主穴:一为肩髃、肩贞、臂臑、曲池、外关、手三里、阿是穴;二为肩髃、肩髎、肩前俞、阿是穴、阳陵泉;三为肩髃、膈俞、肩贞、足三里、气海、关元。

治法:用刮痧法。第1组先刮肩部的肩髃、肩贞,再刮上臂三角肌、下臂臑穴,然后刮上臂的曲池、手三里、外关及痛点(阿是穴)。用泻法,刮至出现痧斑为度。每日1次。第2组先刮肩部的肩髃、肩髎、肩前俞、阿是穴,再刮下肢部的阳陵泉穴。用泻法或肩部放痧,刮至出现痧斑为度。每日1次。第3组先刮肩部的肩髃、肩贞,再刮背部的膈俞,然后刮腹部的气海、关元,最后刮下肢部的足三里。用补法,刮至微现痧痕为止。隔日1次。

主治:肩周炎。

刮痧疗法方8

主穴:在脊柱两侧重点刺激胸1~5及其两侧肘弯区(上肢关节痛)或腰、骶、尾椎及其两侧膝弯区(下肢疼痛),以及疼痛的关节局部及其周围和异常反应部位。

治法:用刮痧法。先在刮脊柱两侧(自颈椎至骶尾椎)轻刮3行至出现泛红为止;再重点刮治胸1~5或腰、骶、尾椎及其两侧5行和异常反应部位,均以出现痧痕为止,然后刮肘弯区或膝弯区做诱导刺激,最后在患部做局部刮治刺激。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风湿性关节炎及类风湿关节炎。

刮痧疗法方9

主穴:脊背夹脊穴,腘窝处,肘关节周围,指关节周围及膝关节前侧。风寒湿痹配八髎;痰湿痹阻配背部督脉诸穴。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主治部位至出现痧痕为止,每日1次。再刮配穴:风寒湿痹与痰湿痹阻,均手法力度中等,操作范围较广泛。

主治:类风湿关节炎。应慎起居,避风寒,以免症状加重或复发。

刮痧疗法方10

主穴:督脉及两侧膀胱经(胸1~骶4),肘关节前后,指关节,膝关节前后,趾关节。

治法:用刮痧法。自上到下,先刮督脉经,再刮两侧膀胱经,然后刮肘关节前后,揉指关节,刮膝关节前后,揉趾关节,均以出现痧痕为止。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类风湿关节炎。同时应配合药物治疗。急性期应卧床休息。

刮痧疗法方11

主穴:患处。

治法:用刮痧法。刨刮患处皮肤,以出现痧痕为止,每日1次。

主治:关节痛。

刮痧疗法方12

主穴:委中、阳陵泉、承山、梁丘、膝眼、内膝眼、足三里、阴陵泉。

治法:用刮痧法依次刨刮至出现痧痕为止。每日1次。

主治:膝关节痛。同时配合推拿、中药熏洗、热敷等疗法以增加疗效。应注意保暖,避免过劳。

刮痧疗法方13

主穴:阿是穴(压痛点)。如膝关节痛配下肢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段和梁丘、犊鼻、阳陵泉、膝阳关,其余关节亦可按此配有关经脉循行段和关节周围及有关穴位。

治法:用刮痧法。如膝关节疼痛,先刮下肢胃脾经循行段,循经刨刮,沿经络行走,由肢体远端向近端或由近端向远端,按同一方向刨刮至皮肤出现和经络走行一致的痧痕线条,再刮重点穴位和阿是穴,受累关节周围。每日1次。

主治: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临床屡用,耐心坚持治疗均可收到较好的疗效。同时注意患处保暖,积极锻炼,增强关节功能活动,有利于巩固疗效。

刮痧疗法方14

主穴:阿是穴(患处及其周围和压痛点)和异常反应点。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阿是穴,再刮异常反应点,均以至出现痧痕为止。每日1次。

主治:肌肉风湿痛。

刮痧疗法方15

主穴:一为三焦俞、气海俞、肓门、志室、委中;二为肾俞、腰眼、大肠俞、关元俞、足三里。并重点刺激腰骶椎及其两侧。

治法:用刮痧法。每取1组后轮换使用。依上穴由上向下刮,并重点(每次)刮腰、骶椎及其两侧,重刮(由轻到重)3行。均至皮肤出现痧痕为止,每日1次。

主治:腰肌风湿病。或间用艾条灸治压痛点,可增强疗效。

刮痧疗法方16

主穴:大杼、膈俞、肝俞、脾俞、肾俞、小肠俞、肩髃、肩贞、肩髎、曲池、尺泽、手三里、阳池、合谷、大陵、环跳、梁丘、委中、阳陵泉、足三里。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背部的大杼、膈俞、肝俞、脾俞、肾俞、小肠俞,再刮上肢部的肩髃、肩贞、肩髎、曲池、尺泽、手三里、阳池、合谷、大陵,然后刮下肢部的环跳、梁丘、委中、阳陵泉、足三里。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刮至出现痧痕为变。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类风湿关节炎。

刮痧疗法方17

主穴:一为风池、膈俞、血海、大椎、合谷、外关。

配穴:肩部加肩髃、肩髎、臑俞;肘部加曲池、天井、尺泽;腕部加阳池、阳溪、腕骨;脊背加身枢、腰阳关、后溪;髀部加环跳、居髎、悬钟;股部加秩边、承扶、阴陵泉;膝部加犊鼻、梁丘、阳陵泉;踝部加申脉、照海、昆仑、解溪。二为肾俞、关元、大椎、合谷、风门。三为大椎、膈俞、脾俞、足三里、阴陵泉。四为大椎、曲池、合谷。

治法:用刮痧法。第1组先刮主穴,即先刮拭后头部风池,然后刮颈部大椎、背部膈俞,最后刮前臂外关、合谷。再刮局部配穴,顺序参考前述“人体分部刮痧顺序与方向”刮拭。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刮至出现微痧痕为止,每日或隔日1次。第2组先刮颈部大椎,然后刮背部风门、肾俞,再刮腹部关元,最后刮手部合谷穴。用平补平泻法,刮至出现痧痕为止。每日或隔日1次。第3组先刮颈部大椎,再刮膈俞至脾俞,重刮膈俞、脾俞,然后刮下肢部内侧阴陵泉,最后刮足三里穴。用平补平泻法,刮至微现痧痕为止。每日或隔日1次。第4组先放痧颈部大椎,然后刮前臂曲池,最后重刮合谷穴。用泻法,刮至出现痧斑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痹证(第1组适用行痹,第2组适用痛痹,第3组适用着痹,第4组适用热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