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读《论语》,悟管理
11380800000037

第37章 不耻下问,虚心向下属学习和请教

放下架子,虚心向下属学习和请教,不但可以赢得下属的爱戴,更重要的是,他们是最了解企业情况的人,是最能向管理者传道、授业、解惑的人。

孔子被人们尊为“圣人”,他有弟子三千,大家都向他请教学问。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心向别人求教。有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人学习和发扬他的这种好学精神,特地赐给他一个“文”字的谥号,人们便尊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有个学生名叫子贡,也是卫国人。子贡认为孔圉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好,不应该得到那样高的评价。有一次,子贡问孔子:“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意思是“卫君为什么要赐给孔圉‘文’的谥号呢?”孔子回答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子又聪明灵活,而且经常向地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一点儿也不觉得不好意思,所以才赐给他一个‘文’字的谥号。”经孔子这么一解释,子贡方才服气。

“敏而好学”对我们来说,似乎较容易做到一些,无非就是聪明并且勤奋学习罢了,这方面的典型有悬梁刺股、凿壁借光等。而“不耻下问”则是要敢于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这就不是好不好学的事了,它还牵扯到虚荣心、自尊心等问题,所以要做到就不那么容易了。

唐代的李相有一次读《春秋》,中间念错了一个字,站在旁边的小吏皱了一下眉头,李相看到了就问他,小吏委婉地回答:“我的老师教我读这本书时,我读错了一个字,今天听您一念我就明白怎么读了。”李相听出了话外音,就说:“不对。我没有受到老师的指点,如果错了,一定是我不是你。”说完,他就向小吏虚心请教,那个小吏就被李相称为“一字师”。

“不耻下问”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品质。作为管理者,要学会向下属求教。自己不熟悉的东西,下属不一定就不熟悉,虽然管理者的岗位发生了变化,但其所领导的下属从事的仍为“老本行”,具有管理者还不了解和掌握的知识。

有一位企业家,毕业于“什么都没学”的哲学专业,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专。“身无长技”反而给了他最大的“特长”,那就是什么问题都要去请教人,什么事都要找专家。比如,对这些年更新换代非常快的计算机,他显然不如小青年掌握得快,有什么不懂的,他会很虚心地向员工求教,不像有些老板,在员工面前总要端着架子。

俗话说,“七步之内必有芳草”。企业为了自己的发展,为了实现管理的现代化,多从社会上招聘一些专业人才,包括管理人才、营销人才、技术人才、财务管理人才等。他们大都学有所成,且富有经验。由于他们在企业管理者身边工作,互相之间了解较多,管理者不但随时可以向他们请教,而且可以“免交学费”。

管理者千万不要摆起老板的架子,以为向自己的员工、下属请教是丢面子。孔子的“不耻下问”,就是指要勇于、善于向下属请教,如果你能放下架子,虚心地向本企业的专业人才请教,不但可以赢得员工的爱戴,更重要的是,他们是最了解企业情况的人,因此是最有发言权的,最能根据企业的情况对症下药。

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虚心向员工学习,不求精深,至少要能与他们有共同的话题和自己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