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政府经济管理理论与实践
12032500000055

第55章 国际税收、政府外债与跨国投资管理(4)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外交往加深和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我国在吸引国际投资方面已经积淀了更多更为有利的环境条件,包括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硬环境和政策法规、政府服务意识与行政效率、市场经济意识等软环境。

(五)国际引资竞争加剧

2004年以来,全球跨国投资呈现出恢复性增长,各国都为争取更多的国际资本而展开竞争。2004年,发展中国家吸收外国直接投资高速增长,拉美地区增幅高达37%。

历来全球资本流动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2004年美国吸收的FDI位于世界首位,英国也以590亿美元位居第三位。2005年,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开始进入新一轮的加息周期,这使国际资金继续向发达国家回流。更为重要的是,美国近年来连续推出减税法案,2004年12月通过的《本土投资法》规定,美国公司将海外利润汇回国内时可享受税收减免优惠,所得税税率由35%下调为5.25%,期限为一年,条件是将这些收益投资于美国。据摩根大通测算,这将为美国带来超过4000亿美元的回流,其中就包括中国境内的外资。

作为最大的经济体和吸引国际资本最多的国家,美国的减税政策将会使美国在华跨国公司减少利润再投资,也会对美国国内公司的对华投资产生影响。

限制(六)受资源环境等因素制约,利用外资规模将受到一定程度

针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我国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在固定资产投资和引进外资方面,受资源环境制约,国家将强化对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投资项目进一步加以控制,过去一些地方不顾资源环境条件的盲目引资将受到限制,过度的、不合理的土地、税收优惠政策将会有所减少;前期一些过热行业的过度投资导致产能在短期内出现过剩、投资回报率趋于下降;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短期内煤电油运紧张局势难以缓解,增大了外商投资的成本,影响外资企业出口履约能力;民间资本的发展壮大与投资领域的放宽,对外资形成一定的竞争与替代。在这些因素影响下,外商对华投资的增速将受到影响。

二、我国政府利用外资趋向多元化

(一)投资方式更趋向独资化

外资独资化是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入、投资环境进一步完善的一种标志,表明外国投资者对我国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增强。从自主管理、保护知识产权、增强灵活性和适应性以及贯彻公司总部的战略意图来说,独资更为有利。商务部研究院《2005~2007年跨国公司对华产业投资趋势调研报告》表明,在生产投资方面,57%的跨国公司投资倾向于独资新建;在研发投资方面,46%的企业倾向于建立独立的研发中心。

(二)并购规模将会有所扩大

尽管我国并购投资方式的比例一直不高,但随着资本市场开放进程的加快、对外资并购国企行为和数量限制的放宽,并购市场将更为活跃。服务业领域开放市场后,外资为尽快占领市场会采取并购的方式获取国内企业的控制权。预计外资并购的规模会有所扩大。

(三)引资质量将进一步提高

这源于我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国际资本在我国市场竞争的加剧,促使外资调整投资战略,加大对华研发投入,一些跨国公司会继续在我国建立地区性总部和研发中心。同时,宏观调控对地方政府行为的影响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使各地将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

(四)制造业仍然是外资投资重点

尽管服务业开放领域扩大,外资对服务贸易领域的投资会增强,但我国制造业发展空间巨大,对外资仍有强大的吸引力,且制造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制造业的引资规模占全部外资的比重会进一步提高。在产业结构上,第二产业吸收外资的比重将进一步提高,而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会略有下降。

(五)东部地区仍是外商投资的重点地区

尽管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不断改善,但仍不具备外资大规模进入的基础和条件,而东部地区外商投资的空间并未饱和,仍将是外商投资的热点地区,尤其是传统的外资集中地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等更是外商投资的首选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崛起”政策的实施,使中部地区的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所占比重会有所提高。

三、政府利用外资管理

(一)调整利用外资的思路

改革开放初期,引进外资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弥补国内资金的不足,正是在这一引资思路支配下,出现了“重数量轻质量”的盲目引资、重复引资现象,一些技术含量低、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的项目也被引进,而经济资源和引资收益又被转移到国外。尽管在引资初期为弥补资金不足,付出一些成本是必要的,但在目前我国经济已有一定基础,存在巨大的银行存贷差,资金已不再是主要制约因素,大量国际资本看好我国市场的情况下,为弥补资金而引资的思路应有所调整,树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引资新思路,对外资有选择地加以引进和利用。引进外资,要以可持续发展和保证国家经济安全为前提,坚决杜绝引进污染严重、技术含量低、占用资源多、大量对外输出不可再生资源的投资项目。

(二)对内、外资企业实行同等待遇,加快推进两税合并进程

对内外资企业实行差别对待,给予外资企业各种优惠政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目前我国民间资本已积蓄了相当经济实力,在许多地区和领域都能发挥外资所能发挥的相同作用,特别是对资金短缺的欠发达地区,区外的国内资金比外资更具优势。从取消优惠政策对引进外资的影响看,尽管世界范围的引资竞争越来越激烈,但目前中国巨大的潜在市场,使任何一家立足于全球市场的跨国公司都不会因优惠政策的取消而轻言放弃。因此,为保护民族经济,提高引资质量,必须适时取消对外资的各种优惠政策,将以税收激励机制为主的优惠政策转向以公平竞争机制为主的规则政策。

(三)改变目前的普惠政策,实行按产业、地区和项目给予特别优惠的政策

长期看,我们仍须坚持利用外资的战略,为引进高质量外资,也需给予外资适当的优惠政策。但是,未来对外资的优惠政策,不应是给予所有外资同等条件的普惠制的优惠政策,而应根据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地区给予优惠,对有助于促进技术进步、有利于国内企业掌握核心技术、节约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项目给予优惠。

(四)严格遵守加入WTO的有关协议和承诺

按有关开放时间序列表兑现承诺,是遵守加入WTO有关协议和承诺的基本要求。按时间序列表开放,我国至今没有出现推迟开放的失信行为,但常在某些地区和领域出现提前开放市场的情况。

提前开放干扰了内、外资企业对政策的预期,对那些未及时进入的外资产生不公平,也使国内企业过早面对外资竞争,对内资企业也是一种不公平。

(五)加快反垄断立法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加快、跨国公司对华投资不断增加,世界市场的竞争被逐步转移到中国,中国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中国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竞争的压力迫使跨国公司不断以收购合资企业股份、并购本土企业的方式进行资源整合,提高竞争实力。在这种独资化过程中,资本的本性导致垄断行为,这对国家经济安全将产生不利影响。为防止未来出现恶性收购和消除垄断行为,保护弱小的竞争者,形成比较充分的、公平的竞争环境,必须加快反垄断立法,防止垄断发生。这种反垄断立法,并非针对外资,而是针对垄断行为本身,包括内资企业的垄断行为。

【案例】

中国外债规模国家外汇管理局3月3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05年末中国外债余额为2810.45亿美元(不含港澳台地区对外负债),比上年末增加335.53亿美元。国家外汇局同时指出,中国各项外债警戒指标均在国际标准安全线之内。

数据显示,到2005年末,中国中长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为1249.02亿美元,增加6.14亿美元;短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为1561.43亿美元,增加329.38亿美元,短期外债占外债余额的55.56%。

在中国的外债余额中,登记外债余额为1902.45亿美元,贸易信贷余额为908亿美元。

登记外债余额中,中资金融机构、外商投资企业和境内外资金融机构的债务余额,分别为610.76亿美元、505.13亿美元和408.09亿美元。

2005年,中国新借入登记中长期外债246.69亿美元,比上年减少0.7亿美元;偿还外债本金207.51亿美元,增加45.96亿美元;支付外债利息30.82亿美元。减少8.39亿美元。

据初步测算,2005年中国外债偿债率为3.07%,债务率为33.59%,负债率为12.63%,短期外债与外汇储备之比为19.07%,上述债务警戒指标均在国际标准安全线之内。

(案例资料来源:中国外汇管理局网站,2006年6月7日)【案例思考题】

你认为中国目前的外债规模是否适度?为什么?

【本章思考题】

1.我国外债管理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有哪几种?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师玉兴:《国际金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安民:《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知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王潼:《中国国际收支》,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杨志清:《国际税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陈鹤:《论国际环境经济关系》,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