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性格决定命运:论幼儿领导性格的培养
11886200000007

第7章 性格理论(3)

卡特尔首先将特质分为独特特质和共同特质(相对于奥尔波特的个人特质和共同特质)。他认为共同特质是用因素分析法得到的共同因素,共同因素指人类所有社会成员所共同具有的特质;独特特质是用因素分析法得到的独特因素,独特特质指单个人个体所具有的特质。虽然社会所有的成员都具有某些共同特质,但共同特质在社会各成员身上的强度是不同的,即使同一个人身上的共同特质在不同时间里在强度上也是不相同的。个体的各种特质随环境的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的强度,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里由于环境变化,使特质在强度上表现不同。卡特尔与奥尔波特不同,他重视共同特质的研究,而不重视对独特特质的研究。

卡特尔及其同事经过长期的研究,确定16种根源特质,并据此编制了16种个性因素问卷来测定每一个人的特质。卡特尔认为,在根源特质中,有些特质是由遗传决定的,称为体质特质;有些特质是环境决定的,称为环境形成特质。例如,因素(乐群性)是体质特质;因素Q1(实验性是环境形成特质)。卡特尔指出:一个根源特质不可能既归因于遗传,又归因于环境,而是非此即彼,只受一个方面的影响。16种根源特质有些是由遗传决定的,有些是文化决定的。

卡特尔认为能力特质是决定和个人如何有效地完成某一任务的特质,它是个性的认知表现。智力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能力特质。气质特质是描绘一个人在接近他的目标时如何行动的特质。它决定了一个人的一般“风格与节奏”,决定一个人的行动是温和的,不定期是暴躁的,决定一个人的情绪色彩,是个性表现。卡特尔认为气质特质属于体质根源特质。动力特质使人朝着某个目标行动,它是个性的动机因素。卡特尔又从动力特质中区分出来本能特质和习得特质等。卡特尔认为:本能特质和习得特质都是趋向于事物的动机倾向,只是来源不同。本能特质是与生俱来的,习得特质是由环境塑造的。

(三)艾森克的特质理论

艾森克是出生于德国的英国心理学家,以研究个性而著称,亦是一个著名的特质论者。他运用精神病临床诊断、问卷测验、客观性动作测验、身体测量等各种可能的方法收集人格素材,并对这些材料进行因素分析,提出了他独特的个性理论。

艾森克和同事威尔逊(G.D.Wilson)等人对人格维度作了深入研究。他指出维度代表一个连续的尺度,每一个人都可以或多或少地具有某种特质,而不是非此即彼,通过测定,每一个人都可以在这个连续尺度上占有一个特定的位置。他曾提出五个维度(外内向、情绪性、精神质、智力和守旧性——激进主义),但主要的维度是三个。他认为外内向、情绪性和精神质是个性的三个基本维度,这不仅为数学统计和行为观察所证实,而且还得到实验室内许多实验的证实。他在《个性的科学研究》一书中指出:“到目前为止所得出的维度都近似互相垂直,但在适当的时候,无疑是会分离和派生出其他的维度。”艾森克对人格维度的研究受到各国的心理学家重视,并且已广泛地应用到医疗、教育和司法等领域。

1、外内向

艾森克的外内向与荣格的外内向含义不完全相同。多年来他对外内向维度作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许多创造性成果。外向的人不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难以形成条件反射,在个性上具有情绪冲动和难以控制、好交际、善社交、渴望刺激、冒险、粗心大意和爱发脾气等特点。外向的人从外表上看上去似乎是不大可靠的人。内向的人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非常容易形成条件反射,在人格上具有情绪稳定、好静、不爱社交、冷淡、不喜欢刺激、深思熟虑,喜欢有秩序的生活和工作、极少发脾气等特点。内向的人从外表上看似乎是一个略带悲观色彩而可靠的人。

艾森克把外内向这一个性维度与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联系,得出外向的人兴奋过程强度弱,发生慢,持续时间短,因此难以形成条件反射;内向的人兴奋过程强度强、发生快、持续时间长,因此容易形成条件反射。一种非常有趣的螺旋后效实验也表明了外内向与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有关。人们注视了一个转动的螺旋,注视一定时间后螺旋停止转动,这时会看到与螺旋运动相反方向的运动现象。这在心理学中称为螺旋后效。艾森克等人发现向性不同的人,螺旋后效的持续时间有明显差异,越是外向的人螺旋后效时间越短。这是由外向的人的兴奋过程的特点所决定的。

1976年雷维尔等人(Revelle,Amaral&Turriff)作了一项研究,他们推论内向的人在正常条件下,大脑皮层已经具有高度的兴奋水平,如果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兴奋水平,那么就会降低被试的工作效果。外向的人在正常条件下,大脑皮层兴奋水平相对较低,若提高他们的兴奋水平,就会提高被试的工作效果。实验结果支持了艾森克的观点。内向的人在做言语能力倾向测验时,在放松的条件下(如不限制时间),他们得分高;但是给他们服用提高大脑皮层兴奋性的药物(如咖啡因)或在时间上加以限制,他们的得分就急剧下降。而外向的人,则大不相同,他们在放松的条件下得分低,在时间压力(时间上加以限制)和兴奋性药物作用下,他们的得分就会提高。

外向的人追求刺激,内向的人回避刺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发现这种情况,外向的人一般喜欢吃刺激性和口重的食物,他们抽烟多喝酒也多,参加冒险性的活动,他们的性行为和恋爱也多。外向的人和内向的人在审美活动方面也有显著差别,外向的人一般喜欢深色,内向的人一般喜欢淡色。在药物作用方面,兴奋剂的作用相当于内向者的人格特点,抑制性药物的作用相当于外向者的人格特点。

2、神经质(Neuroticism)

神经质又称情绪性。艾森克指出,情绪不稳定的人,表现出高焦虑。这种人喜怒无常,容易激动。情绪稳定的人,情绪反应缓慢而且轻微,并且很容易恢复平静。这种人稳重、温和,并且容易自我克制,不易焦虑。当外向性和情绪不稳定性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时,很容易在不利情境中表现出强烈的焦虑。艾森克进一步指出:情绪性与植物性神经系统特别是交感神经系统的机能相联系。

外内向和情绪性这二个维度,不是臆想出来的,已经得到证实。近年来,卡特尔和吉尔福特等人的研究都强有力地支持这两个互相垂直的维度。艾森克指出:现在有理由说,在实验研究中几乎完全同意在人格测量描述系统中这两个因素处于醒目和稳定的地位。艾森克认为外内向和情绪性是两个互相垂直的维度。以外内向为纬,情绪性为经,组织起他认为是基本的32种特质。并且与古希腊的四种气质类型相对应,成为许多个性心理学家所赞同的个性二维模型。

个性类型

气质类型

稳定外向型

多血质

稳定内向型

粘液质

不稳定外向型

胆汁质

不稳定内向型

抑郁质

稳定外向型包括;善交际、开朗、健谈、易共鸣、随和、活泼、无忧无虑、领导力8种特质;稳定内向型包括:被动、谨慎、深思、平衡、有节制、可信赖、性情平和、镇静8种特质;不稳定外向型包括:敏感、不安、攻击、兴奋、多变、冲动、乐观、活跃8种特质;不稳定内向型包括;忧郁、焦虑、刻板、严肃、悲观、缄默、不善交际、安静8种特质。如果一个人在活泼的特质上得分高,就可以认为这个人属于稳定外向型;如果一个人在有节制的特质上得分高,就可以认为这个人属于稳定内向型。艾森克指出:特定的个性维度的结合与特定的行为类型相联系。如,情绪不稳定与内向维度相结合可能会出现焦虑不安的人格问题;情绪不稳定与外向维度相结合可能会出现进攻好斗等行为问题。

3、精神质(Psychoticism)

精神质又称倔强性,并非暗指精神病。研究表明,它在所有的人身上都存在,只是程度不同,但是,如果个体表现出明显的精神质,则容易导致行为异常。在精神质项目上得高分,表现倔强、固执、粗暴强横和铁石心肠的特点;低分表现温柔心肠的特点。精神质强烈的人,性情孤僻,对他人漠不关心,心肠冷酷,缺乏人性,缺乏情感和同情心,是令人讨厌的孩子,对周围的人和动物缺乏怜悯,攻击性强,甚至对很亲密的人,也会常常表现出恶意。

艾森克不仅采用特质的概念,而且还采用了类型学的观点。在心理学史上,墨菲和詹生(Jensen)都试图把特质论和类型论统一起来,他们认为,个性类型是由特质之间必要的联系所构成。艾森克则认为特质是观察到的个体的行为倾向的集合体,类型是观察到的特质的集合体。他把人格类型看作某些特质的组织。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在特质和类型关系上,艾森克解决得相当出色。他在对个性进行广泛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个性层次模型。

人的行为分为:类型、特质、习惯性反应和特殊性反应四个水平。外向或内向是上位概念,特质是下位概念,在特质之下又有习惯性反应和特殊性反应。

特殊性反应水平(Specific response level)。这是个体在一次实验性试验时的反应或对日常生活经验的反应,可能是个体的特征,也可能不是个体的特征。

习惯性反应水平(habitual response level)。这是在同样环境中可以导致再次发生的特定反应,如重复实验就会产生同样的反应;如果生活情景重新出现,有机体会以相似的方式反应。

特质水平(trait level)。这是对观察一些不同的习惯反应的相互关系基础上得出来的。

类型水平(type level)。这是通过对观察一些不同特质的相互关系基础上得出来的。

因素分析是为了发现为数最少的独立因素或独立变量,这些因素能对心理特征进行描述和分类。艾森克提出四种不同类型的因素:普遍因素(general factors)。这些因素对所有的试验都是共有的;群因素(group factors)。这些因素在某些试验中共有的,在另一些试验中并不出现。特殊因素(specific factors)。在特殊情况下才出现的因素。误差因素(error factors)。只有在某一偶然机会才出现的因素。行为的四种水平和四种类型的因素是一致的。

)第二节 精神分析的性格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之一。该理论是在治疗精神障碍的实践中产生的,后来成为一种强调无意识过程的心理学理论,有时称为“深层心理学”。创立者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产生是19世纪末奥地利社会经济、政治条件及社会生活的产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产生还有其深刻的思想文化渊源,促使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产生更直接的原因是心理病理学研究的成果与发展。

一、弗洛伊德的性格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意识有意识和无意识之分,意识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是人能体验到的部分;而无意识是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与本能有关的欲望部分。这些欲望和冲动因受到禁忌和法律等的控制而压抑到意识之下,虽然不被意识但未被泯灭,仍在不断活动,随时有可能被召回到意识之中,这可召回的部分就是处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前意识。人被压抑的欲望以性欲为主,弗洛伊德认为性的后面有一种潜在的力量促使人去寻求一种不受约束的快乐或快感,他称之为“力比多”。“力比多”是人的本能能量,是人做出一切行为和人格发展的源动力,个体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与性欲有密切关系。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构成。本我(id)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部分,从出生之日起即已存在。构成本我的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如饥、渴、性三者均属之。本我中之需求产生时,个体要求立即满足,因此从支配人性的原则来说,支配本我的是唯乐原则。例如婴儿每当感到饥饿时就要求立刻喂奶,决不考虑母亲有无困难。自我(ego)是个体出生后,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中分化发展而产生,由本我而来的各种需求,如不能在现实中立即获得满足,他就必须迁就现实的限制,并学习到如何在现实中获得需求的满足。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支配自我的是现实原则。此外,自我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对本我的冲动与超我的管制具有缓冲与调节的功能。超我(superego)是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是由于个体在生活中,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超我有两个重要部分:一为自我理想,就是要求自己行为符合自己理想的标准;二为良心,是规定自己行为免于犯错的限制。因此,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支配超我的是完美原则。

人格发展的顺序,依次分为五个时期。其中前三个时期是以身体的部位命名。原因是在六岁以前的个体,其本我中的基本需求,是靠身体上的部位获得满足的。因此这些部位即称性感带区。佛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中,总离不开性的观念,所以他的发展分期解释,就被称为性心理发展期。

1、口腔期(oral stage,0~1岁)

原始欲力的满足,主要靠口腔部位的吸吮、咀嚼、吞咽等活动获得满足。婴儿的快乐也多得自口腔活动,此时期的口腔活动若受限制,可能会留下后遗症等不良影响。成人中有所谓的口腔性格,可能就是口腔期发展不顺利所致。在行为上表现贪吃、酗酒、吸烟、咬指甲等,甚至在性格上悲观、依赖、洁癖者,都被认为是口腔性格的特征。

2、肛门期(anal stage,1~3岁)

原始欲力的满足,主要靠大小便排泄时所产生的刺激快感而获得满足。此时期卫生习惯的训练,对幼儿而言是重要关键。如管制过严,可能会留下后遗性的不良影响。成人中有所谓的肛门性格者,在行为上表现为冷酷、顽固、刚愎、吝啬等,可能就是肛门性格的特征。

3、性器期(phallic stage,3~6岁)

原始欲力的需求,主要靠性器官的部位获得满足。此时幼儿喜欢触摸自己的性器官,在性质上已算是“手淫”的开始。幼儿在此时期已能辨识男女性别,并以父母中之异性者为“性爱”的对象。于是出现了男童以父亲为竞争对手而爱母亲的现象,这现象称为恋母情结,同理女童以母亲为竞争对手而爱恋父亲的对象,则称为恋父情结。

4、潜伏期(latent stage,7岁至青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