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我们离世界第一经济大国还有多远
12035900000045

第45章 通往伟大复兴之路探幽(4)

1.两个百年的发展战略。即当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后者笔者的理解就是:到第二个百年发展战略,赶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此后的奋斗目标是什么?联系到毛泽东在19年讲的“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100多年时间我看是不行的”设想,联系到邓小平在制定三步发展战略时讲的到21世纪中叶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的构想,不难得出结论,在21世纪中叶赶上中等发达国家之后,应当是接近、赶上和超过世界最发达的国家。显然,这是一个更长远的目标。

2.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的兴盛状况。中华民族是个有着5000年文明历史的伟大民族,早自秦汉就进入盛世。作为其载体的古代中国曾以世界上头号富强大国“独领风骚”达1500年之久。古代中国的盛世有两个重要标识:

一为疆域版图特别辽阔。从汉武帝始,疆域版图就已经很辽阔了。唐朝的盛世疆域版图达1000多万平方公里。元世祖忽必烈开辟的元帝国,其疆域版图逾越汉唐,达到古代中国的最大值,面积约为1500多万平方公里。清康熙年间中国疆域版图为1300多万平方公里,清帝国中央政府对各地的管辖权和控制力达到了封建社会的最大值。

二为对世界文明的贡献特别巨大。16世纪以前,影响人类生活的重大科技发明约有300项,其中175项是中国人的发明。正是这些重大的发明(包括发现),使中国的农耕、纺织、冶金、手工制造技术长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直到18世纪末期,中国的经济规模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相当于刚刚过去的20世纪末期美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总量上的比重;且对外贸易长期出超,当时西方国家中最富强的英国销往中国的商品总值,尚不足以抵消中国卖给英国的茶叶一项;全世界5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当时共有10个,中国就占了6个。

而当世界进入工业文明之后,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使这个已内腐的庞然大物轰然坍塌。这个曾在世界上独占鳌头、傲视诸“夷”的“天朝上国”,迅即成为由多个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积弱积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仅仅五六十年间,几乎所有西方和东方列强通过侵略战争,签订了数百个不平等条约,对中国进行疯狂掠夺,中华民族濒临亡国灭种边缘。

但现在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不是要恢复古代中国鼎盛时期的疆域版图。历史过去几百年,疆域沿革变化很大。中国遵守通行的国际法律法规,不可能去改变现在各国的疆域。邓小平与戈尔巴乔夫谈到近代中国自鸦片战争后遭受十几个列强侵略奴役的情况,历数了从中国得利最大的日本和沙俄侵略中国的历史。然后,他说:讲清历史问题对解决遗留问题有好处。但是,“历史账讲了,这些问题一风吹”,“结束过去,开辟未来”。邓小平的这个胸怀是正确对待历史的科学态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决不是恢复过去的疆域版图。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多次重申,中国永远不称霸,不侵略别国。因此,那种对我们国家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散布“中国威胁论”的言论是没有根据的。

我们讲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要使中华民族跻身于先进民族行列,为人类作出贡献的份额尽量扩大。比如科技水平,当代中国科技的总体水平与当代世界发达国家科技的总体水平相比落后许多,因而对人类贡献的份额比起古代中国来小了许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要对人类的贡献占很大份额。毛泽东在上个世纪说:6亿人口的国家,在地球上只有一个,就是我们。过去人家看我们不起是有理由的。因为你没有什么贡献。我们这个国家要建设起来,完全改变过去100多年落后的那种状况,赶上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你赶不上,那你就不那么十分伟大。经过许多年,应该赶过人家,这是一种责任。“如果不是这样,那我们中华民族就对不起全世界各民族,我们对人类的贡献就不大”“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中国现在的人口翻了一番多,对人类的贡献要更大,任务就更加艰巨。这就是说,我们所讲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主要是在对人类文明贡献率的意义上讲的,这是它的要义。当然,要像古代中国盛世那样达到一半以上,也不一定现实。但与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率大体相当,乃至超过一些,还是有可能的。既然如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不仅仅是复兴历史盛世,更重要的,或者准确地说,是超越历史盛世。

要实现中国梦,有三个主要动力源:第一,追求经济腾飞、生活改善、物质进步、环境提升;第二,追求公平正义、民主法制、公民成长、文化繁荣、教育进步、科技创新;第三,追求富国强兵、民族尊严、主权完整、国家统一、世界和平。在如此三大动力来源的基础之上,就要求中国有远见、有胆识、有智慧的公民、团体及领导人,能够及时准确地找到整合协调这三大动力源的共同支点,形成发展进步的兼容合力,造就托起中国梦的众志成城。反之,如果只片面强调和追求某些目标,而有意无意忽视了另一些目标,势必造成内部的基本共识难产,意念懈怠,以至力量分裂,也使得中国梦最终流于口头表述,难以名副其实地奔腾起飞。

实现中国梦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过去30多年实力积累的基础上,未来10年将是中国崛起的关键时期。有效发挥崛起战略的作用,既需要准确的战略评估,保持清醒的战略头脑,也需要处理复杂局面的战略定力。所谓定力,是一种在复杂形势下抵制诱惑、排除干扰、把注意力集中在主要目标和首要挑战上的能力,从而有效应对挑战,达成有利结果。它体现为在把握事物发展规律、认清事物宏观走势的基础上,冷静沉着地行动。

当前的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对国际形势截然不同的判断层出不穷。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没有足够的战略定力,很容易随波逐流、举止失措。听到有人把中国的形势说得很好,就目空一切、盲目乐观;听到有人把中国的形势说得很差,就妄自菲薄、丧失信心。战略定力的匮乏,很容易导致心理上的患得患失、行动上的犹豫不决、战略上的摇摆不定,最终丧失行动能力,错失当前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随着中国发展过程中外部形势的进一步复杂化,战略定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近年来,美国加大了亚太战略调整的力度,南中国海、钓鱼岛的领土、领海争端有长期化的趋势;东南亚、东北亚的各种力量在经历复杂的分化组合;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国际贸易领域的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与此同时,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和艰巨繁重的任务,我们需要作出一系列重要战略选择。比如,如何处理中美关系中斗争与合作的关系?在周边的领土、领海权益争端中,我们追求怎样的战略目标?用什么方式实现?未来一个时期,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应该如何运用好手中的力量?这些,都是比较重大且不容回避的问题。

为此,我们需要一种主动、灵活的战略定力,即不被动地跟着对方的步子走,而是坚持自己的战略规划,使对方不得不进入我们的节拍,跟着我们的节奏向前走。采取这种“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做法,就是希望打乱对方的部署,使战略竞争进入我方套路,从而扭转战略局部上的被动,实现战略全局的主动。

当问题和麻烦来临时,我们一方面要避免头脑冲动,未经谋划就采取行动;另一方面也要避免过于持重,对形势的变化无动于衷。应该立足于对形势的准确评估,深刻洞察主要力量的发展趋势,把握大国的战略互动,在适当的时机,以适当的方式和力度,采取适当的行动。

战略定力,要求我们认准长期战略目标,克服短期行为的诱惑和冲动,同时以相对超然的心态看待发展过程中的顺利与挫折。古人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有定力,才能静下心来,进行周详思考,做出稳妥应对。

大的战略规划需要有大的战略定力。在中国崛起的关键时期,我们更需要战略定力,静下心来思考长期和重大的问题,拿出长期和有效的应对方略,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