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烹饪美食千古食趣
12018600000034

第34章 治食名人,“天下第一羹”彭祖(2)

附:后人对伊尹的评价

伊尹的一生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多方面都做出过卓越贡献。《汉书·刑律志》伊、吕并书,称赞其治国和军事才能。杜甫诗云:“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也是从这个角度评价伊尹的;苏东坡著《伊尹论》则更从政治角度称赞他是“辨天下之事者,有天下之节者”。夸赞他不以私利动心,“故其才全,以其全才而制天下,是故临大事而不乱”。当代的教育史家毛礼锐、沈灌群等称他“在帝王教育方面堪称典范,在殷代政治舞台上,也是一名重要角色”。在今嵩县元圣祠题诗云:“五谷丰登时不碱,亿万斯年存古迹。”伊尹的名字和他对历史的贡献将继续留传千古。

易牙:精做菜,善逢迎

易牙,又叫狄牙,春秋时代的著名厨师。他是齐桓公宠幸的近臣,用为雍人。雍,古文作饔,是早餐、晚餐的意思。易牙作为雍人,就是专管料理齐桓公饮食的厨师。他擅长于调味,加上善于逢迎,所以很得齐桓公的欢心。

易牙好调味,很善于做莱。王充《论衡·谴告》说:“狄牙之调味也,酸则沃(浇)之以水,淡则加之以咸,水火相变易,故膳无咸淡之失也。”即易牙通过水、咸(盐)、火的调和使用,做出酸咸合宜,美味适口的饭菜来。旧彭城(今江苏徐州)流传有诗:“雍巫善味祖彭铿,三坊求师古彭城。九会诸侯任司庖,八盘五簋宴王公。”

做为一个厨师,易牙对于味道有惊人的鉴别力。传说孔子曾经说过,即使将淄水、渑水两条河中的水混合起来,易牙也能够分辨出来。可见易牙味觉特别敏感,厨技之高超,连孔子都倍加推崇。《临淄县志·人物志》记载:“易牙善调五味,渑淄之水尝而知之。”孟子也说:“口之于味,有同嗜者也:易牙先得我口之所以嗜者也……至于昧,天下期于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

易牙作为厨师,最有名的是杀子烹献的故事。齐桓公对易牙的烹饪颇为赞赏,但日子一久,也难免会产生落入俗套的感觉。一次,桓公对易牙说:“山珍海味我都吃腻了,只是没吃过人肉,你如此会做菜,知道怎么烹制人肉吗?味道如何?”桓公本是无心的戏言,易牙却把这话牢记在心。后来他把自己的幼子杀了给桓公作人宴,桓公吃了,觉得鲜嫩无比,便询问易牙“此系何肉”,易牙哭着说“乃臣子之肉,献于大王尝鲜”。桓公得知易牙杀子为自己食,认为易牙爱他胜过亲骨肉,从此宠信易牙。

易牙“杀子以适君”,屡被后人唾弃,但作为厨师,他却为中华民族的饮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易牙与齐国彭城(今徐州)渊源很深,齐国菜是我国最早的地方风味菜,后来成为中国的四大菜系之一(鲁菜),以其味鲜咸脆嫩、风味独特、制作精细享誉海内外。易牙对鲁菜的形成无疑是有功的。

后世人撰写食经之类的作品,托名易牙也很常见。例如:明代人韩奕,曾经以造、脯、蔬菜、笼造、炉造、糕饼、斋食、诸汤和诸药八类内容编成一书,书名就托称为《易牙遗意》。另外,明代人周履靖著《续易牙遗意》,也是托名的仿古食经之作。

附:

易牙发现,削山芋时手会被山芋的皮刺激得奇痒难忍,他通过多次实践终于找到了一个解除发痒的办法:在削山芋之前先咬一口,嚼一嚼,就不会再痒了。

有道叫鱼腹藏羊肉的名菜,出自山东,相传由易牙所创。北方水产以鲤鱼为最鲜,肉以羊肉为最鲜,此菜两鲜并用,互相搭配,咸菜色泽光润,外酥里嫩,鲜美异常。我们注意到“鲜”字即由“鱼”和“羊”字合成,据说得自这道佳肴。

梵正:才情出众的女厨师

在历代饮食烹饪名厨中,女厨师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位,其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要算是1000多年前五代十国时的女僧厨梵正了。

梵正以创制《辋川小样》风景拼盘而驰名天下。辋川小样是用脍、肉脯、肉酱、瓜果、蔬菜等原料雕刻、拼制而成。拼摆时,她以王维所画辋川别墅20个风景图为蓝本,制成别墅风景,使菜上有风景,盘中溢诗情。宋代陶谷在《清异录·馔羞门》中备加夸赞:“比丘尼梵正,庖制精巧,用鲊脍脯,醢酱瓜,黄赤色汁成景物,若坐及二十人,则人装一景,合成辋川图小样。”

梵正拼“辋川图小样”,实非易举。她不仅要拼二十只独自成景的小冷盘,且彼此都要有机地构成“辋川别墅”的迷人风光,再是要用的原料是腌鱼、干肉等物,没有精巧的艺术构思和精湛的刀工,是做不到的。可见,梵正的确是个文化修养颇深,而又技艺超群的才女厨师。

膳祖:唐朝一代女名厨

膳祖是唐朝一代女名厨,唐朝丞相段文昌的家厨。“膳祖”并非她的真名字,只因地位高,被尊为“膳”食之“祖”,成就了千古事业。段文昌对饮食很讲究,曾自编《食经》50章。因他曾被封过邹平郡公,当世人称此书为《邹平郡公食宪章》。段文昌府中厨房题额叫“炼珍堂”,出差在外,住在馆驿,段文昌便把供食的厨房叫“行珍馆”。主持“炼珍堂”和“行珍馆”日常工作的就是膳祖,她对原料修治,滋味调配,火候文武,无不得心应手,具有独特本领。段府40年间,这女厨师长从100名女婢只选中9名传艺。段文昌的儿子段成式编《酉阳杂俎》,里面的吃食就是出自他们家那位女厨师所做的饮食。

刘娘子:中国的“大长今”

刘娘子是南宋高宗宫中女厨,历史上第一个宫廷女厨师,称为“尚食刘娘子”。据《春渚纪闻》载:宋高宗宫中有位名为刘娘子的女厨师,在赵构没当皇帝之前,她就在藩府里做菜了。无论主人想吃什么菜,她都能很快烹制成熟后端到餐桌上,而且色香味俱佳。

赵构登基后,就让刘娘子主管自己的膳食。但按照宫廷规定,主管皇帝御食的负责官员叫尚食,是个五品大官,只能由男人担任。刘娘子也以身为女流之由,拒绝担当此官。虽然刘娘子没有任何官职,可依然是御膳房里的名厨,皇宫里的人也都尊称她为“尚食刘娘子”,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著名的宫廷女厨师。

由于刘娘子的影响力,当时颇为流行女厨师。在南宋后期,某知府雇用一位来自京都临安的厨娘,其派头十足,上下班时须以“回轿接取”。这位厨娘曾为知府烹制五份“羊头签”,合用羊头十个,只剔留羊脸上肉,剩下的全部抛在地上,还振振有词地说:“这都不是贵人所吃的。”五斤葱则仅“取条心之似韭黄者,以淡酒、酰浸喷,余弃置了不惜”,然而她做出的羊头签等菜肴,确实美味,史书记载,“馨香脆美,济楚细腻,难以尽其形容,食者举箸无赢馀,相顾称好”。

董小宛:巧夺天工万种情

董小宛名白,字青莲,又名宛君,金陵(现南京)人,生于明天启四年(1624年)。崇祯十五年(1642年),这位“金陵八艳”才女委身冒辟疆为妾,栖隐如皋水绘园。

董小宛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家厨,她所烹制的菜肴不仅注重香、味等内在质量,也重视成菜的外观和颜色,一些极普通的素菜,在她的精心选料和搭配下,不论是蒲藕芦蕨,还是枸蒿蓉菊,都能“芳旨盈席”。史载董小宛自制食品“醉蛤如桃花,醉鲟骨如白玉,油鲳如鲟鱼,虾松如龙须,烘兔酥雉如饼饵”。冒辟疆在《影梅庵忆语》中也盛赞夫人的手艺:“火肉久者无油,有松柏之味;风鱼久者如火肉,有麋鹿之味。”火肉就是火腿。由于制作得法巧妙,吃起来既保健,又别有风味,时人誉为“董菜”。

在董小宛所著《奁艳》中,所记“菜谱”犹如“诗诀”。比如:“雨韭盘烹蛤,霜葵釜割鳝;生憎黄鲞贱,溺后白虾鲜。”这是说,文蛤乃天下第一鲜,但其爆炒时选用的配菜,以雨后嫩韭为最佳。李时珍称韭菜“乃菜中最有益者”。俗谚“小暑黄鳝赛人参”。但是“小暑”时节有限,为不失“赛人参”的滋味,董小宛承袭了苏州名肴“炒鳝糊”的特点,选择了经过霜打过的葵菜,并且干藏四季备用。至于白虾,虽属南黄海一鲜,但要挑清明节前所产,生炝后淋上陈元酒,方能“腥中渗香”,还略带黄鲞的酥脆感。

“鱼(余)肚(杜)白鸡”为“董菜”的又一力作。当年董小宛求教于余淡心、杜菜村、白仲三位名厨,按照他们的指点选定新生母鸡,脱骨后填入水发鱼肚,用炒锅久炖后,汤清如水,色白呈素,其口感浓郁,鸡鲜嫩,肚糯胶,颇具扬州风味。曾有谐诗云:“余子秦淮收女徒,杜生步武也效尤。白君又把尤来效,不道今日总下锅。”

跑油肉是董菜中鼎鼎大名之作。选择肥瘦均匀的带皮肋条猪肉,刮洗干净,切成长方形块子,入开水锅,加葱姜黄酒煮片刻,取出,漂洗,再入锅煮至八成熟,揩干净水分,趁热将皮抹上糖色,进八成热的花生油内煎炸,待肉皮起泡,呈红色时取出冷却,改切薄片,要求每片半厘米厚,长一寸半,宽一寸,码于大碗内,加黄酒、酱油、糖、葱、姜适量,上笼蒸得酥烂。挑出葱姜,滗出汤汁,扣于盘内。将汤汁浓缩,勾芡浇于肉面,盘周围上爆炒的豌豆苗或绿色蔬菜。其肉色泽似虎皮,质地酥烂,醇香味美,俗称虎皮肉,又称“董肉”。《淮扬拾遗》中记述抗清名将史可法这样评述“董肉”:“肥而不腻,咸中渗甜,酒味馨香,虎皮纵横。”这位水绘园的座上客品尝后赞不绝口。

董小宛天资聪颖,又好学、善学,她仔细考证食谱,偶遇名厨奇异的烹饪方法,就虚心求教,然后又以她的聪明加以精巧的变化做出来。所谓“董菜”,实质就是经过董小宛妙手改造加工过的乡土名菜。它不仅要求炒、烧、溜、炸、爆、煮、熬、焖、煨等恰到好处,还结合川菜、粤菜、淮扬菜的众长,选料配方十分考究、严格。这位一代才女,曾以“善作海疆风熏之味”而名噪一时,大文人、礼部侍郎钱谦益曾以诗赞曰:“珍肴品味千碗诀,巧夺天工万种情。”

附:

董糖是董小宛制作的零食小吃的代表作。以上等白面、纯净饴糖、去皮芝麻、花生仁、椒盐、玫瑰、桂花等制作的色白微黄的酥糖,切成长五分、宽三分、厚一分的小块,入口易化,老少咸宜,食之满口生香,食后回味久长。据说,一次史可法路过如皋造访水绘园,女主人特地拿出银锅、银铲亲自操作,精心制作出一块块独特风味的酥糖款待贵宾,并多做了两箱酥糖请客人带回去犒劳将士。这位抗清名将连连谢道:“此去扬州,如能获胜,我一定派人来学做此糖,取名董糖,遍飨全军。”“董糖”之名,盖源于此。清《崇川咫闻录》云:“其精美,首推董糖。董糖,冒巢民妾董小宛所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