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金权博弈
1064400000081

第81章 3石油效应:掀开1973年石油危机幕后

第十五章3石油效应:掀开1973年石油危机幕后

石油输出国和消费国在世界石油市场稳定方面享有共有的利益。欧佩克成员国多次告诉我们,石油不是被用来解决政治冲突的武器。沙特阿拉伯和其他产油大国已经确认,他们仍将是世界石油市场的可靠供应者。”

——美国官员 格林伯格

1973年,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由于阿拉伯国家针对以色列和美国使用了“石油武器”,从而引发了世界上发生了第一次石油危机。顿时,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猛然上涨两倍多,原油价格从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

结果,阿拉伯国家的这次出手,对世界上工业发达的国家造成了严重的冲击。据悉在持续三年的石油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其他众多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显著下降。油价对各国经济的重大影响,让全世界的人民都大为震惊,他们发现,除了战争以外,又一样新的恐怖事件诞生了——石油危机!

事实上,整个过程的来龙去脉是这样的。

多年来,中东地区的石油开采一直受到美国等西方大国的干涉。以1950~1973年期间为例,这段时间里,原油价格被世界上的七大公司人为地压得很低,平均每桶约1.80美元,仅为煤炭价格的一半左右,出现了“油不如煤”的怪异现象。

原本阿拉伯国家就对美国等创造的资本主义旧的石油体系,就不满。再加上西方世界对石油的需求急剧增长,但西方石油公司却不肯对主要生产石油的发展中国家的提价要求作出让步,这更是让双方矛盾日益激化。最为关键的是,美国一向支持阿拉伯国家的“死敌”以色列,试图利用以色列来控制中东的石油资源。

所以,借着这场战争,阿拉伯国家决定挣脱美国等石油垄断资本对中东石油产销的控制,并给予它们一次沉重的教训。

1973年10月,阿以双方爆发第四次中东战争。为了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阿拉伯国家立即将石油引入战争,作为战略武器进行抗争。在几个国家政府首脑的精心策划下,采取了以下举动——

“10月6日,叙利亚率先切断一条输油管,黎巴嫩立即响应,关闭了输送石油的南部重要港口西顿。

10月7日,伊拉克将其下巴士拉石油公司里的美国公司股份收归国有。

10月16日,海湾地区的科威特、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五个阿拉伯国家和伊朗决定,将海湾地区的原油市场价格提高17%。

10月17日,阿尔及利亚等10国参加的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部长级会议宣布,立即减少石油产量,决定以9月份各成员国的产量为基础,每月递减5%;对于美国等支持以色列侵略的国家的石油供应,逐月减少5%。

10月18日,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中的阿布扎比酋长国决定完全停止向美国输出石油。接着利比亚、卡塔尔、沙特阿拉伯、阿尔及利亚、科威特、巴林等阿拉伯主要石油生产国也都先后宣布中断向美国的石油运输。”

一场为了捍卫国家主权和反对美国石油垄断的战争,随着中东战争的打响而在石油领域内全线铺开。起初,阿拉伯国家还声势强大,占据优势,但后来以色列利用狡猾的策略,扭转了战争局势。不得已,战争以阿拉伯国家战败告终。

尽管,在战场上,阿拉伯国家没能赢得对以色列的胜利,但在石油领域里,它们却着实给了几大资本主义国家强烈的打击,并间接地引发了全世界的石油危机。

1973年10月,美国国内的原油库存已经出现枯竭现象,同时阿拉伯的原油禁运,致使美国每天至少减少两百万桶的进口石油,致使美国石油资源的储备日迫底线。没过多久,美国的许多工厂就因缺乏石油而纷纷倒闭,数以万计的工人下岗。

资源的日益匮乏,社会失业人口的增加,迫使美国拉响了“国家能源警报”。政府先是大幅削减了公路、桥梁、医院和学校的投资以用来偿还银行债务,然后发布了一系列节省石油的紧急措施,例如减少班机航次、限制取暖用油,星期天关闭全国加油站,禁止和限制户外灯光广告等等。除此以外,美国国会还通过法案,授权总统对所有石油产品实行全国配给。

不过,美国本土上还是出现了大面积的“油荒现象”。尤其是日常生活中汽油的减少,让民众们产生了恐惧心理,全都驾驶汽车涌入加油站,造成了纽约城里排长队加油的拥堵现象。而美国国防部正常石油供应也缩减成了原来的一半,军队上的石油供给更是无法满足。

为让阿拉伯国家停止这场“石油报复”,美国恫吓阿拉伯国家将以武力占领这些国家的油田,但阿拉伯国家却对美国发出强烈反击——只要美国胆敢武装入侵,就立即炸毁油田和有关设施,彻底摧毁美国在中东的全部石油利益。这回,美国的霸气消失了,再也不敢“旧事重提”。

同一时刻,在欧洲大陆上,油价的上涨也带来了强大的冲击。根据当时的统计,德国的石油进口因油价上涨极大地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花费增加至170亿马克。并且,因油价上涨,德国的经济出现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高达8%。其农业和运输业几乎全军覆没,而重要的工业性部门也陷入了深重的危机。着,恐怕是在30年代“大萧条”后,出现的最可怕的现象。

至于那些发展中国家,面对石油价格的突发性攀升,他们更是苦不堪言。原本自身国内就缺乏石油资源,再遇上能源价格居高不下,各国无力支付,险些让化工产业遭受灭顶之灾。据悉,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1974年,发展中国家承受了总额为350亿美元的贸易赤字,比前一年增加了整整4倍。

1973年底,这次石油危机在席卷了大半个地球后慢慢结束。在这次危机中,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被迎头痛击,阿拉伯人民也扬眉吐气。但可怜的是,其他毫无瓜葛的国家,也都遭受了惨重的损失。因此,才有书中写道——“石油危机所产生的政治和社会影响对其他无辜的国家来说,只能用“灾难”二字来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