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小品基础学习与欣赏(青少年课外文体娱乐指南)
11193000000004

第4章 小品的发展 (1)

第一节小品的现状

一、名家观点

1983年,小品登上中央电视台首届春节晚会,至今小品仍是最为大众化的艺术形式之一。

1.李默然:小品发展前景看好

著名表演艺术家李默然谈及小品发展前景时十分乐观,对小品的现状有个比较客观的评价。他说,小品发展并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没戏了。而是大大地有戏,它不仅走出了国门,而且涌现出了一批高质量作品,赵本山他们表演的《卖拐》就是其中之一。

李默然说,小品要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就需要作家深入生活,挖掘题材,推出接近广大观众的好作品,而不是作家坐在屋子中凭想像编写。

在谈到演员表演时,李默然说,现在一部分演员敬业精神较差。对所从事的事业最高境界的追求还没有一个清醒认识。我这一生追求的最高荣誉就是塑造一个或两个真正活在观众心中的艺术形象。而现在一些年轻人在艺术上忙着追求这个奖、那个奖,甚至还有个别人,连台词都不背,拍戏时嘴里念着“1234,567”(因为是后期制作配音),这也许就是艺术家与匠人之间的区别。

2.巩汉林:小品从产生到现在经过了飞速发展的时期

对于中国小品目前的现状,著名小品演员巩汉林有过这样的评说:小品从产生到现在,经过了飞速发展的时期。曾经一段时期内,大量低质量的小品充斥荧屏,导致小品创作一度陷入困境,如今的小品创作正在进入一种调整期,小品的创作没有过去那么繁荣,但数量少了,相应地,对质量的提高有一定促进作用。其实,小品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创作问题,没有好的剧本,就不能让观众产生共鸣,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造成目前创作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还是与生活距离越来越远,艺术来源于生活,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巩汉林认为,电视小品大赛对于挖掘小品演员,刺激小品创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要真正解决好小品创作的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严顺开3.范伟:现在的好作品少

谈到小品的现状,著名的小品演员范伟曾感叹说:“还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在的好作品少,尤其像我们这个程度,更需要好的作品、好的点子。再者,小品人才是青黄不接。山珍海味再好,也有吃够的时候,必须有新生力量。现在年轻演员有,但不具备顶上去的能力。”范伟认为,《卖拐》是赵本山小品表演的分水岭。过去赵本山的作品大多是靠语言,而《卖拐》有了突破、创新,它是一个靠情节、靠结构的作品,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所以小品要出新,不光演员的表演要提高,还要有境界高的作品。“我觉着小品的最高境界是用一个非常搞笑的故事来包装一个非常深刻的内涵,只搞笑没内涵是不行的。同时,小品应该注重情节,多在情节上出包袱,强调点戏剧性,大家在大笑之余咂吧点东西就行了。”回顾自己的作品,范伟说从表演上讲他最喜欢的是《卖拐》与《红高粱模特队》。《卖拐》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红高粱模特队》中的模特教练范师傅嗲声嗲气的,人物反差大。

4.严顺开:小品的创作在升温

作为南派小品的代表,严顺开在谈到目前小品的状况时说:“目前小品的作品在全国分布得比较均衡。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的小品创作在升温,是一个好现象。”对于目前的小品创作问题,严顺开认为,虽然小品整体创作似乎没有过去繁荣,但一些地方特色强的如四川、湖北等地创作的势头仍旧很好。小品发展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要将这些地方特色浓郁的小品种类推广到全国,让全国观众欣赏到不同风格的作品。

“小品艺术发展走到了十字路口,曲艺界上上下下对小品现状不满意,大家希望我在这方面多做一些工作。作为一个曲艺演员,我有责任挑起这副重担,和大家一起为小品走正路求发展尽力。”

5.黄宏:小品要发展,唯一的出路就是创作者要深入生活,和老百姓扎堆儿

黄宏

黄宏现为总政歌舞团国家一级演员,拥有北大研究生学历。他在部队30年的文艺工作中多次立功,连续十几年参加央视春节晚会,推出了《打扑克》、《鞋钉》等大量优秀小品。谈及小品现状,黄宏用“俗、乱、白”3个字作了直率的概括。黄宏说:“由于‘相声越来越像小品’,出现了‘小品越来越不如相声’的窘境。在许多晚会上,小品往往不是作为一个艺术作品呈现在观众面前,而是作为一个人为掀起高潮的‘调味品’出现,成了一个点缀性的节目。小品找不到发展的正路,就滑入到语言庸俗、情节乱编、表演苍白的境地。”黄宏还举例说,一个名为《招演员》的小品,演员演正面人物总是演不好,可演汉奸却总是演得惟妙惟肖。从这个作品的戏剧结构看,它能逗人发笑,但作品的立意是有问题的。看到类似的作品出现在舞台上,他感到痛心。

黄宏说:“我在和基层演员交流时,把小品比作针灸,演员比作医生。演员要出好作品,就要像医生必须找准穴位,一针扎下去,病人全身发麻,这就是共鸣,要是找不准穴位,就是扎得满身针眼儿也治不了病。小品创作、演出的道理也一样,闭门造车,胡编胡演,最终只会砸了小品自身的牌子。小品要发展,唯一的出路就是创作者要深入生活,和老百姓扎堆儿,倾听他们的心声,借鉴他们生动的语言、事例来丰富自己的创作。”

6.黄定山教授:不少演员的表演功底相当不错

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黄定山曾参与一次全国性的小品竞赛的评委工作,他从演员的表演和小品的质量方面进行了评价,不少演员的表演功底是相当不错的,但表演的稚嫩也是难免的。有主题、有包袱、有深度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都得到了体现,但有些小品情节还不太完整,有时过于重形式反而忽略了内容,这也是当前小品创作要注意的问题。

二、观众评说

1.剧本创作跟不上观众欣赏水平

有专家认为戏剧艺术当前正处于危机状态,剧本创作者的很多作品缺少文学性,剧本创作跟不上观众的欣赏水平。

剧本创作与时代发展脱节,剧本创作者的作品和观众欣赏水平不平衡,剧本跟不上观众的欣赏能力,老套故事多,生活感觉、情感反映少。一些剧本创作者创作的剧本越来越平庸、庸俗、充满低级趣味,更有甚者不知何为低级趣味。造成这种现象的关键是创作者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他们习惯于用传统的思维方式来解释现在的生活和世界。作品题材不出新,作品中的主人公也多为概念化、政治化、公式化人物,没有多少关乎人们精神生活的内容。而实际上对戏剧创作来说,核心是人物情感和对精神生活的关注和展示。正是这些传统的人物形象,把观众从剧场里赶了出去。

2.观众的看法

有观众在网上发文说:“如果我们现在不抓紧时间来抢救,恐怕五年后,我们就会把它列入濒危艺术的名单,再过若干年,就要像抢救熊猫那样来挽救了。到那时,说不定为时已晚。要说小品,从备受观众欢迎,到今天让人一再失望,看来它确实“病”得不轻。”

这位观众还指出了病因:总体有“四化”。

一是“异化”。鲁迅说,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小品也应是如此,既要反映主旋律,又要针砭时弊。前些年这样的作品时有所见,现在有些小品只作粉饰之作,不见批评之辞。这就好比文章只能嬉笑,不能怒骂一样,它的功能被“阉割”了,当然就是一种异化。

二是“趋同化”。过去,人们对于小品和相声,一看就分得清,但随着小品和相声在创作上的趋同化,观众开始迷惑了:哪里些是相声?哪些是小品呢?表面上是一种创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成为一门新的艺术,实际上,两者的特点都没有了,成了一个怪胎。

三是“老化”。作者还是那些作者,演员还是那些演员,似乎是在实践五十年不变的诺言。再高明的作者,如果只有输出,没有“养分”的补充,他也会有江郎才尽之时。不会只有那几个人会写相声小品。当务之急是扩大创作队伍,吸纳新鲜血液进来。至于演员,登上有影响力的大舞台的似乎总是那些名家。倘若以赵本山、黄宏们还干二十年算,新的一辈应该在2020年左右才能涌现出来,那时可能真的要到艺术博物馆的资料中才能找到小品了。

四是“东北化”。东北人会演小品,当然是好事,小品在东北发扬光大,也是好事,但远远不够。现实情况是经常露脸的却基本上是东北人。不过许多观众始终没有明白“忽悠”等类词语的意思,查词典也查不到。只是希望能看到全国各地人才辈出。当我们不仅仅只看到小品中是东北或只是某一个地方的人的时候,也可能就是这些艺术门类重新红火的时候。

还是希望相声、小品能尽快找到它们的归宿,只是不要让我们等待的时间太长。

这位观众的观点只是他个人的见解,但也代表了普通大众对目前小品的一些看法。

第二节小品的希望与困惑

2003年底中央电视台组织了“央视首届喜剧小品大赛”。从这次大赛的方方面面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小品的希望与困惑。

大赛的火爆程度再次证明了小品这种表演形式在电视观众中所具有的群众基础。参赛作品的不同类型和丰富的表现元素,令观众津津乐道。一些观众认为,本届大赛的小品质量和演员功底都比预想得好,而专家和评委的看法更具代表性,他们认为,本届小品大赛无疑为繁荣小品创作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暴露出来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

本次评委会主任赵本山认为,大赛从节目创作到表演竞争都非常激烈,整体水平较高,可以说是近几年来中国小品创作的一次集中展示。很多年轻演员都具有不错的表演功底,方言、乐器和身手等基本功相当扎实,而临场应变能力也对参赛者进行了考验,总的来说表现不错。但同时他也认为,虽然参赛小说整体水平较高,但能称得上精品的却寥寥无几,这跟目前国内的小品创作形势有很大关系。现在很多小品都是坐在宾馆里面写出来的,缺乏生活基础,离百姓生活较远,观众就不爱看。另外,就是老百姓看得多了,欣赏水平上去了,但小品剧本的创作却没有相应的提高,所以这也是小品创作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教授薛宝琨说:“小品本来是群众文化,近二十年来崛起,它与社会发展有关。百姓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要宣泄出来,这是一种很快很有力的形式。这与飞速发展的社会和快速变化的生活有关。”

也有专家认为,经过一段时间的红火后,小品一度停滞了,类型化、定型化。对此,以赵本山为代表的演员们也在努力寻求突破。专家指出:小品已经成了一种群众文化,专业和业余相结合,关键是从生活中提取营养,使它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而要保持生命力,就要贴近生活。一些演员成了大腕后,就离开生活,以贵族的眼光搞创作,不行;要以百姓的眼光看,传达他们的情感,否则用作秀的方式搞笑、强挤,让人受不了。

小品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令专家和观众产生困惑:

第一,目前,许多小品没有掌握小品的真正含义。小品主要功能是对生活进行放大与投影。如《吃面条》,把幕后的一些情况放大出来,看着很可乐,实际表现演员的辛苦,将人生况味、情趣的东西反射到舞台上,是它的功能。但现在有一些作品完全是生活照搬,虽然逗笑,但笑过后回味不足。

第二,睿智不足。睿智是小品的命脉,小品应有深刻的人生感悟,还要注重小品自身的技巧,毕竟它要有戏剧的东西在里面,很智慧,不是白描,不单纯是逗笑。它是生活中的开掘,高质量的小品应让观众笑过之后还有思考。

第三,新人少。喜剧艺术是观赏性很强从而对演员的表演水平要求很高的一门艺术,一些颇有成就的喜剧演员已经为广大观众所熟悉和喜爱,成为每次春节晚会的老面孔。也正是由于观众的喜爱和熟悉,所以对于他们的要求和期待也就越来越高,甚至有了某些先入为主的固定模式和条条框框,直至到达某种难以超越的极限和顶点。这些演员也意识到这一点,因此对于剧本选择相当慎重,演出也相对减少。从这个角度看,喜剧小品市场迫切需要推出一批新人新作以满足观众的观赏需求,这也是符合艺术发展规律的必然趋势。

目前喜剧小品的人才匮乏,有影响力的新人很少,赵本山也对小品现状十分担忧:“小品存在危机,就我来说,每年都得上春节晚会,不上还不行。我衷心希望能出现更多的新人把我们盖下去,免得我们在台上晃得那个闹心。我把春节晚会比作战场,宁可战死也不能当逃兵。最后战死了,我就下去了。”

第四,高水平的作品少。应当在幽默机智的反讽中,体现对现实的忧患与批判。近年来小品创作日渐滑坡,构思巧妙的精品少了,故弄玄虚的段子多了;有深度和高度的作品少了,浅薄俗气、以噱头取悦观众的作品多了;创作者深入生活、开掘生活的能力少了,闭门造车、浮华虚夸的风气多了。如果剧作者对生活没有深刻的剖析和透视,难以挽回小品的颓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