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太原历史文化
10885700000046

第46章 民国:省城风云(3)

同蒲铁路于1933年正式开工,1935年竣工,是贯穿山西省中部的南北铁路干线,自大同经太原、侯马至永济市蒲州镇以南的风陵渡;全长865公里,以太原为界,分为“北同蒲”和“南同蒲”,堪称山西交通主动脉。它的建成对山西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积极影响无疑是不能否认的。这条铁路北可以联络平绥,南可以衔接陇海,东经正太铁路以通平汉,西由太碛公路以达黄河,对于三晋的交通,绥蒙的发展,冀豫陕蜀的联络,以及对于中央及地方经济、政治、军事都有着重大影响。但是阎锡山出于经济压力以及军阀割据的多项顾虑,同蒲铁路被修为窄轨,比通用轨道窄了近半米。

同蒲大楼旧址,位于太原市建设北路太原东站,始建于1932年,当时为阎锡山招待各界名流的“太原饭店”,阎的亲笔题匾仍保留至今。现为北京铁路局太原分局办公楼,大楼高三层,中部突起四层,具有民国时期建筑风格,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四)新式教育

中华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民国学制及诸多教育法令,要求学堂一律更名为学校,提出培养公民道德的教育宗旨,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教育方面的进步要求。民初山西的各级主管部门都十分重视新式教育的发展,增筹学款、培养教师、整顿学制,使学校和学生数量逐年增加,教育普及的推行也较为成功[12]。按照阎锡山的“用民政治”策略,开启民智就成为山西新式教育的的核心任务。民国年间,太原新式教育在全国范围内有较为良好的发展:以山西大学、山西农业专门学校等为代表的高等教育逐步崛起;国民师范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成绩也很显著。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学校有太原女子师范学校、太原职业师范学校等;中等教育也有进山中学、平民中学、成成中学和省立一中等蓬勃兴起;小学和幼儿教育的起步也很突出。据相关记载显示[13],1935年全市已有幼稚园8所,在园幼儿553人,1936年全市共有小学校90所,学生一万余人。总之,在国民义务教育的普及方面,太原及全山西的新式教育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国民师范旧址,位于今太原市杏花岭区小北门街东侧、五一路245号,始建于1919年6月,原为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是阎锡山创办的一所专门培养全省小学教师的师范学校。1917年,阎锡山开始推行“义务教育”,规定山西将普及义务教育,凡50户的村庄设立一所国民学校。1918年阎又公布了《山西教育计划进行案》,以广造师资、教育普及为目标的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应运而生。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是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以及抗日战争时期山西省、各市党团组织和学生运动的重要活动场所之一;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的诞生地。整个校园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共有教室、办公室、宿舍、实习工房290余间,是当时全省规模最大、设施最全、学生最多的中等专业学校。从空中俯视,整个校园就是一个标准的四方形,其布局形式和建筑特色,直到现在仍然是建筑师们研究和学习的范例。现存旧址已作为国民师范纪念馆向市民展出,占地面积6600平方米,以办公楼、东图书室、录事室等建筑为主,展出“山西国民师范原址模型”“牺牲救国同盟会展”“山西抗敌决死队战斗历程展”等展览,是省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五)医疗卫生

民国时太原始终未设立单独的卫生行政机构,只是在警察、民政部门内设置卫生科(股)[14];而卫生行政机构的工作人员数量少、主管业务范围也很狭窄,总体来说民国期间太原的医疗卫生事业虽然对民众防疫和救治的组织管理起过一定作用,但发展极其缓慢。

川至医学专科学校旧址,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精营东二道街,坐北朝南,现仅存原医专办公楼和校门。其前身为阎锡山创办于1919年的山西医学传习所;1921年改组为山西医学专门学校并设立附属医院;1928年改称山西医学专科学校;1932年更名山西省私立川至医学专科学校,阎锡山亲自担任董事长,学制改为五年,纯教授西医。这一举措对山西的现代医学教育有着重要影响。川至医院时期,开设病床150张,分设内科、外科、产妇科、耳鼻咽喉科、眼科、皮肤花柳科、儿科、理疗科、检验部和药局;附设中医诊疗所,下设内科、妇科、儿科、针灸科和中药局[15]。川至医院原占地面积8.4万平方米,东起工程师街,南接徐永昌馆舍,北邻精营东边街,西至原新民头条。原校门坐东朝西(正对新民中正街),原有各种科研教室、学生宿舍、教授宿舍、运动场、防空洞以及医学院的各种门诊室、病房等。办公主楼坐北朝南,为两层砖木结构建筑。建筑长37.7米,宽13.7米,高米,占地面积520平方米。四周门窗为西式木质门窗。正中一层门、二层窗两边饰西式半圆柱。室内圆形独立柱支撑着横架与其上的梁,室内外柱头为文艺复兴式装饰。

三、革命斗争

辛亥革命之后,中国长期处于军阀统治之下,国民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国内新式教育的兴起和大批留学生的出现,使得全国都产生了一大批引领时代潮流的青年学生和新型知识分子;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帝国主义殖民工厂的设立,各类手工业者、产业工人的队伍也不断壮大。在全国都掀起了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风潮的大背景下,太原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也具有波澜壮阔的局面。

(一)太原“五四”学生爱国运动

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中国作为协约国之一参加了巴黎和会。北洋政府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于4月30日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送日本。中国政府的外交失败,直接引发了中国民众的强烈不满。紧接着,北京爆发了“五四”青年学生爱国运动,继而发展成为全国性的爱国反帝运动。在太原,各大、中学校也都建立了学生会,并派代表在山西大学集议决定积极响应北京学界的通电号召,利用“五·七”国耻纪念日[16]举行游行示威。1919年5月7日上午,太原各校学生3000余人在文瀛湖公园集会并成立“太原中等以上学生联合会”,严厉声讨日本帝国主义,抗议北洋政府的无耻卖国行径,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行动;当月下旬,全市大、中学生罢课,学生们组织了讲演团走上街头,向民众宣传反对“二十一条”、收回青岛主权以及号召市民抵制日货。各校学生派代表到省公署情愿,迫使阎当局答应了转呈学生关于废除卖国条约、查封焚烧日货的要求。太原商界也积极响应学生运动,纷纷罢市,最终使太原的“五四运动”达到了高潮。

(二)“五四”后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活动

从1920年至1927年间,太原的学生运动和各项革命斗争的领导中心是省立一中。在这所具有革命传统的百年老校中,曾先后产生了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山西学生联合会、中共太原党支部等进步团体和政党组织。整个省立一中时期的学生革命运动,造就了大批早期共产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也培育了一大批学有专长的专家学者;省立一中也是当时山西共产主义启蒙运动和共产党、共青团活动的基地。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背叛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此后全国的的革命斗争处于低潮的困难时期。此后,山西革命斗争的中心就从省立一中转移到了国民师范。

1.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的革命斗争活动

1920年,高君宇返回太原。为了更有效地组织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传播新思想,高君宇在1921年主持成立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太原支部,主要成员有傅懋恭(彭真)、贺昌、邓国栋、李毓堂、张玉麟、王瀛等人,地点就在原山西省立第一中学。该组织成立之后,首先领导了省立一中驱逐校长魏日靖的罢课学潮,之后成立太原团组织的外围学生团体“青年学会”,创建一中学生会,出版“学生半月刊”,在进步青年中宣传革命真理和马列主义;同时,他们还在一中的平民小学增设成人夜校,使工人接受新思想教育,也联系团结工人。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对太原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民国山西省立一中,系现今太原市第五中学校前身,创建于1906年,原址位于文瀛湖南边的清贡院,初名山西公立中学堂,是太原官办的第一所公立中学。1912年更名山西省立模范中学堂,次年更名山西省立第一中学校;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太原市第五中学校,现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青年路49号。

2.中共太原党支部领导下的山西学联的斗争活动

1922年8月山西省立一中学潮爆发后,山西学生联合会随之成立,从1922年至1924年间,山西学联领导了太原民权运动,在太原市政公所成立“太原民权运动大同盟”,出版《太原民权》周刊;在太原、临汾、运城等各大城市成立“反帝运动大同盟”和“反基督教大同盟”,宣传和组织反帝爱国运动[17]。学联会的成立,进一步加强了对学生运动的领导。

1924年,高君宇受中共北平区委领导人李大钊的委派到太原建党并筹划国共合作。他在省立一中的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中选拔先进分子,组建了山西的第一个中共党小组,组长为李毓堂。不久之后,张叔平、傅懋恭(彭真)、纪廷梓由团员入党,中共太原党支部成立,张叔平任书记,这也是山西第一个党支部。从此,由于有了党的领导,太原革命斗争形势出现了较大的发展,积极组织了多次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将太原的反帝反封建运动推向了高潮。这些运动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五·一八”反房税斗争和太原“五卅运动”。

(1)“五·一八”反房税斗争

1925年,山西年度财政预算由七百万元追加至两千万元[18],为了应对激增的军事费用,阎锡山政府准备在全省农村征收房税,征收范围包括乡村所有的房屋甚至马棚、猪圈、厕所在内,由各县县长负责逐户登记估价,按估价9%纳税,房主必须在三个月内缴清税款,否则加倍处罚。为了加强征税力度,政府实行了奖惩办法,县长如期完成征收额度的即可晋级加官,征收不力者撤职查办。面对军阀的横征暴敛,太原党支部决定依靠党、团员,通过山西学生联合会,团结各种反阎力量,领导全市人民进行反房税斗争。时任省立一中学生会主席的傅懋恭(彭真)和进山中学学生会主席的纪廷梓,担任了此次反房税斗争的直接组织者和领导者。

1925年5月18日清晨,山西学联组织太原全市各大、中学生数千人集体罢课,示威游行者从在文瀛公园集合并向省公署、省议会进发。愤怒的学生们打砸了省议会后,将正门封闭,贴上了“民众查封”的封条。请愿学生到达省公署后,阎锡山命令督署卫兵一律不带武器、不系皮带、不穿皮鞋,排成人墙将学生队伍阻拦在大门外,只允许情愿学生代表进署谈判交涉。僵持到午后,阎锡山不得不当众写下手令,公开宣布取消房税条例。学生目的既达,随后兵分三路向此次房税条例虐政之祸首杨兆泰、贾景德和徐一清的公馆进发,捣毁所有家什以泄愤。第二天,阎锡山发布了《宽恕令》和《罪己令》[19],在广大学生面前,采取高姿态来收拾民心。

反房税运动是太原党组织发动和领导的、吸收了各方面反阎力量参加的统一战线性的群众运动,它是省城学生联合起来反对阎锡山军阀统治斗争的起点[20],也是民国时期山西规模最大的一次民主运动。正如当时新闻评论指出,“此为晋省空前未有民气伸张之第一声,亦学生运动仅有之大成功”[21]。

(2)太原“五卅运动”

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全国的反帝运动进入高潮。当年6月间,太原学生在山西学联的组织下集体罢课,举行示威游行、募捐等活动,继而发展为全省各城市学生游行、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的全省性爱国民主运动,抗议帝国主义的暴行。期间,太原各校学生和各界民众齐集太原海子边,举行空前盛大的山西各界雪耻大会,大会主席为傅懋恭(彭真)。当游行队伍行至桥头街耶稣教堂和首义门街基督教青年会时,愤怒的学生向内投掷瓦片、石块等物,并高呼“打倒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口号。7月,山西学联决定组织以“巩固国防、抵御外侮,求国际平等,作外交后援”为宗旨的学生军,其中以“国师学生军”建立为最早。8月,正太铁路工人在太原城内纯阳宫召开“太原正太铁路工人对英日帝国主义惨杀同胞雪耻大会”[22],积极捐款,为上海各地罢工工友作后盾;同月,山西各界雪耻大会与学联会一致对付太原总商会,迫使各商店于当月17日一律罢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