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太空宇航知识篇(四)
10513900000005

第5章 现代航空人物(4)

“红武士”之死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有一位最著名的王牌飞行员,因其使用的飞机全身漆成红色而被人称为“红武士”。他所领导的航空中队,各架飞机也不时改变颜色,故人们称他们为“空中马戏班”。“红武士”名叫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是一名歼击机飞行员,他一生中曾击落过80架协约国的飞机,在敌对双方所有的飞行员中,他的功绩名列第一,1917年曾获德国最高勋章,是德国飞行员中王牌中的王牌。

1892年,里希特霍芬出生于东普鲁士一个贵族家庭,从小不爱读书,专喜格斗和打猎。1911年参军,到一个骑兵部队服役。1913年到航空队接受飞行训练,1915年作为侦察机飞行员参加大战,不久即改飞歼击机。1916年9月,首次击落敌机,从此,里希特霍芬传奇式的空战记录便开始了。1916年9月到1918年4月的20个月中,他平均每月要击落4架敌机。

里希特霍芬除具有勇猛顽强的战斗精神外,最善于在空战中迅速占据有利攻击位置,而后在近距离用精确的机枪火力将敌机消灭。他的空中射击技术十分高明,人称“天才射手。”

但是,王牌也有失败的时候,1918年4月21日,在索姆地区上空的空战中,他终于栽了跟斗。这一天,阳光普照大地,德军地面军队正在利斯河两岸展开强大的攻势。里希特霍芬率领10架福克式歼击机进入法国北部,准备寻机歼敌。另一方面英国白脱尔少校和布朗上尉率领的15架歼击机,正由西向东飞来,他们的任务主要是掩护在低空执行任务的两架侦察机。

双方机群在5000米左右高度上相遇,距离约有3~4千米。在这双方都能看得见的距离上,里希特霍芬在发现了低空飞行的英军侦察机后,看来是有些轻敌,未理睬高空的英机,便率领机群俯冲下去,企图置两架侦察机于死地。英机在高空中的机群,见两架侦察机受到威胁,便也跟着俯冲下去营救,双方于是在低空展开了激烈的空战。里希特霍芬见英机跟了下来,便放弃了对侦察机的攻击,抓住战机,对准一架英机猛射,这架飞机中弹坠落。当时,英机大多数在位置上占优势,在混战中,泰勒中尉、麦根基中尉和米赛中尉各打落一架德机。这时,只见里希特霍芬又在咬住一架英机射击,这架英机的飞行员是梅伊中尉。梅伊也是个有经验的飞行员,他见自己飞机受轻伤,便一推机头转入超低空溜掉了。两架侦察机见其他飞机空战正酣,也就乘机从低空逃脱。

正当里希特霍芬攻击梅伊的时刻,英国的布朗上尉看见一架红色飞机正在攻击自己的战友,便奋勇相救。里希特霍芬发现后方有敌情,便停止了对梅伊的追击,转身对付布朗。两机在空中互相撕咬,上下追逐,只见枪弹雨点般的射向两瓤周围。布朗的机枪由于过热而不能发射,发动机也受到损坏,整个机身布满了几十个弹孔,他只得转入超低空且战且退。里希特霍芬N0穷追不舍,一直打到距地面30米的高度。这时英军地面阵地上便同时用机枪和步枪向红飞机射击,里希特霍芬终于坠地身亡。

“红武士”被击落,这自然是英军极大的功勋。事后,皇家航空队和陆军都争相认为是自己的战果。医官脱下尸体的飞行服,解开里面穿的蓝色衬衫,从死者胸前被命中的两发枪弹的进入角度分析,是飞机机枪的战果,不是地面射击所为。于是,这一光荣的胜利。归了航空队。但是,争论却没有平息,从当时到战后,一直有两种意见之争。直到现在,航空冉学家们在撰文写到这次战果时,常常是不偏不倚,把两种意见都写上。如1979年英国出版的《空中战争大全》一书,是这样叙述的:“里希特霍芬究竟是怎样死的,至今仍令人怀疑,有人说他是被加拿大的布朗上尉驾驶的一架骆驼式飞机击落的,有人则说他是被澳大利亚的机枪手巴伦从地面击落的。”

这次战斗,布朗上尉使两架侦察机幸免于难,又使梅伊中尉脱险,并把德军王牌中的王牌飞行员置于死地,曾在英国大出风头,荣获各种勋章和荣誉。

再说德国一方,里希特霍芬死后,举国为之哀悼,认为这是整个国家的损失。里希特霍芬的部属们则咬牙切齿,立誓要为里希特霍芬复仇。为了悼念他,一些人甚至想出了各种离奇的劫尸计划。

当他们探听出里希特霍芬的遗体停放于法国布坦格机场的一个机库内时,一个名叫多文哈特的中尉提出:由炮兵向机场推进,到一定射程时,对机场进行猛烈轰击;同肘由两架双座飞机,乘敌人躲避炮火时强行着陆,把里希特霍芬的尸体搬上飞机,立即飞回,给他举行尸个隆重的陆军葬礼。这个计划当然是办不到的,到他们航空队队长那里便卡住了。

他们又想出了一个更“伟大”的计划:集中20个师的兵力,用5000门大炮,几百辆坦克,进攻布坦格,占领后,由两名飞行队的军官,把里希特霍芬的尸体抬到一辆大坦克上,运回本国。

当这个计划送到前敌总指挥兴登堡元帅那里时,兴登堡批示道:荒谬!飞行队的人难道都疯了吗?

英国人倒是为这位德军王牌飞行员举行了一次葬礼。4月下旬,里希特霍芬的棺木由6名上尉(死者的军衔是上尉)和一队飞行员护送,一个荣誉鸣枪队向他致告别礼。他的满盖着花卉的坟墓,被拍成照片,由一架飞机投掷到德军的一个机场上。

聂斯切洛夫斤斗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几年,欧洲一些城市里的最盛大、最壮观的集会,莫过于观看飞行表演。担任表演的飞行员就是人们热烈欢呼和赞赏的空中英雄。那时要表演一个俯冲动作,或作一个45度坡度的转弯,简直就是最惊险的空中杂技。

俄国的一名军事飞行员聂斯切洛夫,不是在飞行表演中,而是在研究空战战法时,首先创造了在飞机上翻斤斗的特技飞行。他的这一特技飞行是在1913年8月27日,驾驶一架俄制“纽波特4”型飞机完成的,比法国人阿道夫·佩古在1913年9月21日的飞行表演中,用“布莱里奥”飞机完成的斤斗特技要早20多天。因而,世界各国都承认聂斯切洛夫是“斤斗”的创始人,这一特技动作就被命名为“聂斯切洛夫”斤斗。1962年,国际航空联合会为高级特技世界冠军获得者所没置的流动奖杯,就称聂斯切洛夫杯。

聂斯切洛夫斤斗,就是航空器在垂直面上沿闭合曲线飞行,改出后,仍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而且不带坡度。聂斯切洛夫斤斗的前半段,即到上“死”点前的一段,是靠发动机的拉力域推力。(对飞机来说),或靠降低高度时获得必要的速度余量(对滑翔机来说)来完成的。这种斤斗的后半段,通常是利用重力来实现的。

彼得·尼古拉耶维奇·聂斯切洛夫,1887年2月15日生于俄国下诺夫哥罗德(今高尔基市),1906年毕业于炮兵学校,1912年毕业于空军军官学校。1913年获军事飞行员称号。1914年2月任航空兵支队长。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完成过多次侦察飞行任务,提出过几种与空中敌人作斗争的方法。例如,曾提出在飞机下方安上固定锯条,以割破敌人的气球等。1914年8月26日,3架奥地利飞机由巴龙·罗森塔尔中尉率领,对聂斯切洛夫所在部队的机场进行攻击。聂斯切洛夫当即驾驶没有武器的“莫拉纳M”型单翼机起飞,用撞击的方法把巴龙的飞机撞毁。聂斯切洛夫也同时牺牲,年仅27岁。

聂斯切洛夫首创的“撞击”战术,后来成为在战争中那些飞机被炮弹打中失去反击能力的飞行员战胜对手的最后一招;

抗日战争初期在淞沪战场,一次中国空军飞行员袁葆康驾驶一架双翼机执行攻击日军地面目标的任务,返航时与几架日军飞机遭遇。袁葆康在弹尽油缺的情况下,几次想摆脱日机返回基地,但日军飞机紧迫不舍。袁葆康见状知道难以脱身,便调转机头准备与日机死拼,他加大油门对准一架日机直冲过去,日机遭到猛烈的撞击,立即粉身碎骨,拖着长长的火舌坠落地面。袁葆康的飞机也严重损伤,左下机翼和左边水平尾翼全部撞掉,左上机翼也只剩下2/3。还算幸运,飞机尚能继续飞行。他驾驶这架严重损伤的飞机勉强飞回了基地。

这是空中使用“撞击”战术最成功的一例。

1964年10月13日,一架美国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入侵我国广东省雷州半岛地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某部飞行员邹广如驾驶歼—6型飞机起飞拦截,在高度17600米发现目标,他连续开炮3次,炮弹打完未击中目标。邹广如准备用撞击的办法将敌机撞下,但因敌机高度比较高,未能如愿。

西哈努克座机被地面误射

1958年8月23日中午12时,我军开始炮击金门。这一重大战略行动,一是为了警告蒋介石,不可与美军勾结;一是把美国的注意力吸引到远东来,以调动当时正在侵略中东的美国第六舰队,支援中东人民的斗争。

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对这一行动十分赞赏。9月9日,亲王乘坐C—47型专机由金边至香港,途经川岛上空时,他突然想到中国军队同帝国主义战斗在前沿;应该向官兵们表示慰问和致敬。于是,就把飞行高度降低到800米,在空中盘旋了10分钟。中柬两国于7月19日刚刚建立了外交关系。10天前,亲王访问了北京,受到中国政府的热情款待。

川岛上的我国海军某部雷达连,并未理解亲王的这一友善举动,当飞机降低高度时,该连副指导员即令4挺12.7毫米高射机枪射击警告,飞机中弹一发后即离去。

事后,周恩来总理向西哈努克表示歉意说:“亲王阁下,我们的土兵给您开了个军事玩笑,让你受惊了。”西哈努克说:“我很乐意为中国军队当一次靶子,不过,对机枪手的技术,不敢恭维。”两人都笑了。

国王空中遇险记

1972年7月28日,摩洛哥国王哈桑二世动身到法国进行访问。行前,摩内政部长兼国防部长乌弗基尔曾晋见国王。

“陛下,为了提高您的威望,我有一个想法。”乌弗基尔在谈了一些国内政局情况后说:“假如在您从法国返回时,咱们组织一次假谋害行动,您看如何?”

“假谋害行动?”国王有些疑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