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烹饪美食千古食趣
12018600000093

第93章 借食谈史,一碗羊羹丧宋国(2)

鼋羹引起的宫廷血案

公元前605年春秋时期,郑灵公即位不久后,楚国向郑灵公进献一只鼋。郑灵公非常高兴,便令厨子烹煮作羹。正巧,他的两位大臣子公与子家(两人都是郑国的宗室)来朝见。

路上,子公食指大动,于是悄声对子家说:“我这食指可神奇了。以往每次它一动,就表示我有美味可吃,屡试不爽,很灵验!看样子,今天去见国君可能会尝到珍奇美味哪。”

子家听了将信将疑。及至入殿见厨师正解割大鼋,便相视而笑。灵公很奇怪,便问笑什么,子公据实相告。灵公听后暗想:我偏不赐予子公鼋羹,让他的食指不能应验。

于是,鼋羹煮好后,灵公招来许多大臣,将鼋羹赐予他们品尝,独独没有赐子公。子公十分不解。郑灵公看在眼里,不免得意,哈哈大笑。子公尴尬至极,心有不甘的他“霍”地站起来,走到盛鼋羹的鼎边,迅速将食指伸入鼎中蘸食鼋羹后拂袖而去。郑灵公见他胆敢挑衅,顿时暴跳如雷,声称非杀掉子公不可。

子公回家后也怒气难消,又听说灵公要杀他,便与子家密谋,先下手为强,杀死灵公,报了未赐鼋羹之恨。郑灵公因为一个玩笑而遭杀身之祸,这就是一碗鼋羹引起的宫廷血案。

楚庄王绝缨之计

众所周知,楚庄王“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然而最有趣的,还是“绝缨会”,显示了这位春秋霸主非同一般的开阔胸襟。

公元前605(楚庄王九年),楚庄王平息了一场内部叛乱,心里非常高兴。回到郢都,开了一个庆功会。这个宴会名为“太平宴”。君臣兴致很高,从白天一直喝到晚上,还没尽兴。

歌舞毕,已经喝多了的楚庄王把自己的妃子们叫出来为立功的文臣武将们献酒。一国之王的妃子自然不同凡响,只见她们穿梭于烛光暗影之中,恍若仙女下凡。纤纤细手,淡淡体香,不论是文臣还是武将,见此情景,都为之倾倒,几乎不能把持。

突然,一股急风来袭,灯火尽灭,霎时间,宫殿里一片黑暗。混乱之中,有位醉醺醺的武官乘机去拉身边的美人,试图一亲芳泽。不想这位美人,正是楚怀王最为宠爱的许姬,她颇有胆识,逢此变故,不仅没有惊慌,反而顺手牵羊揪掉了武官帽子上的缨饰,这样一来,那位造次的武官酒也醒了,慌忙把手缩了回去,吓得魂不附体。

许姬取缨在手,快步来到庄王前小声告状,要庄王快命人点烛,看看是谁竟敢调戏她。

调戏君王的宠姬,无疑是对君王的羞侮。但庄王想了想,却高声喊道:“切莫点烛!寡人今日要与诸卿开怀畅饮,不用打扮得衣冠齐整的了,大家统统把帽子全摘下来吧!”当莫名其妙的文武官员都把帽子摘下后,庄王才叫点烛。这样,庄王和许姬始终都不知道拉袖子的是谁。

散席后,许姬责怪起庄王来。庄王笑笑说:“今天是我请文武百官来喝庆功酒的,大家很高兴,喝得都差不多了,酒醉出现狂态,这又有什么奇怪呢?我如果按你说的把那个人查出来,显示了你的贞节,却让群臣不欢而散,就都会说我胸怀和度量太小,那以后谁还会为我拚死效劳呢?”许姬听了,十分佩服。

数年后,楚庄王派兵攻打郑国。副将唐狡自告奋勇,愿率百名壮士为全军先锋。唐狡拼命杀敌,使大军一天就攻到了郑国国都的郊外。楚庄王夸奖统率大军的襄老,襄老说:“不是我的功劳,是副将唐狡的战功。”于是,楚庄王决定奖赏唐狡,并要重用他。

唐狡却道:“大王切莫厚赏,只要不治我的罪,末将已感激不尽了!”

庄王问:“为什么呢?”

唐狡磕头答道:“上次‘绝缨会’上,去拉美人手的人便是我呀!蒙大王昔日不杀之恩,末将今日才舍命相报啊!”

庄王大喜,还是重赏了他。

慷慨悲情的“霸王别姬”

“霸王别姬”是我国徐州的古典名菜。“霸王”就是指老鳖,“虞姬”就是指鸡,该肴寓意深长又营养丰富。

“霸王别姬”这道名菜传说和楚霸王项羽与虞姬慷慨死别有关。项羽为秦末汉初盛名昭彰的勇士。他年少时就以力举千斤、膂力过人而威震当时,也有人因此称他为“霸王”。他率领起义军推翻了秦朝后,建都于彭城(即今天的徐州),和汉王刘邦的军事力量形成了对峙局面。

后来,在徐州北郊进行的九里山战役中,刘邦彻底摧垮了项羽主力。项羽大势已去,追随项羽的仅有八百壮士了。项羽爱妾虞姬一直随军征战,她的爱情曾给项羽带来巨大的鼓舞。眼看汉兵将楚霸王项羽重重围困,必置之于死地,项羽哀叹大势已去,慷慨作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大意是说:我力能拔山啊豪气压倒一世,但现在时机对我不利,战事对我不顺,千里马也跑不起来了。马不能行进了我能怎么办呢?虞姬啊虞姬我应该把你怎么安排?虞姬和之:“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意思是说:汉兵已经占领了此地,四面也都是汉兵的歌声,大王要死了,我又怎能好好地活着呢。歌罢自刎而死。项羽见爱妾身亡,痛不欲生。这是一场生离死别的大悲剧。后世艺术家以此为题材,创作了很多关于项羽和虞姬的悲剧故事,受到历代人们的广泛称誉。

享誉徐州的名菜“霸王别姬”就是根据这一段发生在徐州附近的历史名人和历史事件创制出来的。它以造型别致,肉质酥烂,鲜香味美和汤汁醇厚光润而著称,在名肴佳馔里占据了一席之位。

羊肉串的老家不在新疆

在人们的感觉中,只有新疆烤肉串才正宗,才地道。可是烤羊肉串是源于新疆吗?

考古专家在鲁南临沂市内五里堡村出土的一座东汉晚期画像石残墓中发现两方刻有烤肉串的画像石,经研究发现这两幅画中所见的人物形象皆汉人,他们烤的肉串是牛羊肉串。这两幅庖厨图反映出1800年前鲁南民间饮食风俗。

第一石画面宽118.5厘米,高44.5厘米。画面分上下两格。上格刻四组男女人物11人,分坐在床几之上下格是庖厨图;左边吊挂着一条蹄足可见的牛腿,有一人高。右边紧挨着挂着一块肉。再往右是一位戴高冠、长胡子、着花边衣领长袍的男子呈蹲坐状,左手持一把叉状物,上有两串珠状物,正放在三足铁鼎上烤。他的后面有一圆形案板,呈直立圆形,上面还有五粒圆形物体,似为切好的肉块。案左一长方方形物体上也有许多切好的肉块。鼎的右侧站着一位戴小帽、着长袍的年轻人,左手扶鼎,右手持扇煽火。再向右,有一头戴纱帽、长胡子、穿长裙的男子,左手执长刀正剖切一块肉。这人右边的三足桶形器里正煮着一块羊头的肉。其右是一个大酒壶。再往右是位戴高冠,长胡子的男子右手执长刀剖鲤鱼,他身后呈直立状的案板上有一条从正中剖开的鱼。

第二石画面宽121.5厘米,高44.5厘米。左端有一带抽烟器的锅灶,一妇人在灶前烧火,她的身后挂着刀和两条鱼。右边有一妇人躬身沽酒,她背后一男子右手提着酒壶等待盛酒。再往右,一男子左手持两串肉的叉,右手拿把扇煽火,在三足鼎上烤肉串。后面悬挂着动物的腿,羊牛的头以及剖开的羊、鸟。背后一男子牵一狗。最右边是一持长刀的男子,他可能刚完成了牲畜的宰杀工作。

这两方画像石均有烤肉串形象,二者又都有是用两根叉的专用工具串肉,放在鼎上烧烤,并用扇子煽火类似今天新疆人的烤羊肉串。两幅画中的人物,皆汉人。因此,这两幅庖厨图反映的是东汉鲁南民间饮食风俗。

中国生吃鱼的历史

多数人都知道吃日本料理时总会有生鱼片等菜,日本美食中“生吃鱼”富特色而有名,凡异国贵宾或亲朋好友造访,东道主常以之待客,以此为贵。我国的一些中高档饭店、餐馆近年也推出了“鱼生”菜肴,颇受食客青睐。吃生鱼是很刺激的,因为吃时往往配以刺鼻冲喉的绿色芥末,与鲜嫩味美的生鱼片形成强烈的味觉反差,吃起来甚为爽快。

其实据史书记载中国的“鱼生”菜肴历史并不比日本晚。我国最早吃生鱼的年代是在隋朝。隋代鱼生的制作极为考究,有一种“金齑玉脍”鱼生,用鲈鱼切片加橙丝调料拌制而成。相传此菜被苏州的地方官作为东南佳味进献,隋炀帝食后大加赞扬。诗人杜甫很爱吃鱼生,曾有“无声细下飞碎雪”,“放箸未觉全盘空”的诗句来描写唐代厨师加工鱼生的高超刀功和食客们争食的热烈场面。宋代鱼生仍然风行,相传其时扬州城内梅圣俞家有一女佣擅做鱼生,这事被欧阳修知道了,每当他馋瘾来时,总是提着鲜鱼请那位女佣为他做鱼生。宋代的另一位文人陆游也是个鱼生发烧友,他不但喜吃,还喜做,他曾得意地写道:“自摘金橙捣脍齑。”从诗中我们可以知道陆游也会做隋代的“金齑玉脍”鱼生呢!

明代鱼生一肴被诚意伯刘伯温写进《多能鄙事》一文中,他介绍了鱼生的制作方法:“鱼不拘大小,以鲜活为上,去头尾,肚皮,薄切摊白纸上晾片时,细切为丝,以萝卜细剁姜丝拌鱼入碟,杂以生菜、芥辣、醋浇。”自清以来,食鱼生的食俗仍在我国北方的一些地区保留着,小说《夜幕下的哈尔滨》中就有吃生鱼片的描写。而现在食肆可见的广东顺德鱼生,做法与此相仿。

据《后汉书·华陀传》中记载,东汉广陵太守陈登因嗜食鱼生而得了肠道传染病及寄生虫一类的重病,他找了好多医生治病都无效,后来找到神医华陀,才保住了小命。病愈后,华陀叮嘱他不能再食鱼生,岂料陈登病愈后,嘴巴又馋了起来,终因贪食鱼生而一命呜呼。鉴此,现今好此物者不可不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