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浪漫青春七月七
10992200000160

第160章 补记

《七月七》是一部长篇纪传体小说。之所以耗时多年写这样一部小说,是因为我想完成一个心愿,即把20世纪中后期最下层人们的生活风貌和社会变迁真实反映出来。尤其是建国前出生的那代人的穷苦生活和顽强精神,是不应该被后人忘记的。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历史使命。

现代的小说、影视,被穿越、戏说、科幻、灵异、武打、言情、悬疑、宫廷、血腥、暴力等刺激感官的情节霸占着领地,真实反映普通人们的生活,反映历史现实的优秀小说少之又少。长此以往,后人们肯定不会知道曾经有过那样艰苦的岁月,曾经有过那样悲惨的命运,曾经有过那样荒诞的社会现实。远的不说,90后、00后的孩子对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就不了解或者根本没有听说过。历史是需要传承的,如果没有人了解一个时代的历史,理解一个时代的精神,那么,这个传承一定不会是全面的,也一定不会是理性的。

当然,我不是在撰写历史,而是在文学创作。所以,我能做到的就是尽量让故事反映真实的社会现实。于是,我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翻看了大量的日记、笔记,并且有意识提及了影响巨大的社会事件。这些历史事件很多我都精确到某一天或者某一时刻,党政文件也都具体到名称、内容,关于历史事件的真实性我是在做过仔细考证后才下笔。所以,这部小说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真实。

这可能不合乎人们对小说的逻辑思维——既然是小说,就不会是真实。小说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七月七》这部小说当然来源于生活,但肯定不是照搬生活。因为文字表达不可能像记录仪那样复制生活,更不可能复制已经过去的历史的生活。可能有人会说:小说真实了,就降低了它的艺术性。但我却说,如果小说没有艺术性,不在于它的历史背景真实性太强,而在于作者的文字表达能力太薄弱。

因为心里一直有反映社会真实这个愿望,所以,我在小说故事发展过程中,特意把时代背景做了详细交代,并且提及到一系列重大社会事件。比如:新中国成立、“******”、人民公社、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知青上山下乡、民办教师群体、周总理、朱总司令、毛主席等伟人去世、唐山大地震、“四五”运动、拨乱反正、恢复高考、改革开放、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设立教师节、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下海”经商、“倒爷”“官倒”现象、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农转非”现象等,都如实反映出特定年代的特殊现象。

上述这些虽然都是时代背景,但是它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也不可避免的带上政治色彩。也因此,小说在网络上发表时,个别语句被系统屏蔽了,所以读者看不到原文。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小说中“masan”和“liuwensheng”两个人名,也被莫名其妙地屏蔽了。另外,为了突出人物性格,文中出现的脏话被屏蔽了,好在读者能理解到位。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丢失的第四十九章。

第四十九章看不到的原因是被系统屏蔽了,因为这一章有描写红卫兵批斗“反革命分子”的内容,可能触碰到了政策红线。在此,我把本章一部分内容转述于此,以飨读者。

第四十九章

李佳欣看着学校墙上数不清的大字报,还有“怀疑一切”、“打倒一切”、“全面内战”等等大标语,心里有种莫名的恐惧。什么时候有过相似的感受?她绞尽脑汁想着。

李佳欣由于精神上受打击,脑子不好使了,经常忘事。她的神情也经常显得呆滞,在卧牛中学上学时那种神采飞扬、风风火火、干脆利落的劲头已经看不到了,有时会给人一种傻了的感觉。她经常一个人待在空旷的教室里发呆,或者在开批斗会时远远地待在角落里愣神。她的脑子像机器被雨水淋湿没有擦拭锈住了一般,反应不再敏捷。像现在,半天她才想起来,眼前的情景跟去年姥娘去世她回家见到墙上的白布和挽联的场景差不多,让她感到同样恐惧。

风吹着大字报呼啦啦作响,李佳欣真怕有什么“牛鬼蛇神”从大字报的后面钻出来。李佳欣从小接受舅姥爷和舅舅那些共产党的教育,从来没有信过鬼神。但是,现在世界黑白颠倒了,或许真的有“牛鬼蛇神”?李佳欣开始不自信了。

李佳欣害怕鬼,但是她更害怕人。人真的比鬼更可怕,李佳欣想。

李佳欣很苦恼,也很迷茫。她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按说他们1963年入学的学生,今年早该毕业分配到各个学校工作了。上半年他们都到外县实习了几个月,做好了毕业的准备,但是中央的一纸《五?一六通知》,什么都改变了。全国各地开始进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红卫兵突起,开始夺取文化领域中的领导权,向党、政、军、文各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猛烈开火。于是,毕业分配的事就搁浅了。

……

短短时间内,全国时局急转。

****、江青等人开始掌握中央的领导权;“彭真、罗瑞卿、陆定一、杨尚昆”等“****集团”因为“反对******路线”受到猛烈攻击;“刘少奇、邓小平司令部”被严厉批判,刘邓二人被踢出中央工作组;《人民日报》总编辑邓拓被迅速打倒,吴晗被彻底批判……一些革命老前辈纷纷被赶下台去。全国各地先后建立了革命委员会,实现了所谓的“全国一片红”。

各大、中学的学生纷纷起来造反,反对学校的领导,导致学校的教学工作瘫痪或几近瘫痪。像定关师范学校这样,每天批斗“反对******路线”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反革命分子”就成了学校的主要活动,其余时间就是学习《评“三家村”-〈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的反动本质》、《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等社论和批判文章,说是“武装头脑”,敢于“怀疑一切”、“打倒一切”。

李佳欣就像一只受了惊吓的离群孤雁,在广阔的天宇中迷失了方向。她想退学回家,但是娘不同意;她想留校学习,环境又不适合;她想和同学们在一起,却被同学们疏远;她想保护老师,自己又没有能力。

现在的学校里,除了个别不受欢迎的学生回家去了以外,在校学生基本上都狂热地参加到“文化大革命”中,就连和李佳欣关系还不错的李如芬也忙着投身“文化大革命”,没有时间来找她了。李佳欣觉得孤独就像百年织就的大网,把她网了个严严实实。

“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李佳欣脑子里突然想起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里的话,继而又想起朱自清先生还在信里曾说过这样的话:

“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只有参加革命和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我既不能参加革命与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姑作安心的过日子了。我是想找一件事,钻了进去,消磨这一生。”

李佳欣孤独地走在的校园里,看着铺天盖地的大字报和牛鬼蛇神的漫画,看着饱受折磨的老教师和斗志激昂的红卫兵,看着斑斑驳驳的旧校舍和古木参天的大树,心里竟十分悲戚。朱自清先生最终在“国学里找出了一个题目”,自己呢?自己该怎么办呢?

虽然第四十九章看不到,但是不会影响对整个故事的理解。所以,我没有修改再补发。这就是为什么小说缺少第四十九章的缘故。

《七月七》构思庞大,人物众多,时间跨度大,既没有达官显贵,又没有丰功伟绩,描写的是最底层人们的穷苦生活,所以对很多人来说没有吸引力。又因为它内容琐碎、语言朴实、篇幅冗长,可能更不容易引起读者注意。但是,我深信后人们更愿意了解历史真实,正如现在的我们都愿意探究历史的真实一样。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腾讯文学云起书院连载的《七月七》是最初构思的版本。为了让这个故事从口述语言变成书面语言,也为了符合出版的要求,我在此版本基础上做了大量修改,把上中下三部分别删掉10万多字,形成同名书的上中下三篇,于2014年1月由团结出版社正式出版。正因为改动如此之大,所以严格意义上讲,云起书院连载的《七月七》电子版跟团结出版社发行的《七月七》图书版不一样,两者存在很大差异。

或许有人疑问,为什么有了正式发行的版本还连载最初构思版本,是因为最初这个版本背景更详实,故事更复杂,人物数量更多,更接近历史真实。我希望让读者看到更多的内容,了解更多的苦难,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现有的生活。

只可惜我笔力有限,只能对小说中的苦难描写个大概,或者是一些点滴。实际上,小说反映出的苦难远不及人物原型所受苦难的十分之一,这是我完成小说稿后最大的遗憾。但不管怎样,做了总比不做强。我坚信,即便写得不深刻,也会触碰某些人的心灵。因为,也是一代人的生活写照,这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