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太原历史文化
10885700000012

第12章 秦汉:战略要地(2)

五、文化名人

(一)文景女杰

“刘恒治代”培育出刘恒、刘启两位皇帝,他们开创的“文景之治”,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太平盛世。与文、景两帝同时,还有三位杰出女性,也是从晋阳走出的“文景之治”核心人物。她们是汉文帝之母薄太后、汉景帝之母窦太后和汉景帝的姐姐馆陶长公主。

1.薄太后(?—前155年)薄太后亦称薄姬,汉高祖刘邦妃,文帝刘恒生母。其生父姓薄,原是吴(今江苏苏州)人,母亲是魏国王族。薄姬先为魏王豹妃。相士许负初见薄氏,暗对人说:“此女产子将为天子!”魏王豹本有觊觎天下的野心,听后暗喜,遂背叛刘邦自立,后被刘邦打败杀死。

刘邦统一天下后,薄姬入汉宫纺织房为织女。有一天,汉高祖刘邦经过织室,看到薄姬长得漂亮,纳其入后宫,生文帝刘恒[24]。薄姬崇尚道学无为自静、顺其自然的思想,这和汉初刘邦的治国思想一致。刘恒封代王时,只有8岁。高祖崩逝后,薄姬随其来到边远的晋阳,辅助刘恒治理代国。其时刘恒尚幼,治理代国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均出自薄姬之手。相传吕后专政,派人追杀代王刘恒,薄姬携子藏匿于代国西境黄河中流的荒岛之上,才幸免于难。此岛现名娘娘滩、太子滩,位于山西河曲县境内,为山西著名旅游景点。另太原市尖草坪区有皇后园村,相传为薄太后携刘恒隐居于此而得名。

文帝即位,薄姬为皇太后,继续辅助汉文帝执掌朝政,将治理代国的经验和措施在全国推广,终于使西汉的政治得以稳定,经济得以恢复发展。汉文帝以皇帝之尊,仍然对母亲孝顺如初,言听计从。相传薄太后生病,汉文帝坚持每天看望母亲,常常衣不解带陪侍其旁。凡御医送来汤药,文帝都要亲口尝过,才会给母亲喂下。此乃中国传统“二十四孝”中的“文帝尝药”。

文帝在位23年,一直为薄姬尽为子之道。公元前157年,文帝先于薄太后离开人世。临终时,他反复叮嘱妻子儿女一定遵从薄太后政令,继续执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汉景帝继位后,尊薄太后为太皇太后,薄氏继续辅助汉景帝执政,终于成就了文景之治的伟大业绩。景帝前元二年(前155年),薄太后(太皇太后)病逝,景帝谨遵父亲遗愿,按照“顶妻背母”的方式将其葬于刘恒霸陵之南,号称“南陵”。

2.窦太后(前205年—前135年)窦太后名漪房,清河郡(今河北清河)人,也是刘恒治代时从晋阳走出的女性政治家,文景之治的重要核心人物。窦太后是西汉最后一位拥附“黄老思想”的统治者,在她的影响下,西汉政权能继续贯彻高祖刘邦“与民生息”“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把西汉王朝推上了强盛的高峰。

窦太后出身于良家子女,汉惠帝时入选进宫廷,为吕后侍女。吕后为了笼络人心,挑选宫女赏赐与诸侯王,每王五名。窦姬也在被选之列。因家在清河,为近家,她愿意去赵国,请其主遣宦者“必置我籍赵之伍中”。不知何因,宦者误将其列入去代国的名单之中。名单通过后,“窦姬涕泣,怨其宦者,不欲往,相强乃肯行[25]”。到了代国,代王刘恒对其宠爱有加,与她生女刘嫖,子刘启、刘武。汉文帝继位,原王后及所生四子相继病死,遂封窦姬为皇后,刘启为太子,刘嫖封为馆陶长公主,幼子刘武先封为代王,最后封为梁王。后来窦皇后生病,双目失明。文帝去世后,刘启即位是为汉景帝,窦后为皇太后。

窦太后信奉黄老之学。她规定景帝和窦姓宗族必读《老子》,并推尊其学说,因此她在世时“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26]。窦太后在刘恒治代时就参与政事,后辅助文帝、景帝和武帝三朝,是文景之治的核心政治人物。武帝即位,尊其为太皇太后。所有朝廷政事,皆由她来决定。当时御史大夫赵绾和郎中令王臧,迎鲁耆儒申公来朝,并建议仿古制,设明堂、辟雍,改历易服,行巡狩封禅等礼仪,还建议今后政事“可不必事事请命东宫”。太皇太后听罢,怒不可遏,命武帝下令将赵绾、王臧下狱自杀[27]。至她去世前,武帝不再重用儒生,可见她在政治上的影响。

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窦太后(太皇太后)去世,时年71岁,与文帝合葬霸陵。

3.馆陶长公主刘嫖刘嫖是汉文帝与窦皇后长女,出生于代都晋阳,文帝即位后封为馆陶长公主。馆陶长公主也是文景之治的核心人物,因幼年在晋阳度过10余年艰难岁月,与祖母薄太后、父母及弟弟刘启、刘武感情深厚,在文帝执政时,就参与政事。汉景帝即位后,在皇帝弟弟的纵容下,她更是出入宫闱,与母亲窦太后一起辅助景帝,执掌朝政,成为汉宫中不可小觑的政治人物。

馆陶长公主工于心计,她看到汉景帝体弱多病,想在景帝之后继续掌权,就将女儿陈阿娇作为政治筹码,欲将其许配于栗姬所生之栗太子刘荣。因她经常向汉景帝献美女而与栗姬矛盾甚深,被栗姬严词拒绝。馆陶大为愤怒,开始策划推翻栗太子刘荣。此时,景帝的另外一个妃子王娡主动提出联姻,两人一起导演了“金屋藏娇”的历史佳话。陈阿娇最终被许配给胶东王刘彻为妃。刘嫖、王娡共同设计,在景帝面前谗言栗姬,使景帝废刘荣而立刘彻为太子。汉武帝继位后,馆陶长公主因辅立太子刘彻有功,又是皇帝的姑母兼岳母,于是由汉武帝加封号,跟从窦太后的姓尊称为窦太主。

武帝宠幸其姊平阳公主府中的歌女卫子夫。陈皇后没有子嗣,求助巫术,被武帝发觉后,终于被废。馆陶长公主在宫中的地位也大为降低。

(二)外交家常惠

常惠(?—前46年)西汉并州太原人,西汉著名外交家,事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汉元帝四朝。史载,常惠幼时家境贫寒,磨炼和造就了他沉着机敏,谦恭好学,寡言语而有决断的性格。成年之后,常惠步入仕途,从事涉外活动。

汉武帝以其武略雄韬,数次大败匈奴,杀伤其生力军,驱逐其至大漠之北,才使北境烽火暂熄,争端锐减。为巩固军事上的胜利,天汉元年(前100年),武帝采取“一张一弛”的策略,对匈奴实行和盟政策。在此情况之下,常惠奉武帝之命以副使的身份,协助大使苏武出使匈奴。

常惠随苏武到达匈奴后,匈奴单于背弃信义,欲以高官厚禄拉拢苏武和常惠背弃汉廷,归顺匈奴。苏武、常惠不辱使命,坚守气节,义正词严给以痛斥。匈奴单于恼羞成怒,将他们扣留。为消磨苏武和常惠的斗志,对他们分而治之,拘遣苏武于北海(今贝加尔湖一带)牧羊,囚笞常惠于官府牢狱,以繁重的苦役折磨他,妄图以此淫威,使他们屈服,背叛汉室。如果说苏武在北海受得是饥寒困顿,罕见人烟之苦。而常惠此时已沦为匈奴达贵的宫廷奴隶,完全丧失了做人的自由。然而,常惠始终不忘自己是堂堂大汉的使节,苦愈重而志愈坚。他严格地恪守着自己民族崇尚的“士可杀而不可辱”的气节和信念,挫败匈奴人多方面的威胁、利诱和欺骗,坚持19年而不屈。直至汉昭帝继位,匈奴与汉重新和好,匈奴单于才将拘禁19年的苏武和常惠释放,厚待以礼,送回汉朝。

常惠返汉后,受到同僚们的称赞和汉昭帝的信任,委其光禄大夫之职,留在宫廷做皇帝处理匈奴问题的顾问和应对事务。宣帝即位后,匈奴与汉的关系又日趋紧张,边事时有发生,为了联合西邻诸国一道抗击强敌,彻底清除边患,宣帝遂命悉知匈奴内情的常惠为校尉,持节出使西域乌孙国,与其结盟合作,共同抗御匈奴。

当时的乌孙国,都赤谷城,是游牧民族,经常受到匈奴的侵扰。乌孙国王对结盟共击匈奴,举棋不定。常惠了解到乌孙国王之所以对结盟难下决心,并非对汉没有诚意,而是惮惧匈奴兵强马壮,日后难以应付,反遭其害,遂对乌孙国王说,只有结成军事联盟,才能合力抗击匈奴的侵扰,打通西域与汉室的通道,发展两国的贸易,富裕两国的人民,否则,匈奴不逐,终究是双方的患害,而且乌孙受害尤甚,常惠以实事求是的分析,精辟的说理,晓之以利害,终使乌孙国王与汉室结成军事联盟,合击匈奴。

汉宣帝即位第二年(本始二年,前72年),大汉发铁骑16万余兵马,分五路攻打匈奴,这是武帝更是两汉400年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对外骑兵出征。同时,朝廷派遣常惠前往乌孙,节制乌孙军队,与汉军东西并进,形成一个巨大的钳形攻势,夹击匈奴。

汉与乌孙合击匈奴大获全胜,消灭了共同的患害,发展了两国相互往来的关系,安定了两国的边境,常惠因而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受到了宣帝的嘉奖,受封长罗侯。未几,苏武年老力衰而卒,常惠又代苏武典属国之职,专门处理国家的外交事务,成为西汉中期的外交活动大家,为处理汉与西域各国和北方匈奴诸部族的外交关系,潜心尽职,功绩卓著,史称“明习外国事,勤劳数有功”。[28]宣帝甘露年间擢升右将军之职。汉元帝即位后,常惠继续为朝廷效力,初元三年(前46年)逝世,谥曰“壮武侯”。

(三)名士王烈

王烈(142年—219年)字彦方,东汉末期太原人,少年时拜颍川大师陈寔门下学经,他器业过人,英明著于海内。学成后,王烈回归故里,在家乡建立学校,育人为务,以义行称乡里。有一年,太原发生饥馑,路有饿殍,王烈把家中所藏之粮,全部拿出,赈济乡民。在他的影响下,邻里相助,竞相为善,蔚然成风。有一人偷牛被捉,向牛主请罪说:“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29]”王烈得知此事,不但没有责备偷牛人,反而送布一端。人问何故,王烈道:“昔秦穆公,人盗其骏马食之,乃赐其酒。盗者不爱其死,以救穆公之难。今此盗人能悔其过,惧吾闻之,是知耻恶,知耻恶,则善心将生,故与布劝为善也。[30]”后来,偷牛人果然改邪归正,成为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的好人。地方官僚慕王烈德才品行,亲自驾车,到王烈处问询政事,并将其察举为孝廉,三府欲辟为官,王烈无意从政,皆辞不就。董卓之乱,王烈辟地辽东,躬耕田野,布衣蔬食,不改其乐。辽东太守公孙度仰其名望,接以昆弟之礼,访州政事。并授以长史之官。王烈遂以商贾自秽,婉言谢绝。曹操闻听王烈高名,征辟其为丞相掾。王烈累召不就,后客死辽东,终年78岁。

注释:

[1]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2] 《史记·秦始皇本纪》

[3] 《史记·秦始皇本纪》

[4] 《史记·韩信卢[綰]列传》

[5] 《史记·韩信卢[綰]列传》

[6] 《史记·高祖本纪》

[7] 《汉书·高帝纪第一下》。

[8] 《汉书·地理志》

[9] 《离石发现千年古城原址》,《太原晚报》2010年7月28日,第18版

[10] 《史记·高祖本纪》

[11] 顺治《清源县志》

[12] 民国《清源县名胜古迹调查志》

[13] 《汉书·地理志》

[14] 《汉书·文帝纪》

[15] 《汉书·文帝纪》

[16] 《汉书·文帝纪》

[17] 应邵:《风俗通义》

[18] 《周礼·职方》

[19] 《后汉书·郡国志》,《山西省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2000年版

[20] 《后汉书·卢芳传》

[21] 《后汉书·杜茂传》

[22] 《后汉书·马成传》

[23] 《后汉书·冯衍传》

[24] 《史记·外戚世家第十九》

[25] 《史记·外戚世家第十九》

[26] 《史记·儒林传》

[27] 《史记·孝武本纪》引《正义》

[28] 《汉书·常惠传》

[29] 《后汉书·独行列传》

[30] 《三国志·王烈传》注引《先贤行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