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外国元首们的那些红尘往事
10400400000021

第21章 真情男人里根(2)

个人吃完晚饭、 敬过香槟酒后,里根和南希在河滨一家旅馆度过浪漫的新婚之夜。第二天一早,他们驱车到亚利桑那州凤凰城,开始度蜜月。

当他们返回好莱坞,穿过莫哈韦沙漠时,遇上了大沙暴。南希不得不跪在前座上,用手将车篷拉住。否则,车篷就有被大风刮走的危险。然而,这次旅行是欢乐美好的。他们带有几分戏剧性地结束了这一极为浪漫的时刻。

1956 年,南希拍了最后一部影片——《海军里的泼妇》。影片中扮演她丈夫的就是她生活中的丈夫——里根。

《海军里的泼妇》中有一场戏使南希费尽周折,几乎拍不下来。这场戏的外景在圣地亚哥的码头上拍摄。戏中里根要指挥一艘潜艇出海参加二次大战,南希作为里根的未婚妻,同要用生命去冒险的里根告别。南希太入戏了,告别时,她控制不住大哭了起来,遗憾的是剧本中并不要求哭。而南希哭得连台词都说不出来。重拍了

3 次,南希才勉强连贯地说出了台词。

虽然爱情生活非常幸福,但是里根的演艺生涯不见好转,江河日下。完婚的那年,他也结束了与华纳兄弟公司最后一次的片约,失业了。之后,他和南希有了他们的第一个女儿帕蒂,这真是雪上加霜。他失业后一直没有找到工作,持续14

个月之久。到1954 年初,他欠债1.8 万美元。

尽管生活比较艰难,但这并没有影响他们夫妇的感情,相反他们更要为维护这个温暖的家而努力奋斗。为找工作,里根离开了好莱坞,到赌城拉斯韦加斯的一家夜总会去表演节目。1954

年夏天,里根终于有了新的转机,美国通用公司请他为该公司主持“通用电器剧场”的电视节目,年薪12.5 万美元。

通用公司的分公司很多,里根的工作需要全国到处跑。这些日子,里根为了工作,为了生活和家庭,一直在到处奔波。这期间,他和南希难舍难分的亲密感情,只能靠书信来联络。“无论他走到哪里,他总忘不了给我写信,包括很普通的日子,有时候一天不止一封。”南希后来说,“这些信总让我开心,我知道,他是要让我相信,不管他到天涯海角,他的心都在我身上。”鸿雁传情,里根还是觉得太慢。急了,他就发电报。有一封他从新墨西哥州发给南希的电报,只有这样两行字:“只需等到明天早上(

就可见面了),可是我一分钟也等不得,我爱你。”

就这样,里根养成了一种用文字向南希表达爱和抒发情感的习惯。就是后来里根当了州长,走进白宫,这种习惯也在延续。“信,成为我们夫妇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早期的分分离离,是这样。里根当加州州长后,尽管我们生活在一起,他还是这样,只是不需要写那么长的信,而是改为写字条。进入白宫,他更是如此。从‘空军一号’上给我写卡片,就是同在白宫里,仅仅隔着几道墙,在办公室里忙,一时无法见到我,他也要给我写字条,哪怕是几个字——‘你好吗?’‘你现在哪里?’‘我想你’”。南希幸福地回忆着。有一张白宫信笺,里根在上面写满了“我爱你”,重复了10

遍。富有幽默感的里根,还时常给南希画上一幅漫画,表示自己对她的爱。有一幅他给南希的自画像——满面飞泪。下面的说明写道:“看,如果没有你,就成这样了。”署名:“你的室友”。

除了用甜蜜的文字表达对南希的爱,里根还经常搞些“小恩小惠”。他喜欢给南希买礼物,但和天下男人一样,最担心自己送的礼物不能让爱人称心。一个圣诞节,里根给南希买了一件圣诞礼物,他担心不合南希的意,就在礼物中放了个字条:“我希望你喜欢——别担心,如果你不喜欢——我可以去服毒。”为了避免危险,里根在送南希礼物之前常常会去问她的朋友,打听她最近对什么最感兴趣。而她的朋友,往往又会来套她。每当南希打开他送的礼物时,总是表现出非常惊喜和兴奋的样子,尽管有些时候她并不是很喜欢,也要让里根快乐,因为他的快乐,也就是她的快乐。

人们对演员多少有点敬而远之,因为怕搞不清他们是在演戏还是真实的感情流露。不过里根和南希例外,他们虽然都是演员出身,彼此却真诚相爱,始终如一。欢声笑语凝结着这对夫妻的友情,他们总是在欢声笑语中分享着人生的幸福。里根说过,他的笑始终伴随着南希的笑。因为他爱她的笑,而她永远是他最宠爱的听众,生活的挚友,亲密无间的爱侣和值得信赖的顾问。她的笑声似乎总是在牵动着他的心,或者说,总是激发着他对她的爱。

和天下的夫妻一样,里根和南希也有闹别扭的时候。但是据南希说,他们从来没有争吵过。“罗尼(南希对里根的爱称)从来没有真正发过火——无论是对孩子们还是对我。”南希说,“这与他(里根)

的性格有关系。在白宫,助手们说,他们唯一看到他真的气疯了,也莫过于摘下自己的眼镜,扔在自己的办公桌上。”“当然夫妻之间不可能什么都一致,不过,遇到问题,能相互包容,尽量避免朝对方发火,更不去激发矛盾。而是要沟通,心平气和地解决。”

第二段婚姻——一生的挚爱(2)

有一次,里根和她闹别扭,后来里根主动写了封信给她——

亲爱的老婆:

几天前,你埋怨我和你怄气。我想告诉你,主要是,那时我很沮丧,心很烦。不过,后来我意识到,这可能是自寻烦恼。因为,由于自己的心情不好,也会惹你生气。好了,不可以再这样。我们是“一个人”——你对我致命地重要……这个家,这个牧场,所有的财产,一切的一切,如果没有你,都将变得毫无意义……

里根还写道:

亲爱的里根夫人:

你之所以是里根夫人,是因为里根全身心地爱着你。有时候里根先生也会情绪失控、摔门,但那都是因为他不会大喊大叫,或顿足瞪眼,但是,不管是生气还是高兴,里根先生从头到脚都是倾心爱里根夫人的,他无法想象生活中如果没有她——他爱她。

后来,在里根从政生涯中,南希一直是他的帮手和顾问。里根入主白宫后,这种影响显得更加明显。

“在整整8年时间里,我都和总统睡在一起。如果不给我合适的机会,我都不知道该干些什么,”南希说。“所以,如果罗尼有什么事情问我,我会给他最好的建议。有时候即使他不问我,我也会这么做。”

为此,一些人公开指责南希才是白宫真正的实权人物,对此她颇不以为然。

“今天早上我原计划好好清理一下美国和苏联在中程导弹方面的分歧,但最后我决定去清理里根的袜子。”南希曾经开玩笑说。

南希在1989年出版的回忆录中说,她和里根之间没有任何保留的东西,她从来没有因为把自己的想法直截了当地告诉丈夫而道歉。

里根和妻子南希携手走过了50多个春秋,无论是在好莱坞还是在白宫,他们不离不弃,风雨同舟,这段真挚的爱情为无数美国人推崇。即使是在里根与阿尔茨海默氏症(俗称老年痴呆症)抗争的日子里,南希也是悉心照料、默默奉献。

1994年11月,里根在一封致全国公众的信中透露自己患有早老性痴呆症之后,就淡出了公众视野。他在信中写道:“现在我将开始进入我生命中黄昏阶段的旅程。我知道对于美国来说,前面永远有一个灿烂的黎明。”

最后的十年中,南希扮演着护士和保护者的双重角色。一方面她要细致地照顾里根,一方面要保护里根的形象,尽量不让外界知道他的真实情况。

里根被确诊患老年性痴呆症后,夫妇两人的生活起了很大变化。起初,里根还经常可以参加锻炼,如打高尔夫球、散步等。但随着病情的加重,这位著名的前总统逐步发展到不会说话、不能自己吃饭、不认识人、整日卧床、偶尔坐一会轮椅的地步,到后来,他甚至连自己的妻子都认不出来了。

然而,南希对此毫无怨言,虽然自己身体也相当虚弱,但她靠着对往昔生活的甜蜜回忆,坚强地陪伴在丈夫身边。

为了“捍卫”丈夫的尊严,保持里根在美国人特别是那些崇拜者心目中的形象,10年来,尽管里根的病情已经公开,但南希对里根的具体情况一直守口如瓶,她还要求家人都这么做。

为此,她甚至谢绝里根最亲密的朋友来探访,所以自从里根的病情被确诊后,里根夫妇的房子一直戒备森严,几乎没有一个外人见过里根。

此外,自从里根患老年性痴呆症以来,南希一直在运用自己的影响促进胚胎干细胞研究,因为这些研究可能为早老性痴呆症提供治疗方案。虽然她也知道,里根本人来不及从研究成果中受益,但她始终积极地推动建立相关研究基金。她所做的一切都是深爱里根的自然流露。

“你们知道,这是一种慢性病,根本无法医治,就像隧道的尽头没有灯光,”南希在《我爱你,罗尼》的书信集中写道,“你会感到疲惫和挫折,因为你无法控制,你会感到不愉快。”

2001年里根在家中摔伤后,南希更是在医院中日夜陪伴、精心照顾丈夫。“无论怎样都不能把我从他身边赶走。”南希这样告诉朋友。

除照顾里根外,南希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里根总统图书馆的工作,帮助整理里根的资料和照片,有时会代表里根出席一些演讲和研讨会。无论何时何地,南希发言时几乎从来不说自己,她说得最多的总是“亲爱的罗尼”。

陪伴着一个她相濡以沫一生的爱人,这个人却再也不认识她了,南希一直在孤独和痛苦中度过。“有许多回忆我已经不能再与人分享,这实在太艰难了,”南希在《我爱你,罗尼》一书中写道。“每天早晨我一起来,就把脚放在另一个人面前,然后就是去爱他,仅仅是爱。”对于妻子承受的这些痛苦,里根自然十分清楚。他在1994年11月发表的公开信中说:“我唯一的愿望就是能够替南希分担她痛苦的经历。”

南希在出席一次支持干细胞研究的会议时说:“罗尼漫长的旅程最终将把他带向遥远的地方,那是我无法到达的地方。”

罗纳德·里根在2004年6月5日去世,他们52年的婚姻走到了终点。在葬礼上致悼词时,乔治·W·布什说:“在他的事业中,他到过上千个人头攒动的地方。但他曾经说过,世界上唯有一个人,她仅仅只是离开房间就会让他感到寂寞。”这个人当然就是他一生的挚爱——南希·里根。

如今,里根走了,留下南希一个人在回忆中生活。

相关链接:

里根遇刺始末

1981年3月30日,里根前往位于华盛顿的希尔顿饭店,出席产联——劳联下属的建筑工会大会并发表演讲。结束后,里根经侧门离开饭店,从一排记者和摄像机前走过。正待上车之时,混杂在记者群中的刺客突然掏出左轮手枪,一口气射光了左轮手枪内的六发子弹,这些子弹击中了时任里根新闻秘书的詹姆斯·布雷迪以及美国特勤局的一名特工,最后一枚子弹则在打到里根的装甲钢板豪华轿车后反弹出去,击中了里根总统的左胸。

里根当即被送往乔治·华盛顿大学医院,经医生检查,射中里根的那枚子弹差一点就刺穿里根的心脏。那枚子弹致使里根的一侧肺充血,丧失了半边身体的血液供应。不是特勤局特工将里根尽快送到了医院,他可能已经没命了。最终,在医护人员的悉心照料下,里根得以康复出院。

在案发现场,刺客当场被擒,人枪俱获,铁证如山。警方根据从凶犯身上搜出的证件和钥匙等线索,迅速追查到刺客住处。令人吃惊的是,根据刺客欣克利在旅馆留下的“诀别书”显示,他刺杀总统的动机,竟然是痴迷一位电影女星朱迪·福斯特。追星不成,便试图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英雄伟业”,以轰动效应赢得意中人的敬慕和青睐。他认为,刺杀美国总统能够让自己获得福斯特的“尊敬与喜爱”。被捕在押后,刺客最为忧心的问题,竟然是预期当晚举行的奥斯卡金像奖颁奖仪式是否因其“壮举”而取消。

那封信的开头写道:“亲爱的朱迪,在试图刺杀里根的过程中,我或许会被杀掉。不过,没有关系,我只想请你直视你的内心,或者至少给我一个这样的机会,以具备历史意义的这一举动,来获得你的尊敬与喜爱。”然而,欣克利拼上性命所做的一切只是枉费心机——枪击事件发生两天后,还在耶鲁大学上学的福斯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她根本不知道谁是欣克利。

1955年5月,欣克利出生于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的阿德莫尔。父亲是一名富有的石油商人,自从上高中后,欣克利变得越来越孤僻。1976年夏天,欣克利连看了15遍电影《出租车司机》之后,便疯狂地迷恋上在这部影片中饰演雏妓的女童星朱迪·福斯特。《出租车司机》讲述的是美国一名出租车司机刺杀政治候选人的故事。

更出乎意料的是,导致里根以及布雷迪身受重伤的欣克利却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一年后,美国当局开始对欣克利进行审判。1982年6月21日,欣克利因存在精神失常问题而被判无罪。这之后,他便被送入位于华盛顿特区的圣伊丽莎白精神医院,一待就是三十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