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古代谋略与教子之道
105600000012

第12章 独生子女性格训练的谋略(3)

趁祸苗小时就须除掉,不管你多么疼爱你的孩子,过错总是过错,一定要严加管教,及时纠正。现在有些孩子年纪小小就犯了罪,进了少管所,其中有不少是吸毒者,这些少年吸毒犯不是天生的吸毒者,有的只是出于好奇、有的是被人教唆、有的是贪图一时享乐,一旦吸上了毒,父母又没有及时发现,不及时制止,便一发不可收拾,渐渐地上了瘾,以致走上了犯罪道路。这与家长的责任有很大关系,在孩子出现坏苗头时不是没有发现,就是制止不力,真的应了古人所说的“两叶不除,当用斧柯”的格言,实在可悲可叹。

趁祸苗小就须除掉,但也有个方法的问题,《南史》和《梁书》中都记载了张绪教育儿子张充改过的故事。

张绪生活在南北朝时期,因廉洁清正,颇有才能,被齐国委任为国子祭酒。这是一个主管封建王朝中央教育机构的官名,专门教育三品以上的官僚子弟,对教育理论也比较熟悉,甚至有精到的研究。他的儿子张充聪明伶俐,博闻强记,深得父母喜爱,只是由于张绪在外地做官,无暇顾及对儿子的教育,张绪的夫人又对儿子颇多溺爱,从而使张充养成了好逸恶劳的坏习惯。《梁书·张充传》上说:张充年轻时,不修养德行,好逸恶劳,无所事事,整天游游荡荡,有一次,张绪请假回家乡,刚刚走到西城外,就正巧遇见张充出城打猎,只见他左手臂上擎着猎鹰,右手牵着猎狗。张充看见父亲乘的船来到跟前,便放下弓箭袋,脱下皮套袖,在江边向父亲行礼。张绪讽刺说:“你一个人又托鹰,又牵狗,同时干两件事,不觉得劳累吗?”张充跪着说:“我听说孔夫子讲人‘三十而立’,我今年二十九了,请允许我到明年一定认真改变不务正业的毛病。”张绪勉励说:“孔夫子主张‘过而能改’,你真能改过,就是我们颜之推家的子孙了。”到了第二年,张充便修养德行,改过向善,学习刻苦,很快就博古通今,尤其通晓当时号称玄书的《老子》和《周易》,善于清谈,和从叔张稷一起博得了好的名声。

教子改过并没有固定的模式,要根据孩子的性格、人品、文化素养、年龄及其所犯过失,因人因事而宜,甚至还要从教育者自身的特点出发。

张绪对浪子张充的教育很得体,他讥讽儿子的过错,当儿子表示要明年再改过时,他没有表示不信任,而是表示理解,给予支持和鼓励,并不过分催迫,施加压力,认为果真能改,过一年也不为迟。张充果然在父亲的影响下痛改前非,成为享有美誉的人。现在有很多家长常抱着“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对孩子施加压力,当发现孩子有不良行为时,就悲观失望,对孩子全盘否定,导致了孩子的逆反心理和破罐子破摔的后果。

因此,除掉祸害须及时,方法本身更重要。《隋书·赵轫传》记载了赵轫还葚教子的故事。据说赵轫家生活清苦,他家东边邻居种有桑树,桑葚落下来,掉到他家的院子里,赵轫派人把它们全部捡起来还给桑葚的主人,并告诫儿子们说:“我不是有要用还人桑椹的办法求取好的名声,我的用意不过是不愿占有不是自己劳动出来的东西,不想损害别人的利益。你们应当从这件事中受到教育,引以为戒。”赵轫的方法是以实际行动来教子,要孩子不要贪小便宜,即使生活清贫,也要遵守这一准则。相信小孩子们在当时贫穷的家境下,父亲的这一行为会留下很深的印象,起到了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现在独生子女的家庭里,生活环境都很不错,但物质上的满足往往是无止境的,父母有求必应所造成的后果也是令人担忧的,父母总有不能满足孩子要求的时候,那时孩子不健全的心理如果得不到正确引导,常会导致不良的影响和后果。因此,为人父母者必须记住:对待自己的独生宝贝,一要防患于未然,二要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三要讲究方法。

这样才能培养出人格健全的一代。

柔、弱、强的妙用

《三略》上说,柔有所设,刚有所施,弱有所用,强有所加,应随机应变地使用柔、弱、强,把它们灵活地结合起来运用,是战争取胜的手段,运用得好,就能取得出人意料的效果。

诸葛孔明是最善于运用柔、弱、强手段的谋士,在他辅政时期,对少数民族采取怀柔政策,安抚民心,使他们不起二心,臣服蜀国。在对待将领问题上,也能够了解各人的性情、才能,施以不同的政策,使将领们心悦诚服地为蜀国效劳。

而三国名将关羽,竟死于吴国陆逊设下的柔、弱、强策略的陷阱。

赤壁大战后,曹军吃了败仗,只好撤退到北方去,吴蜀联盟解体,并因荆州的争夺而展开纠纷。当时驻守荆州的是蜀国猛将关羽,关羽威名震天下,吴军根本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时候,吴军重新任用陆逊为前线司令员,陆逊写了一封信给关羽,这封信决定了关羽的命运。陆逊写道:

近以不敏,受任来西,延慕光尘,思禀良规。

仆书生疏迟,忝所不堪,世邻威德,乐自倾尽,虽未合策,犹可怀也,倘明注仰,有以察之。

陆逊的信言辞堂堂,极尽恭维之能事,把自己摆在弱者的地位,谦虚有加,把关羽放在强者的位置,仰慕不已。陆逊在此大施柔术,关羽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豪杰,很少打败仗,而且相当自负,这封信正好投合了他的心意。

而陆逊则是站在关羽的立场,明示让关羽安心的事项,这是吴军的意图,以瓦解关羽的敌意。关羽果然松懈,对吴军解除了戒备,举军北上讨伐曹操。

结果,关羽遭到曹、吴的夹击,最后死在吴军手中,关羽败走麦城令许多读者扼腕叹息不已。

勇武豪杰如关羽,竟因为一封信而死在陆逊小子手下,可见柔、弱、强结合起来灵活运用的力量之大。

柔、弱、强的妙用能使强大的敌人也被摧毁,取得战争的胜利。在家庭事务的处理和孩子的教育上,如果能随机应变地使用柔、弱、强术,也可以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所谓柔术,就是以爱心、宽容之心去教育孩子,让孩子体会父母的拳拳之心,孩子受感动而自动自觉地听从父母的指示、训诫。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就是一幅情真意切的母子情深的画面。以柔心爱孩子是大多数父母的天性,不必详述。

所谓弱术,则是父母表现出并不凌驾于孩子之上,与孩子平等地位的教育法,展现给孩子使他意识到父母也有烦恼痛苦的一面,也有无能为力的时候。孩子小的时候,总是把父亲或母亲当作崇拜的对象,父母就是一个世界,他们无所不能,然而,这种偶像崇拜总有一天会破碎的。

有意识地让孩子认清这一点,虽然痛苦,但总是一个必然的历程,一位当作家的母亲曾经很动情地对儿子说:“爸爸虽然比你大,可是比生命小。我们因为他能做的事而爱他,不要因为他做不到的事而减少对他的爱。不论什么,爱总能包涵。”弱术的运用,能使孩子较早地成熟,并且以平等的人格与父母对话,使他的独立意识逐步建立起来,减少对父母的依赖感。但如果运用不当,可能导致孩子从小目无尊长、父母没有威望的后果。

所谓强术,就是父母使用强硬的教育法,建立绝对的权威,:陔子在父母的监督训导下成长。如现在日本流行的“温差锻炼”与“山村留学”

就是其中一种。在日本,夏天常常可以看到母亲身背一两岁的幼儿,一会儿走在烈日下,一会儿又进了开放冷气的商店、地铁等。她们似乎丝毫不担心孩子会因适应不了这相差十几摄氏度的气温而患感冒。而在冬天,又常常可以看到孩子们身着裙子、短裤。日本人认为,孩子的身体是否强壮,是否具有耐力,主要在锻炼。通过这样的锻炼,可以强壮孩子的身体,怕孩子感冒而不去锻炼他,其结果只会使他越来越弱。而强壮的身体是孩子进入未来社会、参加社会生活所必需的。

日本的家长们还通过种种途径来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品质和能力。如:一些家长有意识多出去参加社会活动,让孩子自己学着烧饭、洗衣和处理一些日常的家务;还有的家长采取“山村留学”的办法,把孩子送到偏远的农村一段时间,让他们亲身体会劳动、大自然和农民的生活;有的家长还鼓励孩子去参加童子军,让他们通过活动锻炼自己的意志和勇气,并在其中学会与他人协作,培养为他人奉献的精神;还有的家长为了帮助女孩子克服马虎、不稳重的毛病,坚持数年让孩子练习坐禅、学习茶道。近年来,针对现代日本社会生活条件优越,儿童自理、自制能力日益低下的现象,这种有意识通过各种途径来锻炼孩子意志、能力的家长、教育工作者就越来越多,而且确有成效。

体罚教子是强术的又一表观。体罚是历代家长常用的教子方法,而且有“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之类的说法,但这种办法已被许多教育家所否定。孔子是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没有否定体罚,也没有主张过体罚。但他主张在家长实行体罚时,做儿子的应当“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不能陷家长于不义。这就是说,在孔子看来,过重的体罚就是不义。《中国人名大辞典》上记载说:曾参,曾点子,字子兴,事亲至孝,尝耘瓜误断其根。点怒,援杖击之,几死有倾复苏,鼓琴而歌,孔子闻之,告门人日:“参来勾内也。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今参陷父不义,安得为孝乎!”参闻之,遂告孔子谢过焉。

意思是,曾参是曾点的儿子,字子兴,事奉父母,极讲孝道。曾参在耘瓜田时,不小心铲断了瓜根,曾点怒,操起棍子打他,差点把他打死。过了好大一会,曾参苏醒过来,弹琴唱歌像未挨过打似的。孔子听说后,告诉看门的人,说:“曾参来了,不要让他进我的门。父亲用小棒子打,做儿子的应当承受;父亲拿大棒子打,做儿子的应当逃走。今天曾参受大棒子体罚而不逃走,陷其父于不义,怎能算得上是孝顺呢?”曾参听了孔子对他的批评,立即向孔子承认是自己错了。

上面的故事说明,孔子虽只谴责了作为人子的曾参,但实际上也批评了作为人父的曾点,只不过不是批评曾点杖责曾参,而是认为他使用大杖并差点把儿子打死是不义的行为。

要注意在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方法,要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就要灵活地结合起来使用柔、弱、强法,让孩子在爱心、平等、宽容而又服从的环境下健康成长,避免宠爱过度或压力过大的情形,让独生子女们有健康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