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烹饪美食千古食趣
12018600000095

第95章 借食谈史,一碗羊羹丧宋国(4)

第二天,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赵彦徽等上表声称自己有病,纷纷要求解除兵权,宋太祖欣然同意,让他们罢去禁军职务,到地方任节度使,并废除了殿前都点检和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司。禁军分别由殿前都指挥司、侍卫马军都指挥司和侍卫步军都指挥司,即所谓三衙统领。在解除石守信等宿将的兵权后,太祖另选一些资历浅,个人威望不高,容易控制的人担任禁军将领。禁军领兵权析而为三,以名位较低的将领掌握三衙,这就意味着皇权对军队控制的加强,以后宋太祖还兑现了与禁军高级将领联姻的诺言,把守寡的妹妹嫁给高怀德,后来又把女儿嫁给石守信和王审琦的儿子。张令铎的女儿则嫁给太祖三弟赵光美。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

抗金名将始创金华火腿

金华火腿是浙江金华地区的著名传统食品。相传抗金名将宗泽是火腿的始创人,那么,他是如何发明火腿的呢?

北宋末年,金兵向南入侵,俘获了宋徽宗和宋钦宗。小康王赵构惊慌之余,急忙迁都商丘(今河南商丘),自封高宗。这时,祖籍浙江金华的大将宗泽,看到局势紧张,决心收复失地,就在家乡金华招兵买马。凡所招的士兵们,都用钢针在双颊上刺了“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八个字,被人们称作“八字军”。宗泽所率领的“八字军”,由于作战顽强,收复了大片失土。后来宗泽回到故乡,父老乡亲们热情欢迎宗泽的这些将士们,并赠送大批当地所产的“两头乌”猪肉。

据说这种“两头乌”是金华特有的生猪品种,猪身洁白如雪而头尾黑如乌炭,皮薄肉鲜,肥瘦适当,可是当宗泽命人将这些猪肉装入船舱时,却为难了,这么多猪肉运到河南,要两三个月,不是都会变质了吗?他灵机一动,终于想出了办法,把大量硝盐撒在猪肉上,全部腌渍起来。就这样,将一船船的猪肉运到了目的地。可到目的地时打开船舱一看,雪白的猪肉全都变红了,而且还散发出一股扑鼻的奇香。烧熟后一尝,比起鲜肉更加浓香诱人、美味可口。当宗泽向宋高宗赵构献上这些煮熟的火红异常的“两头乌”猪肉时,赵构大为兴奋。他一面饮着御酒,一边吃着猪肉,对这美味的、红色的肉赞不绝口,说:“这哪里是猪腿,这是‘火腿’,要不,它怎么会这样火红呢!”于是,“火腿”之名就从此流传开来。

从此,金华一带的百姓便争相制作火腿,而民族英雄宗泽也就被人们奉为制作“火腿”的祖师爷了。

宋五嫂的西湖醋溜鱼

醋溜鱼发源于南宋京都临安(今杭州),“西湖醋溜鱼,相传是宋五嫂遗制”。(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

宋五嫂是南宋初年的民间妇女,原籍北宋京师东京(今河南开封),以经营酒肴为业,精于烹饪,尤其擅长制作鱼菜。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大举南侵,都城陷落,钦、徽两帝被掳北去,北宋王朝宣告灭亡。次年,康王赵构在江南建立南宋政权,定都临安。宋五嫂随着难民人流南下,寓居在临安西湖钱塘门外。为维持生计,她重操旧业,张罗开设了一家小酒店,接待东西南北过往客。

临安处东南沿海,近海及西湖中多产各种鲜鱼,男女老少又都喜欢吃鱼,城内外酒楼饭店以鱼所作的菜肴多不胜数。宋五嫂志在创新,经一段时间琢磨试验,以醋为主要佐料,辅之以生姜、大蒜、糖、盐等,烹制了一道色、香、味独特的新颖鱼菜,取名为“醋溜鱼”。

宋五嫂的醋溜鱼一经问世,立时吸引了众多食客,各式人等纷纷慕名而来,店中生意一变兴隆。

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阳春三月风和日丽天,宋孝宗驾幸西子湖畔钱塘门外,把在湖边的生意人召来,询问籍贯、身世及营生,宋五嫂也在其中。当问到宋五嫂时,她道了个万福回话说:“老身乃东京人氏,当年追随先皇到此,已五十载春秋了。”

孝宗见这位满头银丝的老妪一片忠心,深为动容,于是移驾宋五嫂店中少歇。宋五嫂不胜高兴,当即挽袖下厨上灶台,亲自精心烹饪了一盘醋溜鱼奉上,请孝宗品尝。

孝宗平日里吃惯了山珍海味,想不到醋溜鱼皮酥肉嫩鲜美可口,味道好极胜过御膳,啧啧称赞:“真佳肴也!”当下赐与宋五嫂彩缎百匹。

受万乘之主赏赐,宋五嫂的醋溜鱼名气更响,各地纷纷仿制,并作为一大名菜世代相传,杭州的楼外楼、五柳居等,就是因为经营醋溜鱼而数百年久盛不衰。清代番禺举人方恒泰品尝过醋溜鱼一饱口福后,作《西湖》诗大加赞赏,读来觉醋溜鱼顿然生色:

小泊湖边五柳居,当筵举网得鲜鱼。

味酸最爱银刀脍,河鲤河鲂总不如。

“油条”本意炸奸人

油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再常见不过的小吃了,然而,这一平常食品却与历史上的一个反面人物“关系不一般”,此人就是南宋时候的奸相秦桧。

南宋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岳飞被昏君宋高宗召回京师的第二年,秦桧夫妇使用毒计将精忠报国、曾使金军闻风丧胆的岳飞谋害致死。消息传开后,当地老百姓气愤不已。

当时风波亭附近有个名叫王小二的小吃摊主,得知岳飞被秦桧夫妇害死的消息后,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立刻从盆中抓起一块面团,捏成一男一女两个小人,将它们丢进油锅,口里连连喊道:“吃油炸秦桧啦!”众人一听,都拍手称快,一齐拥上来,一边动手帮着做,一边帮着喊,面人炸熟了,他们将其捞起与众人分食,十分解恨。

后来,王小二感到捏面人儿太费事,就用两根面条代替,一根代表秦桧,一根代表他的妻子王氏,并将二者用木棒压一下,扭在一起,下油锅煎炸。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人们仍叫这种食品为“油炸桧”。

由于这种食品制作方便,味道香脆,加之有一种十分解恨的寓意,很多人便来此处购买,小店顿时生意兴隆,应接不暇,而且这种做法很快传到全国各地,一直延续至今。后来,时间长了,人们总觉得一种美味可口的早点冠以“油炸桧”似乎不雅,又因这种食品炸熟后呈长条形状,久而久之,就改称它为“油条”了。

“流浪鸡”立大功

“流浪鸡”是江西地区的美食,历来都受到海内外人士的欢迎。此菜造型逼真,色美肉鲜,是上佳菜肴。

元朝末年,社会走向衰落,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红巾军农民起义席卷大半个中国,逐渐形成了几支重要的起义军相互争夺势力范围的政治格局。公元1363年陈友谅60万大军和朱元璋20万人马激战鄱阳湖。陈友谅水军训练有素,又以大战舰为主力,占有明显的军事优势。在连续战斗中,朱元璋连吃败仗。鄱阳湖一战,陈军大胜,使得朱元璋只有弃船登岸,寻求出路。

连日激战,随行的军士已没有了多少,朱元璋一行人马早已是精疲力竭,行军十分艰难。好在军师刘伯温善于声东击西,他们甩开了敌军主力,逃到比较荒僻却相对安全的地方,暂时驻下歇息。可军中无粮,将士怨声载道。刘伯温只好派遣几个亲兵出外寻找食物,但附近却渺无人烟,怎么办?朱元璋肚饥难忍,悄悄地和刘伯温离开了大队人马,径自沿着羊肠小路向前摸索前行。走了没多久,却惊喜地发现荒坡中有间低矮茅棚,便急忙走了过去。

茅棚外坐着一个老太。刘伯温十分礼貌地问候了一句老太,说明了来意,并掏出许多银两。老太见是仁义之人,不愿收受银两,反倒热情地让客人坐下歇息,自己去给他们准备饭食。原来老太家并没有现成的粮食,只有一群放养的小鸡。老太捉来几只稚嫩的小鸡,迅速除去鸡毛和内脏,放进烧开的水里连续烫了几次,然后快刀斩成鸡块,拌上许多自产的辣椒、大蒜,再撒些盐末,很快做成了一大碗鸡肉美食。朱元璋整整3天未曾正常进食,吃起来备觉鲜美无比。刘伯温也乐得一起分享美味,边吃边说好吃,老太听了很高兴。吃完以后,朱元璋和刘伯温给老太留下一些银两,便告辞了。有了美味果腹,朱元璋精神为之一振,回到残部驻地,又聚拢不少人马,重新杀出一条血路。

大约经过几天的重整旗鼓,已有数万大军。在刘伯温火攻计谋实施中,一举大破陈友谅水军,将其几十只巨大舰船烧得殆尽。陈友谅退兵而去,朱元璋班师而回,后来终于彻底击破各路敌对势力,当上了明朝的开国皇帝。

明太祖朱元璋后来回忆起鄱阳湖之战时,总是念念不忘老太的美味鸡肴。他派人重返故地寻找,虽然不曾找到老太的草棚,却夸赞说那是绝无仅有的“流浪鸡”。后来“流浪鸡”这一说法流传到民间,于是就有了“流浪鸡”这一美味佳肴。

排场奢华皇家膳食

慈禧是中国历代政坛上最讲究吃的女人,其饮食的奢靡程度,令今人惊诧。

清代管理慈禧膳食的机构有内务府下属的御膳房、御茶房、内饽饽房、酒醋房、菜库等。御膳房集中了全国最好的厨工,其中仅御膳房就有正副尚膳、正副庖长以下370余人,仅传膳太监就达20多人。她的私厨西膳房比光绪皇帝的御膳房还大,这西膳房能制作菜肴4000余种,点心400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