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太原历史文化
10885700000037

第37章 明代:九边首府(3)

我国建筑的朝向一般均为坐北朝南,从地理位置上来讲,由于我国地处北半球,大部分领土在中纬度地带,阳光由南向北斜射,坐北朝南的正方位建筑,可以接受到最充足的太阳辐射;从中国传统的思想意识来看,面南称王、面北称臣。所以,对于普通老百姓,就取了个坐北朝南是正房,可以阳光明媚;而对于皇家,则有浓重的称王思想。因此,坐北朝南的建筑朝向,充分反映出我国古老的家居文化思想。

而坐南朝北的永祚寺,则大门冲北开,这主要是因为寺庙依东山余脉而建,坐落在太原盆地的东端,此处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降低,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态势,故此寺庙只能坐南朝北、大门冲北。之所以选择在太原盆地的东端,是因为古人认为,东方乃万物交替、初春发生之地,与“永祚”之本义——“永远传流,万世不竭”正好吻合,故此选择在此兴建永祚寺。

永祚寺在明万历年间(1573年—1619年)由五台山福登高僧奉敕主持建造。全寺分上下两院,下院为三进院落,依次有山门、东西厢房、碑碣、大雄宝殿、三圣阁、方丈室、禅堂等。上院在下院的东南角,沿西北、东南方向的中轴线上,依次有宣文佛塔、过殿、宣文塔和后殿等建筑。

舍利塔,即宣文佛塔,由明代万历年间的高僧妙峰大师(即福登和尚)监造,因塔内藏有佛祖舍利子,所以又叫做舍利塔。舍利塔位于塔院的北端(西北隅),人们习惯按方位把它叫做北塔。北塔平面呈八角形,最低层边长4.6米,塔座为沙石条砌筑而成。全塔总高54.78米,塔身共13层,为一色青砖研磨对缝砌成,是典型的楼阁式空心砖塔。塔上的斗拱、飞檐、枋、椽、柱(垂柱),均为青砖仿木结构砍磨而成。13层塔檐均用孔雀蓝色琉璃瓦砌出晶莹美丽的边沿。在塔的第一层檐枋下,嵌刻有“阿弥陀佛”字样,砖字字体层层叠压,美观而又匀称。

文峰塔,即宣文塔,因此塔建造时间早于舍利塔,而位置又处在舍利塔的南面,所以当地人称做“旧塔”或“南塔”。明万历二十七年,也就是1599年,太原士绅推举深孚众望的傅霖为首事,为振兴太原文运,集资在太原东南方郝庄的山脚畔,兴建高约55米的文峰塔,同时还依塔兴建了永明寺。文峰塔没有塔基座,仅开一门,塔高为54.76米,共13层,亦为平面八角形,上下直径几乎相同,基本为直上直下,没有明显收分,外形呈直线形,塔檐无琉璃瓦剪边,整个塔身自建塔之初便向西北微微侧倾。

数百年来,绝大部分人把永祚寺的“凌霄双塔”当做是同时建造、造型与属性相似的砖塔。但是,究其创建之因,却并非如此。这两座形态相似的砖塔,一个是先前创建的宣文塔,一个是其后创建的宣文佛塔,两塔创建时间相差近10年。

从两塔的造型来看,舍利塔塔身呈流线型,造型优美。从第一层到第七层,随着塔身的拔高,塔层的上升,每层高度逐渐减低,斗拱形制也随之变小,及至8层以上,明显收分,使塔身轮廓造型呈流线型,十分美观。采用砖仿木斗拱,无论形制还是结构,均与大华宝殿相同,为“五踩重翅”,上承撩檐仿、椽、飞,组成塔檐。每层的8个角,都镂刻有砖雕的装饰性莲花垂檐柱,垂柱与垂柱之间,有砖砌栏额相连,垂柱上方,砖镂的角替、枋头、华板等上面,刻有细腻逼真的草纹、云纹,图案富丽,镂工精细,大大地增强了砖塔的装饰性。

从建筑特色看,文峰塔虽然略早于舍利塔问世,但因两塔同属于明代中叶的建筑,因此有着不少相似之处。比如平面都是八角形状,都是13层建筑,高低也仅有2厘米之差。虽然文峰塔略低于舍利塔,但斗拱的结构、造型,檐、椽、柱、枋的砍磨、砌筑,可以说大同小异。

然而,两塔也有不少不容忽视的差别。文峰塔没有塔基座,仅开一门,没有佛龛,没有“阿弥陀佛”刻字,塔檐也不用琉璃瓦剪边。塔身上下直径几乎相同,基本为直上直下,没有明显收分,外形呈直线型;而舍利塔却是上下直径相差很大,有明显的收分,尤其是七层以上更为突出,使整个塔的外形呈弧状流线型。

文峰塔塔身之所以向西北微微倾斜,历史上有许多人认为在造塔之初,考虑到太原西北风较大而此处又地势较高,塔势高峻,处于东山的前沿,容易受西北风的影响,所以在修建之初才有意将塔身向西北向微侧,以抵消西北风对塔的阻力。但是,文峰塔建成390余年之后,已经向西北倾斜了2.86米,成为一座危塔。科学地讲,塔身倾斜应与太原盆地持续不断的地壳下沉有关。

为拯救危塔,太原市政府在1995年聘请我国著名的建筑纠偏专家、浙江大学教授曹时中先生拯救危在旦夕的文峰塔,成功纠偏两米,并在第二年进行了加固工程。

从两塔的建造原因来看,所谓“文峰塔”,是“起自堪舆家言”的风水塔,即封建社会地方士绅为补辅太原府城“西北高东南低”,不利于发展文化的地形不足,用以“开山川之形胜,创文运之兴盛”,而建造的一种带有迷信色彩的标志性、欣赏性建筑。其造型虽然取之于佛教的浮屠,但是,与佛教的教义和佛门没有丝毫的关系。而“舍利塔”则是佛门的圣物,是奉供佛舍利子、藏佛经、受佛门弟子瞻仰和顶礼膜拜的宗教建筑。所以说,两塔的属性不同,文峰塔是一座风水塔,而舍利塔则是一座佛塔。

距今400余年的明代万历中叶,即1597年—1602年,那时,仅建了一座补辅太原“文运”不足的文峰塔,取名“宣文塔”。当时,寺名也不叫“永祚寺”,而是叫做“永明寺”。宣文塔和永明寺问世不久,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晋藩第十一代王——晋穆王朱敏淳觉得永明寺、宣文塔规模简陋,与省城太原的地位不甚相称,就下书五台山显通寺,邀请该寺住持,即当时在全国颇有些名气的建筑家福登和尚,来太原主持扩建“大塔寺殿宇”的工程。

福登和尚是明代中叶著名高僧。万历皇帝的生母,那个笃信佛教的“慈圣宣文李太后”就拜他为师,皈依其门下。福登接到晋穆王的邀请后,便来到太原。当他看到永明寺的宣文塔微向西北倾斜时,就向晋王建议,在扩建殿宇的同时,另建一新塔于旧塔之左。晋王采纳了福登的建议并在慈圣皇太后的资助下,用了近四年的时间,即万历三十六年春至万历四十年九月(1608年—1612年),新建了寺院的三座大殿,即现存永祚寺殿堂的主体建筑,有大雄宝殿、三圣阁、两厢方丈和两廊配殿,以及位于旧塔西北方的新塔,形成了楼阁巍然、两峰并立的大观。

福登计划中的寺院规模是非常宏伟的,除了目前现存的后院三座大殿外,还有天王殿、后院门庭、前院诸殿和山门的殿堂。然而,终因福登年迈体弱、积劳成疾,无法完成其计划,于这一年(明万历四十年)九月,完成新塔之后,便抱病返回五台山,不久即圆寂于台怀镇的显通寺。这个终未能完工的塔寺,遂更名“永祚寺”,两塔均定名为“宣文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