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世界戏剧学
10594600000011

第11章 东方的情味(1)

古代印度戏剧

东方的戏剧之花,最早萌发于印度。

亚里士多德的学生亚历山大曾率师于公元前三二六年春天进入印度。这对亚历山大来说,是一次艰难重重的悲剧性进军,而对人类文化史来说,却打开了一道沟通东、西方的渠道。古代最博识的学者的弟子,无意之中用铁蹄连接了人类最早的两个戏剧发祥地。

但是,还没有什么确切的史料表明希腊戏剧与印度戏剧在当时的相互影响。考古学家们从古代印度孔雀王朝、巽伽王朝的雕刻中不难发现希腊、波斯艺术的影子,在巽伽王朝的菩提伽耶围栏,甚至还可发现某些浮雕在题材上与希腊神话的联系,至于印度西北部出现于公元前二世纪的犍陀罗艺术,其初期简直可以称为希腊罗马艺术在东方的一脉分支。由此,断言古代印度的文化艺术曾受过希腊罗马的激励,是不会有问题的。

但是,这一切,主要得之于后人对实物的考据而并不是历史记载。实物考据,对于雕刻这样构成成分单一、保存时间久远的艺术门类来说特别便利,而对戏剧这样的综合艺术来说却不能赖此窥取全貌了。例如,人们不难见到一些印制精细的巽伽王朝的山奇雕刻像片,那流荡着准确而优美的女性曲线,焕发着健康而强烈的青春活力的女药叉圆雕,除了历史的风尘在她们眉眼间磨去了一些锋棱,在她们的肌体上留下一些石花之外,我们看到的就是这一雕刻艺术的实体全貌,而其所依附、所装饰的大塔,也比较容易考证年代。戏剧就不同了,鼓乐声早已飘散于二千年之前,单从遗留的几个剧本,只能分析推断出它的一个局部。因此,在没有获得更多的证据之前,我们很难臆测古代印度戏剧的全部形态。

下面,我们且开列出一张猜测成分极大的古代印度戏剧表略,内中这些以百年为计的宽跨度年代,各国学术界也历来众说纷纭。让以后考查得更确实、更有说服力的年代划分来替代它们吧。

约公元前二千纪,印度尚处于原始公社制社会,出现了最古老的诗集《吠陀》。其中《梨俱吠陀》中所包含的阎摩和阎密、补卢罗婆娑和优哩婆湿之间的爱情对话诗,已具有戏剧意趣,也有人认为是戏剧的最初胚芽;

约公元前一千纪至公元前一世纪,印度已进入奴隶制社会,在文学上被称为史诗时代。在这一长时期中,民间迎神赛会时的戏剧性表演,是戏剧比较正式的萌芽。其间,约出现于公元前二世纪的语法书《大疏》中有表演故事的记载,可为这种萌发着的戏剧之芽作证;

约公元前后,印度古典戏剧成熟;

约公元一世纪至二世纪,佛教戏剧家马鸣创作《舍利弗传》等剧,显示古典戏剧的完全成熟;

约在马鸣之后,戏剧家跋娑从事积极的创作活动,名传一时,后来迦梨陀娑在剧本《摩罗维迦》中提到当时流行的三个前辈戏剧家,跋娑名列第一。本世纪前期曾发现他的十三个剧本,被通称为“跋娑十三剧”,富有民间色彩;

约公元二世纪,出现了第一部戏剧理论巨著《舞论》;

约公元二世纪至三世纪,戏剧家首陀罗迦创作现实主义的杰出剧作《小泥车》;

约公元四世纪至五世纪,印度古典戏剧的最优秀代表作家迦梨陀娑创作了《摩罗维迦》、《广延天女》、《沙恭达罗》等剧作,其中,《沙恭达罗》至今享有崇高的世界性声誉;

约公元七世纪,印度进入封建社会。印度古典戏剧从以迦梨陀娑为代表的高峰开始衰退,宫廷剧有所发展。当时宫廷剧中较有代表性的是署名“戒日王”的三个剧本《璎珞传》、《妙容传》和《龙喜记》。约在同期还出现过《醉鬼传》等市井小闹剧;

公元八世纪,出现了薄婆菩提、毗舍佉达多、婆吒·那罗衍等戏剧家,剧作有《罗摩传后篇》、《大雄传》、《茉莉和青春》、《指环印》、《结髻记》等,其中以薄婆菩提的《罗摩传后篇》最为著名;

公元九世纪至十世纪,出现了剧作家牟罗利和王顶。前者以《无价的罗摩》著名,后者写过《儿童的罗摩衍那》和《樟脑球》等,大多呈现出较明显的形式主义倾向,成就不高;

公元十世纪,戏剧理论家财胜写出具有总结性的戏剧理论著作《十色》;

公元十世纪之后,印度古典戏剧已基本颓溃。十一世纪出现过克里希那弥湿罗的剧作《觉月初升》,在格局上有马鸣戏剧残卷之风。以后,民间方言戏行时,古典戏剧日渐趋向名存实亡。

总起来看,印度古典戏剧公元前后为其成熟期,公元二世纪至五世纪为其鼎盛期,公元十世纪以后完全走上末路。《沙恭达罗》、《小泥车》、《罗摩传后篇》等,显示了印度古典戏剧的最高艺术水平。

在内容上,印度古典戏剧有两个主要题材来源。其一是史诗和传说故事中的现成材料,这占了印度古典戏剧的大部分。这中间,有一流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中心,以迦梨陀娑的《摩罗维迦》为先声,以七世纪署名戒日王的几个剧本为典型代表;更令人注目的是在传说故事的外壳之中进行改造制作,融合进去新的思想意义而取得较现实的艺术效果的那一流,以《沙恭达罗》为代表。第二个主要来源是现实生活,作者可以超越于传统故事之外,以刻画市井生活的世态人情为主,从《小泥车》直到七世纪的一些市井小闹剧。另外还有一些是以宗教宣传为主旨,如马鸣戏剧残卷。在所有印度古典戏剧中,除了一部分脱离现实生活的作品外,大部分都有或多或少、或浓或淡、或隐或显的现实寄托。

印度古典戏剧的艺术形式,我们了解得不太多。从马鸣戏剧残卷看,当时角色出现方式至少有三种:一是为角色拟定了名字的;二是不用角色名字,光标明角色身份的,如“妓女”、“主角”、“流氓”等,并已出现了特点鲜明的丑角;三是以抽象概念来命名角色的,如“智慧”、“名誉”等,颇有点现代象征派的味道,这种戏自然会以宣扬特定的观念为己任。

后来,直到十一世纪,还出现过这种以抽象概念来命名角色的戏剧,但考其主流,多数印度古典戏剧采用了有大类别划分又有具体名字的角色方式。角色大致有“拿耶伽”(男主角)、“拿依伽”(女主角)、“毗都娑伽”(丑角)等类。在剧本格局上,开场有引子,结束有尾诗。

以《沙恭达罗》开场为例,诵读了几句颂祷神灵的诗之后,就有舞台监督和一名女演员的对话:

舞台监督不必啰唆了。(注视着化妆室)小姐,化妆完了,就出来吧!

(女演员出)

女演员先生,我来了。请先生下命令吧,要做什么事情呢?

舞台监督看官多半都是知书识理的。我们要在他们面前演出迦梨陀娑新著成的叫做“沙恭达罗”的剧本。

接着,舞台监督要女演员先唱一个歌,让看官欣赏一下,唱了之后——

舞台监督小姐,唱得好!剧场四周,听众完全为你的歌声所陶醉,他们一动也不动,就像画成的一幅画。那么我们再做些什么使他们快活呢?

女演员刚才先生已经命令过,要演出那一出叫做“沙恭达罗”的前所未闻的戏了。

舞台监督我完全想起来了。一转眼的工夫,我就真忘了。

因为

你的迷人的歌声牢牢地吸住了我,

正像飞奔的鹿吸住了国王豆扇陀。

(两人同下。)

——序幕终

这里,国王豆扇陀是戏中的主角,飞奔的鹿吸住了他,正是戏开幕时的情节。因此,这样的引子,既起了定场的作用,又介绍了剧名、作者,而且还十分自然地把观众引入剧情。

有的戏引子很长,如《小泥车》的引子,详尽地介绍了作者的外貌、学识,剧本的内容、主旨,还加上一段戏班主和他妻子的打诨插科。剧本最后的尾诗,有的由剧中人唱出或念出,有的是外加的,例如《广延天女》(即《优哩婆湿》)的尾诗是由演员在幕后唱出的八句诗:

财富和知识永远冲突,

兼而有之,实在很难;

为了好人们的快乐幸福,

就让他们把两者来兼。

让所有的人承担痛苦,

让所有的人看到幸福,

让所有的人得到爱情,

让所有的人到处满足。

剧本正文,由说白、唱词和动作提示三因素组成,说白中除了对白还有独白与旁白。唱词融于剧情之中、化于角色身上,与希腊悲剧的歌队演唱不一,而与中国古典戏曲的情况比较接近。动作提示也远比希腊悲剧繁多和细致。剧中所用文辞,雅语俗语相间,主角和上流人物多用雅语,而妇女和下层人物多用俗语。但也无定规,《小泥车》就大量地采用俗语,三十四名角色中只有八名讲雅语,有的则故意让卑下的角色满口雅语,这与剧作题材、演出对象以及作者特殊意图有关,最终又维系着时代风习、社会气氛以及与此相关的语言演化情况。

至于印度古典戏剧的具体演出的情状,则几乎没有资料可供了解。有些梵语学家根据《小泥车》剧本篇幅冗长、俗语丰富的事实,推测这已不是乡村游行演出、节日赛会时的临时节目,也不是宫廷豪门内的戏班子所能创作,而是那些面向城市平民的专业剧团才能编演的戏。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有专业剧团在较稳定的剧场内向众多的市民演出很长的戏,有时还须连台演出,这应是戏剧事业相当繁荣的一种状况,与古希腊有点相似。

戏剧学著作《舞论》,大体上说,是在印度古典戏剧的成熟期作出的对以往创作经验的总结,同时又开启了古典戏剧的鼎盛期。

《舞论》中的戏剧学

《舞论》基本上是一部歌诀体的著作,相传为婆罗多仙人所作,但从内容和古代印度的著述习惯看,很可能是在一个长时期内经多人不断补充、修订的积世之作。正式成型约在公元二世纪。

显然,这是一部类似于现代“戏剧小百科”的巨著。

这个目录表明,在涉及戏剧门类的广泛性和完备性上,在包罗万象的理论规模上,《舞论》可以独步当时的世界戏剧学领域;这个目录又表明,庞大的结构中明显地存在着一个重心,那就是具体的演剧实践,三十七章中专论表演和演出具体事务的多达二十六章。由此可见,此书之成,出于演剧实践,也为了演剧实践。凡是当时演剧中所遇到的几乎一切问题,它都不分巨细地作了总结,都能提供一个规范性的回答。

可以设想,对于一千多年前的印度戏剧家们来说,它会是一本切实有用的工作手册、一本有问必答的标准化范本、一本在台前台后可以随口引用的演剧指南。

《舞论》也包含着一些具有理论价值的内容,我们撷取以下三方面试作介绍。

一、大梵天的旨意

《舞论》全书,是以戏剧存在于世的合理性问题开头的。

它讲述了这样一个神话:戏剧的创始人、亦即这部《舞论》的作者婆罗多仙人和他的一百个儿子演出了第一个戏剧,内容是表现天神战胜敌人阿修罗的,这就引起了阿修罗这方的不满,实行进攻,前来扰乱。天神卫护了演剧人员,而且根据创造之神大梵天的旨意修建了剧场,并叫一些天神保护剧场的各个部分。随后,创造之神大梵天还亲自出面调停事端,他不去压服仇视戏剧的阿修罗一方,而是向他们说明戏剧的意义和作用,即戏剧存在于世的合理性。同时,他又规定,今后戏剧不应过于偏袒一方,而应表现天神和阿修罗这敌对两方的成功和失败。

有趣的是,《舞论》第一章中,我们听到的就是这位持平公道的创造之神大梵天向争纷者们谆谆劝解的声音。这些劝解围绕着“戏剧究竟是怎么回事,应该怎么样”这一中心展开,所以也就自然而然地论述了戏剧的基本性质。

大梵天对天神的敌方劝告说,戏剧不会偏袒一方:

在这里,不是只有你们的或则天神们的一方面的情况。戏剧是三界(指天上、人间、地下——引者注)的全部情况的表现。

戏剧不单单用来表现一方而应该表现三界的全部情况,这就牵涉到了戏剧的性质问题。如果只是表现一方,那戏剧就成了一种偏狭的争纷手段,而如果以表现大千世界的全部情况为己任,那戏剧的性质就要从它和生活本身的关系中去寻求了。创造之神大梵天认为(亦即《舞论》的意见),戏剧之所以应该无偏袒地表现大千世界,正因为它的性质是摹仿:

我所创造的戏剧具有各种各样的感情,以各种各样的情况为内容,摹仿人间的生活。

因此,你们不要对天神生气。这戏剧将摹仿七大洲。我所创造的这戏剧就是摹仿。

既然如此,那就无事不可成为戏剧的摹仿对象:

没有〔任何〕传闻,没有〔任何〕工巧,没有〔任何〕学问,没有〔任何〕艺术,没有〔任何〕方略,没有〔任何〕行为,不见于戏剧之中。

在这戏剧中,集合了一切学科〔理论〕,〔一切〕工巧,各种行为。因此我创造了它。

〔戏中出现的〕有时是正法,有时是游戏,有时是财利,有时是和平,有时是欢笑,有时是战争,有时是爱欲,有时是杀戮。(文内方括弧中为译者加的疏通、补充译句的词汇,从金克木译本,下同——引者注)

那么,戏剧摹仿这么纷繁的事物有何目的呢?在这里,《舞论》滔滔不绝地倾泻出一连串令人动容的文辞:

〔戏剧〕对于履行正法的人〔教导〕正法,对于寻求爱欲的人〔满足〕爱欲,对于品行恶劣的人〔施行〕惩戒,对于醉狂的人〔教导〕自制,对于怯懦的人〔赋予〕勇气,对于英勇的人〔赋予〕刚毅,对于不慧的人〔赋予〕聪慧,对于饱学的人〔赋予〕学力,对于有财有势的人〔供给〕娱乐,对于受苦受难的人〔赋予〕坚定,对于以财为生的人〔供给〕财利,对于心慌意乱的人〔赋予〕决心。

我所创造的戏剧对于遭受痛苦的人,苦于劳累的人,苦于忧伤的人,〔各种〕受苦的人,及时给予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