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烹饪美食千古食趣
12018600000057

第57章 古今佳肴,歪打正着“斩鱼丸”(3)

关于佛跳墙的传说

历史传统名菜佛跳墙,相传源于清道光年间,算来距今有两百多年历史。此菜以十八种名贵主料、十多种辅料互为融合。其原料有鸡鸭、猪肚、蹄尖、蹄筋、火腿、鸡鸭肫;有鱼翅、海参、鲍鱼、干贝、鱼高肚;也有鸽蛋、香菇、笋尖、竹蛏等共三十多种原料与辅料分别加工调制而成。

关于这道菜的来历起源及创始,说法颇多。据费孝通先生记载,有这样几说:

一说,发明此菜者乃一帮要饭的乞丐。这些乞丐拎着破瓦罐,每天到处要饭,把饭铺里各种残羹剩饭全集在一起。据说有一天,有一位饭铺老板出门,偶然闻到街头有一缕奇香飘来,遁香而发现破瓦罐中剩酒与各种剩菜倒在一起。这位老板因此而得启悟,回店以各种原料杂烩于一瓮,配之以酒,创造了佛跳墙。

二说,福建风俗中有一个规矩叫“试厨”。按这规矩,新婚媳妇第一天上门,第二天回门,第三天须到夫家在大庭广众面前试厨,这是对新媳妇治家本领的测试。

相传有一个从小娇惯的女子,不会做菜,出嫁前为即将到来的试厨而发愁。母亲为女儿想尽了办法,最后把家藏之山珍海味都翻找出来,一一配制后用荷叶装成小包,反复叮嘱女儿各种原料的烹制方法。谁知这位新娘到了试厨前一天,慌乱中忘记各种烹调方法。她到了晚上才到厨房,把母亲包好的各种原料一包包解开,堆了一桌无从下手,正在无计可施之际,又听公婆要进厨房。新媳妇怕公婆挑剔,见桌边有个酒坛,匆忙中将所带的原料都装入坛内,动手用包原料的荷叶包住了坛口,又把这酒坛放在了快灭火的灶上。想想明天要试厨,新媳妇生怕自己无法应付,就悄悄溜回了娘家。第二天,宾客都到了,却不见了新媳妇。公婆进厨房,发现灶上有个酒坛,还是热的。刚把盖掀开,就浓香四溢,宾客们闻到香味都齐声叫好,这就成了佛跳墙。

还有一说来自笔记所记。按笔记所记,此菜创于光绪丙子年。当时福州的一位官员,设家宴请当时的布政使周莲。这位官员的内眷是位烹调高手,她以鸡鸭、猪肉同入绍兴酒坛内煨制,上桌后香气扑鼻。周莲品尝赞不绝口,命家厨郑春发仿制。郑春发求教于官员内眷,回来改造原料,多用海鲜少用肉,起名为“坛烧八宝”。

而且据称,这道佛跳墙前后共改换过三个菜名。刚开始叫“坛烧八宝”,后来叫“福寿全”,再后来才叫“佛跳墙”。至于从“福寿全”改为“佛跳墙”,也有两种说法。

一说此菜在聚春园成为佳品后,经常有文人墨客闻名而来。这些文人品尝后,赞叹不已,免不了要以诗助兴。一天有一帮秀才宴饮之余,轮流赋诗。其中一位赋诗曰:“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意思是此菜香味太诱人,连佛都会启动凡心。另一说是此菜启坛后浓香四溢,刚巧隔墙有寺,香气使隔墙和尚垂涎欲滴,于是不顾一切清规戒律,越墙而入,请求入席。

此菜食物多样,软糯脆嫩,汤浓鲜美,味中有味,回味无穷,营养丰富,并能明目养颜、活血舒筋、滋阴补身、增进食欲。

火宫殿的红烧猪脚

清代程兼善说的“争似红楼富家户,猪蹄烂熟劝郎尝”,猪脚富含胶原蛋白,食后使人皮肤细嫩润泽,有通乳腺、健腰、健脚、养血之功,因此猪脚是男女老少的滋补佳品。

湖南小吃摊上的红烧猪脚,其味美,千年不绝;那色,是红亮红亮、油光油光;那香,是“热鏊腾芳”,猪脚本有清香,加之调配料的姜香、葱香、八角茴香、桂皮香、苹果香、干红椒香、酱香,经过一阵长时间的焖烧后,香透入骨入汤入筋肉中。浓浓的香,醇醇的香。那口味那口感,是皮光肉烂,香不腻人。筷子夹起来紧紧的,而一进口啃起来,猪脚皮、猪脚肉、猪蹄筋、猪脚骨头,自然脱离,自然散开。那种滋味,真是“火候足时它自美”。

长沙红烧猪脚能有如此美味,缘于长沙有个好猪种,还有个好厨娘。这好猪种是“宁乡猪”。宁乡猪,为全国地方优良猪种之一,这种猪肉质细嫩,味道鲜香,当地有这样一首歌谣赞宁乡猪:“丝颈葫芦肚,耳落嘴筒齐,稀毛现薄皮,鱼尾后脚直,奶子一斩齐,四脚要撒蹄。”这“撒蹄”的猪,脚当然好吃。也正因为“撒蹄”,猪的足印形如梅花,所以红烧猪脚又称为红烧蹄花。据传,这宁乡猪,还曾得到明朝正德皇帝的称赞。《长沙风物大观》曾这样写道:明朝正德皇帝出巡,行至宁乡,腹中饥饿,便到一农户家中,农民用猪肉款待,皇帝感到猪肉味道极美,龙颜大悦,说,“这猪肉好吃,一天长一斤就好了。”皇帝开了金口,于是生猪长得很快,肉味更美,声誉日盛。

擅烧猪脚的“好厨娘”,则名叫邓春香,生于清末民初。上世纪四十年代苦于生计,邓春香挑一副猪脚担子来到当时庙会热闹的火宫殿叫卖谋生。邓春香烧制猪脚认真。选料所用为猪前脚,毛脚先用煤火烙,后用刀刮去烧焦了的黑壳至黄白,洗净,一劈两开改刀成块。烹料酒焯水去腥,沥水上火炒糖色,下浓汁酱油、葱把、姜、桂皮、八角、干红椒、食盐,大火烧开,移小火瓦缸煨之,烧至汁浓、油色红亮、厚味鲜香。

猪脚味道好,还有一诀窍,就是一次要烧它几十百把斤猪脚。火宫殿小吃专家周建说,因为量多,煨烧出来的猪脚才汁浓味厚。这就是家里红烧一两个猪脚味道稍差一点的原因:量太少。

烹调上的如此讲究,使邓春香的红烧猪脚一举成名,前来尝鲜的客人络绎不绝。消息传开,长沙街头的红烧猪脚摊主们纷纷讨教、仿效。很快,邓春香的红烧猪脚做法便成了一个统一的标准,流传至今。百年老店火宫殿也因此而多了一个当家小吃品种。值得一提的是,时至今日,火宫殿的红烧猪脚在长沙城独一无二,还因邓春香的技术嫡传。上世纪九十年代火宫殿经理的岳母娘便是邓春香的传人,也曾是火宫殿的职工。因为她不仅手艺精湛、人也长得甜润,“美食江湖”之中,人称“邓六摩登”。她烧出来的猪脚色泽红润、肥而不腻。

豫菜一绝套四宝

套四宝是开封的传统菜肴,堪称“豫菜一绝”。这道菜用青花细瓷的汤盆端上,展现在食客面前的是一只体形完整、浮于汤中的全鸭。其色泽光亮,醇香扑鼻。而当食完第一层鲜香味美的鸭子后,一只清香的全鸡便映入眼帘;鸡肉吃后,滋味鲜美的全鸽又出现在面前,最后又在鸽子肚里露出一只体态完整,肚中装满海参丁、香菇丝和玉兰片的鹌鹑。这道原汁原味,柔嫩润滑,色泽光亮、型整不散的菜,被称作豫菜里的一绝——套四宝。这道称绝的菜,绝就绝在四只层层相套的全禽,个个通体完整又皮酥肉烂,从小鹌鹑到大鸭子相互裹缠,却吃不出一根骨头来。

在全国各个菜系中,豫菜占有一定的位置,其中套四宝正是豫菜之中的一个代表作。“宁吃飞禽四两,不食走兽半斤”。本来鸡、鸭、鸽子、鹌鹑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经各地名师高厨过手可分别煎、炒、烹、炸、烧、熏、蒸、氽出为上千道美馔佳肴。以豫菜风味的整鸡整鸭而论,有八宝鸭、冬宫鸭、清蒸鸭、料子鸭、河南烤鸭与贵妃鸡、太白鸡、筒子鸡、盐焗鸡、鸳鸯鸡、香酥鸡、鲜味鸡、黄焖鸡、清炖鸡以及道口烧巯等不下十种。以鸡鸭鸽加工的各种块、段、条、片、丝、丁、蓉、脯与胗、翅等,更是名目繁多,数不胜数。然而,集两三禽为一体烹制菜肴的,却为数不多。偶然有人提到三套鸭、套三环等,能做的也很少。真正把四只禽加在一起更是为数寥寥。

套四宝味道称绝,选料要精,加工要细,经宰杀、褪毛、掏取五脏的初加工后,最为复杂的是剔除骨架。一般的说鸡鸭较为好剔,鸽子鹌鹑骨头难除。易骨时要聚精会神,手持锋利小刀,有如进行一项精心的艺术雕刻。要求剔出的骨架块肉不剩,剔后的皮肉滴水不漏。“套四宝”的套是个关键,这需要鸭、鸡、鸽子、鹌鹑首尾相照,身套身,腿套腿。诀窍是,在给加工洗净的鹌鹑肚里填充海参蘑菇配料后,用竹针把破口插合,在开水锅中焯一下。这不仅清除血沫,更主要的是使皮肉紧缩,使便于在鸽子腹内插套。鸽子套进鹌鹑后,仍要在锅中开水焯一下。然后再向鸡腹插套。同样焯过的鸡再向鸭腹填充,最后成了体态浑圆,内容丰富的四宝填鸭。再配以佐料,装盆加汤,上笼蒸熟,从里到外通体酥烂,醇香扑鼻,端盆上桌。

广东传统大菜烧乳猪

烧乳猪是传统食品的一种。制法是将二至六个星期大,仍未断奶的乳猪宰杀后,以炉火烧烤而成。世界不同的饮食文化中都有烧乳猪这种菜色。中国在西周时相信便已有食用烧猪。当时八珍之一的“炮豚”相信便是指烧猪。在西方,古罗马的传统菜谱中亦有烧乳猪一项。现今的中国菜中以粤菜的烧乳猪最广为流传;而在西方国家中,葡萄牙及西班牙俱以烧乳猪为特色菜。

烧乳猪在广东已有超过二千年的历史。在南越王墓中起出的陪葬品中,便包括了专门用作烧乳猪的烤炉和叉。在清朝时,粤菜的烧乳猪更被选入为“满汉全席”的菜色之一。现在烧乳猪是广东烧味其中一种。一般的制法是以重约五公斤的乳猪,宰杀后在腹部剖开,取出肋骨,放入特制烧烤叉撑开,放入烤炉烤成。如果烧烤时用慢火,烧出的乳猪猪皮光滑,称之为光皮。亦可以用猛火烧烤,其间在猪皮涂上油,令猪皮成充满气泡的金黄色,即为“麻皮乳猪”。乳猪的特点包括皮薄脆、肉松嫩、骨香酥。吃时把乳猪斩成小件,因肉少皮薄,称为片皮乳猪;有时点上少许“乳猪酱”以增加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