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太原历史文化
10885700000024

第24章 五代十国:北方名都(3)

在山西境内,战略地位重要的地方主要有太原府、河中府、潞、泽、沁、辽及云州。其中太原府尤称重中之重。太原位于山西腹地,为河东之根本。它通过云州可以控制阴山、幽燕,通过河中,可以控制关中、长安,越过太行山,可以俯瞰平原,凌逼汴洛,在古代用刀枪弓箭为主要武器的战争中,是很占有优势的。这是太原势力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山西的另一个特点,是它地处中原王朝的北部边陲,历来是汉民族和北方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羯、突厥、契胡、沙陀、契丹等交往频繁的地方。一方面,山西是用武之地,是中原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进行战争的重要战场。北方少数民族侵入中原王朝,常常先要占领山西,以山西为基地再继续南下。因此,中原王朝历来很重视对山西的经营,在那里构筑关隘,储备军粮,屯驻精兵。另一方面,中原王朝不时地、有组织地让一批又一批的少数民族定居山西境内,从而使他们和原有的汉民族相互影响,逐渐融合。长期战争环境的锻炼以及北方少数民族尚武精神的影响,使山西“人性劲悍,习于戎马”“故自古言勇侠者,皆推幽并”[48]。唐末五代太原势力的核心力量是少数民族沙陀人,艰苦的游牧生活和不断的迁徙,使沙陀人刚强剽悍,娴于骑射。山西北部和西北部的五台山、管涔山、恒山一带,草场丰茂,宜于畜牧,盛产良马。太原西北面的娄烦监牧就是一个规模很大的养马场。所谓“北收代马之用,南资盐池之利”,给沙陀骑兵提供了良好而充足的战马。李存勗重视对军队的训练,特别是骑兵。因此,他的军队数量虽少,但军事素养好,兵强马壮,士卒精整,战斗力强。这是太原势力取得胜利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山西的上述两个特点,也是石敬瑭得以建立后晋、刘知远得以建立后汉的重要原因[49]。

五、文化遗迹

(一)李存孝墓

太原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晋源区风峪沟内。地面现存圆形封土一座,底径4米,残高2米。墓前原有石碑,上刻“大唐李将军存孝墓”。

李存孝(?—894年)为唐末五代名将,新旧《唐书》均有传。代州飞狐(今河北涞源)人,原名安敬思,李克用掳掠代北得之,养为义子,赐名李存孝。

李克用的沙陀军,战斗力极强。他以沙陀部落为主,纠合代北各族的壮士,组成部队。他特别注意搜罗猛士做心腹。当时的军人都喜欢收义子,李克用部下有“义儿军”的名目。义儿中最有名气的连同后唐明宗李嗣源,恢复原姓符氏的李存审,便有10个,也就是十员猛将。这些人中有汉人、沙陀人、吐谷浑人、回鹘人。其中李存孝是尤为罕见的猛将,史书上说他身披重铠,挂张弓,架条槊,手舞铁楇,冲锋陷阵,往来如飞。他的绝技是能于战斗驱驰中更换坐骑,因此他作战常带两匹马,马力乏了,便换了坐骑再战[50]。后世传说五代故事,更把他说成古今少有、勇武绝伦的传奇人物。

大顺元年(890年),李存孝以不得任潞州节帅而心生不满,又为李克用宠臣李存信诬陷,不自安,乃据邢州(治今河北邢台)反叛,转身投靠李克用的死对头朱温。后被李克用率军包围,食尽出降,乾宁元年(894年),被车裂处死。李克用深惜其才,本想会有人出来说情,自己有个台阶就饶李存孝不死,没想到竟没有一个人为其说话,对此李克用深以为恨,一连十多天不问朝政。

(二)平遥镇国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名京城寺,位于山西省平遥县城北郝洞村,坐落于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东北方向15公里,距南同蒲铁路的洪善车站仅1公里,距太原85公里。寺庙创建于五代时期北汉天会七年(963年)。京城寺的寺名,到明代嘉靖十九年(1540年)被“镇国寺”所取代。

镇国寺内杂树交荫,绿叶蓬松。全寺分为前后两座寺院,总面积为10892平方米。在中轴线上,有天王殿、万佛殿、三佛楼等建筑。前院,东西两侧有钟楼、鼓楼以及三灵侯、财福神、二郎、土地各殿堂。后院,有罗汉殿、阎王殿等殿堂。

镇国寺内的古建筑,以前院居中的万佛殿为最。万佛殿造型独特,平面近正方形,屋顶为单檐歇山式,出檐深远,庞大的七辅作斗拱,总高超过了柱高的2/3,使殿顶形如伞状,建筑艺术别具一格,在历代寺庙建筑中颇为罕见。从寺内碑文中可知,嘉庆二十年(1815年)寺庙重修时,曾对万佛殿再度修葺。修葺后的殿宇,仍保持了原来的风格。

万佛殿内,中央为佛坛,长与宽均为6.09米,正中设立须弥座,上塑释迦牟尼坐像。旁边站立迦叶、阿南二弟子。连佛、弟子、菩萨、金刚、供养人共有11尊塑像。这些塑像,面目丰满、腴润,身躯高大、健壮,躯干微曲,饱含五代时期塑像风韵。

(三)刘氏陵园

位于太原市西南天龙山风景名胜区内的天龙寺之西。《晋乘蒐略》称:“太原县西南三十里天龙谷中有北汉刘氏墓碣,题‘大汉英武皇帝园陵’八字,明弘治间为寺僧所毁。今存石香亭。”[51]

刘继元,生年不详,卒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五代时北汉末代皇帝。刘继元本姓何,其母是北汉建立者刘崇之女,先嫁薛钊,生子继恩,后嫁何氏,生继元,二人都做了舅父刘钧(刘崇之子)的养子[52]。天会十二年(968年)七月,北汉睿宗刘钧因宋军压境,国势日窘忧愤而死,刘继恩即位。同年九月,刘继恩被侯霸荣杀死,刘继元当了北汉皇帝。

宋太宗灭北汉,刘继元举城出降,被押送东京,“诏授继元特进、检校太师、右卫上将军,封彭城郡公给赐甚厚”,六年,加开府仪同三司。雍熙三年,建房州为保康军,以继元为节度。

淳化二年(991年),继元病重,宋太宗遣中使护医诊视,同年病逝,遗奏以其子三猪为托,“太宗恻然哀之,赠中书令,追封彭城郡王,赗赙加等,葬事官给。时三猪6岁,赐名守节,授西京作坊副使,家居赐禄”[53]。

(四)千佛楼碑

位于太原市西南的天龙山圣寿寺碑廊内,全称“大汉英武皇帝新建天龙寺千佛楼之碑铭并序”,刊刻于北汉天会二年(975年)。碑高2.04米、宽1.02米、厚0.31米,正文25行,行67至72字,行书。尚书左仆射李恽撰文,翰林书令史刘守清、王廷誉书丹撰额。碑文记载了北汉睿宗刘承钧、英武帝刘继元在位期间营建天龙寺千佛楼之事。北汉是十国时唯一在北方建立的政权,疆域范围狭小,仅为现山西中部和北部。因地域限制,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遗留或出土实物颇为少见。而千佛楼碑历经一千余年的风雨,现仍得以保存,其历史和文物价值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