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读《论语》,悟管理
11380800000061

第61章 有所为,有所不为

鱼和熊掌难以兼得,在企业经营中,企业家要学会放弃与抉择,多在大利和安全上下工夫,在决策上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在《论语·子路》篇中,孔子说:“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有所不为”这四个字,蕴含智慧,哲理颇深,小到做事,大到做人,小到经营企业,大到经营国家,莫不如此。

孟子曾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明代吕坤也认为“有所不为,为必成”。其意是说“为”与“不为”乃一对矛盾,“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方能“为必成”;反过来说,如果不分主次、轻重、缓急,不讲条件,不顾后果,单凭主观愿望,什么事都想“为”,势必“无为”又“无成”。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不可能什么都想得到而又什么都不想失去。你必须学会选择,学会放弃。这就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以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实力,足可以买下纽约,去做房地产老板。但是他只关注自己的操作系统和软件的研究和开发,而不被市场中的暴利行业所诱惑。有位投资专家评论得妙:“比尔·盖茨聪明的过人之处,不仅在于他知道做什么,而且在于知道不做什么,知道应该放弃什么。”

“有所为,有所不为”,做人如此,做企业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有所为,有所不为”,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就是在经营中要突出主营业务和工作重点,明确什么是企业应该花大力气做好的,什么是企业所不该涉足的。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中审时度势,进退自如。也惟其如此企业才能规避经营风险,获得良性发展。反之则会险象环生,危机四伏。

曾经名噪一时的巨人集团本来是靠开发信息技术产品起家的,取得了很大成功,积累了一定资本。集团总裁史玉柱雄心勃勃,以IBM公司为追赶目标,誓做中国蓝色巨人。其最初对企业的定位是比较正确的,但在随后的发展中,却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新行业、新产品的开发上,一会儿建巨人大厦,投身房地产业,一会儿进军自己并不熟悉的生物制剂领域,虽然小有斩获,但由于其发展逐渐脱离了原有的轨迹,无法形成自身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最终负债累累,进退维谷。曾经风光无限的巨人轰然倒下,留给人们的只有惋惜。

“有所不为”是让企业经营者学会放弃,“有所为”是帮助企业管理者发现那些给企业带来大部分利益的重要因子。

1964年10月,日本松下电器公司总裁松下幸之助分析方方面面的情况,决定停止大型电子计算机的开发生产。这以前,松下电器公司的通信部已经为此项工作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并且已经试制成功了该项产品。但是,大型计算机的市场前景却不容乐观,需求量极少。鉴于这种情况,松下幸之助决定及时放弃这个项目。拟议一经发布,顿时舆论哗然,来自内部、外部的不同意见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大家的一致意见是:花费5年时间、耗资10多亿日元的项目就如此放弃,得不偿失。要放弃,日本国内7家生产厂家中的另外6家也可以放弃,又何必是松下公司首先放弃呢?

来自外部的舆论则更有许多猜测,认为松下公司要么是技术跟不上,要么是财政赤字才放弃这个项目的。就连一些久经沙场的高级职员,对松下幸之助的拟议也持怀疑态度。当时,松下幸之助的困扰和烦恼是相当多的,但他顶住各种意见和舆论,毅然停止这个没有前途的项目,把人力、物力、财力用到其他方面。后来的事实证明,松下幸之助的这个决策是正确的。因为此后,世界上几个名厂包括独联公司、电器公司、西门子公司等也都纷纷停止生产大型电子计算机。

为什么松下公司已花了5年时间、投入了10多亿日元资金进行开发,眼看就要收获了,偏偏放弃不干呢?

原来,松下幸之助发现,电脑市场的竞争日趋白热化,仅在日本就有富士通、日立等公司在做最后的冲刺,如果此时松下公司再加入,也许会生存下来,但也有可能导致全军覆没,这就等于拿整个公司下赌注。因为松下公司的大型计算机项目在接下来的科研、生产以及市场推广方面还需要投入近300亿日元,虽然放弃损失了10多亿日元,但是这个决定避免了300亿日元的损失。这个决定使松下公司更加专注于对电器和通信事业的发展,使松下公司逐步成长为当今世界的电器王国。

“有所不为”可以让企业轻装上阵,更加理性地进行盈利模式的选择、项目选择以及制度选择,是企业战略的重要工具。

鱼和熊掌难以兼得,在企业经营中,企业家要学会放弃与抉择,多在大利和安全上下工夫,在决策上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就要求管理者能辨别轻重,分清主次,该干的好好干,不该干的绝对不要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