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白崇禧传
1045900000035

第35章 放弃广西,李宗仁、白崇禧倾巢北上

一九三〇年,是李宗仁、白崇禧从海外归来后感到最困难的一年,内忧外患,相逼而来,尤以一月的险象最为突出。

当桂张联军攻粤受挫撤退返桂的时候,他们本想退保梧州,徐图再战,可是还没有退到信都,粤军已抢先一步,先把梧州占领了。所以他们只有退向平乐。

在平乐,他们丢掉了护党救国军第三路、第八路的名称,恢复北伐初期的队号,张发奎军改称第四军,广西境内有两个军,即第七军和第十五军,改编后战斗序列如下:

总司令 李宗仁

副总司令 黄绍竑

前敌总指挥 白崇禧

第四军军长 张发奎

第四师师长 李汉魂

第十二师师长 邓龙光

第七军军长 杨腾辉

第五师师长 杨腾辉(兼) 副师长 雷飚

第八师师长 梁重熙 副师长 谢东山

第十五军军长 黄绍竑(兼)

第一师师长 梁朝玑 副师长 黄鹤龄

第三师师长 许宗武 副师长 黄韬

教导师师长 (缺,由副师长梁瀚嵩代)

警卫团团长 黄瑞华

当时在桂北,朱绍良率领的中央军从贺县进犯八步;粤军由西江进犯梧州;湘军由黄沙河进犯全县;原来防守邕、贵、浔、郁的吕焕炎又叛变投敌;而左右江则为百色起义后的红七军、红八军所占领。蒋介石以陈济棠、朱绍良、何键三路大军侵桂,真如泰山压顶,势不可当。在四面楚歌之中,李宗仁决定以白崇禧率第七军及教导师在桂北对付朱绍良的入侵;由黄绍竑率第四军第十五军前往讨伐吕焕炎。李宗仁驻宾阳居中策应。黄绍竑临行,白崇禧对他说:“你先去对付吕焕炎,等我消灭桂北之敌后,再来帮助你同粤军决战。”黄唯唯,但后来竟不果行。

朱绍良率第六路“讨逆军”毛炳文、谭道源、张辉瓒各师由贺县八步进入平乐,向荔浦进逼。白崇禧以教导师守荔浦,其余部队置于修仁以西。梁瀚嵩所统率的教导师于一九三〇年一月二十九日由荔浦进到栗木,击退敌警戒线。次日到龙窝,又击败敌一团,再进到平乐对岸,却遭到优势的敌军反攻而败归荔浦。

白崇禧为了把平乐敌军悉数引过漓江西岸,以利于聚而歼之,乃令梁瀚嵩率教导师再往佯攻。二月一日,梁再挥兵前进,在机干桥击退敌军的一股小部队。二日,蒋军毛炳文师来攻,谭道源师又由左翼迂回,梁瀚嵩以任务完成,且战且退,回到荔浦。

白崇禧于二月三日到荔浦,知道蒋军毛炳文、谭道源、张辉瓒三师分布栗木、马岭、阳朔一带,企图进犯荔浦、桂林。二月四日,白崇禧下攻击令:以杨腾辉率第七军(缺一团)为左翼,攻马岭;梁瀚嵩率所部及由宾阳吕焕炎部起义来归的伍朝栋、韦恒心两团为右翼,攻栗木;黄瑞华警卫团攻扰阳朔,务须诱使大部敌人吸引到该方面。又电唐生明(唐生智之弟,唐生智反蒋失败后,生明率部附桂)部由恭城进扰平乐敌后。白崇禧则亲率第八师第一团(团长谢宗铿)为总预备队。

二月五日,杨腾辉的左翼军和梁瀚嵩的右翼军一齐向敌进攻,两路都获胜利。六日,向龙窝、胡塘、平乐追击,朱绍良部大部溃集龙窝,白崇禧指挥杨、梁各部合力猛击一昼夜,歼其大半。二月七日晨,残敌已悉数退过漓江东岸,向八步退走,桂军分由平乐、大扒、长滩渡江追击,杨腾辉部在英家围缴一团敌械。二月十日,追击各部队在八步会合,朱绍良军已败退到信都、开建。二月十二日,白崇禧率第七军到柳州,准备应援黄绍竑,那时粤军正从梧州犯北流,情势危急,白崇禧又将教导师调防桂平。在全县方面的湘军,知朱绍良败退,遂不敢深入犯桂。

黄绍竑负责声讨吕焕炎,于一月九日由荔浦去柳州,他令第十五军先发,第四军跟进。两部经由修仁、武宣到桐岭,再分出桂平、贵县。第十五军许宗武师于一月十九日袭占桂平,梁朝玑师袭占贵县。吕焕炎在贵县几乎被俘,仓皇逃归郁林固守。十八日,吕部守南宁的蒋武、张寿两团,被反正的杨俊昌、覃兴两营长缴械。这样浔、贵、邕均已克复,形势大为好转。

胜利来得太快了,黄绍竑头脑发热,他竟分兵使用:第一,他只以十五军许师监视郁林,大部沿邕江东下,袭取藤县,佯攻梧州。并分兵转入抚河,断昭平、蒙山粤军的归路。复以第四军分略钦、廉,转进高、化。这一招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粤军从抚河退集梧州后,发现黄绍竑手中兵力不多,容苍路上(从梧州至郁林)几乎无兵防守,而许宗武又久攻郁林不下。陈济棠了解到这些情况,遂令蒋光鼐师占领藤县,并以蔡廷锴、余汉谋、香翰屏三师沿容苍公路前进,企图解郁林之围,收内外夹击之效。黄绍竑见敌势披猖,乃急调第四军由高州进入容县杨梅,意欲阻止粤军前进,但四军未到,敌已过容县,不得已退到北流阻止,以免粤军与郁林吕部会合。第四军和第十五军兵力分散,都是从桂平、武林、高州等处远道而来,兵力疲惫,陆续增加上去。从二月十三日到二月十六日,和粤军余、香、蒋三师(蔡廷锴师在容县)血战四昼夜,第四军和第十五军终于失败,而且败得很惨。事后黄绍竑在《五十回忆》作自我检讨时说:“北流的战败,关系于我军的气势太大了!事后自然有好些人埋怨我指挥失当。”批评黄绍竑最厉害的是白崇禧和张发奎,说他没有集中兵力使用。

第四军在北流会战中损失奇重,从两个师缩编成第三十四、第三十五、第三十六三团,以吴奇伟、薛岳、韩汉英分任团长,由于桂军那时只守着桂平、贵县,与粤军隔江对峙,为开辟经济来源,乃由李汉魂率第四军这三个团出灵山占北海,到时派杨德昭为财政处长。直到四月二日,全军始调归与桂军一同进入湖南。

原来在一九三〇年初,白崇禧、黄绍竑分别在桂北、桂南苦战的时候,华北局面酝酿着深切的变化,一个波澜壮阔的反蒋联合阵线正在逐渐形成。一九二九年这一年,李宗仁、冯玉祥、张发奎、唐生智都受到蒋介石的致命打击。唯一得以保存实力的,只有阎锡山。一九三〇年一月起,阎锡山看到蒋介石的嫡系部队纷纷北调,集中在徐州、蚌埠,并在河南驻扎重兵。十分明显,蒋介石下一个打击目标就要轮到他的头上了,他必须有以自处之道。

在一九二九年,西北军两次反蒋战争中,蒋介石为了拉拢阎锡山,曾给阎的亲信赵戴文以监察院长和杨兆春以内政部长的高位。但自蒋介石先后敉平石友三、唐生智的反蒋战争以后,阎锡山终有唇亡齿寒之感。唐生智于一九二九年十一月举兵反蒋时,曾与阎锡山信使往还,相约共同发动,阎锡山曾给唐五十万元的军费,及唐失败,阎氏亦自知不免。以一九三〇年二月十日,阎氏电蒋介石逼其共同下野为开端,自是蒋、阎之间开展了一场电报往还的论战,这是阎锡山公开反蒋的序幕。二月二十八日,阎锡山到建安村把扣作人质的冯玉祥接到太原,与各方代表广泛磋商,决定联合反蒋的政治军事进行步骤。一向派在西北军工作的李宗仁、白崇禧的代表麦焕章、潘宜之、黄建平三人也参与其事。冯玉祥于三月十日由太原秘密回到潼关,部署一切。冯玉祥并派戈定远去香港,请汪精卫北上共商大计。此外,冯玉祥又函邹鲁,盼与西山会议派各同志合作倒蒋。三月十八日,冯玉祥的西北军开出潼关,占领洛阳,中原大战自此启幕。

困处广西一筹莫展的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张发奎闻讯发出通电,推崇阎、冯领导反蒋。电文有云:“党国破碎、民苦流离,推原祸始,皆介公一念之私,有以致之。故介石一日不去,则整个的党,统一的国,一日不成……百川先生,公忠谋国,普海风从。定战止争,匪伊人任。宗仁等再思筹思,唯有请百公为全国陆海空军总司令,总揽军权。焕章、汉卿两先生,党国干城,勋劳夙著。敬推为副总司令,夹辅百公,借以促成整个的党,统一的国,早日实现。”

经过各方代表会商,三月十五日,原第二、第三、第四集团军的将领五十七人,由鹿钟麟领衔发表通电,拥戴阎锡山为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总司令,冯玉祥、李宗仁、张学良为副总司令。四月一日,阎锡山在太原就职,冯玉祥在潼关就职,李宗仁在桂平就职,唯张学良没有表示。阎氏并发表李宗仁为第一方面军总司令,由广西出兵攻湘鄂;冯玉祥为第二方面军总司令,由潼关向河南进攻;阎锡山自兼第三方面军总司令,指挥河北军事;石友三为第四方面军总司令,由河南攻山东。这一次反蒋战争,双方动员之众,范围之广,影响之大,以及人力物力所受的损失,远远超过北伐战争,容在后面再为补充说明。

北方反蒋战争既发动,李宗仁、白崇禧、张发奎乃在南宁举行会议(黄绍竑因在左右江指挥梁朝玑师与红七军、红八军作战不及参加),决定作战方略,大家认为广西现有兵力不多。为了要与冯、阎会师中原,只好放弃广西,全军北上,进攻湖南,直取武汉。后方一些战略据点,派几个司令(南宁卫戍司令韦云淞、柳庆警备司令韩彩凤、都武游击司令陆福祥、百色游击司令岑建英、钦廉各属司令林俊廷)指挥地方团队去维持。

李宗仁为了集中兵力,于一九三〇年五月二十二日放弃了桂平、贵县,主力向柳桂方向北上,粤军乘机进占浔贵,前锋一度进至宾阳黎塘。后来陈济棠误以为桂张军又要攻粤,立刻将在广西的部队全部撤到北江布防。而留下梧州、郁林、桂平一带交给吕焕炎部驻扎。

第一方面军分两批进入湖南,因黄绍竑尚在右江未回,所以决定由李宗仁、白崇禧、张发奎率领第四军、第七军、第十五军先行出动。李宗仁又将这三军分为两路:张发奎率第四军及第十五军梁朝玑师由桂林出全县;白崇禧率第七军及第十五军许宗武师由平乐出龙虎关。约定两路军到达零陵后,一同向衡阳推进。

五月二十七日,湘军唐生明率部参加第一方面军,李宗仁编为第八军。湘军刘建绪师遂不敢抵抗而节节败退。是时蒋介石令江西鲁涤平部入湘来援何键,鲁部才到赣湘边境,第一方面军已不战而得衡阳。

此时白崇禧令第四军向醴陵,第十五军向渌口、株洲,第七军向衡山、湘潭前进。六月一日,蒋军朱绍良部开抵武汉,兼程赴湘。二日,夏斗寅、钱大钧两部赶过长沙来救湘潭,而湘潭已先一日被杨腾辉军占领,双方遂展开激战。此时第十五军梁朝玑、许宗武两师,果敢机敏,于六月三日夜偷渡渌口,一鼓而击溃渌口与株洲之敌。湘潭敌军闻变,即仓皇退却。杨腾辉乘胜追击。六月五日,进入长沙,朱绍良、夏斗寅、钱大钧各部皆北逃,何键率部逃往湘西。六月七日,第四军与鲁涤平部激战两昼夜,卒将其击溃。六月八日,白崇禧率第七军占领岳阳,前锋进入湖北,第四军同时占平江,克复武汉已在指顾间。

第一方面军以不可阻挡之势攻入湖北,冯玉祥的第二方面军正由许昌追击何成浚部,南北反蒋军夹击武汉的形势已经形成。冯玉祥将西北军主力过早东移,停止了平汉线的攻势,因此贻误了战机。而从粤汉路北上的粤军,趁黄绍竑率领的桂军后队尚未依照原定计划跟进衡阳的关键时刻,于六月十日乘虚进入衡阳,把桂军前锋和后队切为两段,两湖战场的形势为之完全改观。后来有战略家作出评论说:假使南战场白崇禧占领岳州直指武汉的时候,北战场冯玉祥的西北军能互相呼应,密切配合,则中央军首尾难顾,胜负之数,确实未可知也。

黄绍竑为什么也贻误戎机呢?一句话:自私观念在作祟。黄绍竑没有参加四月的南宁会,对放弃广西、全部入湘北上的做法理解得不够,他还幻想长期保持他的广西省政府主席的地位。这就是说,他没有全局观点,从而迟迟其行,坐失时机,黄绍竑所率的梁瀚嵩教导第一师和黄旭初教导第二师前后出发,如果梁师尽速先行,则如期跟进衡阳是没有问题的,但黄绍竑的决心把它耽误了。黄旭初因为在香港疗伤数月,到四月初才回到广西。他带的那一师人于五月二十九日才由修仁出发,经龙虎关向零陵前进,他到零陵时衡阳已被粤军占领。黄绍竑以仅有两师人,兵力单薄,独力不能把衡阳夺回,乃电李宗仁:请回师击破粤军,再行北进。李宗仁、白崇禧正在考虑北进武汉还是回师救黄的时候,恰巧接到汪精卫从香港来电:“据戈定远面告,冯玉祥要进军武汉,请桂、张两军仍回两广。”白崇禧把电报交给张发奎,说:“现在听老兄一言决定。”张向华说:“如果回师击败蒋、蔡两师,就可以直取广州,重建广东革命根据地。”于是决定回师。后来证明这是一项错误的决定。

李宗仁、白崇禧、张发奎率前方部队回到衡阳附近,在耒阳召开会议,黄绍竑也从常宁赶来参加。大家都以为蒋光鼐、蔡廷锴凭坚固工事扼守衡阳,不易攻守;又值湘南饥荒,军食成为问题。决定全军从常宁以北渡过湘江西岸,据守祁阳、宝庆一线休整,俟渡过荒年,再图进展。在大军转移的时候,衡阳守军忽向熊飞岭挺进,大家又翻然变计,以为蒋、蔡守住衡阳,不易攻坚,他们倾巢而出,正是打击他们的有利时机。李宗仁在洪桥召开会议,竟认为乘势反攻夺取衡阳,比消极退守为有利。他们完全忽略了桂张军具有这样一个特点:前进则气盛,攻无不克;而退却则气馁,战意消沉。并且时当盛夏,溽暑遄征,长途行军,士气疲惫。如此一支军队,是不能与蒋、蔡的生力军对碰的。

七月一日,李宗仁下令总攻,白崇禧指挥第四、第七两军和第十五军为左翼,黄绍竑指挥两个教导师为右翼,在洪桥北面的五塘,双方遭遇展开大战。第一日,左翼各军逐步推进,看来情况颇为顺利,可是到了次日,情形变了。许宗武师先退下来,白崇禧严令第四、第七两军稳住阵脚。几经冲锋,伤亡惨重。第四军副师长李汉炯、第七军第八师师长梁重熙相继阵亡。尽管击毙对方猛将张世德,但全线却败下来了。白崇禧连忙派联络员去通知黄绍竑,下令退却,自己则与李宗仁、张发奎一路经东安仓皇退回全县。

不知怎样,白崇禧派出的联络员竟没有到达黄绍竑的指挥所。右翼方面,因不是敌人主攻方向,战况一直无甚变化。但从七月二日九时起,已听不到左翼的枪炮声,黄绍竑十分诧异,忙派联络员前往打听,才知道左翼早已退却了。经后来了解,右翼所以得不到左翼的消息,是因为白崇禧派出的联络员,在半路问一军官:“黄副总司令在哪里?”那位军官答复不知道,并且说:“想早已退却了。”因此误事。

那时,黄绍竑探悉,刘建绪指挥的追击军,已到常宁的白水市,向零陵挺进。黄绍竑急令右翼军向祁阳撤退。在一昼夜之间,走了一百八十里。黄绍竑于次日黄昏到达祁阳,而敌人也过了熊飞岭,距离他们不到二十里。黄氏胡乱吃了一点东西,当夜渡过湘江南岸,向零陵急退。七月四日下午三时,黄绍竑到零陵城,得悉敌军已由白水市追击而来,离零陵也不过三十里。零陵城里到处挤满了从前方撤退下来的军队,像一群醉汉似的,东歪西倒。他们经过四昼夜的作战和溃退,已失掉了组织性和纪律性,任何人都不能指挥他们了。

次日,黄绍竑赶到全县,方得与李宗仁、白崇禧、张发奎相见。大家在湘山寺晤叙一堂,恍如隔世。对此次第一方面军未能与冯、阎会师中原,深表遗憾,不禁感慨万千。张发奎在总结战况时,对黄绍竑未能依照计划,率后卫部队如期占领衡阳,给粤军钻了一个空子,这是此次失败的主因。因此严厉地批评了黄绍竑。黄绍竑自北流之败,已受谴责。此次衡阳受挫,第四军几乎散伙,只剩了十分之三,所以对黄绍竑更加不满,黄自知不谅于张发奎,顿萌退志。

七月五日晚,黄绍竑与白崇禧夜宿湘山寺,久不成眠,因对白崇禧说:“我觉得这几年的内战是太无谓了!对国家有什么益处?于自己又有什么益处?我决心退出这个内战的旋涡。”

白崇禧深知黄绍竑处境困难,安慰他说:“这几年来的内战,是蒋介石强加于人的,无论怎么说,总不是我们挑起来的。至于一个人的进退,自己应有权决定,但你与德公久经患难,一旦离开部队,恐会动摇军心。”黄绍竑才不坚持下去;但后来又故态复萌,终于在八月三十一日以“马”电致蒋介石,要求和平息事,这是黄绍竑脱离所谓“桂系”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