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世界名人(学无涯丛书)
10384400000020

第20章 康德

大名鼎鼎的德国哲学家康德(1724—1804年)1724年4月22日出生在东普鲁士的首府哥尼斯堡,现属俄罗斯,更名为加里宁格勒。加里宁格勒当时是德国普鲁士王国的领域,在历史上其归属发生过几次变化。二战结束后,根据雅尔塔和波茨坦协议,德国原东普鲁士部分领土划归前苏联。康德的父母都是虔诚的宗教信徒,因此康德从小就受到严格的宗教熏陶。但康德所上的学校提倡人文主义教育,反对宗教带给人们僵化的思想。学校的教育改变了康德的宗教态度,使他开始怀疑建立在感觉与感受上的宗教。

康德大学毕业后一直在附近的小城镇做家庭教师,在此期间,他发表了第一本著作《关于生命力的真实估计之思考》,内容是关于笛卡儿、牛顿和莱布尼茨提出的哲学与科学命题。1755年康德再次进入大学攻读硕士,著名的《自然通史和天体论》一文就是他的硕士论文。此后康德开始在大学任教,并发表了大量有影响的巨著。从自然科学、美学、神学,甚至到巫术应有尽有,但贯穿其中的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哲学研究应该如何进行:是从理性的观点出发,从普遍真理中推导出有关事物的真理,还是从经验出发。他的关于太阳系起源学说,被恩格斯誉为“从哥白尼以来天文学取得的最大的进步”,“是在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观念上打开了第一缺口”,“标志着一切继续进步的起点”。在哲学史上,他是第一个系统分析认识能动性的哲学家。他的“三大批判”是人类思想宝库中不朽的瑰宝。1795年出版的《论永久和平》可以说是康德为人类贡献的最后一部有深远影响的著作,书中提出了世界公民、世界联邦、不干涉内政的主权国家原则等至今仍有现实意义的构想。哲学家康德在近现代科学思想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康德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来源,是现代西方文化的精神支柱之一。

在谈到康德一生时有不少文章写到,康德深居简出,终身未娶,一日一餐,一辈子过着单调刻板的学者生活,他把全部精力献给了哲学,似乎根本就不懂得享受生活。

实际上康德是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凡人。德国《世界报》的一篇文章介绍说,哥尼斯堡的年轻女士们眼光一直追逐着穿着雅致的康德硕士,他是社交场合的灵魂。他虽然个子不高,但眼睛炯炯有神,谈话风趣、幽默。但他对女性总是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不管哪个女孩多么狂热地追求他,康德都不会越雷池一步。实际上康德心里一直暗恋着凯塞林克伯爵夫人,而他自己则是伯爵儿子的私人教师,这位中年丧偶的伯爵夫人端庄美丽,气质洒脱。康德每天都到凯塞林伯爵夫人家去上课,以便能看一眼他心中的情人。但由于世俗的禁锢,一个伯爵夫人怎可能下嫁一个平民?1763年,这位伯爵夫人又嫁给了另一个贵族,康德不得不悲伤地辞去了私人教师的工作。现在已无法证实他们之间是否产生过真正的爱情,但有一个事实是,伯爵夫人对康德起码有爱慕之情,在伯爵夫人的私人沙龙场所,夫人在自己的座位旁边一直为康德保留着一个空位子。在康德的心目中伯爵夫人的形象不能被任何人所取代,从此后康德没有再与任何女性有过接触。他的后半生没有性生活,没有紧张疲劳,没有悲伤,但他有自己热衷的哲学。

康德的业余生活也很丰富,他喜欢打牌,经常去看戏剧或听音乐会。康德的生活十分有规律,他每天早上5点钟准时起床,喝一杯茶,吸一袋烟。他每天都邀请各界朋友一起讨论政治和哲学,午餐是他一天中最大的享受,他不愿意一个人单独用餐,认为一个人吃饭更消耗精力,因为孤单一人用膳,头脑就得不到休息。而如果用餐时同朋友们边吃边聊可以使人不再想其他的事,使人身心快乐。康德生活中的每一项活动,如起床、喝茶、写作、讲学、进餐、散步,都是按照固定的时间完成的,如每天下午3点是他散步的时间,风雨无阻。据说一个又一个思想火花就是在他一成不变的散步中诞生的。

康德一生中几乎没有离开过哥尼斯堡,他的活动范围最远不超过100千米。有人提出疑问,一个既知天文地理,又掌握深奥哲学的伟人居然一生未离乡土,这真令人不可思议。晚年的康德已变成了一位疲惫的老人,他经常沉浸在深思中,对客人很冷淡。他自己曾说过:“我现在越来越感到衰老和疲惫,你们最好把我当成一个孩子来看待。”1804年2月12日上午11时,康德在家乡哥尼斯堡去世,离他80寿辰只差不到两个月。康德去世时全身骨瘦如柴,遗体像一具存放了上百年的木乃伊。

康德逝世的消息传出后,哥尼斯堡的居民排着长队来与这个城市的最伟大的儿子告别。当时天气寒冷,土地冻得无法挖掘,整整16天过去后康德的遗体才被下葬。在康德的墓前鲜花终年不断,因为哥尼斯堡即加里宁格勒的年轻人有一个约定俗成的习惯,结婚时都要带上一束花放在康德墓前。人们经常能看到,扎着鲜花的彩车载着新娘新郎在去婚礼的路上绕道来看望康德。

康德墓碑铭文

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是时常反复地思索,它们就愈是给人的心灵灌注了时时翻新,有如无尚的赞叹和敬畏:

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