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美德4
12054500000027

第27章 明清(2)

第二天,那几个商贩在集市上突然拔出东洋刀,横冲直撞,胡乱杀人,原来他们正是倭寇化装而成的。正在此时,突然又杀出一批商贩,手持大刀与倭寇厮杀着,原来戚家军正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倭寇步步退却、仓皇逃跑,戚家军奋勇追击,眼看就要被追上了,倭寇使出急招:解开钱袋,向地上撒金子。倭寇以为戚家军一定会争抢哄夺,他们好趁机逃走,但任凭金子满地滚,戚家军却视而不见,踩着金子穷追不舍,终于全歼了倭寇。

李时珍跋涉修《本草》

明朝嘉靖年间,年轻的李时珍背着药箱到处行医看病。一天,他在治病的过程中,发现一个病人服药后不仅不见起色,反而身中剧毒,差点丧命。他百思不得其解,最后终于发现药书《日华子本草》的记载有误:书中称一种草药名叫“漏篮子”,又名“虎掌”,其实漏篮子是草药,而虎掌则是毒草。李时珍在药方中开了漏篮子,但药铺却配了虎掌,所以才差点酿成大祸。李时珍恍然大悟,及时抢救,病人终于起死回生。就在这时,一个年轻人急匆匆跑来,语无伦次,原来他妻子怀孕后,服下了药书上记载的补药,却痛得呼天喊地。李时珍急忙赶到他家中,但还是晚了一步:年轻的孕妇已经死去。李时珍看着这惨痛的场面,不禁心如刀割,他决定自己撰写一本“本草”药书。李时珍的父亲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大夫,当得知儿子的决定后,坚决反对:“修‘本草’,这可是一项浩大而艰巨的工程,历代都是由朝廷皇室编修的。你必须一一查访全国各地出产的药物,需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李时珍却矢志不渝。

李时珍像十年后,李时珍的“本草”已经初具规模,但是他仍然有很多无法解答的困惑。父亲不露声色地说:“只坐在书房里不会找到答案,应该到大自然中去探索、到实地去考察,才能明辨是非。”经过父亲的点拨,李时珍打点好行装便离开了家。

一天,李时珍在寻找草药的途中,发现了一个古怪的樵夫,他一边砍柴,一边唱着悲歌。当李时珍询问山中何处可以找到名贵药材“百莲”时,他流露出阴沉的目光,手指向深山老林。李时珍按照他的指点,向深山中进发,但行至一半,突然“呜——”地一声长啸,一只斑斓大老虎窜了出来。李时珍吓得腿脚直哆嗦,正要爬上树,老虎已经咬住了他的裤脚。就在这危急的时刻,树林中飞射出几支箭,老虎慌忙逃回山林。李时珍惊慌甫定,几个猎人从林中走了出来。一个猎人问:“这林子里藏有几只老虎,县衙贴了告示,严禁百姓进入林中,你怎么会到这里来的呢?”李时珍说起樵夫的指点,猎人们恍然大悟:“他是存心想害死你啊!”原来一年前,这个樵夫全家得了风寒,大夫不仅没医好病,还把他儿子给医死了,妻子也半身瘫痪,痴痴呆呆。从此,他便对大夫充满了仇恨。

李时珍决定去樵夫家看看,便径直下山。令他喜出望外的是,下山途中,在一处悬崖边上发现了一棵千年古松,根部被一些灌木丛遮掩住,有几片黄色的叶子若隐若现,“万年黄!”李时珍惊喜得叫了起来。原来,这是一种非常稀罕的药材,千年难得一见,但是却隐藏在悬崖深处。他冒着生命危险,从悬崖峭壁上缠着藤萝荡下去,终于采到了“万年黄”。为了了解万年黄的药性,李时珍拣出一小片叶子放进嘴里,突然,他四肢抽搐、口不能言,仰天倒在地上,不省人事……第二天清晨,他苏醒过来,立即记下了药性:万年黄含有剧毒。李时珍好不容易找到了樵夫家,为樵夫妻子号了脉,一边说:“有救了!有救了!”一边拿出一小片万年黄给她服下。樵夫妻子的脸色和双腿渐渐发黑,一会儿又渐渐红润,慢慢地神志也正常了。樵夫看着眼前这生动的一幕,对李时珍充满了感激之情,而李时珍也通过这次难得的实践,初步掌握了万年黄的药性。

张居正以天下为己任

明朝万历年间,张居正作为皇帝的老师和宰相,备受明神宗和太后的信任,为国为民做了不少好事。神宗亲政以后,张居正经常提起巡抚查办按下不报的事,认为各州县查办的案件应该报到皇帝手中,并将以往的案件重新进行审核,从而正本清源。这时,黔国公沐朝弼和吏部潘尚书等人开始手脚忙乱,因为他们的很多卷宗都是一本糊涂账,里面有许多见不得人的勾当,尤其是沐朝弼远在湖广(治今湖北武汉市东)的外甥,仗着舅父的势力,到处强占农田,犯下了滔天罪行,都被吏部隐瞒了下来。一旦重新审核卷宗,所有的秘密都将暴露出来,他们的官位也将受到冲击,甚至会有杀头之罪。于是,他们几人勾结在一起,商量如何对付张居正的审核。最后,大家统一意见:由沐朝弼出面,以事过境迁、卷宗复杂等为借口,建议神宗将此事停下来。神宗欣然应允,便传话张居正。而此时的张居正在审核了部分卷宗后,已经发现了这几人犯罪的蛛丝马迹,尤其是发现了沐朝弼外甥的劣迹。所以,当神宗让他停止审核时,他早有心理准备,提出了新的解决办法:现有卷宗的种种过错既往不咎,但今后各地巡抚却需及时办理,按事情轻重缓急定期限,违限者重重责罚,这样才能确保下情上达。神宗觉得这个办法不错,便下令开始施行。

对于沐朝弼和潘尚书来说,既往不咎自然是好事,但以后的事就很难办了。他们还是绞尽脑汁,想制止张居正审核卷宗。于是,一桩怪事发生了:为人老实谨慎的御林军统领沐世忠居然玩忽职守,将一个喝醉酒的疯老头放进了宫廷,引起了轩然大波。张居正一得到消息,立即严办,将他削职为民,流放两千里。神宗和太后得知后,有些不满,因为沐世忠是功臣之后,太祖打下大明江山,沐家人出过不少力,都是太祖的老弟兄,每朝每代都厚待沐家,现在却被张居正得罪了。但是,太后也觉得奇怪:平日认真负责、一片忠心的沐世忠,怎么突然一下子糊涂起来了?

原来,沐朝弼想以沐世忠的过错来杀一杀张居正的锐气,满以为张居正不敢处罚功臣之后,日后有事也不敢深究。谁知不仅如意算盘落空,还连累了沐世忠。沐朝弼正一筹莫展时,儿子沐天成从湖广回来,带来了一个坏消息:沐朝弼的外甥再次霸占民田,民怨沸腾,湖广巡抚已经将案情送交朝廷。沐朝弼只好找到吏部潘尚书,让他将湖广的卷宗抽出来,将霸占良田一事删除。而此时张居正为了证实自己的猜测,正悄悄地潜入吏部公事房。当他找不到湖广的卷宗时,便意识到大臣中有不法情事。后来,经过多次调查,张居正终于查出沐朝弼纵容家人强占民田,与吏部勾结、阻挠查问的种种罪行,决定依法严办。但是,神宗和太后坚决不同意,因为,沐朝弼不仅是功臣之后,而且自己也为朝廷立下了很多战功。张居正考虑再三,决定妥协:对沐朝弼法外施恩;将黔国公的爵位让其子沐天成承袭;对沐朝弼不忍加诛,可软禁在南京(今江苏南京市)。但是,太后还是不同意,坚决主张草草了事。张居正据理力争:“现在满朝文武,都以沐氏马首是瞻,沐朝弼不处置,何以对满朝文武?何以对天下?此后种种法令,必会互相推诿,上行下效,朝纲怎么整肃?太后以沐氏功臣之后,愿加殊恩,而臣所奏方法,已是法外施恩。”太后觉得张居正言之有理,只好让步了。

为了不打草惊蛇,张居正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他亲自登门来到沐府,当众宣布佳音:沐天成被封为黔国公。沐朝弼一听,脸色惨白,跌坐在地上。从那以后,满朝文武都不敢再以身试法了。而张居正则大力改革,放手推行了一系列措施,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效,政局较为稳定,国库收入也增加了,所以他被后世誉为“宰相之杰”。

徐光启力传西学

明朝万历年间,徐光启还是一个“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少年。一天,他听说城里开了洋人教堂,而且还有一个洋教士,非常好奇,正要去看热闹,却被严厉的父亲撞到,无奈之中只好作罢。一次徐光启在河边散步,竟然巧遇那位传教士,他就是意大利人利玛窦。两人一见如故,谈得非常投机。就在这时,家仆找来,称有客人到访,让徐光启赶快回家,谈兴正浓的徐光启只好依依不舍地向利玛窦告别。他急急忙忙赶回家里,见来客原来是陶知县。陶知县与徐光启的父亲是故交,对徐光启十分疼爱。他一见徐光启,立即眉开眼笑、问长问短。徐光启很兴奋地说起利玛窦,谁知陶知县眉头一皱:“你年纪还小,不要听别人乱说!”徐父见状,大骂儿子不学无术,徐光启感到十分委屈。

但是徐光启依然偷偷地和利玛窦交往,并从他那里知道了很多闻所未闻的知识。徐光启登门拜访利玛窦时,对房间里的一只西洋钟非常着迷。利玛窦告诉他:“这叫‘自鸣钟’,是我从欧洲带来的。它每过一个小时,就会自动敲钟,一天一夜敲二十四次。”说完,便慷慨地将钟送给了他。不久,恰逢陶知县的寿辰,徐光启将西洋钟装在一个大盒子里,想给他一个惊喜。谁知陶知县一见西洋钟却大怒不止,斥责徐光启放着我们中国几千年文化不学,却热衷于西洋的歪门邪道。徐光启只好默默地离开了。

再大的阻力也没有迫使徐光启放弃对西洋科学的探索,他和利玛窦的交往反而更加密切了。但是,几个月后,徐光启京试高中榜首,要进京做官了。他与利玛窦依依惜别,利玛窦安慰他:有缘他日定能相见。果然,不久以后,利玛窦也来到京城,并且给徐光启带来了一份珍贵的礼物——《几何原本》。他告诉徐光启:“这是一种伟大的理论,它可以训练人类的思维,可以开启人类的智慧,世界上很多一流的科学家,都是从这本书里受到教育和启发的,如果你们中国人读了它,一定会有更多、更伟大的发明诞生!可惜至今也没有人把它翻译成中文。”徐光启看着书中密密麻麻的拉丁文字,决定把它翻译成中文。从此,他和利玛窦开始了艰难的翻译工作。一年后,他们已经翻译了六卷。就在这时,一封家书捎来:徐光启的父亲去世了。他流着眼泪回老家奔丧,翻译工作只好暂时搁下。

徐光启办完丧事,正准备回京,陶知县却要他按老家的规矩,在坟前守孝三年。徐光启道出了自己的苦衷:利玛窦正等着自己回去继续翻译。陶知县一听,勃然大怒,强制他守孝。但是徐光启并没有消磨时光,他在坟边的一块农田里种植了一种国外传入的粮食作物——甘薯。此举再次遭到陶知县的极力反对,他甚至让人将甘薯的秧苗全拔了,但这却丝毫没有动摇徐光启的意志,他仍然坚持种植甘薯。

不久,江南一带遭受了虫灾,全村农田里的谷物都长满了害虫,灾情特别严重,眼看将颗粒无收了。村民们向官府求救,但陶知县也无计可施。就在这时,徐光启站了出来,对村民们说:“我种植了不少甘薯的秧苗,大家挖一些回去种,保证秋后有粮吃!”但他的建议却无人理睬。后来,村民们眼瞅着徐光启的秧苗长得郁郁葱葱后,慢慢动心了,他们主动找上门来,央求徐光启提供秧苗。几个月后,甘薯大丰收,陶知县带着村民们登门道谢,人人脸上浮现出喜悦的笑容。

史可法无愧恩师

明朝天启年间的京城郊外,西北风卷着雪花漫天飞舞。聪聪和阿波在风雪中看见两个年轻的书生迎面而来,这两人便是史可法和他的师弟周益,他们一起赴京赶考。天色渐晚,两人估计城门已关,便在一座古庙借宿。庙中方丈见古代铜器史可法知书达理,颇为欣赏,而对急功近利的周益则有些疏远。深夜,枯灯闪烁,史可法、局益都趴在桌上睡着了,案上放着两人的文章草稿。此时,担任京城学官的左光斗微服私访,正好路过此地。当他浏览两人的文章时,不禁满意地点点头,赞叹不已。左光斗见史可法衣着单薄,便脱下袍子为他披上。就在左光斗转身准备离开的时候,周益突然惊醒了,当他从方丈口中得知来人的身份后,站起来道:“学生周益拜见左大人!学生早就听闻大人英名,今日得见,真是三生有幸!”左光斗不经意地皱了一下眉头。这时史可法也惊醒过来,左光斗拿起他的文章询问何为“爱民惩奸,富国强兵”,史可法正气十足地回答:读书人当“富则兼济天下,贫则独善其身”,而为官者,当“廉政爱民,惩恶扬善!”

不久,京试张榜,史可法高中状元,而周益则名列探花。得知消息后的周益愤愤不平,但立即想出办法——登门送礼。令他始料不及的是,正当他提着礼物、陪着笑脸来到左光斗家中时,竟发现史可法已经成了座上客,且是左光斗亲自邀请的。左光斗当着周益的面对夫人说:“以后能继承我的事业,发扬正气、振兴国家的,看来只有史可法这个后生了。”周益听罢,不禁妒火中烧。

几天后,太监魏忠贤也派人邀请新科状元到府上一聚,史可法礼貌而坚决地谢绝了,魏忠贤怒不可遏,大发雷霆。就在这时,周益前来拜见,诬陷左光斗利用职权之便,循私舞弊、结党营私,拉拢新科状元与之为伍。为了证明自己的所言,他将自己与史可法的应试之作交给了魏忠贤。左光斗一直是魏忠贤的眼中钉,几欲加害却苦于毫无借口;如今,魏忠贤拿着京试大做文章,蛊惑明熹宗。最终,刚正不阿的左光斗深陷囹圆,惨遭酷刑。正当为恩师遭陷害而悲愤时,史可法突然想到:自己的文章怎么会落到魏忠贤手中?他恍然大悟,义愤填膺地斥问周益,周益直言不讳:你我同窗十年,可我论才学、论文章都在你之上,凭什么你做状元,我却只是探花?!左光斗不识英才,罪该万死!史可法盛怒之下,狠狠地扇了周益一个耳光,两人从此恩断义绝。

史可法听说左光斗在东厂(明朝官府设立的特务机构)受尽折磨,不顾一切要去探望,于是买通了东厂狱卒,让自己装扮成打扫监舍的苦工混进牢房。史可法看到满身伤痕、血肉模糊的恩师,顿时泣不成声。左光斗听到声音,认出了史可法,一脚将他踢开:“庸才!你好糊涂啊!这是你来的地方吗?奸党横行,你就没想到别人会因此编造罪名来陷害你?!国家已经被糟蹋得不成样子了,忠臣再被杀绝的话,谁来收拾残局!你快走!快离开这是非之地!”史可法坚决不肯走,情急之下,左光斗艰难地举起铁镣欲砸向史可法:“你这无用的东西,与其让奸人杀了你,不如老夫亲手杀了你!”史可法见恩师发怒了,只好一步一回头地离开了牢房。

不久,明熹宗病死了,明思宗即位,史可法被人推荐,得到重用,并得以重审左光斗一案。最终,邪不压正,魏忠贤、周益等被绳之以法,史可法也为恩师洗清了罪名。后来,史可法率领扬州军民,奋勇抵抗清军屠城,被俘后不肯投降,惨遭杀害,他以悲壮之举表明自己无愧于思师的殷殷期望!

谈迁重定《国榷》

清朝初年,一片景色优美的竹林尽头有一间草房,一位半百老人正坐在窗前奋笔疾书,他正是谈迁。谈迁博学多才,二十几年如一日地潜心编撰明代编年体史书《国榷》,因此家境贫寒,生活拮据。一天,两个官兵奉知县之命找上门来,想聘请谈迁做文书,这可是人人垂涎的一个好差使,但谈迁却婉转地拒绝了。因为他觉得自己是明朝的遗民,怎么能为清朝做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