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太空宇航知识篇(三)
10513500000006

第6章 人造太空“小天地”(3)

服务舱在“礼炮1”号的最后边,它是一个直径2米的圆筒,里面装有变轨发动机和推进剂。“礼炮1”号通常在离地面250千米高的近地轨道上飞行。它离地面的高度比美国的“天空实验室”要低(“天空实验室”离地面是430千米),容易看清地面目标。但是,离地面越近,空气阻力越大,空间站的飞行寿命越短。“礼炮1”号有了变轨发动机,就可以随时开动变轨发动机来修正飞行轨道,延长飞行寿命。这是“礼炮1”号比“天空实验室”优越的地方。

在对接过渡舱和服务舱外面,装有4块太阳能电池帆板,供给“礼炮1”号全部仪器设备所需要的电能。

“礼炮2”号到“礼炮5”号,结构做了两项重大的改进:

第一项,减少了一块太阳能电池帆板,三块太阳能电池帆板装在轨道工作舱的外面。这些帆板在轨道上展开后,能对准太阳,这样不仅提高了太阳能电池的供电效率,而且能对空间站起平衡稳定作用。

第二项,在对接过渡舱里增加了一个空气锁,使“礼炮”号的宇航员能通过这里到宇宙空间去工作和活动。

从1号到5号的“礼炮”号只有一个对接舱口,只能停靠一艘“联盟”号飞船。“礼炮6”号又增加了一个对接窗口,使得两艘“联盟”号飞船能同时停靠在“礼炮6”号上。

在“礼炮”号空间站上,进行了天文、地理、医学和材料加工等方面的大量科学研究,获取了许多重要科学资料;其中3号和5号两艘还专门执行军事任务,搜集军事情报。然而,前苏联也为此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礼炮3”号和“联盟”号飞船对接示意图

“礼炮1”号于1971年4月19日进入近地点是200。千米、远地点是222千米的绕地球椭圆轨道。过了一个半月,三名宇航员乘坐“联盟11”号飞船于6月6日莫斯科时间上午7时刃分起飞,前往“礼炮1”号。“联盟11”号进入几乎和“礼炮1”号相同平面的轨道,但是高度要低一些(近地点是185千米,远地点是270千米)。此后,宇航员开动飞船的变轨发动机,去追踪“礼炮1”号,并于第二天莫斯科时间上午10时45分和“礼炮1”号对接在一起,三名宇航员通过对接舱口爬进“礼炮1”号轨道工作舱。第三天,宇航员开动“礼炮”1号的变轨发动机,把“礼炮1”号和“联盟11”号一起推向离地250千米的圆形轨道。三名宇航员在“礼炮1”号里工作和生活了21天。到6月29日,莫斯科时间21时28分,三名宇航员带着飞行日记和试验结果离开“礼炮1”号,返回“联盟11”号飞船。一切都进行得非常顺利。出乎意料的顺利,使三名宇航员欣喜若狂,因为等待着他们的将是欢迎的人群和美丽的鲜花,以及接踵而来的颂扬、勋章、升官……于是,飞船指令长得意地向地面报告说:“飞船上的一切都很满意。我们的情况好极了。我们准备返回。”地面控制站也兴高采烈地回答说:“你们好!我们很快就要在你们出生的地球上见面了。”“谢谢!现在我们开始返回。”接着,他就驾驶飞船离开“礼炮1”号,开始返回地面。6月30日莫斯科时间凌晨1时35分,宇航员开动飞船制动火箭,飞船脱离轨道。1时47分27秒,“联盟11”号和地面之间的通信中断。飞船进入大气层减速,此后,在离地面7千米的高度打开了主伞,在离地面1米处软着陆缓冲火箭点火。“联盟11”号飞船平稳着陆。地面搜索直升飞机很快发现了它。回收人员满怀希望赶到那里,打开飞船的舱门。顿时,眼前的景象把他们惊呆了。原来,三名宇航员已经死在座椅上。这次空间悲剧,对前苏联空间技术的发展是一次重大打击,使前苏联的载人飞行几乎停止了两年,直到1973年4月才继续发射“礼炮2”号,可是偏偏又碰上了一个短命鬼,“礼炮2”号人轨以后,没有几天时间就发生剧烈振动,壳体破裂,离开轨道坠人大西洋。

不断改进的第二代

经过科学家们的研究改进,使第二代空间站“礼炮6”号和“礼炮7”号都增加了一个对接舱口,这样,就可以同时与两艘飞船组成轨道复合体,一个舱口接待?联盟”号载人飞船,另一个舱口可供“进步”号货运飞船定期往返空间站对接之用,为宇航员及时运送工作生活必需品。这样,不仅可以扩展宇航员的活动范围,还使空间站停留时间明显增长,使空间站向长寿命方面又迈进了一步。

在第二代“礼炮”号空间站上,安装了许多新型设备,其中最令人感兴趣的是供宇航员锻炼身体的“航天体育场”。在场内设置了许多奇特的体育活动器具,例如:

自行车记功器它并没有车轮,也不会前进,而是在地板滚轮上有一块轻质锻板和塑料相结合的板,人踏在板子上,身体被4根弹性安全带固定起来,手扶“车把”两脚踩动踏板,同时通过传感器把脚踏的“功”记录下来并显示出来,规定宇航员每天要“骑行”不少于4~4.5千米。

微型跑道是一种皮带式滚道,宇航员一跑上去,就被约490牛的皮带拉力向后拉,迫使宇航员不断地“向前跑”,其实是原地不动。每天要跑不少于3~4千米。

负压力裤这是一种专用的特殊航天服,穿上这种航天服打开专用泵,把“裤子”里的空气抽出来,使血液从头部向下肢流动,给人体增加负荷,克服失重影响,使血液得以重新分配。

还有“弹射拉力器”等等。这些器材都有自动记录装置并及时传给地面指挥中心,使航天医生及时掌握宇航员的身体情况。

1977年9月29日发射上天的“礼炮6”号在太空先后接待了30艘(“联盟”号和)“联盟—T”号载人飞船与“进步”号货运飞船,使驻站16批33名宇航员累计载人飞行676天/人,完成了120多项科学实验计划,拍摄了一万多张照片。宇航员还在站上进行了相当复杂的安装修理工作。例如,1979年两名宇航员在太空拆除了一座射电天文望远镜KPT—10的天线;1980年三名宇航员更换了温度调节系统的水泵唧板;1980年两名宇航员创造了连续飞行185天的当时最高记录。这座空间站最后又在无人状态下自主工作了8个月,提供了许多重要科学考察资料。到1982年7月29日才坠人大气层烧毁。

前苏联的“礼炮6”号空间站是1977年9月29日从提尤腊塔姆空间发射场发射的。“礼炮6”号所进入的初始轨道近地点219千米、远地点275千米,轨道倾角51.6度、周期89.1分。“礼炮6”号主要由一个服务舱和两个可居住的密封舱组成。这两个密封舱1个是位于站体后边的过渡舱,1个是工作舱。工作舱系由两个不同直径的圆柱体构成,中间同舱伺段连接起来,整个工作舱长9米。“礼炮6”号前后有两个对接装置和20多个观测窗口,“礼炮6”号所装载的观测仪器设备,比以前各型号所载仪器有所改进。当“礼炮6”号同两艘“联盟”号飞船对接后的总长可达30米,总重约32吨。

工作舱是空间站的中心。舱内设有各种仪器设备、控制中心、电传打字机及宇航员体育锻炼设施、医学监控设备、卫生设备、废品贮存容器、两架遥控照相机等。过渡舱设有天文观测、定向设备、照相控制设备等。在过渡舱和工作舱的舱间段中,装有所有的生物医学设备,以及光谱仪、多光谱摄像机、两台黑白站内摄影机、3台站外摄影机和1台彩色摄影机。服务舱呈圆柱形。服务舱由螺栓固定在工作舱后面。舱内装有机动变轨发动机系统、燃料箱、气瓶、供电线路设备、姿态控制发动机、交会信标、电视摄像机、对接装置闪烁信号灯、无线电天线系统、太阳能电池帆板、对日定向设备等。3块大型太阳能电池帆板安装在轨道站的工作舱外部。这些帆板在人轨后自行展开,分别对太阳定向。展开的帆板还对空间站起着稳定平衡作用,以防空间站翻转。3块太阳能电池帆板的光电池面积为60平方米,可提供4000瓦的电能。

“礼炮6”号除进行了一系列军事侦察活动外,还进行了一系列空间科学研究活动。例如对地摄影,拍摄了西伯利亚中、西部的图片,观测了极区冰块、海洋、陆地,以及洪水灾情、非洲森林火灾等情况。在天文观测中,宇航员用红外望远镜和小型光学望远镜,观察了木星和天狼星的运动、银河系中心、猎户星云、星际氢云、北美加拿大上空的北极光,测量了与天气预报有关的高层大气及其红外辐射等。空间材料制造,在空间失重条件下进行了焊接、制造新型合成材料和半导体材料的试验;研究了失重条件下金属熔化的扩散过程等。生物医学实验研究了蝌蚪在空间环境中的繁殖情况,做了水藻球的生长实验,观测了宇航员心血管系统等。

“礼炮6”号空间站人轨后,于1977年10月29日首次与“联盟25”号进行了对接试验,结果由于“联盟25”号对接装置发生故障而失败。但是,随后“礼炮6”号与“联盟”26、Z7、28、29、30,31、32号七艘飞船对接成功,又与“进步”1、2、3、4号无人运输飞船对接成功,从而实现了两艘飞船同时与“礼炮6”号空间站前后对接飞行。然而在这一系列对接试验飞行成功之后,“联盟33”号却再次发生了对接失败的事故。

“礼炮1”号于1971年4月19日发射,仅与“联盟11”号对接成功。“礼炮2”号1,973年4月3日进入轨道,人轨后4小时,4块太阳能电池帆板与空间站本体脱离,飞行11天后,整个空间站自行解体,以失败告终。“礼炮3”号首发未能进入轨道于太平洋上空坠毁,因不能公开宣布而混编在“宇宙”号系列中,以掩人耳目。1974年6月34日又补发了“礼炮3”号,人轨后“礼炮3”号仅与“联盟14”号对接成功。1974年12月26日发射的“礼炮4”号与“联盟”17、19、20号进行了对接飞行。“礼炮5”号1976年6月22日人轨后与“联盟21”号进行了对接飞行,不久进入大气层烧毁。

1982年4月19日“礼炮7”号空间站发射上天。先后共接待11批28名宇航员,驻站机组人员中有包括第一个女宇航员萨维茨卡娅的混合乘员组,还创造了三名宇航员1984年在太空连续飞行237天的最高记录。新型空间站其基本构造与“礼炮6”号大同小异,还为宇航员准备了新型航天服和专用修理工具,使宇航员可在站上任何部位进行维修,更换部件。例如,两名宇航员修复了出了故障的站载机动发动机,使它能继续正常运行,保证了空间站的更长寿命期;更有意义的是两名宇航员操纵的载人飞船成功地与已不能工作的“礼炮7”号对接,然后进入空间站内排除了故障,使它又重新开始工作。当时这件事引起世界航天界的极大震动,认为就其操作复杂程度和风险程度来说,都是航天史上没有先例的壮举。

在这期间,“礼炮7”号在载人运行1250天中曾先后与无人货运飞船“宇宙—1686”、“宇宙—1443”、载人飞船“联盟—T—9”号、“联盟—T—15”号等10艘载人飞船实现了航天器太空“三位一体”的对接航行,创造了人类航天史上又一个“第一”。

这种对接的技术要求很严格,对宇航员和空间站都是一场严峻的挑战;例如:1982年4月“礼炮7”号发射上天后,到1983年3月又发射了新型无人货运飞船“宇宙1443”号。上天后不久,这介大型航天器自动对接成功,这在当时已算“常规动作”了。随后不久,同年6月27日,载人宇宙飞船“联盟—T—9”号也发射人轨,这次要进行一次史无前例的“三位一体”太空对接。经过绕地球飞行一天的对接准备工作,在最后一圈时要完成与“礼炮7”一“宇宙—1443”的对接。

对接最重要的动作是首先保证使之运行轨道完全一致,然后是要求极高的准确性。“联盟—T—9”号宇航员使之追赶到与空间站还有110米的距离时,就完全靠自动驾驶仪以每秒90厘米的速度自动接近。到接近完全靠在一起时,地面指挥中心发出指令:“对接!”两个航天器开始缓缓地“软接触”。首先是定向杆轻轻地插入对接框的槽内,减震器开始工作,确保两个宠然大物避免互相猛力碰撞,样子就好像地面火车站上机车与车厢对接挂钩的“詹天佑”连接钩工作似的,使在车厢里的旅客毫无感觉,才是司机的高超驾驶术的反映。当然,这次对接是全自动的,完全达到了完美的程度,只经过20秒后电网接头等也对接连好。“对接成功!”仅用了15分就在太空完成了如此复杂高超的工作,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当时,就引起了世人的极大振奋,传为佳话,这为以后的多元复合体的组成提供了重要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