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太原历史文化
10885700000048

第48章 民国:省城风云(5)

(1)训练临时村政协助员,组织下乡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积极发展牺盟会组织;

(2)组建并负责训练国民兵军官教导团、军政训练班和民训干部团,大量培训军政干部和抗日骨干;

(3)营救被关押的政治犯;

(4)在山西各县中建立抗日政权;

(5)建立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

(6)建立工人武装,成立山西各界抗敌后援会和山西工人武装自卫队。

太原沦陷前,牺盟会在国民师范办公。牺盟会在这里为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培养干部,建立武装,加强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山西抗战局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据相关统计,是时,全省已有近80万牺盟会会员[31]。中共中央北方局曾给予充分肯定,并指出,“牺盟会这一组织不仅在山西的民众运动中曾起领导作用,并且又进入到政府和军队中间,开始了政治结构的改革,创立了新军,在推动山西进步和发展统一战线,坚持山西以至华北抗战上起到光辉的作用”。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占领平津,集中主力准备西犯山西,晋绥军和中央军节节溃败,这导致阎锡山对旧军失去信心。当薄一波向阎提出组建新军时,阎当即同意,审批时亲自更名为“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8月1日,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一总队在国民师范礼堂成立,实行政治委员制度,由薄一波担任政委,经过短暂训练即奔赴抗日前线。至1939年12月,决死队已发展到4个纵队共50个团,总兵力约7万人。1938年2月,临汾失守,山西大部分地区已经沦陷。1939年,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南京政府开始实施“军事限共”的反动方针。由中共领导的山西新军逐渐发展壮大,也日益成为阎锡山的心头大患,1939年3月阎在陕西省秋林镇召开第二战区高级干部会议,发出反共信号,并于当年七八月间取消了山西新军的政委制度,收回兵权。12月,阎锡山军队联合日军向山西新军和晋南八路军发起进攻,惨杀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发动了“十二月事变”。事变发生后,在中共领导下,决死队奋起自卫,26日,晋西北八路军和新军决定成立联合总指挥部,由爱国将领续范亭将军任总指挥,率领决死队第2纵队和八路军晋西支队冲出已经被阎军封锁的汾离公路,开往离石、方山以及交城一带整休[32]。山西新军除第3纵队的第7、8、9三个团兵变降阎外,其余力量全部脱离阎锡山的控制成为由中共独立领导的人民军队。1940年2月,中共与阎锡山谈判,协定新军与旧军结束冲突,以汾离公路为界驻军,从此,晋西北完全脱离了阎的统治,成为由中共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根据地。

牺盟会太原市委员会旧址,位于太原市精营东边街24号,为清代建筑,四合院式,占地300余平方米,有正房5间,前有抱厦及南北厢房各5间。1937年3月至11月,为牺盟会总部。现在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续范亭故居,位于教场巷阎锡山军政人员高级别墅区内12号院,为四合院建筑,有木雕雀替,现为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续范亭(1893年—1947年),山西崞县(今山西原平)人,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过辛亥革命,北伐期间先后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二混成支队参谋长、第六混成旅旅长、国民党联军军事政治学校校长。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续范亭因不满国民党当局而隐居避世,“九·一八”之后,他出任西安绥靖公署驻甘肃行署参谋长、陆军新编第一军总参议。1935年12月,国民党第五次代表大会在南京召开,续范亭在南京见到的歌舞升平和当局的贪污腐败使他大失所望,遂留下“赤膊条条任去留,丈夫于世何所求?窃恐民气摧残尽,愿将身躯易自由”的绝命诗,在拜谒中山陵之后剖腹自杀未遂,以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续范亭获救之后,对国民党当局彻底绝望,日后投赴西安杨虎城部,并与中共合作共同抗日。1947年9月,续范亭因病医治无效逝世,遗言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中央亦追认其为中共正式党员。

3.太原保卫战

淞沪会战后,上海沦陷,中国的东大门被日军打开。随后,日军大规模向山西进犯,晋绥军、地方军、中央军、八路军全力作战,顽强抵抗。从1937年8月到11月,发生了以保卫太原为重心的“太原会战”,包括天镇战役、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娘子关战役和太原保卫战。“太原会战”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持续时间最长、战绩最显著的会战。随着天镇战役、平型关战役的失败,娘子关、平定、阳泉相继失守,阎锡山与山西守军被迫从忻口撤军退回太原。11月4日,阎锡山任命傅作义为太原守备司令,是日率领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山西省政府匆匆撤离太原,周恩来、彭雪枫等中共代表和八路军总部也随后撤离。

阎锡山曾经为保卫太原制订了“依城野战”[33]的军事计划,即以守城部队为核心,城市外围防御工事为主阵地,内外防守部队合力包围聚歼日军于太原城郊。然而,孙连仲部过早失守太原东山阵地,东路日军直插太原侧背。南京中央援军裴昌会师刚刚开到阳曲湾就仓惶退回。从忻口后撤的部队未及进入阵地,日军板垣师团即跟踪追至,于是纷纷由汾河西岸向南撤退,太原环城附近已经没有我军部队,太原变成一座孤城。守城部队布置完毕之后,傅作义遂下令封死城门,誓与太原共存亡。11月5日,日军开始空袭太原城,以配合步兵行进。次日板垣师团进抵太原城东北,与守军开战,日军从东、北、西三个方面包围孤城太原,城墙外围的太原守军全部捐躯阵亡。11月7日开始,日军开始猛烈进攻太原城,贪生怕死的第三十五军副军长曾延毅和戒严司令部副司令马秉仁逃出城外,部分官兵也弃城而逃。孤军奋战的傅作义见大势已去,应部下要求,军心涣散的太原守军在11月8日撤出太原城,太原沦陷。这座千年古城,从此开始了长达八年的殖民生活,侵华日军山西派遣军奉命驻守太原。

山西派遣军在原大校场新建司令部大楼,这里成为日军在山西的最高军事机关。普通士兵和平民进入这栋等级森严的大楼时,必须脱鞋以示尊敬,而尉官和校官在进入不同的楼层时,同样必须脱鞋[34]。日本军部大楼遗址位于今太原市新民北街,1941年日军在新民北街一带还构筑了军官住宅,1945年8月,被阎锡山警备司令部占用。新中国成立后至今,这里成为山西省军区驻地。大楼坐北朝南,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上四层、地下一层,十字歇山顶,占地面积约20000平方米,是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日伪统治时期,太原人民遭受了重重苦难。沦陷后,阎锡山苦心经营的山西轻、重工业体系被严重破坏,西北实业公司的所有设备、厂房几乎是原封不动地留下来,日军将其中部分设备拆运到了东北和日本;而山西丰富的煤炭矿产资源也被大肆掠夺,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伪满洲国和日本本土。日军在太原小东门一带建立了名为“太原工程队”的战俘营,为了训练日本新兵,日军以战俘为活靶对新兵进行刺杀训练,“训练场地”就在小东门外的赛马场。这样惨无人道的集体屠杀战俘的行动,在太原经常发生;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云南省委书记的赵培宪是太原屠杀战俘暴行中唯一的幸存者。

4.太原光复

太原沦陷期间,阎锡山率山西首脑机关驻扎于吉县壶口瀑布北侧的“克难坡”。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17日,晋绥军将领赵承绶在日军的配合下抢先进入太原。8月30日晚,阎锡山回到太原,太原光复。1945年9月2日,盟国与日本在东京湾“密苏里”号上举行受降仪式。中国政府的代表是军令部部长、陆军上将徐永昌,他郑重地在日本投降书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并留下了一段掷地有声受降感言:“今天是要大家反省的一天!今天每一个在这里有代表的国家,也可同样回想过去,假如他的良心告诉他有过错误,他就应当勇敢地承认过错而忏悔”。

徐永昌(1887年—1959年),山西崞县(今山西原平)人。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和倒袁运动,1927年率部改投山西军阀阎锡山并参加北伐。历任绥远省、河北省政府主席、山西省政府主席、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办公厅主任、委员长保定行营主任。抗日战争中负责第一战区抗日作战任务,1943年获授青天白日勋章。1946年任陆军大学校长,1948年任国防部部长,1949年率陆军大学师生随国民政府迁往台湾。后曾任台湾当局总统府资政,其后获晋升为陆军一级上将军衔。1959年病逝于台北市,享年72岁。

徐永昌公馆,位于今太原市杏花岭区精营东边街12号,北端建筑是徐永昌公馆,是徐永昌任山西省政府主席前,仿照北京王府而建造的典型的民国时期的传统四合院,坐北朝南,现占地面积2420平方米,房屋24间,建筑面积375平方米,卷棚硬山顶式建筑。方亭2座,院西现存28米的长廊。院东侧原建有花园,现已无存。院内建筑皆建有地道。南端建筑是贾继英的“退思斋”庭园,目前“退思斋”已经荡然无存。徐永昌公馆现为太原市民主党派机关所在地,是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古城解放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之后,阎锡山集团又回到了曾经苦心经营的地盘。随即,第二次国共内战全面爆发,和平来得艰辛却如此短暂,苦难和战争再一次降临在中国人民的身上。

1948年7月,晋中战役结束,山西全境除太原、大同之外,全部解放;随后,徐向前率领华北军区野战军第一兵团包围孤城太原。由于晋中战役中,解放军几乎全歼阎锡山主力精锐部队,阎不得已向南京政府求援,蒋介石即令整编30师以及中央军第83旅由西安空运至太原。当时太原城内国军总兵力增至近10万人,拥有各种火炮600余门。同年秋,被围的阎锡山在原有防御工事的基础上,亲自指导太原守军加强防御工事,至年底已经形成了坚如堡垒的外围据点、纵深阵地和城防巷战工事,使太原构成由各式堡垒与壕沟、暗道相结合的,互为依托的多层次、大纵深的环形防御体系。是时,为统一太原前线各部队的指挥,中央军委批准组成了太原前线委员会,徐向前与周士第分别担任正副书记,陈漫远担任参谋长,胡耀邦担任政治部主任。至此,太原前线集结的解放军共有下辖8纵、13纵、15纵的华北军区野战军第一兵团、西北野战军第7纵队、华北军区炮兵第一旅及地方部队各独立旅共8万余人。太原“前委”于9月28日制定了以围困、瓦解、攻击,逐步削弱其守军,然后一举攻下太原的指导方针,计划第一步从太原东南、东北方向突破守军第一道防线,以火力控制南、北机场,切断外援;第二步夺取山头、淖马、双塔寺、卧虎山等主要外围据点;第三步以城东南和城东北为主要突击方向实施攻城。10月5日,解放军拉开了太原战役的序幕。

10月5日至16日,11个昼夜的作战中,我军在南、北、东三个方向,用猛插、分割、速战速决的战法,突破了敌人的百里防线,打开了敌人东山要塞的门户,占领了南机场,控制了北机场,歼敌2个师、3个团、7个营。10月17日夜,西北野战军第7纵队从秘密小道深入敌人防御圈内,楔入牛驼寨发动突袭。然而牛驼寨地处东山,为太原重兵把守的“四大要塞”之一,地势陡峭,沟壑纵横,工事防御固若金汤,是凭险扼守太原的关隘。经过近一个月的激战,1948年11月13日,西北野战军第7纵队终于爆破成功,占领牛驼寨,全歼守军。至此,解放军已切断了太原城内守军由东山至太原的退路和支援,为攻城创造了有利条件。紧接着,其他要塞淖马、小窑头、山头阵地均被解放军攻占,解放军以惨烈的牺牲换取了太原东山四大要塞争夺战的胜利。11月16日,按照中央军委指示,太原前线部队围城驻守,主力部队在东山练兵休整,集结一部兵力攻占太原城东松树坡,城北苏村、阳曲、兰村,城南化七头、赵家山、邱沟等据点,以火力封锁了城西、城北的飞机场;同时广泛开展政治攻势,先后促使共12000余守军起义投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